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復活節島石像

鎖定
摩艾(Moai),另譯:摩阿儀、摩埃、毛埃,是位於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的一羣巨型人像,遍佈全島,是智利的旅遊景色與世界遺產之一。有些摩艾會被放置在名叫“阿胡(Ahu)”的石頭站台。
這些摩艾只有上半身,具有一對長耳,雙目深凹,削額高鼻,下巴稜角分明,表情沉毅,也有一些石像被安上了“珊瑚眼”。許多摩艾的外觀都是完全相仿,只有一個被稱為“圖庫圖利(Tukuturi)”的石像擁有下半身並跪在地上,他還有鬍子和一對短耳。這兩種類型的石像可能與島上傳説的“長耳人(Hanau epe)”與“短耳人(Hanau momoko)”有關。
中文名
摩艾石像
外文名
Moai
別    名
摩阿儀
摩埃
毛埃
所在位置
復活節島
類    型
巨型石刻雕塑
歸    類
文化遺產
材    質
凝灰岩
相關事物
普卡奧
經緯度
27° 8'20.38"南,109°25'37.43"西

復活節島石像景區介紹

摩艾石像遠景 摩艾石像遠景
復活節島裏最具神秘色彩的是島上的摩艾石像。全島發現1000多尊巨大的半身人面石像,其中600尊整齊地排列在海邊的石島上。石像大小不等,高6-23米,重約30-90噸,它們形象奇特,神情嚴肅,背對大海,似乎若有所思。 [1] 
摩艾的大小等級 摩艾的大小等級
這些巨大的石雕像大多在海邊,有的豎立在草叢中,有的倒在地面上,有的豎在祭壇上。石像一般7-10米高,重約90噸。它們的頭較長,眼窩深,鼻子高,下巴突出,耳朵較長。它們沒有腳,雙臂垂在身軀兩旁,雙手放在肚皮上。這些石像是用淡黃色火山石雕刻成的。
有的還戴着帽子,帽子是用紅色岩石刻成的,高几米,形狀像個圓柱。有的石像身上還刻着符號,有點像紋身圖案。除此之外,還發現了比這些巨大的石像還要大一倍的石像,但它們多是半成品。
在2011年的發掘行動中,對位於Rano Raraku地區的兩座身體埋在土裏並且只露出頭部的摩艾展開挖掘,發現了2尊摩艾不僅擁有非常高大的身體,它們的背部還有精細雕紋
據考察測定大約雕鑿在公元1100-1680年間。這些巨大石像使人驚歎,這些雕像代表什麼?是誰雕刻的?怎樣雕刻的?怎樣雕刻、運輸、排列的?這些問題眾説紛紜。

復活節島石像石像之謎

復活節島石像雕鑿目的

Rano Raraku的2尊摩艾
Rano Raraku的2尊摩艾(2張)
復活節島是一個智利的小島,距智利本土3600多千米。一提起復活節島,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那矗立在島上的600多尊巨人石像。石像造型之奇特,雕技之精湛,着實令人讚歎。
島上居民對於這些石雕絲毫沒有歷史記憶,也不知石像是在刻誰 ,一點都不像當地的土著,是紀念什麼人?或是神呢?還是有“人” 曾經教導過他們一些我們不曾知道的知識,而令他們難忘,感恩之餘,雕刻這些石像,以茲紀念呢? 或者是否暗示着石像所看方向有什麼重大的秘密等待人類發掘?石像建造的猜測石像用火山岩雕成,豎立在平台上。有些石像的頭上有一塊紅石頭,就像戴了一頂”帽子”。這些石像是由公元400年左右來到島上的人雕成的。 [2] 

復活節島石像建造過程

復活節島石像
復活節島石像(5張)
復活節島上的石像,一般高7—10米,重達30—90噸,有的石像一頂帽子就重達10噸之多。 [3]  石像均由整塊的暗紅色火成岩雕鑿而成。所有的石像都沒有腿,全部是半身像,外形大同小異。石像的面部表情非常豐富,它的眼睛是專門用發亮的黑曜石或閃光的貝殼鑲嵌上的,格外傳神。個個額頭狹長,鼻樑高挺,眼窩深凹,嘴巴噘翹,大耳垂肩,胳膊貼腹。所有石像都面向大海,表情冷漠,神態威嚴。遠遠望去,就像一隊準備出征的武士,蔚為壯觀。
頭戴普卡奧並擁有眼睛的摩艾 頭戴普卡奧並擁有眼睛的摩艾
面對這一尊尊構思奇巧的巨人石像,遊客們自然會有一連串的疑問:石像雕於何時?如此高大的石像又用什麼辦法搬到海濱?一些尚未完工的石像,又是遇到什麼問題而突然停了下來?考古學家推斷,最少每天要動用30個勞工,工作8小時,約用1年時間才雕鑿出1個石像。不過,這還未計算搬運石像到海邊的工程,估計需要90人,於兩個月時間內可將石像搬運出來。最後,還要3個月才能將石像聳立起來。
可是考古學家怎樣也想不到,原來還在人像頭上的石帽子。石帽子是由西面的火山Puna Pau取材的。因為Puna Pau的火山岩石是磚紅色的,非常特別。紅帽子由此處雕好再運往海岸,怎樣升起,放在足有10米高人像的頭上呢:為揭示這些謎,科學家們進行了長期調查,對於一些問題已有了初步的答案。
據有關學者考證,人類登上覆活節島始於公元1世紀,石像的底座祭壇建於公元7世紀,石像雕鑿於一世紀以後。到12世紀時,這一雕鑿活動進入鼎盛時期,前後歷經四五百年。大約到1650年前後雕鑿工程停了下來。從現場環境看,當時忽然停工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突然遇到天災,比如説火山噴發,或是地震、海嘯之類的自然災害。至於石像代表了什麼,多數學者認為,可能是代表已故的大酋長或是宗教領袖。

復活節島石像石像搬運

坐落於Ahu的石像們 坐落於Ahu的石像們
接下來的問題是石像是怎麼運到海邊的。在島的東南部採石場,還有300尊未雕完的石像,最高的一尊高22米,重約400噸。據當地人傳説,要運走這些石像,是靠鬼神或火山噴發的力量搬到海邊的。
還有的説,是用橇棒、繩索把躺在山坡上的石像搬到大雪撬上,在路上鋪上茅草蘆葦,再用人拉、棍撬一點一點移動前進的。並且,一些考古學家真的組織人這樣做了。

復活節島石像現代研究

倒下的摩艾 倒下的摩艾
要揭開這些環繞整座島嶼神秘石像的秘密很困難,雖有文字記載但仍沒人能解讀其中含義。不過從被推倒、摧毀的石像遺蹟,考古學家解開了巨石像的秘密。 在文明全盛時期,復活節島巨石像一度有八百多座,但僅剩一百五十座。而這些石像消失的原因,記錄拉帕努伊人對信仰神聖力量堅定執迷和走火入魔的過程。 巨石像建造時間約於西元一千年前,當時的復活島為一濃密棕櫚森林覆蓋的島嶼,島上有三座死火山,火山岩質地軟、重量輕,易於搬動雕刻,拉帕努伊人相信岩石可以象徵他們神聖信仰的永恆不滅,因此利用火山岩在六百年間完成八百多座巨石像。
拉帕努伊人將這些石像視為守護神,以保佑作物豐收及好運,因此每個部落都擁有自己的石像。但隨着人口增長,拉帕努伊人全盛時期曾高達七千人,巨石像的尺寸和數量也隨着增加,有些石像體積甚至大到無法搬離採石場。不同於英國的巨石陣有無窮盡的森林木材足以移動巨石,復活節島的棕櫚林規模小,巨石像卻龐大無比,最終樹木被砍伐殆盡,生態系統完全摧毀,食物逐漸短缺,也無法建造船隻離開,被困在島上的拉帕努伊人,甚至相互殘殺取食人肉,並將情緒發泄在巨石像,巨石像一一被推倒,成為今日殘存的遺蹟,徒留後人憑弔。
石頭巨人真的這樣重嗎?不見得,復活節島的石像遠沒有人們所傳説的那樣重。我們知道,海洋中的火山島都是由玄武岩構成的。玄武岩十分堅硬,很難加工,比重一般為3-3.2克/立方厘米。若按此計算,復活節島上最大的石像高21.8米,肩寬2.5米,截面近5平方米,扣除砍掉的30-40立方米岩石,剩下來的石像重量就有50-80噸,甚至上百噸重了。聽起來這很有道理,但事實如何呢?用來雕刻石像的材料不是玄武岩,而是凝灰岩層凝灰岩,有的甚至是浮石,它們之中只有某些岩石的比重達到1.7克/立方厘米,而大部分岩石的比重都小於1.4克/釐米3。至於浮石,它的比重就更輕了,它乾燥後,比水還要輕,會浮在水面上,所以才叫浮石。因此,最大、最重的帽子至多也不超過5噸。復活節島的大部分雕像高度為3-5米,10-12米的雕像並不多,只有30-40尊,它們的重量至多也不過10多噸,大部分雕像的重量還不到5噸。想當初,水手們毫不費力地把一尊雕像裝上小船,運到輪船上去,因為它根本就沒那麼重。不久前,人們對復活節島上的雕像進行修整,15噸的吊車就把最重的雕像吊起來安放到阿胡上去了。可見雕像並非人們説的那麼重。
不僅石像的重量被大大誇大了,普卡奧的重量也被誇大了。看上去直徑達3米、高為2.5米的大帽子的確令人肅然起敬,重量似乎是驚人的。海爾達爾認為一個普卡奧足有5只大象那樣重。但不要忘記,普卡奧是由普那帕奧火山的黑色凝灰岩,即浮石造成的。這種浮石曬乾後就會浮在水中,只有裏面吸足了水才會沉下去。
用凝灰岩製作的石像 用凝灰岩製作的石像
拖運這種由比重比水還輕的岩石製成的大帽子用不了花費太大的力氣,五個人就能搬動一頂直徑為1米的普卡奧。而且,用來製造普卡奧的岩石也很容易加工,用普通帶鋸齒的刀就能把它切割下來,用錘子敲擊它,岩石表面雖不致碎裂,但也會出現皺紋。很明顯,復活節島上的古代雕刻家非常瞭解浮石的這種特性,他們制好帽子後,不是搬着他到處跑,而是把它滾向阿胡,再放到石像的頭上去。因為當普卡奧在地上滾動的時候,它並不破碎,而是稜角都沒了,變成了圓形。況且,復活節島上的雕像並不都是戴帽子的,戴帽子的雕像只不過是一種例外。迄今為止,人們只發現30座戴帽子的雕像,而且這些戴帽子的雕像又都站立在有浮石層的地方。
毋庸置疑,帽子就是在石像附近造好的,然後再順着用石塊疊成的腳手架滾到雕像的頭上,而不是抬上去的。許多人認為,復活節島巨大的石像先是在拉諾洛拉克火山採石場裏雕刻出來,然後再運到海邊,並在那裏為它們修建阿胡。雕像的帽子是在普那帕奧火山採石場立志成的,然後再運到海邊。最後,人們把巨型雕像放到阿胡上,再給它們戴上帽子。這聽起來很有道理,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我們已經説明了普卡奧是怎樣製成,又是怎樣戴到石像頭上去的。

復活節島石像復活節島

復活節島智利的一個小島,距智利本土3600多千米。據説,1722年荷蘭探險家雅可布·洛吉文在南太平洋上航行探險,突然發現一片陸地。他以為自己發現了新大陸,趕緊登陸,結果上岸後才知道是個海島。正巧這天是復活節,於是就將這個無名小島命名為復活節島。1888年,智利政府派人接管該島,説來也巧,這天又正好是復活節。
不尋常的摩艾·Tukuturi 不尋常的摩艾·Tukuturi
復活節島呈三角形狀,長24千米,最寬處17.7千米,面積為117平方千米。島上死火山頗多,有3座較高的火山雄踞島上三個角的頂端,海岸懸崖陡峭,攀登極難。復活節島是地球上最孤獨的一個島嶼。這個面積僅有163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小島位於東太平洋,往東越過3600公里的海面才能見到大陸(智利海岸)。 它離太平洋上的其他島嶼也相當遙遠,離它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島嶼是皮特凱恩島,遠在西邊2000公里處。遲至1722年4月5日,該島的原居民才與外界有了接觸,
人類學界一般將它叫作拉帕努伊島(Rapa Nui),這是十九世紀中葉波利尼西亞人對它的稱呼;島上原居民被稱作拉帕努伊人,他們講的方言被稱作拉帕努伊語。我們無法確切地知道原居民除了把這個島嶼稱作特凱恩加(te kainga)意即“大地”之外,還有沒有特別的名稱。據説,有一種從其祖先傳下來的名稱叫“特-皮託-特-何努阿”(Te-Pito-te-Henua), 它一度被譯成“世界的肚臍”,這個説法引起了許多人浮想聯翩,復活節島的居民稱自己居住的地方為‘世界的肚臍’。
這種叫法,一開始人們並不理解,直到後來航天飛機上的宇航員從高空鳥瞰地球時,才發現這種叫法完全沒錯——復活島孤懸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確實跟 一個小小的“肚臍”一模一樣。

復活節島石像文明悲劇

當美國科學家亨特首次踏上復活節島,他和荷蘭人雅可布·洛加文一樣為四周的荒涼景象而感到震驚。島上至今沒有一棵樹,地上的野草也稀稀落落,只有3個盛滿雨水的小湖是淡水的惟一來源。那些建造了巨人石像的人怎麼能在這種自然環境下生存呢?為了弄清這個曾經高度發達的文明消亡的原因,亨特在島上度過了不止一個野外考察季節。
美國科學界在科考中用的是放射性碳年代鑑定法,首先是對碳14放射性同位素含量進行測定。這一同位素是在宇宙射線的作用下形成,並蓄積在有機物中。專家們從當地最古老地層收集了用來作年代鑑定所必需的材料,有木片、木炭和奇蹟般保存下來的植物種子
泰裏.亨特將得到的年代順序去同原有的進行比較,並對其作出一些重要的修正。問題是圖爾.海耶達爾1950年上島考察時,當時的儀器還相當簡陋。據亨特説,他的先輩在編制年表時有不少欠精確的地方,經他修正後,島上開始住人的時間往前提了800年,而且島上的文明史也比過去認為的時間短。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學者卡爾.利波認為,復活節島淪為波利尼西亞人殖民地的時間相當晚,大約在公元1200年。為證明自己的實力,也為了恐嚇敵人,大家都爭相建造石像。
憑着這些新的數據,科學家對這一神奇文明的產生和衰敗有了個大致瞭解:建造巨石像的結果是耗盡了自然資源
文明起步
在歐洲人來到島上的500年前,波利尼西亞人的木筏在拉帕努伊島靠岸,這些人很可能是為逃避部落間的衝突和戰爭來這裏尋找新的棲身之地。波利尼西亞人帶來了生活的必需品,有家畜和各種農作物的種子。
島嶼興盛
一段時間之後,島上人口增長到數千,形成了具有複雜社會結構地區性文明。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頭領,而且還有祭司。有一段時間島上的生活相當穩定。根據孢粉學數據,在波利尼西亞人上島初期,島上覆蓋着濃密的亞熱帶森林,到處長滿了各種各樣的樹、灌木和野草,絕大多數是一種島上已經絕跡的棕櫚樹。這種棕櫚樹同智利高達25米、直徑達180釐米的酒棕櫚親緣關係。沒有枝葉的高高的棕櫚樹樹幹很適合用來建造大型獨木舟、運輸石像和蓋房子。肥沃的火山土壤給拉帕努伊人帶來了豐收。島上還種植香蕉芋頭、白薯和甘蔗。再加上養家畜、捕魚,島上居民生活已經過得相當不錯。
部落紛爭
但是,時間一長島上開始了部落之間的紛爭。每個部落和它的祭司都在力求表現自己強於鄰居。為證明自己的實力,也為了恐嚇敵人,大家都爭相建造石像。哪個部落建的石像大,就證明它實力強。那些弱小和貧窮的部落雕鑿的石像就小得多。
大量伐木
18世紀初期,最初踏上這塊土地的歐洲人看到這些石像後大為震驚。巨大的石像有些高達幾十米,重達82噸,幾乎是遍及全島。有不少是躺在地上,像是途中扔下的。人類學家一直都在琢磨,到底是誰建造的這些奇蹟,又是如何讓這些龐然大物挪動地方的。有些石像得送到十幾公里開外的地方,這也不是個輕鬆的活兒。有可能是用滾輪來運送,這就需要大量的滾圓的原木和人工。也有可能是靠“滑板”運輸,這也缺不了原木。看來,就免不了得大量伐樹。島上的石像文化於公元1500年左右到達巔峯,但求大求高的傾向導致島上的經濟和生態災難,有限的自然資源就這樣被白白浪費掉了。樹被砍光之後,接踵而來的是饑饉年代。美國考古學家通過對各個時間段的花粉數量進行分析之後,清楚看出正是在建造石像的高峯期島上的植物急劇減少。據估算,在拉帕努伊人日子好過的年代,島上的棕櫚樹總量可達1600萬棵之多,到1400年只剩下好幾千棵。
資源耗盡
除了島上居民大量砍伐棕櫚樹之外,波利尼西亞人帶到島上來的老鼠把種子都吃掉了,極大地影響了這種植物的傳播。等島上只剩下一小塊棕櫚林,拉帕努伊人就再找不到原材料來建造漁船,捕魚也就發生了困難。候鳥也不願再到島上來休息,這就使得當地飛禽的種類在急劇減少。森林減少會導致什麼呢?拉帕努伊人為了養家餬口,開始利用帶草的土壤表層。由於沒有了樹木,風雨加速了破壞肥沃層的進程,土壤貧瘠化開始了。
疾病流行
島上開始出現紛爭與混亂,人食人的現象也多了起來。如果説當人口減少到近2000人的時候,局勢好歹還算穩定,可這時歐洲人又來了。島上居民本來對客人還持歡迎態度,同他們分享為數不多的食物,可並沒料到自己已處在災難邊緣。航海家還帶來了鼠疫斑疹傷寒天花,疾病奪去了 90%島上居民的生命……
仍需證實
當然,美國科學家提出的理論還需經科學界最後證實,還不能説“拉帕努伊人為什麼會死絕”這個問題只有唯一的正確答案。
俄羅斯科學院人類學和民族學博物館資深科研人員伊林娜.費奧多羅娃認為,在一些老地圖上覆活節島周圍還有其他一些島嶼,口頭傳説中都説這些島嶼是慢慢沉到水底下的。所以,為了得出正確結論,有必要對所有假設來一番驗證。而且,由於眾多歷史學家語言學家付出了不少勞動,對復活節島文明的研究必將會出現新的成果。

復活節島石像相關事件

1868年,英國軍官理查德·鮑威爾從復活節島上把兩座摩艾石像帶回英國,獻給當時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之後維多利亞女王又在1869年把石像轉贈給了大英博物館。
從2018年開始,智利方面就在向大英博物館提出要求返還摩艾石像。當年8月,智利外交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遺失的朋友”是復活節島歷史的“有形聯繫”。
在大英博物館的介紹中,用的説法是博物館在“照料”石像,對石像的獲得經過,一帶而過。但又表示,正在和智利方面進行磋商。
當地時間2024年1月,智利聖地亞哥網紅邁克·米爾福特鼓勵其百萬粉絲在大英博物館賬號下大量“刷評”,要求其歸還復活節島石像。之後,部分活動人士開始頻頻向大英博物館的臉書、Instagram和YouTube等社交媒體賬號發送郵件。BBC稱,大英博物館內有兩尊復活節島石像,包括被認為是島上900座石像中最具特殊意義的一尊。 [4-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