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存仁

鎖定
張存仁(?—1652年),字完真,遼東廣寧(今遼寧省北鎮市)人 [30]  ,中國明代降清將領,隸漢軍鑲藍旗 [21-22] 
張存仁初為明寧遠副將,與總兵祖大壽同守大淩河城。天聰五年(1631年),皇太極親統大軍攻打大淩河,張存仁隨祖大壽投降,仍授以副將。崇德元年(1636年),任命其為都察院承政、一等梅勒章京。崇德三年(1638年)七月,改任都察院右參政。崇德七年(1642年),張存仁請招降寧遠衞總兵吳三桂,後被任命為鑲藍旗梅勒額真。次年,隨鄭親王濟爾哈朗奪取廣寧前屯衞、中後所(均在今遼寧綏中)。順治元年(1644年),跟從順治帝入關,與固山額真葉臣進兵山西,攻克太原城。後又隨豫親王多鐸攻打河南、江南,屢立戰功。順治二年(1645年),隨貝勒博洛平定浙江,並擔任浙江總督,後升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浙江、福建兩省軍政。 [21] 
張存仁到浙江後,多次請求致仕,於順治五年(1648年)獲清廷批准。順治六年(1649年),被起復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直隸山東、河南三省總督,保定巡撫、紫金關提督,兼領海防。後張存仁平定榆園起義軍,進封一等精奇尼哈番兼拖沙喇哈番。順治九年(1652年),張存仁病逝,追贈太子太保,諡號忠勤。 [21] 
全    名
張存仁
完真
諡    號
忠勤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羣
漢人(旗人)
出生地
遼東廣寧(今遼寧省北鎮市
逝世日期
1652年
主要成就
招降吳三桂、屢破南明軍
官    職
兵部尚書、直隸三省總督
爵    位
三等子爵

張存仁人物生平

張存仁投降後金

張存仁據説出身諸生 [31]  ,他第一次登場是1626年(天啓六年)的寧遠之戰中,此時他是寧遠附近的一個堡壘的守備,被袁崇煥調至祖天壽(祖大壽)大營會合,從北應援。 [23] 
1629年(崇禎二年)閏四月,升遊擊。 [24]  後為參將,十一月“己巳之變”爆發後,隨袁崇煥入援。 [25]  二十日與後金激戰於京師廣渠門下,身中八箭。 [26] 
1630年(崇禎三年),在遵永大捷中立功。 [27]  後升為寧遠衞副將(副總兵),與總兵祖大壽一同駐守大淩河 [1] 
1631年(天聰五年),後金汗皇太極圍攻大淩河,張存仁隨祖大壽投降,仍舊授為副將 [1] 
1632年(天聰六年),張存仁與副將張洪謨、參將高光輝、遊擊方獻可一同上疏皇太極,請求趁機進取遼東,參將姜新則建議由副將祖可法、劉天祿奪取松山、杏山。 [2] 

張存仁疏論軍政

1636年(崇德元年),皇太極設立都察院,位在六部之上,並任命張存仁為都察院承政、一等梅勒章京。張存仁提出:“臣若正直,後世必有比臣更正直的;臣若邪佞,後世必有比臣更邪佞的”,認為自己做他人所不敢做的事,必會導致滿朝的攻訐,又道:“如果我做事畏首畏尾、苟且塞責,就以負君之罪殺我;如果我假公濟私、贍顧情面,就以欺君之罪殺我;如果我貪財受賄、私家利己,就以貪婪之罪殺我。如果我沒有這三條罪名,而奸臣誣陷我,請皇帝乾綱獨斷,懲治奸邪。”不久,皇太極又任命祖可法為都察院漢承政。當年,都察院彈劾刑部承政郎球貪污,又彈劾工部勞民傷財。 [3] 
1638年(崇德三年),張存仁與祖可法上疏,認為不準奴僕參加科舉之事有所不妥,建議給奴僕十個名額,並道:“如果這十個人都是人才,那就找十個人代替他們為奴。”皇太極將此議駁回,指出:“現在滿洲豪貴的奴僕都是血戰所得,即使有一兩個諸生,又怎能無故奪之?如果強令他人為奴,來代替這些有才的奴僕,難道這些人就不是人嗎?你們只知道愛惜漢人,卻不知道愛惜滿洲有功將士和替人為奴者。”祖可法、張存仁謝罪。後來,二人上疏彈劾户部承政韓大勳盜竊庫藏,請求誅殺韓大勳,又彈劾吏部、刑部任用貪官。七月,清廷更改官制,祖可法與張存仁都改任都察院右參政。 [4] 
1640年(崇德五年),張存仁上疏,建議屯兵廣寧,扼守寧遠、錦州的門户。此後,張存仁又兩次上疏,為奪取遼西軍事重鎮錦州及其周邊城池獻策,並對戰事中用人之道作了精闢的闡釋,請求相機度勢,適時進兵。最後,張存仁又指出,烏真超哈(即漢軍)每遇輪值服役,便命奴僕替代,皇太極為此嚴令禁止。 [5] 
1642年(崇德七年),清軍攻克錦州。張存仁請求招降寧遠衞總兵吳三桂,並致信道:“明朝氣運已盡,重臣大帥已被俘歸降。將軍是祖大壽的外甥,何以表明自己。大廈將傾,一木難支,您縱然苟延歲月,但智竭力窮,最終也要重蹈你舅父覆轍。不如現在就投降,還能在大清獲取勳名。”六月,烏真超哈四旗設置八固山,張存仁被任命為鑲藍旗梅勒額真 [6] 
1643年(崇德八年),張存仁隨鄭親王濟爾哈朗奪取廣寧前屯衞、中後所(均在今遼寧綏中),加封半個前程 [7] 

張存仁總督閩浙

1644年(順治元年),清軍入關。張存仁與固山額真葉臣兵進山西,奪取六府、二十四州、一百三十一縣,攻克太原城。後來,張存仁又隨豫親王多鐸攻打河南江南,並率部展開炮戰,屢立戰功。 [8] 
1645年(順治二年),張存仁隨貝勒博洛平定浙江,並擔任浙江總督。他上疏朝廷,請求興辦學堂、開科取士、減免賦税。清廷認為他的建議是安民急務,命各行省照此推行。後來,張存仁升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浙江、福建兩省軍政。 [9] 
當時,南明大學士馬士英投奔嚴州守將方國安。九月,方國安攻打杭州,被張存仁部將張傑、王定國擊敗,退守富陽。王定國出兵餘杭,從關頭一直打到小嶺,追殺二十里,斬殺方國安之子方士衍。十一月,馬士英、方國安再次來攻,又被張存仁與梅勒額真季什哈擊敗,逃至赭山一帶。十二月,張存仁乘勝追擊,與梅勒額真朱瑪喇、田雄、張傑等人分兵作戰,殲滅方國安水師數萬人。 [10] 
1646年(順治三年),姚志卓在昌化響應方國安。張存仁命張傑擊走姚志卓,收復昌化,因功進封三等昂邦章京。六月,張存仁命副將張國勳攻破太湖,俘斬馬士英等人。十一月,張存仁上奏朝廷,請求設立五千水師,鎮守錢塘江,以防禦海寇。 [11] 
1647年(順治四年),張存仁命副將滿進忠奪取福州鎮東衞,擊破海盜周鶴芝,又命副將李繡援救浦城,驅逐海盜岑本高。十二月,張存仁命副將馬成龍攻打處州(今浙江麗水),奪取景寧雲和龍泉三縣。 [12] 
1648年(順治五年),南明宜春王朱議衍江西攻入福建,屯守汀州山寨,被總兵官於永紱擊破。二月,張存仁分兵攻克連城順昌將樂三縣,俘獲南明侍郎趙士冕、總兵黃鍾靈。不久,張存仁稱病退休。 [13] 

張存仁晚年生活

1649年(順治六年),張存仁被起復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直隸山東河南三省總督保定巡撫、紫金關提督,兼領海防。當時,魯西地區有榆園軍起義,波及大名等縣。張存仁採納侯方域的計策,平定起義軍。 [14] 
後來,張存仁進封一等精奇尼哈番兼拖沙喇哈番(即一等子兼一雲騎尉)。1652年(順治九年),張存仁病逝,追贈太子太保,諡號忠勤,併入祀直隸、山東、河南、浙江、福建五省名宦祠。乾隆年間,乾隆帝定封張存仁為三等子。 [15] 

張存仁軼事典故

順治帝曾命各地封疆大吏考察所屬各守令,以文才論高低。張存仁巡察轄下各府縣,對廉能的官吏,只要通曉一點文學的便註明上報,而對於那些不廉能的,文學再好也排在後面。監司不解,張存仁解釋道:“我是個武官,皇帝命我考察文才,我主要考察實績。文學可以造假,實績則不能作偽。何況各府縣的官吏很多都是跟從皇帝打仗而升遷的,沒有多少學問。如果只憑文才論高低,這不使廉能的官吏寒心嗎?” [16] 

張存仁人物評價

  • 史惇:用事最久且力,故呼應絕靈,在洪內院(洪承疇)、馮涿州(馮銓)之上。其人亦停當,知愛民,杭人賴之。 [31] 
  • 康熙帝:祖宗定鼎初,委任漢軍諸官吏,與滿洲一體。其間頗有宣猷效力如喬芳、存仁輩,朝廷亦得其用。 [17] 
  • 趙爾巽:①太宗拔用諸降將,從入關,出領方面,喬芳(孟喬芳)績最顯,張存仁亞焉。②孟喬芳撫綏隴右,在當日疆臣中樹績最烈。張存仁通達公方,洞達政本。二人皆明將。明世武臣,未有改文秩任節鉞者,而二人建樹顧如此。資格固不足以限人歟,抑所遭之時異也? [17] 

張存仁家庭成員

  • 弟弟:張存義,松錦之戰後在錦州隨祖大壽降金,順治六年(1649年)死於姜瓖之變。 [18]  [28-29] 
  • 妹妹:張氏,嫁王世忠 [32] 
  • 兒子
    • 張兆午,從清軍徵河南時病故。 [33] 
    • 張朝午,順治十年(1653年)襲爵。 [20] 
  • 侄子
  • 孫子
    • 張珽,應為張兆午之子,順治九年(1652年)襲爵。 [20] 
    • 張璲,張兆午之子 [33]  ,曾任漢軍佐領,後在海澄戰死,追贈拖沙喇哈番(即雲騎尉)。 [19] 
    • 張珂,張兆午之子。 [33] 
    • 張瑆,張朝午之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降襲三等子。 [20] 

張存仁爵位世系

  • 第一代:張存仁
  • 第二代:張珽,張存仁孫,順治九年(1652)襲。
  • 第三代:張朝午,張珽叔父,順治十年(1653)襲。
  • 第四代:張瑆,張朝午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降襲三等子。
  • 第五代:張世芳,張瑆子,乾隆五年(1740)襲。
  • 第六代:張秉聰,張世芳子,乾隆三十九年(1774)襲。
  • 第七代:張仲敬,張秉聰子,嘉慶十一年(1806)襲。
  • 第八代:張廷嶽,張仲敬侄子,道光十九年(1839)襲。
  • 第九代:張國正,張廷嶽子,光緒元年(1875)襲。
  • 第十代:張裕輝,張國正子,光緒二十四年(1898)襲。 [20] 

張存仁史籍記載

  • 《清史列傳·卷七十八·貳臣傳甲編》
  • 《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七·列傳二十四》 [17] 
參考資料
  • 1.    《清史稿·張存仁傳》:明寧遠副將,與總兵祖大壽同守大淩河。天聰五年,太宗自將攻大淩河,從大壽出降,仍授副將。
  • 2.    《清史稿·張存仁傳》:六年正月,存仁與副將張洪謨、參將高光輝、遊擊方獻可合疏請乘時進取,參將姜新別疏請令副將祖可法、劉天祿先取松、杏二城,則錦州自下。
  • 3.    《清史稿·張存仁傳》:崇德元年五月,始設都察院,班六部上。以存仁為承政,並授世職一等梅勒章京。越數日,存仁上言:“臣自歸國,默察諸臣賢否,政事得失,但不敢出位妄論列。今上創立此官,而以命臣。臣而正直,後之人正直必有過於臣者;臣而邪佞,後之人邪佞亦必有甚於臣者。所慮臣本心而行事,人不敢彈劾而臣彈劾之,人不敢更張而臣更張之,舉國必共攻臣,使臣上無以報主恩,下無以伸己志,獲戾滋甚。臣雖愚,豈不知隨眾然諾,其事甚易;發奸擿伏,其事甚難。誠見不如此,不足以盡職。敢於受任之始,瀝誠以請:如臣苟且塞責,畏首畏尾,請以負君之罪殺臣;如臣假公行私,瞻顧情面,請以欺君之罪殺臣;如臣貪財受賄,私家利己,請以貪婪之罪殺臣。苟臣無此三罪,而奸邪誣陷,亦原上申乾斷,以儆讒嫉。”越數日,以阿什達爾漢為都察院滿承政,尼堪為蒙古承政,並增置祖可法為漢承政。是歲,都察院劾刑部承政郎球貪污,論罪;劾工部奪民居授降人,復別造宅償民,勞民非制。
  • 4.    《清史稿·張存仁傳》:三年正月,可法、存仁疏言:“禮部行考試,令奴僕不得與。上前歲試士,奴僕有中式者,別以人畀其主。今忽更此制,臣等竊謂奴僕宜令與試,但限以十人為額。苟十人皆才,何惜以十人易之?”上曰:“昔取遼東,良民多為奴僕。朕令諸王下至民家,皆察而出之,復為良民。又許應試,少通文藝,拔為儒生。今滿洲家奴僕,非先時濫佔者比。或有一二諸生,非攻城破敵血戰而得,即以戰死被賚。昨歲克皮島,滿洲官兵爭效命,漢官兵坐視不救。此行所得之人,苟無故奪之,彼死戰之勞,捐軀之義,何忍棄也?若別以人相易,易者無罪,強令為奴,獨非人乎?爾等但愛漢人,不知惜滿洲有功將士及見易而為奴者也。”可法、存仁引罪謝。既,復論户部承政韓大勳盜帑,大勳坐奪職。四月,疏請敕户部立四柱年冊,再疏請誅大勳,又劾吏部、刑部複用贓吏違旨壞法,皆與可法合疏上,上皆嘉納之。七月,更定官制,可法、存仁皆改都察院右參政。
  • 5.    《清史稿·張存仁傳》:五年正月,存仁疏請屯兵廣寧,扼寧遠、錦州門户。四月,又疏言:“臣睹今日情勢,錦州所必爭。但略地得利易,圍城見功難。原上振軍心,與之堅持。截彼詗察,禁我逃亡。遠不過一歲,近不過一月,當有機可乘。兵法全城為上,蓋貴得人得地,不貴得空城也。我師壓境,彼必棄錦州,保寧遠;再急,彼必棄寧遠,保山海關。大壽跋扈畏罪,豈肯輕去其窟?事緩則計持久,事急則慮身家。大壽背恩失信,人皆以為無顏再降。臣深知其心無定,惟便是圖,急則悉置不顧。況彼所恃者蒙古耳,今蒙古多慕化而來,彼必疑而防之。防之嚴則思離,離則思變。伏原以屯耕為本務,率精鋭薄城,顯檄蒙古,縱俘宣諭,未有不相率出降者。此攻心之策,得人得地之術也。”十二月,復言:“兵事有時、有形、有勢,三者變化無定,而用之在人。松山、杏山、塔山三城,乃錦州之羽翼,寧遠之咽喉。塔山城倚西山之麓,自其巔發炮俯擊,城易破也。既得此城,羽翼折,咽喉塞矣。兵法困堅城者,必留其隙。錦州雖不甚堅,當留山海關以為之隙。錦州遼兵少,西兵多,一人負箭入,羣驚而思遁。能善用巧,山海關可下。”疏末並言烏真超哈每遇番上,輒令奴僕代,上為申禁。
  • 6.    《清史稿·張存仁傳》:七年,既克錦州,存仁請招吳三桂降。上頒御劄撫諭,並命存仁遺以私書,略言:“明運將終,重臣大帥就俘歸命。將軍祖氏甥,雖欲逃罪,無以自明。大廈將傾,一木不能支。縱苟延歲月,智竭力窮,終蹈舅氏故轍。何若未困先降,勳名俱重?”六月,烏真超哈四旗始分置八固山,授存仁鑲藍旗梅勒額真。
  • 7.    《清史稿·張存仁傳》:八年,從鄭親王濟爾哈朗取前屯衞、中後所,加半個前程。
  • 8.    《清史稿·張存仁傳》:順治元年,從入關,與固山額真葉臣率師徇山西,下府六、州二十四、縣一百三十一,遂克太原。又從豫親王多鐸略河南,下江南,督所部以炮戰,屢有克捷。
  • 9.    《清史稿·張存仁傳》:二年六月,從貝勒博洛定浙江,以存仁領浙江總督。兵後民流亡,存仁集士紳使撫諭,民復其所。七月,疏言:“近有薙髮之令,民或假此號召為逆。若反形既著,重勞大兵,莫若速遣提學,開科取士,下令免積逋,減額賦,使讀書者希仕進,力田者逭追呼,則莫肯相從為逆矣。”得旨,謂“誠安民急務也”,令新定諸行省皆準恩詔施行。十一月,授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浙江、福建。
  • 10.    《清史稿·張存仁傳》:時明魯王以海保紹興,號“監國”,其將方國安鎮嚴州。故明福王由崧倚大學士馬士英,用以亡國,士英走依國安。是歲九月,國安自富陽渡錢塘江窺杭州,存仁遣副將張傑、王定國率師御之,斬四千餘級。國安退保富陽。又令定國出屯餘杭,遇國安兵,與戰,自關頭至小嶺,逐北二十里,斬國安子士衍。十一月,士英、國安復以兵至,存仁與梅勒額真季什哈及雄等帥師擊之,敵溺江死者無算。十二月,士英、國安屯赭山,掠朱橋、範村諸處。存仁與梅勒額真朱瑪喇及雄、傑等分兵與戰,國安所將水師數萬人殲焉,餘眾俘馘殆盡。
  • 11.    《清史稿·張存仁傳》:三年二月,有姚志卓者,為亂於昌化,與國安相應。存仁遣傑等擊走志卓,復昌化。五月,敍功,進三等昂邦章京。六月,遣副將張國勳等破敵太湖,獲士英等,戮之。十一月,存仁請設水師五千,備錢塘江御海寇。
  • 12.    《清史稿·張存仁傳》:四年五月,遣副將滿進忠等收福州鎮東衞,破海寇周鶴芝;遣副將李繡援浦城,逐鶴芝黨岑本高。十二月,遣副將馬成龍等破敵處州,克景寧、雲和、龍泉三縣。
  • 13.    《清史稿·張存仁傳》:五年正月,明宜春王議衍率眾自江西入福建,保汀州山寨,總兵官於永紱擊破之。二月,分兵克連城、順昌、將樂三縣,獲明侍郎趙士冕、總兵黃鍾靈等。存仁自至浙江,屢以疾乞休,至是始得請,受代以去。
  • 14.    《清史稿·張存仁傳》:六年八月,起授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督直隸、山東、河南三行省,巡撫保定諸府,提督紫金諸關,兼領海防。盜發榆園,為大名諸縣害。存仁聞歸德侯方域才,貽書諮治盜策,方域具以對。存仁用其計,盜悉平。
  • 15.    《清史稿·張存仁傳》:屢遇恩詔,進一等精奇尼哈番兼拖沙喇哈番。九年,卒,贈太子太保,諡忠勤,祀直隸、山東、河南、浙江、福建五行省名宦。乾隆初,定封三等子。
  • 16.    《清史稿·張存仁傳》:上令疆吏考校諸守令,以文藝最高下。存仁出按諸府縣,廉能吏有一二語通曉,即註上考;非然者,文雖工亦乙之。監司請其故,存仁曰:“我武臣也,上命我校文,我第考實,文有偽,實難欺也。況諸守令多從龍之士,未嘗教之,遽以文藝校短長,不寒廉能吏心乎?”
  • 17.    清史稿:列傳二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6-23]
  • 18.    李紱:《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直隸山東河南諡忠勤張公存仁傳》,《碑傳集》卷五:瑞午,張存仁弟存義之子……康熙……十一年,遷福建邵武府知府,輕徭恤獄,禮士愛民,郡人賴焉。十三年,逆藩耿精忠反分,遺逆檄徇下各郡縣,瑞午誓死不從,賊將執之,瑞午罵賊不屈死,子玘、瑛、珍、珖、玳、瑜,媳婦王氏、李氏俱隨任,同日遇難。賊平,督撫上其事,贈太僕寺卿,予祭葬,蔭子一人入監讀書。
  • 19.    《清史稿·張存仁傳》:存仁孫璲,康熙間以佐領從軍,鄭成功將劉國軒攻海澄,戰死,贈拖沙喇哈番。
  • 20.    趙爾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1977年:第5551頁
  • 21.    張存仁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22.    夏徵農,陳至立主編.大辭海,第11卷,中國古代史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12.第938頁
  • 23.    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十五:寧遠各堡官如孟繼孔、孫呈惠、王太運、周良馭、張存仁、餘國鳳、戴光祖、孫定遼、趙邦寧馬兵一二百或數千俱攢而入在大營中,從北應援……
  • 24.    《崇禎長編》,崇禎二年閏四月二十七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1-06]
  • 25.    《崇禎長編》,崇禎二年十一月初五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1-06]
  • 26.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記》卷一:袁爺中二箭,祖爺中左手,張參將存善(仁)中八箭雲。
  • 2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編.《中國明朝檔案總彙》8: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36頁
  • 28.    《大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卷3,順治元年二月初八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1-06]
  • 29.    《大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卷46,順治六年十二月十三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1-06]
  • 30.    《餘杭縣誌》(康熙十二年刻本)卷四,第52頁。
  • 31.    史惇.《慟餘雜記》,《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72冊: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122頁
  • 32.    鹿善繼.《後督師紀略》,《稀見明史史籍輯存》第12冊:線裝書局,2003年:第59頁
  • 33.    鄂爾泰等修.《八旗通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第291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