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

鎖定
1934年4月,由國民政府參謀本部國防設計委員會改稱為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隸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其主要職責為:對國防資源的調查研究與開發動員;與國外合辦軍需工業廠礦,如鋼鐵、鎢、銅、石油、氮氣、機器製造、電工器材等。1938年3月改隸國民政府經濟部。主要負責戰時工業內遷。1946年3月改隸國民政府行政院,置委員長、副委員長各一人。下設戰時事業調整、敵偽事業接收等十二個業務委員會。下轄企業近300個。 [2] 
中文名
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
成立時間
1935年4月
年    代
中華民國
隸    屬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歷史沿革
資源委員會(英文名稱為The National Resuorces Commisson of the Ministry of the Economic Affairs)是南京國民政府屬下的一個專門負責工業建設的機構,它的前身是國防設計委員會。該機構自1932年成立至1952年撤消,先後隸屬於國民政府參謀本部、軍事委員會、經濟部、行政院。初成立時,該會是一秘密機關,僅有30多名員工,下轄一家企業;到20世紀40年代中後期,該會已成為直屬行政院的部會級機構,統領全國(包括台灣省)近千家大中型工業企業,管轄30多萬員工。
早在1928年初,新成立的南京國民政府就組建了主管經濟工作的機構——農礦部和工商部。1930年12月,南京國民政府把農礦部和工商部合併為實業部,“管理全國實業行政事務。”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南京國民政府於當年10月成立了全國經濟委員會。該會的權限相當大,“凡國家一切經濟建設或發展計劃,其經費由國庫負擔者或輔助者,應經全國經濟委員會審定,呈請國民政府核准之。”全國的交通運輸、水利建設、農業救濟等都屬該會管轄。在此之前的1929年1月,行政院還設立了建設委員會,主要掌管全國的國營企業。上述機構主要在行政院領導之下,此時擔任行政院長的是汪精衞
1931年冬,蔣介石的簡任秘書、時任教育部常務次長的錢昌照經過一段時間的醖釀和準備,向蔣介石正式提出創辦一個國防設計機構的構想。其目的有三:富國強兵;抵制外侮;鞏固統治。蔣介石贊同錢昌照的提議,並要錢提出適合參加該機構的成員名單。由於錢昌照擔任國民政府秘書和教育部常務次長多年,比較熟悉國內各方面的專家學者,所以他很快就擬訂了一個名單。這個名單中的成員都是方方面面的專家學者和實業家,可謂一時之選。軍事方面有陳儀、洪中、俞大維錢昌祚、楊繼曾等;國際關係方面有王世傑、周覽、謝冠生徐淑希錢端升等;文化教育方面有胡適楊振聲傅斯年張其昀等;財政經濟方面有吳鼎昌、張嘉敖、徐新六陶孟和楊端六、王崇植等;原料及製造方面有丁文江翁文灝、顧振、範旭東吳藴初劉鴻生顏任光等;交通運輸方面有黃伯樵沈怡、陳伯莊等;土地及糧食方面有萬國鼎沈宗瀚趙連芳等,總計四五十人。
蔣介石對這個名單中的成員很重視,分批召見了其中部分成員,並在1932年的春、夏、秋季,先後在南京、廬山、武漢邀請王世傑、胡適、丁文江、翁文灝等專家學者為他講學,從而加深對這批人員的瞭解。
經過近一年的籌備,1932年11月1日,國防設計委員會(英文名稱為The National Defense Committee)在南京正式成立。蔣介石為了把該會置於他的領導之下,親自擔任該會委員長,並決定將該會隸屬於他領導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參謀本部原稱總參謀部,蔣介石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兼任總長。1932年5月參謀本部改組後,其下轄的第一廳主要負責海軍和空軍國防作戰計劃及後勤;第二廳主要負責蒐集國內外情報、參謀教育及戰史編篡工作;邊務組主要負責邊防事務;城塞組專辦國防及要塞工程設計實施事宜;測量總局主要負責各種測量工作。國防設計委員會成立時,蔣介石任命時任北平地質調查所所長的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為該會秘書長,任命時任教育部常務次長的錢昌照為副秘書長。國防設計委員會成立後,任命了第一批委員。他們是:黃慕松楊傑陳儀、周亞衡、林蔚翁文灝丁文江陳立夫王寵佑劉鴻生穆藕初曾昭倫、趙石民、陶孟和劉大鈞吳鼎昌徐新六唐有壬楊端六萬國鼎沈宗瀚、胡石青、陳伯莊、顧振、沈怡顏任光錢昌祚周鯁生錢泰徐淑希俞大維謝冠生、裴復植、王世傑蔣夢麟胡適楊振聲周炳琳錢昌照,共計39人。根據《國防設計委員會組織條例》的規定,行政院各部會的長官為該會的當然委員。以後又陸續補充範旭東吳藴初、張嘉敖、何廉、王崇植、洪中、蔣廷黻等人為委員。
國防設計委員會成立時是一秘密機構,辦公地點設在南京三元巷2號。該會的職權為:(1)擬製全國國防之具體方案;(2)計劃以國防為中心之建設事業;(3)籌擬關於國防之臨時處置。根據《國防設計委員會工作計劃大綱》的規定,國防設計委員會下設三處七組。三處是:秘書處、調查處、統計處;七組是:軍事組、國際關係組、文化組、經濟及財政組、原料及製造組、運輸及交通組、土地及糧食組。後來又增加了專門人才調查組。由此可見,國防設計範圍很廣,它不僅包括軍事,還包括工業企業、財政經濟、交通運輸、文化教育、人才調查、土地糧食、國際問題等。
國防設計委員會下設的各個組成立後,聘請了一批各界知名人士和專家學者為專門委員,通過他們首先開展方方面面的調查工作。這批專門委員中有地質專家李四光、化工專家範旭東、電工專家惲震、機械專家王守競、礦業專家孫越崎等。軍事組先後制訂了64種調查表格要濟南市有關部門填報,以掌握第一手資料。國際組首先對各國在華經濟情況進行調查,並派員到日本和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進行秘密調查。經濟及財政組重點對中國的礦產資源及與國防有關的工業進行了調查。原料及製造組主要對津浦、隴海、京漢等鐵路沿線的煤礦以及全國的石油、有色金屬礦等進行了調查。其他組也結合本組業務進行了比較廣泛的調查,取得了一批成果。例如,彙編了《中國工程名人錄》;擬訂了《重工業建設5年計劃》《戰時燃料及石油統制計劃》等。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國防設計委員會還對西北地區的地理、水利、民族、農業等方面進行了調查。
1934年9月,國防設計委員會增設了計劃部,該部的工作偏重於工業建設。這年夏天,國防設計委員會還成立了陝北油礦探勘處。該處是國防設計委員會時期下屬的唯一一家企業。
1935年4月,國民政府軍事機構進行大改組。在這次改組中,國防設計委員會與兵工署資源司等合併,機構名稱改為資源委員會,隸屬於軍事委員會。蔣介石以軍委主席身份兼任資委會委員長,翁文灝錢昌照仍分別擔任該會正、副秘書長。這一時期資委會的職責是:關於人的資源及特殊資源之調查統計研究事項;關於資源之計劃及建設事項;關於資源動員之計劃事項;關於其他有關資源之事項。根據《資源委員會組織條例》的規定,原來的軍事、國際關係、教育文化三個部門的工作宣告結束,有關人員併入相應的主管部門。軍事委員會賦於資委會以“開發全國資源,經辦國防工礦事業之任務,以建立腹地國防經濟為工作重心。即於湖南、湖北、江西各省區域內建立特別重要之基本工礦工業,如煤、鐵、銻、鎢等礦,及電力、鋼鐵、機械、電工、化工等工業,均選定地址,購置設備,以奠定基礎;其他如煙煤、石油、銅、鋅、錫、汞等資源,亦詳細勘察,準備開發,以發展重工業,加速促進中國之工業化。”從此,資委會由原來國防設計委員會的主要從事調查、統計和研究設計的機構轉為主要領導工業建設的部門。
還應指出的是在1935年國民政府行政院大改組中,資委會成員中有多位人士到政府中擔任重要職務。這屆行政院長是蔣介石,秘書長是翁文灝,政務處長是蔣廷黻。9名政府部長中資委會委員佔了3個。他們是:鐵道部長張嘉敖,外交部長王世傑、實業部長吳鼎昌。因此,當時有人稱這屆內閣為“三元巷內閣”。
資委會成立後,對於內設機構有所調整。會本部內設秘書廳,秘書廳領導電氣室、冶金室、礦室、專員室、統計處、調查處、設計處、秘書辦公處。秘書長翁文灝主要在行政院辦公,資委會的日常工作由副秘書長錢昌照主持。曾在資委會任職的吳鼎昌擔任實業部長後,“廢棄了陳公博任實業部長時所擬的興建工礦事業的計劃,將實業部辦成了一個單純管理實業的行政機構,使資委會興建工礦企業非但不受實業部的制肘,反而得到實業部的支持。”
資委會成立後,國民政府先從建設事業專款中撥出1000萬元作為資委會的經費。資委會又通過與德國簽訂《信用借款協定》獲得了1億金馬克的信用貸款。有了這些款項,資委會在中國推行重工業計劃所需的資金初步得到落實。於是,資委會以江西吉安、湖南湘潭為重點,開始了大規模的工業建設。其中包括中央鋼鐵廠、茶陵鐵礦、江西鎢鐵廠、彭縣銅礦、陽新大冶銅礦、中央機器製造廠、中央電工器材廠、中央無線電廠、中央電瓷廠、高坑煤礦、湘潭煤礦等企業。其中一些工業門類是中國前所未有的。截至1938年1月,資委會本部共有163名工作人員。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了適應戰時需要,國民政府在1938年頒佈的《調整中央行政機構令》中,將實業部改組為經濟部,並任命翁文灝為經濟部長。與此同時,國民政府將軍事委員會所屬的資源委員會、工礦調整委員會、農產調整委員會、第三部(主管國防工業)、第四部(主管國防經濟)以及建設委員會、全國經濟委員會所屬之水利機關,一起併入經濟部。經濟部的成立,標誌着國民政府初步完成了從和平時期的經濟體制向戰時經濟體制的過度。新組建的經濟部有21個行政單位,22個專業部門。
資委會是22個專業部門之一。這次改組後,蔣介石不再兼任資委會委員長,改由經濟部長翁文灝兼任資委會主任委員,錢昌照任副主任委員。改組後的資委會設委員8—12人,由經濟部長聘任。這一階段被聘為資委會委員的有:徐新六範旭東吳藴初林蔚俞大維周駿彥霍寶樹顧翊羣、王寵估、沈怡。繆嘉銘為顧問,葉渚沛、張峻等19人為專門委員。調整後的資委會委員會與以前相比有較大變化,這屆委員主要由實業家擔任。這一時期的資委會雖然隸屬於經濟部,但它在經濟部管轄的專業部門中是最重要的。原建設委員會、原軍事委員會第三部、第四部的人員及業務在這次調整中都併入資委會,從而壯大了資委會的實力,擴大了資委會的業務範圍。
新組建的資委會於1938年3月5日在漢口正式辦公。這次改組後,資委會的內設機構相應作了調整。會內設立的機構有:秘書處、工業處、礦業處、電業處、技術室、經濟研究室、會計室、購料室、財務委員會。從此,資委會從秘密單位轉為公開機構,從一個籌劃經濟動員兼事重工業建設的部門轉變成為領導全國工業建設的機構。1938年2月28日,國民政府頒佈《資源委員會組織條例》,規定資委會的職掌為:(1)創辦及管理經營基本工業;(2)開發及管理經營重要礦業;(3)創辦及管理經營動力事業;(4)辦理政府指定之其他事業。就其工作區域而言,“暫時放棄長江腹地,特別着重於四川、雲南、貴州、廣西、陝西、甘肅、青海、西康等內地省份,憑藉西部山嶽有利地形,創立生產中心,期能配合長期抗戰國策,鞏固國力,持久作戰,以爭取最後勝利。”程玉鳳、程玉凰編:《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初編》,(台灣)國史館1984年版,第5頁,第6頁,第7頁。武漢淪陷後,資委會遷至重慶辦公。辦公地點先在上清寺,後來遷到牛角沱。此後,資委會主要在抗戰後方開展工業建設。
1942年5月13日,國民政府頒佈《經濟部資源委員會組織法》。其中規定資委會的職掌為:(1)創辦及管理經營基本工業;(2)開發及管理經營重要礦業;(3)創辦及管理經營動力事業;(4)辦理政府指定之其他事業。對資委會內設機構則規定設立以下7個:工業處、礦業處、電業處、材料處、財務處、技術室、經濟研究室。此後,資委會主要致力於工、礦、電三方面的建設。經辦的企業包括獨資經營、參加經營並主辦、參加經營不主辦三種類型。到抗戰勝利前夕的1945年6月,資委會經辦的企業包括冶金工業9家、機械工業7家、電器工業5家、化學工業37家、煤礦19家、油礦2家、銅鉛鋅鐵礦4家、鎢錫銻汞礦及管理單位10家、金礦2家、礦產勘測單位1家、電力工業27家、服務單位7家。共計130家。1945年8月24日,資委會奉命完成《修正經濟部資源委員會組織法草案》,其中規定在處室下設科長27—35人,科員51—67人,辦事員63—79人。
抗戰勝利後,資委會眾多人員被經濟部派往全國各地接收日偽產業。經濟部把擬接收的地區分為6個大區,其中由資委會人員擔任特派員的有4位:楊公兆任魯晉豫區特派員,王翼臣任冀熱察綏區特派員,孫越崎任東北區特派員,包可永任台灣區特派員。1945年12月,資委會遷回南京三元巷2號辦公。
1946年5月14日,行政院第742次例會通過決議,決定將資委會改隸行政院領導,並奉派錢昌照為該會主任委員,孫越崎為副主任委員。同年9月12日,國民政府公佈《修正資源委員會組織法》。
該組織法共計21條,其中規定資委會直接隸屬於行政院;資委會主要負責創辦及管理經營國營基本重工業;開發及管理經營國營重要礦業;創辦及管理經營國營動力事業;辦理政府指定之其他國營工礦電事業。規定資委會內設機構有:業務委員會、財務處、總務處、統計室、會計室、人事室(處)、秘書處、參事室等。其中業務委員會下設石油、電力、煤業、電工、糖業、紙業、水泥、金屬礦業、鋼鐵、機械、化工、綜合等12個組。從此,資委會的組織逐步擴大,地位更顯重要。10月23日,錢昌照被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行政院長宋子文任命為資委會委員長。孫越崎隨後被任命為副委員長。11月5日,宋子文聘請吳藴初、霍寶樹、越棣華、楊繼曾、沈怡、王崇植、孫拯、楊公兆、王守競、惲震、程義法、吳兆洪為資委會委員。同月28日,資委會成立日本賠償拆遷委員會,指定孫越崎為該會主任,孫拯、楊公兆、吳兆洪為副主任。這一時期,資委會接收了近千家工礦企業,其中包括在台灣從日本人手中接收的一批工礦企業。這一時期,資委會是國民政府行政院直屬的18個部會之一,會本部已有工作人員350多人。其所轄企業已遍佈全國各地。
1947年4月23日,錢昌照辭去資委會委員長職務。資委會委員長一職由行政院副院長翁文灝兼任,孫越崎仍擔任副委員長。1948年5月下旬,翁文灝擔任行政院長。6月1日,孫越崎被蔣介石、翁文灝任命為資委會委員長,隨後又任命吳兆洪為副委員長。
隨着解放戰爭的發展,1949年3月何應欽擔任行政院長後,將工商部、農林部、水利部、資委會合並組成經濟部,由經濟部負責全國經濟行政及經濟建設事務。經濟部下轄工業司、礦業司、商業司、總務司、農林署、水利署和資委會,由孫越崎擔任經濟部長兼資委會主任委員。6月,淨錫山接任行政院長時,孫越崎辭去經濟部長兼資委會主任職務。隨後,國民政府任命劉航琛為經濟部長兼資委會主任。這一時期,資委會接管了中國紡織建設公司和農林部。7月,經濟部頒佈了《資源委員會組織規程草案》。其中規定資委會的職掌範圍從原來的創辦及管理經營國營基本工業,開發及管理經營國營重要礦業,創辦及管理經營國營動力事業,擴大到創辦及管理經營國營農林漁牧事業。隨着國民黨軍隊在大陸的節節敗退,同年12月,資委會從廣州遷往台灣,其辦公地點設在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30號,其業務主要管理台灣糖業公司台灣電力公司等資委會在台灣的工礦企業。1952年8月31日,台灣當局正式將資委會機構撤消。資委會在台灣的人員及財產由“經濟部國營事業司”接管,經濟部次長張靜愚兼任該司司長。資委會遂告結束。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資委會的前身——國防設計委員會創建於“九一八”事件後的1932年,終結於國民黨敗退台灣後的1952年,前後歷經20年。國防設計委員會雖然是一個直屬於參謀本部的秘密機構,但它的職責主要是主持調查全國工礦業狀況,擬訂工業建設方案,籌辦各種有關國防的重工業。國防設計委員會改為資委會初期,儘管它隸屬於軍事委員會,但它的任務仍為開發全國資源,經辦有關國防的工礦事業。1938年以後,資委會為支援抗戰大力在後方開展工業建設。抗戰勝利後,資委會通過接收日偽大批工礦企業,成為中國近代工業史上最大的國家資本工業機構,擁有近千家企業,30多萬員工,控制了全國的重工業生產。需要説明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資委會的主要負責人、會本部的絕大部分職員及所屬企業的廣大員工都留在了大陸。這批人員和企業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壯大新中國的經濟力量,恢復國民經濟,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