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俞大維

鎖定
俞大維(1897年—1993年7月8日),紹興人。畢業於聖約翰大學。後赴美國、德國深造,獲博士學位。是知名的彈道學專家。歷任國民政府軍政部少將參事、參謀本部主任秘書、駐德大使館商務專員、軍政部兵工署署長、軍政部次長、交通部部長等職。
1946年前後,在蔣介石與馬歇爾之間翻譯聯絡,是三人小組成員之一,參加與中國共產黨的談判。去台灣後,先後任“駐美大使館”顧問、防務部門部長、“行政院”政務委員、台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政策顧問、資政。他主張一箇中國,反對台灣獨立認為“一中一台”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去世前皈依佛門,法名淨維。台灣出版有《俞大維傳》。 [1] 
中文名
俞大維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浙江紹興
出生日期
1897年(一説1898) [1] 
逝世日期
1993年7月8日
畢業院校
聖約翰大學
出生地
湖南長沙

俞大維人物生平

俞大維出生於1897年(一説生於1898年 [1]  ),1915年在上海復旦大學附中畢業後,就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保送美國哈佛大學留學,研究哲學,得到哲學博士學位,以後又到德國柏林大學專攻物理和彈道學。
俞大維紀念館 俞大維紀念館
1927年浙江省長陳儀派葛敬恩和蔣介石聯繫,參加國民革命軍。事機不密為當時的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所知,派朱梅村包圍梅花碑浙江省長公署,將陳儀押送南京。後經人説項,總算無事。孫傳芳失敗後,國民政府定都南京。當時陳儀在南京尚無正式名義,於1928年派他到德國考察軍事,實際上是向德國的兵工廠洽購軍火,因為陳儀在日本士官學校畢業以後,又就讀日本陸軍大學第一期畢業,是正規的軍事學校出身,對軍械方面是比較在行的。陳儀不諳德文,對德國兵工製造情況也不甚瞭解,所以在出國以前,向各方探詢我國旅德人士中是否有熟悉德國兵工製造方面的人員,以便到德國後作為一個諮詢的對象。這時候國民政府的行政院院長是譚延闓,譚是湖南人,他的父親譚鍾麟也當過清朝巡撫,和俞家是世交。同時譚延闓的兒子譚伯羽這辰光也在德國柏林大學讀書,所以陳儀臨行的時候,譚延闓寫了封信託陳儀帶交譚伯羽。陳儀到了德國柏林以後,找到了譚伯羽交給他父親的信札,同時問他有無懂得兵工製造的人才,譚伯羽就把俞大維介紹給陳儀。
陳儀在俞大維的協助下,經過幾度的參觀和研究討論,和德國的軍火商人簽訂了幾宗軍火交易,依照國外軍火商人的規矩,凡是購買軍火的都有5%的“回扣”。中國從清末的李鴻章開始,也都收受回扣。陳儀平生以廉潔自持,當時他拒絕收受回扣。可是俞大維卻向陳儀建議:如果拒絕“回扣”,白白便宜了德國的軍火商人,不如收了“回扣”,上交國家,這樣於個人的清廉操守無損,而國家也有實利可得。結果陳儀採納了俞大維的建議。陳儀回國後就把這項回扣上交,很為蔣介石嘉許,任命陳儀為軍政部常務次長。這時候軍政部長是馮玉祥。
俞大維於1932年回國,初時任國民政府參謀部主任秘書。這時陳儀是以軍政部常務次長兼任兵工署署長,他賞識俞大維的才幹,又是彈道學專家,所以向蔣介石保薦。在1933年俞大維就出任兵工署署長,副署長是洪中。
俞大維擔任兵工署署長12年之久,在他任內對所屬兵工廠竭力整頓,如購置新式機器,調整人事,改進瀋陽兵工廠、漢陽兵工廠等,都是為當時所稱道的。
在兵工署署長任內,俞大維也和舊官僚一樣,喜歡引用親戚故舊。當時兵工署內有句流行的話:“曾、左、餘(俞的諧音)、孽(聶的諧音)。”原來兵工署裏,有一位科長名叫曾昭六,是曾國藩的曾孫,也就是俞大維的表兄弟;兵工署的秘書左某某是左宗棠的侄孫;俞就是俞大維本人;兵工署裏還有一位科長聶貽蓀,美國留學生,是浙江巡撫聶緝槼的孫子、上海實業家聶雲台的兒子,聶緝槼是曾國藩的女婿,所以聶貽蓀也是俞大維的表兄弟。這四個人的姓氏合起來念,就是“曾左餘孽”了。這句話,在當時兵工署內是盡人皆知的。1945年俞大維升任軍政部次長,仍兼任兵工署署長。1946年改任交通部部長,離開了兵工署。
1949年俞大維隨同蔣介石逃台,初任美援運用委員會副主任,1954年出任防務部門部長。後又被聘為台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資政。 [2] 
晚年,他關心海峽兩岸關係,希望兩岸和平,反對台灣獨立。1993年7月8日,俞大維病逝於台北。 [5-6] 

俞大維親屬成員

曾外祖:曾國藩 [3] 
父親:俞明頤,曾任湖南陸軍小學(武備學堂)總辦,湖南著名將領程潛、唐生智、龔浩(抗戰時任第一戰區參謀長)等均系其學生。 [3] 
母親:曾廣珊,清末重臣曾國藩的嫡孫女。 [3] 
姑母:俞明詩,其子為著名史學家陳寅恪。 [3] 
俞大維與妻子 俞大維與妻子
妻子:陳新午,江西人,大詩人“散原老人”陳三立之女。俞大維和陳新午結婚很早,出國以前已有了子女。在1932年俞大維回國後,感覺到他妻子是一個纏過腳的舊式女子,就提出了離婚的要求,這件事在當時南京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男女雙方都是仕宦書香門第,離婚這件事顯然不為兩邊的長輩親屬所允許。陳儀、聶雲台、譚澤闓(譚延闓的兄弟)都為這件事多方奔走,尤其是陳儀對俞大維做了許多工作,經過了一段時間以後,俞大維總算打消了這個念頭。 [2] 
長子:俞揚和,兒媳蔣孝章(蔣經國與蔣方良之女)。抗日戰爭時期畢業於空軍軍官學校,又到美國鹿克戰鬥飛行學校受訓,1943年回國,被分配到中美空軍混合團第5大隊,駐於湖南芷江空軍基地,先後參加30多次空戰。一次不幸座機被敵擊落,他跳傘受傷,不得不退役,乃赴美學習工科,從此長期旅居美國。1957年蔣孝章去美國留學,蔣經國便請俞大維讓其子就近關照遠離故國的蔣孝章,不料二人身在異域,相互接近,日久生情。他們不事聲張,於1960年舉行簡單的儀式結為夫婦,定居於美國舊金山。俞揚和對政治毫無興趣,長期擔任“中華航空公司”“中國造船公司”的技術顧問。 [2]  [3] 
次子:俞方濟 [6] 
三子:俞小濟 [6] 
孫子:俞祖聲(俞揚和之子) [6] 
弟弟:俞大紱,俞大維六弟,植物病理學專家、微生物學家,解放後曾任北京農業大學等校教授、校長。 [2]  [3] 
妹妹:俞大縝,北京大學英文教授;俞大絪,嫁曾昭掄(著名化學家,曾任高等教育部長);俞大彩,嫁傅斯年(著名史學家,台灣大學原校長) [3] 

俞大維人物軼事

擅長射擊
俞大維身為兵工署長,每逢採購國外武器時,他要親自試射;各兵工廠試製新產品,他也需要試射;擔任中央政治學校兵器總教官,更要進行示範射擊,因而他熟練地掌握了兵器射擊技術,被人贊為“神射手”。
1940年8月,俞大維親自指導21兵工廠步槍廠主任趙國才、工程師施正楷等,參考德國98式毛瑟步槍藍圖,研製“中正式”步槍。俞大維每三個月帶領21廠試槍人員到復興關靶場進行一次示範射擊。俞大維為了對比中日步槍性能的優劣,曾在100米距離以半英寸鋼板為靶環,分別使用日造“三八式”與國產“中正式”步槍進行試射,結果“中正式”步槍槍彈穿透鋼板較日本製式步槍深得多。
有一次俞大維正在帶領試槍員試射,蔣介石專程前來觀看,同來的還有馮玉祥、何應欽、陳誠、張治中、程潛等高級將領。試射成績很好,他們莫不稱讚。侍從室主任錢大鈞向俞大維開玩笑説: “你們的武器馬戲團表演得真動人,百發百中,有板有眼,有聲有色(靶環油漆顏色)。”俞笑答: “我這馬戲團主如巡迴表演,門票照收,一定場場客滿,一本萬利!”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隨着中美軍事合作的進展,來華美國軍官漸多。一次在重慶靶場舉行新兵器研討會,一位美軍將領嘲笑中國軍官射擊技術不高,俞大維不服,當場進行比賽。火炮射擊各12次,結果俞發發命中,而對方只命中9發。
印度著名政治家尼赫魯慕名邀請俞大維等一行赴印訪問,以競打野鴨助興。同行的貴賓獵獲最多的僅一隻,許多人一無所獲,而俞大維一人打得32只,贏得印度人士拍手叫絕。俞大維“神射手”的盛名遠播國外。 [3] 

俞大維人物故居

俞大維舊居 俞大維舊居
位於鼓樓區南祖師庵7號。建於1929年,建築面積900平方米,坐北朝南,樓高三層,部分為二層,磚混結構,黃色外粉與紅磚結合牆面,紅瓦四坡屋面。建築的東側面為半圓形,三層均建有寬式陽台,內為木製樓梯。 [4] 
參考資料
  • 1.    浙江省紹興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紹興市志:方誌出版社,1999:391
  • 2.    陳覺民:從俞廉三到俞大維,吳京華主編;浙江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浙江文史資料 第70輯 民國軼事摭拾,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01,第440頁
  • 3.    呂傳彬:《俞大維:抗戰時期讓我國兵工事業突飛猛進的前國民黨兵工署長》,王兆成:《歷史學家茶座》第三十二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6-58頁
  • 4.    楊新華主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南京重要新發現:南京出版社,2009:206
  • 5.    周世青,江蘇鐵路百年人物,中國鐵道出版社,2017.12,第128頁
  • 6.    俞大維先生身後事:骨灰緣何分灑海峽兩岸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