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

鎖定
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成立於1960年3月。1955年為落實毛主席“用25年時間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指示,中共中央制定了《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國家成立了農業機械部,各省(市)陸續成立了農業機械局(廳),北京市1959年成立了農業機械局。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了支援農業建設,在全軍發起了“支援農業合作化和農業機械化的募捐”活動。國家將募捐款,在全國建設了40個拖拉機站、10個拖拉機修理廠、1個農業機械學校即北京農業機械化學校。
在教育資源整合的過程中,根據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學校於2004年12月26日整建制併入北京農業職業學院。2005年1月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改為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清河分院”。 [1] 
中文名
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
創辦時間
1960年3月
辦學性質
中專學校 [1] 
地    址
北京市順義區左堤路與順密路交叉口東100米
所屬地區
北京市
隸    屬
北京市農業機械局

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學校介紹

學校成立初期,校址在豐台區南苑,校名為“北京農業機械化學校”,隸屬於北京市農業機械局。
校舍籌建過程中,學校曾借用北京農機學院校舍辦學。1960年秋季遷入南苑紅房子。1966年9月,學校多數人員下放“五七幹校”勞動,學校停辦。1973年初恢復辦學,校址設在昌平縣南口葛村,改名為“北京市農業機械技工學校”,學生同年5月份入學。1974年10月,學校遷到當時的昌平縣中越友好人民公社二撥子(現址昌平區回龍觀鎮二撥子),佔地面積24畝。1975年5月首批技工學生畢業後,學校又停止了招生,直至1977年都以開辦各類短期培訓班為主。1977年11月恢復中專,更名為“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並於1978年暑期正式招生。技工學歷班1978年1月再度招生。1979年以後,隨着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校佔地面積擴大到近70畝。根據中共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 (京農發〔2000〕27號)文件決定,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於2000年8月15日整建制劃歸北京市農業局。在教育資源整合的過程中,根據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學校又於2004年12月26日整建制併入北京農業職業學院。2005年1月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改為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清河分院”。

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歷史沿革

從一九六○年三月創建到二○○五年一月,學校發展歷程共經歷了六個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 北京農業機械化學校時期(1960年3月—1961年10月)
第二階段 北京市農業機械局訓練班時期(1961年11月—1963年7月)
第三階段 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技工學校時期(1963年7月—1969年11月)
第四階段 北京市農業機械技工學校時期(1973年5月—1980年3月)
第五階段 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時期(1977年11月—2004年12月)
第六階段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清河分院時期(2005年1月—今)
北京農業機械化學校時期
(1960年3月—1961年10月)
初創時期(借校舍辦學)
1959年國家農業機械部按照上級關於建立北京農業機械化學校的指示,將中國人民志願軍支援農業建設的107萬元捐助撥給了北京市農業機械局。1960年北京市農機局撥出30萬元在豐台區南苑籌辦北京農業機械化學校,並任命局辦公室副主任張文山同志負責籌建工作。
為滿足北京郊區各農機單位的急需,學校招收了8個崗前技工培訓班學生400名,培訓期半年;招收了3箇中專班120名學生,(機械製造、拖拉機維修、電氣化各1個班),學制二年。學校於1960年3月7日正式開學。 8月份首批技工培訓班學生結業,並舉行了結業典禮。由於學校在籌建過程中,暫借用位於德勝門外北沙灘的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校舍辦學。
學校搬遷新校舍
1960年秋天,學校搬遷到北京豐台區南苑紅房子校舍。1961年初,張文山調走。北京市農機局又派局辦公室秘書張恩茹到校,接替張文山的工作。
北京市農業機械局訓練班時期
(1961年11年—1963年7月)
學校首次更名,首批中專班提前結業
1961年國家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北京市高教局決定,北京農業機械化學校停辦。為此,北京市農機局將學校更名為“北京市農業機械局訓練班”。辦學方向由中專學歷班改為以培訓北京郊區現有的農機人員為主,並任命北京市農機局農機管理處技術科科長程真為訓練班主任,張格英為黨支部書記。當時在校的北京農業機械化學校120名中專學生於1961年冬季提前結業,陸續分配到北京市郊區各農業機械部門工作。
以培訓為主辦學
農機訓練班從1961年冬天開始對北京市郊區44個拖拉機站的機耕隊長、農機修理工骨幹、站長、書記、會計、油及物料管理員進行輪訓。在此基礎上,又對郊區主要機型—“東方紅—75”拖拉機的車長全面輪訓。同時,還針對新型拖拉機、農機具故障排除和技術應用編寫教材,不定期的走出校門,深入郊區農機站進行講課和技術諮詢。
此外,為了配合在郊區推廣手扶拖拉機的使用,從1963年開始還陸續舉辦了多期手扶拖拉機培訓班,直至1966年。
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技工學校時期
(1963年7月—1969年11月)
學校正式以“八一”命名
1963年北京市高教局決定,恢復了該校中專建制。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捐款建校,北京市農機局決定在學校的名稱前面加上“八一”。經過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學校更名為“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技工學校”(簡稱“八一技校”)。
學校招生改革創新
在招生方面,學校從社會上招收了一期拖拉機修理工班,採取半工半讀的方式,即集中學習一段時間,回單位實踐一段時間,學制為一年。
此外,為了解決京郊拖拉機站缺少技術員的狀況,結合拖拉機站工作人員的工作特點,學校大膽改革,將從城市招收學員轉向招收各拖拉機站選送機耕隊長、修理工骨幹,利用農閒時集中學習,經過三年學習,達到中專畢業技術員水平,再返回拖拉機站工作。1964年冬季共招收兩個班80名學員。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停止教學。1969年所有人員轉到昌平縣南口農場北京市農業局“五、七”幹校學習、勞動。
短暫的幾年多層面辦學,使北京郊區農機化的管理水平、機車完好率有了較大的提高。“八一技校”當時實際上已經成為北京郊區農機化的技術人員培訓中心、技術服務中心、新技術推廣中心(簡稱“三中心”),在郊區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受到普遍的好評。
北京市農業機械技工學校時期
(1973年5月—1980年3月)
學校第三次更名
1973年初北京市恢復中等職業學校,農機校也得以恢復。北京市農機局黨委決定,在昌平縣南口葛村“五、七”幹校的基礎上組建技工學校,為農機系統培養技術工人,學校更名為“北京市農業機械技工學校”。校長由北京市農機局副局長邊建平兼任,副校長先後由付興傳(主持工作)、王永華、周林文、程真、黃鶴華(兼北京油嘴油泵廠分校校長)、高海峯(兼北京軸承廠分校校長)擔任。
黨總支書記由邊建平(1973年5月—1974年7月)兼任、副書記為付興傳(主持工作)。
1974年7月—11月黨總支書記改由王凌西兼任(北京市農機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副書記為王永華劉春明;劉春明被同時任命為副校長。1974年11月25日,北京市農機局黨委決定,王凌西不再兼任黨總支書記,任命劉春明為黨總支書記。
1973年4月,學校從北京市崇文、朝陽、門頭溝、燕山、房山、昌平、通縣、豐台的1972屆初中畢業生中招收了400名學生,學制2年。其中200名學生在昌平南口葛村上課;100名學生在豐台北京油泵油嘴廠分校上課;100名學生在通縣北京農機軸承廠分校上課。1973年5月3日學生報到,5月4日舉行開學典禮。1974年10月學校搬遷到現址——昌平回龍觀鎮二撥子
1975年5月學生畢業,北京市農機局勞資處長紀樹翰同志到校參加畢業大會,學校教學副校長程真同志宣佈了學生分配方案。
發揮學校優勢,大力舉辦各種培訓班
1975年5月,兩年制技工學生畢業後學校再度停止招生。從1975年5月—1977年10月,學校充分利用教師資源廣泛舉辦各類短訓班,包括數學班、製圖班、統計班、站長班、組長班、師資班等。還選派教師義務到郊區進行技術指導,為基層農機單位解決實際困難。據不完全統計,兩年多的時間,學校舉辦各類短訓班20期,培訓學員1421人。
自力更生建校園
學校在大力舉辦各種培訓班的同時,發動職工開展建校勞動,平整校園,自建校舍。在學校西側的河溝內築壩壘圍牆,在北側蓋起了一排平房和一座2層的簡易樓房,解決了當時學生教室和宿舍、圖書館、會議室、辦公室的使用問題。發揚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
“文革”結束後,學校再度恢復辦學
1976年10月6日,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幫”為標誌而結束。1977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該校恢復中專,同時技工學校又開始招生。1978年1月學校從城近郊區應屆初中畢業生中招收了第二批技工學生200人4個班,學制兩年。1980年1月學生畢業,分配到北京市農機局所屬單位工作。1981年北京市農機局決定,北京市農業機械技工學校改在北京拖拉機公司(原北京手扶拖拉機廠)辦學,隸屬於北京市農機局和北京拖拉機公司雙重領導。1981年4月,技工學校的公章、校牌移交北京拖拉機公司。
從1973年至1980年,北京市農機技校為本市農機企業培養了600名技術工人,這兩批學生畢業後經過實踐鍛鍊多數成為中、高級技術工人和生產骨幹。也有少數學生經過深造學習和實踐,完成了大學專科以上的學歷教育,走上了領導崗位。
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時期
(1977年11月—2004年12月)
學校第四次更名
1977年11月16日,北京市革委會農村辦公室、財貿辦公室、計劃委員會、科教辦公室四個部門發出聯合通知,批覆北京市農機局報告,同意恢復中專學校,校名為“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學校的主要任務是:為北京市郊區縣培養具有社會主義覺悟,掌握一定農業機械化專業的基本理論和技能的農機中等技術人才。從此學校逐步步入正軌。
(1)學校主要領導
恢復“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後歷任學校黨委書記的有:劉春明(1974年11月—1984年9月);張榮華(1984年9月—1985年8月);王富祥(1985年8月—1987年10月);馬瑞山(1987年10月—1988年12月);韓樹榮(1989年1月—1990年1月);劉春明(1990年1月—1998年3月);汪治中(1998年3月—2000年8月);王建民(2000年8月—2004年12月)。
歷任北京市八一農機校校長的有:邊建平(1973年5月—1979年5月北京市農機局副局長兼);馬瑞山(1980年—1983年8月);張榮華(1983年8月—1985年8月);韓廣盛(1985年9月—1987年10月);汪治中(1987年10月—2001年8月);王建民(2001年8月—2004年12月)。
(2)學校機構變動概況
1980年以前,學校機構有:政工科(含團總支、工會)教務科、行政科、辦公室。
1981年—1984年9月,學校調整和增加了機構設置,設有黨總支辦公室(原政工科)、人事保衞科(由政工科劃出)、辦公室、行政科、教務科、團總支。
1984年9月,在學校黨委成立後,機構逐步增加,調整為:黨委辦公室、行政辦公室、勞資人事科、工會、團委、學生科、職大(教務處)、教育督導室、校辦工廠、財務科、伙食科、總務科、基建維修科、基礎教研室、農機化教研室(專業科)、機電教研室(專業科)、計算機教研室(專業科)、財會教研室(專業科)、文秘、德育教研室、網絡中心、中心實驗室等。
截止到2004年12月底,學校的機構設置為:黨政辦公室、人事勞資財務科、工會、安全保衞科、教務科、農機化教研室、機電教研室、財會、文秘教研室、計算機教研室、基礎教研室、網絡中心、教育督導室、學生科、團委、招生就業辦公室、總務科、技能培訓科。
(3)教職工基本情況
隨着中專辦學規模逐步擴大,教職工尤其是教師逐步增加(並根據教學需要外聘教師),行政後勤人員通過退休等自然減員逐步壓縮(根據需要在一些崗位招收臨時工作人員)。教職工隊伍始終控制在人事局下達的200人編制之內(含臨時工)。
(4)評定職稱情況
1988年以來,國家恢復職稱評審工作,1988年至2004年,有39名同志被評為副教授、高級講師、高級工程師、高級會計師、高級政工師,許多同志成為學校科研教學骨幹或學科帶頭人。
(5)重大改革情況
1990年底,學校按照北京市政府要求,中專實行“領導體制、教職工聘任、結構工資崗位責任制”四項配套改革。該校從1991年初開始具體落實市政府精神,在領導體制上學校仍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同時實行了教職工崗位責任制、教職工聘任制和教職工結構工資制
學校首先調整了科室機構和職能,理順關係,實行中層幹部競聘和職工崗位聘任。中層幹部兩年為一個聘任週期,明確本科室的職責範圍,與校長簽定聘任合同。其他教職員工崗位聘任在定崗定編的基礎上,制定詳細的崗位職責,採取自願報名,逐級聘任的形式,每年聘任一次。
崗位責任制方面,學校每年制定明確的發展目標,一項一項的分解,落實到政工、教學、行政、後勤、學生口。由各主管領導再落實到科室、直至每個具體崗位。校長與各科長簽定年度工作承包責任書,科長與每個人簽定責任書。為了落實承包任務書和責任,學校具體制定了40條考核項目,由黨委辦公室、教務科、督導室進行嚴格的考核。考核結果與科室、與每個人的崗位工資和年終效益獎掛鈎。採取這些措施後,職工責任感增強了,促進了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
在經費使用方面,學校根據財政下撥全年經費數額,結合科室承包任務下達各科室年度經費使用計劃。其中重點項目建設,設置專項經費。
雖然學校規模不斷擴大,但學校正式職工人數始終控制在150人左右,行政和後勤職工逐年減少,一線教師及教輔人員逐步增加。截止到2004年12月,學校正是職工為146人。
結構工資方面,學校逐步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在檔案工資的基礎上,增加了崗位工資,年終設效益獎。結構工資和效益獎的發放與科室的承包任務和每個人履行職責的考核結果掛鈎。由於實行責、權、利相結合,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保證了學校工作不斷向前發展。
辦學情況
(1)1978年至2004年專業設置情況
1978年—2004年學校先後設置過19箇中專專業。其中1978年開設農業機械化專業;1982年增設機械製造專業;1983年增設企業管理專業(財務會計);1988年增設理化實驗技術專業;1994年增設了機電設備安裝與維修專業;汽車、拖拉機運用與維修專業;1995年增設了文秘與檔案專業;1997年增設了汽車運用工程專業;2000年增設了現代農業工程、計算機(營銷與服務)、網絡技術三個專業。2000年對部分專業方向做了調整,將文秘與檔案專業改為文秘與檔案(辦公自動化方向);將企業管理專業(財務會計)改為會計(電算化方向);將汽車運用工程改為汽車運用工程(電噴技術方向);將機械製造專業改為機械製造(機電一體化方向)。2001年又增設了數控技術應用、電子商務、計算機(信息技術)、計算機及應用專業;2002年新增農業現代設施專業;2003年增設物流管理專業;2004年增設了農副產品檢驗與加工、汽車商務兩個專業。
(2)1978年至2004年曆年招收中專生情況
1977年該校正式恢復中專學校,據統計,截止到2004年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時期(1978.7-2004.9)累計畢業和招生9560名中專學歷學生(不含2005年以後入學的學生)。
(3)1978年以來中專畢業生就業概況
1977年恢復招收中專學生以來,總體上就業形勢是好的。尤其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十幾年,由於十年動亂造成社會上人才極缺,學校招生數目小、專業少,學生就業形勢非常好。北京市各區縣機關、企、事業單位都搶着要學生,甚至有的單位以給學校贊助費名義爭取分到學生。如財會專業,在北京市財政局的支持下,該校是北京市中專學校中最早設置此專業的學校。當時的財會畢業生50%分配到農機系統,50%分配到市財政局系統。學生經過四年的學習,財會專業知識紮實,動手能力強,很受用人單位歡迎。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着市場經濟的深入,學生就業分佈也越來越廣,學校的發展步伐也逐步加快。該校被評為北京市中專重點校、示範校、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後,仍然始終保持了好的分配形勢,學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7%以上。這些學生經過實踐鍛鍊,多數成為單位的工作骨幹,其中很多通過再進修取得了大專、大本甚至研究生學歷,還有部分畢業生成為機關、鄉鎮、企業、事業單位的領導幹部。
(4)市級先進個人
該校1978年以來有多位同志在學校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的崗位上積極努力工作,成績突出,被評為局級以上各類榮譽稱號。其中,有部分同志被授予北京市級優秀教師、“三育人”先進個人、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德育先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
(5)主要精神文明成果
①單位(獲局級以上榮譽稱號)
隨着國家改革開放以後形勢的快速鉅變,該校從1977年步入正軌以來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校在各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多方面獲得榮譽稱號。
1994年學校被評為北京市農口系統先進教育單位;1995年至1999年連續五年被評為北京市農機總公司系統文明單位;1997年至1999年度連續三年被評為首都文明單位;1998年和1999年連續兩年被評為昌平區軍民共建標兵單位;首都軍(警)民共建先進單位;2000年7月被評為首都軍(警)民共建精神文明標兵單位;2001年被北京市農業局評為“雙文明”先進單位;1995年——2004年,學校連續十年被評為昌平區交通安全先進單位。
②文體活動豐富多彩並多次獲獎
1987年參加北京市中專足球賽獲得冠軍;1990年參加北京市中專杯足球賽獲得冠軍;1993年參加北京市中專第21屆田徑運動會獲女子甲組團體總分第一名;1994年參加北京市中專第22屆田徑運動會,男子、女子團體乙組分別獲得第二名;1995年參加北京市中專第23次田徑運動會男女甲組團體總分均獲第二名;1996年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體育足球運動委員會授予“北京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足球);1991年參加北京中專“藝海”杯器樂比賽獲一等獎;1998年參加北京中專第12屆“五月的鮮花”文藝匯演獲器樂類一等獎;1999年參加北京中專“五月的鮮花”文藝匯演獲器樂類二等獎;1999年9月在迎國慶50週年聯歡晚會演練活動中被評為優秀獎;2002年參加北京市中專第30屆田徑運動會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體育局評為“貢獻獎”。
③建校以來發展黨員情況
學校黨委一貫重視黨的積極分子培養工作和組織發展工作,注重吸收優秀教職工和學生入黨。各黨支部每年制訂發展計劃,黨委嚴格把關。據統計從1975年—2004年底共有47名教職工、113名中專生、16名職工大學的學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黨組織輸送了新鮮血液。
④論文及科研成果
學校教職工尤其是教師,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努力做好科研工作,撰寫論文、研究課題,參加北京市各種技能比賽。據不完全統計,僅1992年至2004年,就有70餘篇論文發表在局以上刊物或獲得科技成果獎勵。2004年10月該校師生參加北京首屆職業技能大賽,年輕教師楊森香帶領吳曉倩、嶽穎、張宏霞、劉超4名學生參賽,取得了多媒體制作員一、二、三等獎的好成績,5人均獲得了技師資格。
(6)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①徵地
為擴大辦學規模,學校自1979年以來曾五次徵地,擴大校園面積和建築規模。1979年7月學校徵用了8畝二撥子村民的自留地;1980年5月徵用了二撥子村的20畝麥子地改造為操場;1982年開始徵用了回龍觀村的土地若干畝;1994年4月和12月又徵地建設了實習工廠、農機大棚和加油站。校園面積從1974年佔地面積24畝增加至 今天的近70畝。
②建設
為適應學校不斷髮展和壯大的需要,該校從1980年開始着手抓基建工作,向上級爭取或自酬資金搞建設,提高辦學硬件水平。
1980年學校第一座教學樓竣工,教學樓共4層,建築面積 3215.8平米;1981年底學生宿舍樓竣工,此樓四層,建築面積2542平米;1983年8月一座4層的實驗樓竣工,建築面積2558.2平米;1985年8月又竣工一座4層的學生宿舍樓,建築面積 2561平米;1987年1月一座5層的綜合樓竣工,建築面積3790 平米,此樓作為學校領導和行政、後勤的辦公室。綜合樓的西側配樓為圖書館、閲覽室等;1991年9月學校1號家屬樓竣工,此樓共6層,66套,建築面積3731.4 平米;2001年學校2號教學樓竣工,共6層,建築面積2343平米,同時將1號教學樓的加高1層改造為5層;2002年5月,學校2號家屬樓竣工,共6層,36套房,總建築面積3937平米,此樓的竣工基本解決了2004年以前在崗職工的住房問題。此外學校還陸續興建了職工食堂、實習工廠、鍋爐房、配電室、浴池和茶爐、車庫、翻建了禮堂等配套設施,為學校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7)學校快速發展時期(1990年—2004年)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從1990年開始對中專學校評估。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從1977年到1990年,雖然已經恢復了十多年,但由於多種原因發展速度並不快,學校環境很不理想。1991年北京市高教局中專處對該校評估時,認為學校許多方面辦學條件不合格。學校黨政領導班子非常重視高教局和專家的意見,當時的校長汪治中同志、教學校長王德超同志等領導將專家的意見和評估條件壓在玻璃板下面,親自帶領各科室和學校評估小組的同志對照評估條件和專家的意見下功夫逐條改進,並嚴格把關。
1992年,國家農業部對全國農業中專校評估,在上級的支持和學校領導、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該校被評估為a級二等。
1992年10月,北京市高教局對該校的辦學水平進行復評。批准該校為b級二類學校。1994年10月,北京市高教局中專處帶領專家再次對該校評估後,批准該校為北京市中專重點學校(即b級一類、中專骨幹校)
1997年10月,北京市教委對該校教務管理水平進行了專項評估,受到一 致 好 評,結論確認為A等。學校以此為契機,繼續全面整改,並努力爭取北京市高教局和北京市財政局的支持,加強實驗室建設,不斷改善學校各方面特別是硬件的辦學條件,向北京市中專示範校和國家級重點學校奮進。
1999年北京市教委組織教育專家於11月再次對該校進行評估,2000年1月,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下發文件,確定該校為技術類北京市普通中專示範校。
1999年底,國家教育部對學校進行了評估抽查。經過教育部組成的專家和參加評估領導小組評選,2000年6月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下發文件, 京教職[2000]010號 “關於公佈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名單的通知”,該校被認定為國家級重點中專學校。
2001年北京市教委組織有關專家對全市36所試點中等職業學校網絡建設(包括硬件建設、校園網與外部連接、校園網的使用和管理情況)進行檢查和評估,該校被評為a級。
2004年5月北京市教委專家組對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進行專業評估,該校的機械製造與控制專業被評為北京市骨幹特色專業。
2004年9月國家教育部授權北京市教委對國家級重點中專學校複評。經過複評再次認定該校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合格學校。
從1990年到2004年短短15年的時間,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發生了較大的飛躍,北京市教委的領導、教育部有關部門的領導和參加評估的所有專家都對八一農機學校的變化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的知名度在同行業得到認可,本市及外省市許多學校到該校學習取經。
學校被評為北京市中專示範校和國家級重點中專校後沒有停步,黨委立即召開領導班子會和中層幹部會研究專業改造問題。結合市場的人才需要和學校的實際,調整或增加了部分專業,如機電設備維修調整為機電一體化方向、財會(電算化方向)、汽車(電噴技術)、文秘(辦公自動化);數控專業、農副產品加工、物流等專業。評為國重學校和調整專業後,該校的招生和分配繼續呈現好的形勢,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從1997年開始每年招收中專學生數在700—900之間,在校學生總數到2004年底達2300餘人,學生班級50多個(不含分校)。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清河分院時期
(2005年1月—今)為整合北京市農業職業教育資源,經北京市政府批准,決定北京市農業局所屬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併入北京農業職業學院。2004年12月26日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下發文件(京政農發〔2004〕75號)將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整建制併入北京農業職業學院。2005年1月20日北京市農工委、北京市教委、北京市農業局、北京農業職業學院等有關領導到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宣佈了北京市人民政府的決定。
2005年1月26日,經學院領導研究決定將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更名為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清河分院。
2005年2月25日,北京農業職業學院院長助理、紀委副書記、監察處長張金柱同志到分院宣佈了學院黨委關於《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清河分院領導班子任職決定》,同時宣佈原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工會改為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清河分院分工會、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團委為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清河分院團總支
2005年5月25日,北京農業職業學院黨委書記周文濟、院長王振如、黨委副書記黨明、副院長周廣和、李俊英、杜寶德等領導來到清河分院舉行揭牌儀式。院黨委書記周文濟、副書記黨明為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清河分院揭牌。王振如院長講話。
清河分院自2005年1月併入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後,在院黨委和黨總支的領導下,從領導班子到全體師生,上下呈現了共創和諧氛圍,共謀學院發展的大好局面,在教學和管理等方面逐步向高校辦學標準靠近。2006年以來分院增加了“機械製造與自動化”、“數控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三個高職專業;同時增設了三個五年一貫制專業;繼續保留了原中專辦學層次。
為不斷適應高職辦學的需要,清河分院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校園改造力度。2005年對禮堂再次進行裝修改造、2006年修建了塑膠運動場、2007年對綜合樓進行了精裝修、2008年初完成了數控實訓中心的建設,暑期裝修了1號教學樓,還將改造校園路面和校門。
在精神文明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學生機器人興趣小組在北京市和全國的高、中職院校技能大賽中共獲得創新獎2個,一等獎12個,二等獎19個,三等獎31個;職工大合唱在學院慶祝“七一”活動和慶祝教師節活動中,以激昂高亢的聲音得到領導和與會人員的一 致 好 評;學生在學院科技文化節的書法、大合唱、小品等比賽中獲得多個獎項。
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 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
幾年來,清河分院緊緊圍繞學院的發展目標,竭盡全力做好各項的工作,為學院申辦國家級高職示範校而不懈努力。我們堅信,在院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北京農業職業學院這個大家庭中,過去的老八一農機校在分院師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會保持和發揚以往的光榮傳統,繼續不斷努力奮鬥,清河分院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