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侯武

鎖定
劉侯武(1892~1975),諱盛揚,字侯武,潮陽仙陂鄉(今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谷饒鎮仙波鄉)人。 [4]  先後就學於汕頭嶺東同文學堂、上海梅溪學堂、潮陽東山學堂、廣州述善學堂與兩廣高等工業學堂,在學期間加入孫中山同盟會,1911年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後,歷任汕頭交通部科長、汕頭《晨報》社社長、潮安縣縣長、國民政府監察院監察委員兼特派廣東廣西監察使。 [2]  [5-6] 
1947年辭官後致力於籌辦“潮州大學”,兼任汕頭南華學院董事長,同時主持潮州修志館。1949年之後寓居香港,維護鄉邦文獻,不遺餘力。1953年旅居新加坡,被聘為潮陽會館朝陽學校首任校長,作育英才。1957年返香港,直至終老,享壽八十四歲。 [4] 
出生地
汕頭潮陽 [2] 
出生日期
1892年 [2] 
逝世日期
1975年 [2] 
本    名
劉侯武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同    窗
饒鍔 [2] 
老上級
于右任 [2] 
孫    子
劉遵義(長子之子) [2-3] 
師    友
温仲和丘逢甲、蕭鳳翥、范家駒關山月 [2] 
私人秘書
饒宗頤(1947年以前) [3] 
長    子
劉世達 [3] 
長    女
劉世坤 [3] 
次    子
劉世京 [3] 
外孫女
蔡秀虹 [3] 

劉侯武人物生平

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日(1911年4月27日)參加黃興指揮的廣州起義。光復後,歷任汕頭交通部科長、國民黨廣東第一辦事處交際主任、汕頭《晨刊》社社長、福建省政務委員會秘書、國民黨越南黨務組委員和黨務特派員、東江行政委員公署秘書、上海東北救國軍後援會委員、潮安縣縣長、國民政府監察院監察委員兼特派廣東廣西監察區監察使等職,是國民議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和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 
民國2年(1913),袁世凱搜捕革命黨人,侯武出走暹羅
民國7年(1918)募款回國,至上海孫中山並呈捐款,奉孫中山面諭,將款交汕頭陳炯明。陳將該款購村田槍400支。
民國11年(1922),陳炯明叛變,侯武又出走海外。
民國13年(1924)又募款18萬餘元,贊建廣州執信學校新校舍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墓前的蟠龍石柱。
民國16年(1927)被國民黨中央黨部海外部部長蕭佛成誣為“共產暴徒”,再出走海外。侯武多次出走期間,在暹羅從事教育和新聞工作。
民國20年(1931)“九·一八”事變後,努力向海外募款,支援東北抗日救國軍。
民國23年(1934)彈劾汪精衞(南京國民政府中央政治會議主席兼行政院院長)和顧孟餘(鐵道部部長)在辦理隴海、津浦等鐵路時貪污舞弊。
民國31~36年(1942~1947)以兩廣監察使職位南下監察,目睹潮汕糧荒嚴重,便敦請旅暹潮人賑恤,募得暹幣100萬餘銖和港幣140萬餘元,購糧返潮汕,照成本八折平糶,以該款沖銷完為止。
民國35年(1946)與蕭吉珊等人倡議籌建潮陽龜頭海滄洲閘壩,責成工程技術人員實地勘測,參與審議《計劃書》。
民國36年(1947)向海外發出在汕頭創辦潮州大學的倡議,立即得到香港東南亞潮籍人士的熱烈響應,籌建工作正在緊張進行,惜因政局動盪,內戰日頻,籌辦大學一事夭折。
民國37年(1948)後旅居暹羅新加坡等地,曾任新加坡潮州會館名譽理事長。晚年定居香港。1975年病逝,終年82歲。 [1] 

劉侯武個人作品

《藝術創造與文化創意——關山月先生畫展題詞》 [2] 
潮州韓文公祠的“吾潮導師”匾額 [2] 
書於1965年的《以媚字奉親》書於1965年 [2] 

劉侯武親屬成員

劉侯武十分重視家教,子女均受到良好的教育。長女劉世坤、長子劉世達都曾就讀國立上海暨南大學。良好家風世代傳揚,人才輩出。劉世達的兒子劉遵義曾是香港高考狀元,是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國際知名經濟學家。
劉侯武育有五子五女,現有子孫幾十人,除了次子劉世京及外孫女蔡秀虹一家定居大陸,其他子孫均在海外。但他們心繫桑梓,時常惦念家鄉,偶爾還帶着後輩回鄉探親。
特別是長子劉世達對家鄉感情至深。他童年及青少年時期都在家鄉度過,陋室建成時他只有13歲。為了讓後代不忘桑梓,他於1994年帶着家人回到故鄉,回到陋室。當時家鄉新建一座牌坊,劉世達還為之題寫了鄉名。
劉遵義雖然沒有在家鄉出生成長,但在1994年和父親回鄉之後,對家鄉留下了深刻印象,對陋室時常牽掛,於2000年又再次同家人回鄉探親。劉世達和劉遵義父子繼承了祖父輩關心家鄉,重視教育的家風,捐資5萬元在家鄉倡立仙波教育基金,激勵家鄉後輩勤奮讀書,報效祖國。
由於劉侯武后代均在外地,故居長期空置,日漸荒廢。除陋室外,還有星颿劉公祠、劉侯武出生地“大夫第”等相關的歷史建築都亟需受到保護。此外,劉侯武擅長書法,不少海外鄉僑在家鄉建新宅,都以請他題寫匾額為榮。目前村裏還留存有近10處劉侯武落款的題刻書法,但有的現狀堪憂,這些都應得到妥善保護。
據悉,劉遵義十分重視故居的保護,已敦囑其在大陸的親人開展“陋室”申請文物保護單位工作,以期更好地保護和活化利用這座名人故居。 [3] 

劉侯武劉侯武故居

劉侯武故居簡介

在潮陽區谷饒鎮仙波村,有一處建於1928年的僑宅,也被主人命名為“陋室”。和同時期潮陽民居流行的“極繁主義”裝飾風格相比,顯得十分簡約而樸實,它就是潮汕先賢劉侯武的故居。
主座四點金及東側厝包更樓 主座四點金及東側厝包更樓 [3]
陋室於1928年由劉侯武親自規劃設計創建,佔地約1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南面有大埕,大埕兩側各開一個龍虎門;主座為四點金格局,廳、房、厝手、八尺等格局完整,除了部分牆體受損,樑架木雕石刻及地板磚石仍保存完好;東側有一條火巷,一排向西的厝包,原來是火房及傭人居住的地方;巷門樓建有一座雙層帶天台的更樓,二樓向南牆面上有兩個圓形孔眼,起到眺望台的作用,用以守護宅第安全;北面後庫是後來加建的,名“興居”,東西兩邊各開有一門,東邊門面向火巷,西邊門直通外圍。 [3] 

劉侯武內部裝飾

中式門樓與門匾 中式門樓與門匾
陋室整體的裝飾風格以中式為主,只在局部點綴一些西洋建築元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像主座門樓是潮汕民居通用的凹鬥式門樓,以灰塑浮雕勾勒出花邊門匾,深藍底色上是灰塑的楷體榜書“陋室”兩字,左右兩側飾以中式浮雕圖案。門樓肚四壁聯以小塊淺藍色西洋瓷磚裝飾,簡單中帶着一點不俗的洋味兒。據村領導介紹,正向兩面幾何圖案瓷磚牆是原來就有的,兩側原來的瓷磚已脱落,現在看到的沒有花紋的瓷磚是後來維修時貼上去的。
與眾不同的灰塑,再現了劉侯武當時的生活場景 與眾不同的灰塑,再現了劉侯武當時的生活場景 [3]
主座門窗上基本都是藍色打底的灰塑匾楣,內容是傳統的山水花鳥或古戲文人物造型,但在後廳東側的八角門楣上,卻有一幅與眾不同的灰塑,內容是一位穿着西服的長者,正在和一個穿着洋裙子的小女孩聊天。同行的地方文史學者、肇慶學院文博副研究員劉曉生指出,根據劉侯武的影像辨認,這幅畫有可能是劉侯武生活場景寫照,是其本人在對後輩進行諄諄教導的場面。 [3] 

劉侯武照片字畫

根據劉侯武次子劉世京保存的兩張攝於1949年10月6日的舊照片,可以還原陋室門樓和大埕小花園的舊貌。這是一處雅緻的小花園,原來種植着各種植物花卉,還有一個小型的“八角”噴泉造景,是陋室主人休憩之所。
壁畫落款處寫着“戊辰年”字樣 壁畫落款處寫着“戊辰年”字樣 [3]
陋室內有一幅壁畫,落款處寫着“戊辰年”字樣,印證了宅子建成於1928年。主座後廳神台上擺放着五幅照片,其中兩張是劉侯武早年和晚年的照片,另外三張是其母親、原配和二夫人的照片。早年的劉侯武照片,據悉是1994年劉侯武的兒子劉世達、劉世榮及孫兒劉遵義回鄉探親時從民間徵集回來的;晚年的劉侯武照片,有其本人的書法題注“庚子冬至於泰國曼谷攝,1960年12月22日”。
劉曉生指出,陋室的題字,不管是主座門樓上的“陋室”,或是後庫西門上的“興居”,都沒有落款,但從書法風格可以判斷為劉侯武親筆題寫。 [3] 

劉侯武增建後庫

據村領導介紹,陋室後庫建成時間大約比主座晚了十年。當年加建這座後庫並不是為了解決自家人的居住問題,而是為了接待回鄉報效祖國家鄉的華僑。劉侯武一向熱心僑務工作,通過自身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多次向華僑募捐支援祖國家鄉。華僑們對他也十分信任、友好。他居住陋室期間,常有僑胞來訪,他也常常在陋室和僑胞們商議募捐事宜。為了方便大家,在僑胞的提議下,他在陋室屋後增建了這座後庫,專門用來接待到訪的僑胞。
 後庫通道上建有鋼筋水泥結構的板樓陽台  後庫通道上建有鋼筋水泥結構的板樓陽台 [3]
走進後庫,只見這裏比主座更為簡陋,中式的廳堂幾乎沒有什麼裝飾花樣,唯一比較特別的是東西兩門的通道,分別建造了一個鋼筋水泥結構的板樓陽台。鋼筋水泥結構在當時算是比較新式的建築手法,和前面主座一樣,都是在中式建築中點綴局部的西式建築,從而達到一種簡單而有創意的裝飾效果。 [3] 

劉侯武人物評價

《吾潮文化先賢劉侯武》(國畫)劉啓本 作 《吾潮文化先賢劉侯武》(國畫)劉啓本 作 [2]
年未弱冠便投身革命,東征北伐、彈劾舞弊貪污、賑濟潮汕災民,半生宦途兩袖清風。“不願掛名領薪”辭職歸梓,年過半百依然壯心不已,發願創辦“潮州大學”,一路到南洋各埠奔走,宣講創建大學的宏大構想。憑藉人格魅力,很快得到海外僑領的熱烈響應,紛紛捐款捐物,盡心協力。同時進行的,還有在家鄉籌建“仙陂中學”,一批批建樓鋼筋已經購進,堆滿了祠堂走廊的兩側。爾後雖未能實現,但先生人格之理想主義光芒,永遠燭照熱心桑梓興學育才的代代後來人。
劉侯武先生一生痴心文教,家風濡染,其後代人才輩出不勝枚舉。孫子劉遵義是國際著名金融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多次主持重要財經論壇,為國家經濟發展出謀獻策。
人物肖像中國畫《吾潮文化先賢劉侯武》中,先生儒雅藴藉風神坦蕩,辭官歸裏悠然端坐於家鄉虎山之巔,眼望未來前方,胸釀百年樹人大計。尤為有趣的是,62年後的2009年,先生所處的虎山南坡,因為廈深鐵路汕頭段建設的推進,意外發掘到新石器時期遺址,這一重大考古發現改寫了大潮汕的歷史。先生眼光足夠長遠,一定能夠看到,高鐵風馳電掣的巨龍,改變了家鄉的模樣。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