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顧孟餘

鎖定
顧孟餘(1888年~1972年6月),原名兆熊,1888年生於河北宛平(今北京市),原籍浙江。幼讀譯學館,後留學德國,畢業於柏林工業大學 [4]  。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文科德文門主任、繼而任經濟系主任兼教務長。1925年南下廣州,12月1日出任廣東大學校長,1926年6月辭職,10月任中山大學副委員長等職。1926年1月當選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5月被指定為整理黨務審查委員。1927年3月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宣傳部長,1932年任鐵道部長。1935年11月當選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後任中央政治委員會秘書長,1936-1937年任交通部長。 [2-3] 
中文名
顧孟餘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直隸宛平(今北京)
出生日期
1888年
逝世日期
1972年6月
畢業院校
柏林工業大學
原    籍
浙江上虞

顧孟餘人物生平

顧孟餘 顧孟餘
顧孟餘,祖籍浙江上虞,1888年出生於宛平,15歲時進入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求學,專修德語和法國文學。 [1] 
1906年被選拔為譯學館生赴德國留學,先後在萊比錫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電學和政治經濟學。
1928年夏,他與汪精衞、陳公博等在上海集會,成立國民黨改組同志會,史稱"改組派"。他負責宣傳工作,主辦《前進》雜誌,攻擊蔣介石獨裁統治,打着三民主義和恢復十三年改組精神的旗幟,與蔣介石爭奪國民黨領導權,1929年3月蔣介石一手操縱的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給予他開除黨籍三年的處分。其後,多次參與"改組派"舉行的反蔣鬥爭。
1930年8月,出席國民黨閻(錫山)、馮(玉祥)、桂(李宗仁)系及西山派、改組派等反蔣派系聯合召開的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為宣傳部秘書主任。
1931年10月,國民黨中常會作出決議,恢復自二屆四中全會後因政治問題被開除黨籍者的黨籍,顧孟餘的黨籍亦隨之恢復。此後至1935年,顧孟餘先後任國民黨第四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鐵道部長、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中央政治委員會秘書長等職。
抗戰期間,汪精衞、陳公博投敵叛變,顧孟餘力勸無效即由香港回重慶與之分道揚鑣。
其時適逢1941年6月中大校長羅家倫辭職獲准,據其自稱的原因是經費拮据,在寧是每年172萬元,到渝後學生增加3倍,物價漲了10倍,經費只有166萬了,其實他秉公辦學,得罪了國民黨黨政要人,攻訐日甚所致。
在陳布雷的推薦下,顧孟餘於1941年7月被任命為中央大學校長,他上任後即聘童冠賢為教務長,張慶楨為訓導長、王書林為總務長,陳章兼圖書館長,並即籌款興建大禮堂,於1942年4月竣工。顧孟餘在教育行政的管理上比較寬容,全校的師生對他較少惡感。
歷來中央大學校長都是特任官,他又一向為部長以上的特任官,但到中央大學時降為簡任官,因而比較消沉。1943年初蔣介石在中央訓練團開會,要重慶各大學的校長集會,他卻派訓導長出席,蔣對中央大學有所責備,他聞之忿然辭職。蔣介石親自出面兩次慰留未果,學生因聞CC派吳南軒將來校繼任,即以1500人遊行挽留,接着聽説教育部長陳立夫將親自出任中央大學校長,於是又出現了"驅吳拒陳"風波,結果2月召開的行政院第60次會議批准他辭職,並決定行政院長蔣介石兼任中大校長,風波始告平息。 [2-3] 
抗戰勝利後,顧孟餘被任命為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他拒不就職。
1949年顧孟餘定居香港,在香港創辦《火道》雜誌,後定居美國加州伯克來,並受聘為國民政府總統府資政。
1969年返台灣定居。 [1] 
1972年6月,顧孟餘病逝於台北,享年85歲。 [1] 

顧孟餘人物生活

顧孟餘夫婦膝下無子女。
顧孟餘故居 顧孟餘故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