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八音

(音律符號)

鎖定
八音本來是古籍中一種稱謂,最早見於《周禮·春官·大師》,後來逐漸為各種民俗與宗教吸收,有了佛教八音、樂昌八音、樂器八音、鎮隆八音等,是我們悠久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音律史的重要符號。
中文名
八音
出    處
《周禮·春官·大師》
釋義一
八種製造樂器的材料
釋義二
泛指音樂
釋義三
八風之音
實    質
一種樂器

八音詞語八音

八音 八音
【詞目】八音
【拼音】bā yīn
【詳細解釋】
1、我國古代八種製造樂器的材料,通常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種不同質材所制。《史記·五帝本紀》:“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能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 [1] 
2、泛指音樂。 晉葛洪《抱朴子·博喻》:“故離朱剖秋毫於百步,而不能辯八音之雅俗。”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冶鑄》:“虛其腹以振湯空靈,而八音起。”
3、八風之音。《呂氏春秋·孝行》:“雜八音,養耳之道也。”高誘注:“八音,八卦之音。”陳奇猷校釋:“八音,八風之音……陰陽家以八風分屬八卦,故高謂八卦之音。”

八音樂器八音

中國傳統器樂吹打樂的一種。原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樂器科學分類法,西周時已將當時的樂器按製作材料,分為金(鍾、鎛、鐃)、石(磬)、絲(琴、瑟)、竹(簫、箎)、匏(笙、竽)、土(壎、缶)、革(鼗、雷鼓)、木(柷、敔)八類。
"八音"也指民間器樂樂種。如山西五台山一帶的八音會,所用樂器有管子、嗩吶海笛、笙、梅笛、簫、堂鼓小鼓大鑔小鑔大鑼雲鑼等;廣西壯族的隆林八音樂隊,使用的樂器共有8件,它們是:橫簫(笛子)一對,高胡、二胡各一把,小三絃一把,鑼、鼓、鈸各一副。南寧邕寧壯族八音則主要由大嗩吶、小嗩吶、五孔笛、鑼、鼓、鈸、壯族樂鼓等組成。海南地區流行的海南八音源於潮州音樂,因使用8類樂器而得名,即:弦(二胡、椰胡)、琴(月琴、揚琴、三絃)、笛(嗩吶)、管(長、短喉管)、簫(橫簫、直簫、洞簫)、鑼、鼓、鈸等;彝族八音所用樂器有二胡、環簫(無膜笛)各一對,以及牛角胡、五鍟(小鑼)、鼓、鈸等;仡佬族八音又名八仙,所用樂器有二胡、橫簫(笛)各一對和五鍟、鑼、鼓、鈸等。

八音佛學詞彙

佛學特有的八種聲音,即極好音,柔軟音,和適音,尊慧音,不女音,不誤音,深遠音,不歇音。

八音鎮隆八音

廣東八音是廣泛流行於我國南方的最古老樂種之一,屬民間音樂。八音至少早在宋代就出現。因使用8類樂器而得名,即:弦(二胡)、琴(月琴、揚琴、三絃)、笛(嗩吶)、管(長、短喉管)、簫(橫簫、直簫、洞簫)、鑼、鼓、鈸等.
廣東省信宜市鎮隆鎮素有“文化之鄉”之稱。信宜的木偶、舞龍、龍舟、飄色、八音、曲藝、白花燈等民間藝術活動均源於鎮隆,傳統特色,至今猶存,有些有所發展。
廣東省信宜市鎮隆八音演出時由兩人也有多人抬着一架綵綢、花串、球穗、圖案等裝飾的鑼鼓亭,按打擊樂管絃樂的順序,邊行邊演奏,曲調高昂洪亮,演奏時週而復始,旋律歡快,氣氛熱烈而流暢。其樂曲因場合不同而異。
信宜市鎮隆鎮的羣眾喜歡在歡慶的節日請八音鑼鼓助慶,八音鑼鼓奏起,整個村莊完全沉浸在喜慶歡樂的氣氛中。做年例遊神,自然少不了八音鑼鼓,它那歡快激昂的節奏振奮人心,使整個遊神隊伍氣勢磅礴,讓人對神肅然起敬。遊神時它一般跟在神的後面,它那“咚咚”聲源遠遠便可入耳,很多人根據鑼鼓聲的大小來判斷是否到自家擺醮的時候了。鑼鼓聲大了,證明遊神的隊伍快到了,人們就趕緊把桌子搬出去,擺起供品,等着神的到來。每一年的年例,人們用鑼鼓迎來了神,又用鑼鼓把神送走,“咚咚”的鑼鼓聲足以讓神“感受”到人們對它的尊敬。
廣東茂名八音的資料,該資料寫着:“八音,一種吹打樂組合,由8人組成,有吹、擊、絃樂器。有固定的曲譜和曲牌,根據婚喪、祭祀或慶典要求選用。演奏時有規定的服飾,一般穿豔麗袍褂禮服,抬鑼鼓亭,按打擊樂、管絃樂的順序,邊行邊演奏,八音在清嘉慶道光年間盛行於茂名信宜鎮隆地區,其中以德喬的最盛名。”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授曾重登廣東省高州府茂名縣正堂,曾重登辭官返鄉時把八音也帶回家鄉福建省德化
瀕危的廣東八音在廣東省信宜市鎮隆鎮依然保存。

八音鋪八音

安鋪八音是廣東湛江廉江安鋪鎮流行的一種古老民間音樂,已有l00多年的歷史。 “八音”是中國古代樂器的統稱。各地都有不同的演奏形式。安鋪音樂愛好者李元明秀才對古代“八音”進行了整改創新,採用本地特色的民族樂器:子鈴、小鈸各1對,小扣鑼、木魚、清磐、煞板、小鼓各1個,橫簫、洞簫大筒各1支,高胡二絃三絃琵琶各1架,椰胡、沉胡各2架、月琴秦琴各2架,共22件,再譜人當地傳統的民間音樂曲調《報春來》、《小桃紅》、《浪淘沙》等來協奏。八音隊由22人組成,隊員都是當時文人雅士或音樂愛好者,平時自我練習,每逢元宵、端午節出演。遊演時,每人手執樂器1件,列隊而行。人人身穿長衫馬褂,衣冠楚楚。操音響者行在前,弄簫琴者隨於後。各種樂器均綴上五彩帶、絲帶、絨球,五彩繽紛,蔚為壯觀。行進間,姍姍舉步,徐徐而行,音韻飄逸。李元朋去世後,戚維謙、黃暉軒等繼承;戚、黃辭世後,李康權等繼承,從不間斷,流傳至今,為當地羣眾所喜愛。隨着安鋪鎮的音樂愛好者日益增多,自1993年春起,八音隊發展為兩支。其中一隊名為安鋪民間曲藝社,共有38人,社長麥益壽,副社長呂良富、林康泰,每週有兩三晚在呂良富家中集中排練。呂良富辭世後,現轉到文化站排練。另一隊為安鋪業餘藝術協會,會長邱法,副會長邱德、黃振廣,會員24人,其中女性6人,通常在星期六、日晚集中學習 [2] 
1994年,安鋪鎮八音隊應邀參加廉江市慶祝建國45週年文藝晚會;
2000年參加廉江市鬧元宵文藝晚會演出,
2001年參加湛江“新世紀港城歡樂節”演出;
2002年在廉江市文化廣場演出時被中央電視台記者採訪和拍攝,並在《走進幕後》欄目播放;
2004年春節期間參加湛江市民俗民間藝術大展演;
2005年參加湛江市紅土藝術節,獲得表演二等獎。

八音八音.1

廣東湛江市硇洲(島)八音流傳於明朝萬曆年間。當時,硇洲島津前村已經成立了八音民間藝術團,歷朝均繼承發展。在20世紀80年代期間,建立了男、女獨奏隊以及合奏隊,每隊約十幾人,其中女子八音隊很有特色。演奏的樂器主要是由上下板、中小鼓、小中大鑼、蘇鑼、小中大鈸、嗩吶等樂器組合而成。其演奏的曲目《盛世鄉音》據説是由春秋時期口傳的《風人松》、《三度洋》、《紅燈拜花》等曲調改編的。 [2] 
硇洲津前村八音藝術團在20世紀50年代曾參加過湛江市文藝匯演,1986年3月16日,中國音樂家協會副會長、上海音樂學院院長賀綠汀來湛江,到硇洲津前村觀看硇洲八音的演出後,親筆題詞“八音鑼鼓代代敲”。
2000年前後,硇洲津前八音藝術團被邀請到湛江市周邊的鄉鎮演出,很受歡迎。在硇洲大大小小的八音藝術團已經發展到了五六十個左右,演奏曲目大同小異。曲目有的是傳人代代相傳下來的,有的是自行編譜。津前八音藝術團的老藝人潭昌華、陸蓮等就是在團裏擔任編曲。30多歲的女樂手李愛蓮是津前八音隊的新傳人。 [2] 

八音樂昌八音

八音,又叫“土班子”、“凳板戲”,明清時期就盛行於廣東樂昌、湖南汝城等地,民國時期尤甚。所謂“八音”,即是八個人分別手持小鑼大鑼、鼓、鈸、二胡、笛子或簫管、嗩吶等,他們又分別扮演各種角色進行自拉、自打、自唱的一種表演唱形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