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保羅·馮·興登堡

鎖定
保羅·馮·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1847年10月2日—1934年8月2日),全名保羅·路德維希·漢斯·安東·馮·貝內肯多夫和馮·興登堡(Paul Ludwig Hans Anton von Beneckendorff und von Hindenburg),德國陸軍元帥,政治家,軍事家。魏瑪共和國的第二任總統。 [1] 
保羅·馮·興登堡出生於普魯士波森省(今屬波蘭)軍官家庭,曾參加普奧戰爭普法戰爭,1903年晉升上將。一戰爆發後,在東線坦能堡會戰中擊敗俄國軍隊後晉升為陸軍元帥。1916年任德軍參謀總長。1925年起擔任德國總統。興登堡在軍事生涯初期是一個出色的軍人,但是他最為著名的成就在於一戰中和魯登道夫所形成的完美組合。晚年其黯淡的精神力量、陳舊的思想和狹隘的觀察力使其後期的政治生涯受到損害。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總理的舉動,也成為日後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因素之一 [2]  。1934年8月2日在任內逝世於東普魯士
中文名
保羅·馮·興登堡
外文名
Paul Ludwig Hans Anton von Beneckendorff und von Hindenburg;Paul von Hindenburg
別    名
興登堡
國    籍
普魯士王國德意志帝國德意志國
民    族
德意志人
出生日期
1847年10月2日
逝世日期
1934年8月2日
畢業院校
柏林軍事學院
職    業
政治家,軍事家,總統
主要成就
坦能堡戰役的勝利者
東普魯士戰役的勝利者
五位大鐵十字勳章獲得者之一
德意志國總統
出生地
德國-波茲南(今屬波蘭)
代表作品
《興登堡回憶錄》
軍    銜
元帥

保羅·馮·興登堡人物生平

保羅·馮·興登堡簡歷

保羅·馮·興登堡(1847年10月2日—1934年8月2日),德軍總參謀長,陸軍元帥,軍事家 [3] 
年輕時的保羅·馮·興登堡 年輕時的保羅·馮·興登堡
出生於普魯士波森省(今波茲南),參加過普奧戰爭薩多瓦戰役和普法戰爭歷任排長、近衞團營長。
1896年晉升將軍.歷任參謀長、師長和第四軍軍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任東線第八集團軍司令,奪取了東普魯士戰役的勝利,同年晉升元帥,任東線司令。
1916年任德軍總參謀長,負責德軍東西兩線的戰略指揮。
1925年當選魏瑪德意志)共和國總統 [3] 
1933年1月任命希特勒為政府總理。
1934年8月2日在東普魯士的諾伊代克去世。著有《興登堡回憶錄》。

保羅·馮·興登堡少年時代

1860年 1860年
1847年10月2日,興登堡出生于波森省(今波茲南)一個貴族家庭裏。父親是少尉軍官,母親是軍醫的女兒。
興登堡從小就受到普魯士黷武精神的薰陶,立志當個軍人。他童年時代體弱多病,經常曠課,學習成績不佳。
到了12歲那一年,他秉承父親的意志,改上軍事學校。該校生活艱苦刻板,整日操練,灌輸給學生一套忠君報國的思想。這段時期的生活對他的一生影響很大。當時為了培養忠於普魯士王室的感情,軍事學校的學生有時去王宮實習。
1863年興登堡曾擔任腓特烈·威廉四世的遺孀伊麗沙白太后的禁衞。王太后贈他懷錶一塊,興登堡對此沒齒難忘,每次打仗都要把此錶帶在身上。

保羅·馮·興登堡從軍生涯

少年興登堡 少年興登堡
19世紀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世界各國戰火連綿不斷。在歐洲,當撒丁王國聯合法國對奧地利進行戰爭時,戰火一度燃燒到普魯士國境的附近。
興登堡像軍事學校的其他學生一樣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但他們暫時還沒有大顯身手的機會,只能在課堂上沙盤旁演習在意大利北部進行的幾次重大戰役。擔任講課的都是經驗豐富的教師,興登堡因此學到不少軍事知識。
1866年,普奧戰爭爆發。這位剛從軍事學校畢業的年輕少尉軍官,率領一個排跟隨部隊開往波西米亞,參加了7月3日的薩多瓦戰役。3個月後,他隨軍勝利歸來,第一次通過柏林凱旋門。後來他所在的部隊第三步兵近衞團移防漢諾威,興登堡在漢諾威度過了3年。
當他在40多年後退役時,選擇了這座城市作為永久居住地。
1870年8月,普法戰爭爆發。興登堡作為第三步兵近衞團一營營長的副官參戰。不久,該團團長在戰鬥中負傷,一營營長代理團長之職,興登堡也跟着晉升一級。“鐵血宰相”俾斯麥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了德國。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
興登堡作為部隊的一名代表,參加了在凡爾賽宮鏡廳舉行的典禮,這是他畢生引以為榮的一件大事。同年6月,他再次通過柏林凱旋門。這時他心中最大的願望就是能第三次得勝歸來,但這一心願他至死也未能實現。
簽名 簽名
1872年,他由中尉擢升為上尉。翌年到柏林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後在陸軍參謀總部工作,他的上司毛奇和史裏芬對他十分賞識,以後他官運亨通,步步高昇。
1903年當上第四軍軍長。
1908年的陸軍大演習中,他由於一時好勝,擊敗了德皇指揮的、與其對陣的軍隊,由此深感升遷已無指望。
1911年他64歲那一年退伍。
退伍後,興登堡在漢諾威市過着悠閒而刻板單調的生活,偶爾出門旅行或打獵,難得讀一些書,他感興趣的作品主要是一些帝王將相的傳記和軍事論文,其中也特別推崇史裏芬的《坎尼之戰》一書,認為他發展了兩千多年前迦太基統帥漢尼拔的傑出軍事思想 [3] 

保羅·馮·興登堡崛起東線

保羅·馮·興登堡 保羅·馮·興登堡
1914年6月28日,奧地利皇儲斐迪南薩拉熱窩遇刺,為帝國主義國家發動戰爭提供了藉口。7月底、8月初,歐洲列強先後進入戰爭狀態。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了。
戰爭爆發時,興登堡正在波美拉尼亞他女婿的田莊做客。他立即返回漢諾威,途經柏林時曾到總參謀部要求任命他統率第五軍(他過去所屬的第三步兵近衞團就在這個軍裏),但當時第五軍軍長一職已由皇太子擔任,因此未能立即決定他的任命。8月上旬,德國西線捷報頻傳,最初的軍事行動都是按照施裏芬計劃進行的,大部隊避開法國築壘地帶,經比利時盧森堡攻入法國,向沿海地區推進,然後再南下包抄巴黎。這些日子裏,興登堡在漢諾威坐立不安,8月12日上書參謀部再次請求任用。10天后總參謀部通知他8月23日凌晨到漢諾威火車站等候前來接送他的專車。
這段時間,德國報紙上刊登來自西線的勝利消息,關於東線的報道卻少得可憐,原因是戰事在那裏進行得不很順利。在東普魯士統率第8集團軍的普里特維茨將軍的任務是保衞德國東部地區,等待西線戰勝法國後主力部隊前來增援。俄國方面雅科夫·格里戈裏耶維奇·日林斯基將軍統率的兩個集團軍在人數上大大超過德軍,但裝備很差,士氣不高,彼此配合很差,行進的速度很慢,雙方稍有接觸,普里特維茨就慌慌張張地下令後撤,並向最高統師部告急,聲稱維斯瓦河以西地區也難以守住。於是總參謀長小毛奇決定從西線抽調兵力,並撤換了普里特維茨和他的參謀長瓦德西。
魯登道夫由於他在列日一戰中的突出表現而被選擇接替瓦德西任第8集團軍總參謀長。魯登道夫野心勃勃,鋒芒逼人,需要挑選一個善於同他相處的人擔任主將,以便他放手去幹。這樣,便選中了秉性隨和而善於處事的興登堡。
1914年8月23日凌晨,被吹捧為“珠聯璧合的一對統帥”第一次在漢諾威車站相見了。8月25日下午,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到達第8集團軍軍部所在地馬林堡。在這之前,第8集團軍的參謀馬克斯·霍夫曼中校就已擬訂好圍殲俄軍薩姆索諾夫集團軍的計劃細節,只等新的司令官批准,興登堡沒有做絲毫改動就同意了這一作戰計劃,8月28日,部隊已經出發,負責具體實施的參謀長魯登道夫突然為巨大的壓力所壓倒,跑到興登堡駐地要求改變作戰計劃,但興登堡冷靜而堅定的命令照原計劃執行,就繼續去睡覺去了。第2天薩姆索諾夫身陷重圍;8月31日全軍覆沒,史稱“坦能堡戰役”。後來,當魯登道夫和興登堡鬧翻了以後,為了突出自己,魯登道夫忘記了他在執行計劃時的反覆,厚顏無恥的自吹自己是坦能堡的實際計劃者和決策者,當然,這與德軍傳統上司令官下決心和參謀長執行的分工不符,也不是實情,他忘了還有一個霍夫曼在,霍夫曼也和魯登道夫鬧翻了,他寫了一本《坦能堡戰役的真相》,説魯登道夫和興登堡一樣,在和他見面之前都絲毫不知這個計劃。
興登堡和魯登道夫 興登堡和魯登道夫
坦能堡之戰兩週後,德軍又在東線取得了馬祖裏湖戰役的勝利,俄軍被逐出東普魯士並喪失了戰略上的主動。然而德軍在西線並不順利,由於德軍在馬恩河之戰中敗北,毛奇被免職。為了抵消它的影響,報紙在毛奇被免職的1914年9月14日晚上都以整版的篇幅宣傳“坦能堡的勝利者”。興登堡和魯登道夫一夜之間成為赫赫有名的“英明統帥”。全國掀起了“興登堡熱”,柏林率先修建了興登堡紀念碑,許多街道廣場以興登堡命名,許多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的稱號,市場上出現了種種以興登堡命名的商品。
在以後四年中,興登堡和魯登道夫變得難分難解,興登堡後來把他們的關係説成像一對夫妻一樣恩愛,魯登道夫在霍夫曼和其他人的協助下,制定出各種作戰計劃,然後把這些計劃呈交給他的司令,按魯登道夫的話説,總司令總是欣然接受。興登堡的沉着使他能夠剋制住容易衝動的魯登道夫,一位傳記作家説:“從來沒看見興登堡發過脾氣,也從來沒見魯登道夫笑過。”毫無疑問,他們兩人的合作的很好,在戰爭進行時,他們變成了德國的實際統治者。
興登堡不能夠繼續在東普魯士大捷的基礎上越過那累夫河下游向前推進,因為奧匈部隊已經在加利西亞戰役慘敗,德軍不得不被調去增援。以後,波蘭南部的德軍向維斯瓦河推進,奧地利人向桑河推進,俄軍從華沙發動反攻,此後,便展開了一場大混戰,在作戰中,興登堡重新調配了力量,把軍隊佈置到從波茲南託恩的陣地上,然後向羅茲進逼,1914年12月6日,他的軍隊佔領了羅茲城,但沒有足夠的力量殲滅俄軍,俄軍撤到布族蠟河和勞卡河以東。
這時,興登堡已經被提升為元帥,並被任命為東線所有德軍的總司令,由於西線德軍出師無功,而陣地戰實際已經開始進行,所以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大聲疾呼,要求大量增援,以便和援軍一起乘勝追擊俄軍,但埃裏希·馮·法金漢將軍這時已經接替小毛奇擔任總參謀長,他拒絕增援東線,因為他認定必須在西線取得勝利,興登堡轉而利用私人關係德皇威廉二世呼籲,德皇不得不在他的總參謀長和他最有名、最成功的將軍之間做出選擇。妥協的結果是,最高統帥部同意在東線發起進攻,但只限於原有的軍隊;奧匈軍隊從南線進擊,希望通過大包抄方式包圍俄軍。
興登堡於1915年2月7日在馬祖裏湖地區發動進攻,但他不能渡過那累夫河到達比亞威斯托克。
興登堡一家 興登堡一家
法金漢的東線戰役開始於1915年5月2日的對戈爾利採的突破,但從維斯瓦河上游伸展到庫爾蘭的興登堡的部隊卻只能按兵不動,只有少數局部的進攻,俄軍逐步後撤,但他們的實力卻未受損傷,興登堡認為,德奧兩國的勝利取決於消滅俄國的巨大力量,因此提出一個超坦能堡計劃,也就是通過側翼迂迴的包圍,向科夫諾河維爾納進攻,在華沙以東切斷俄軍退路。
另一方面,法金漢認為只要進行一場目的有限的戰役,不讓俄軍接近,從而使他喪失進攻能力就夠了,也要為西線負責的總參謀長不肯從法國抽出實現興登堡計劃所必須的部隊。在德皇支持下,法金漢批駁了沿那累夫河下游全面推進,和奧古斯特·馮·馬肯森將軍以及奧軍的南線進攻相配合的巨大戰略。所以,法金漢和興登堡之間的關係變得極為冷淡。
德皇威廉二世與興登堡、魯登道夫在商討戰事 德皇威廉二世與興登堡、魯登道夫在商討戰事
起初,法金漢的計劃似乎執行的頗為順利,因為俄軍先後在1915年8月5日從華沙,1915年8月17日從科夫諾,1915年8月18日從諾沃格奧爾吉耶夫斯克撤軍。然而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大公爵指揮下的俄軍逃脱了被殲滅的命運。所以,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再次為他們的作戰方案力爭,他們提議在普里佩特沼澤地區包圍俄軍中心,但遭到法金漢再次拒絕。9月,法金漢勉強同意了他們的計劃,但並沒有給興登堡必要的兵力,於是,維爾納的進攻逐漸停止。在這場戰爭結束的時候,興登堡參見普魯士軍隊50週年紀念。
從1915年秋季起,法金漢把俄國戰場看成只是次要的,1916年2月,在凡爾登發起了巨大的進攻,希望一舉消滅法國。興登堡儘管提出尖鋭抗議,仍然不得不讓東線的大批部隊抽調到西線,而他所做的只能是1916年3月在維爾納擊退俄軍北方面軍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庫羅帕特金發動的進攻而已。6月和7月,俄軍在阿列克謝·阿列克謝耶維奇·布魯西洛夫指揮下,發動夏季攻勢,突破了奧匈軍的陣線,使同盟國遭到嚴重打擊。興登堡不得不擔任從里加到加利西亞全部東線的指揮任務,把總司令設在佈列斯特。他盡力穩固了新戰線,恢復了秩序。同時,法金漢對凡爾登的進攻顯然已經失敗,英法聯軍正在向索姆河挺進,8月27日,羅馬尼亞又向同盟國宣戰。最後這一事件決定了法金漢的命運 [4] 

保羅·馮·興登堡統領全軍

1916年的興登堡 1916年的興登堡
1916年8月,興登堡被任命為總參謀長,魯登道夫擔任軍需總監。由於興登堡的聲譽過人,他的任命暫時恢復了德軍的士氣。這時建立最高統帥部,興登堡以德皇的名義指揮全軍,他的副手魯登道夫在他的放縱下越來越參與到政治生活中去,代表軍隊與政府和議會交涉,堅持1916年11月成立波蘭王國,堅持1917年1月進行無限制潛艇戰,魯登道夫制定了“興登堡計劃”,控制全國的經濟活動,剝奪了工人在戰前爭取到的某些權利,加緊對廣大勞動人民的鎮壓和剝削。他們還變本加厲地干預政治,由於德皇和國會放棄了權利與責任,他們倆實際上變成了德國命運至高無上的支配者。
興登堡視察西線後,第一次感到從軍事觀點看來這一戰線的危險,所以,向凡爾登的進攻停止了,1917年3月,德軍的戰線稍稍向東撤退,從阿蠟斯通過聖康斯坦到安納河畔的谷地重建防線,這一戰線的正式名稱叫“西格弗裏特防線”,但在歷史上統稱興登堡防線。協約國由尼維爾組織的進攻未能奏效,在1917年的剩餘時間內,德軍一直沒有受到嚴重挫折。因為在帕斯興德爾的挺進中,英軍的損失比德軍還大。
由於感到地位的穩固性,1917年7月,興登堡以辭職相威脅,使得皇帝免去特奧巴登·馮·貝特曼·霍爾維格的首相職務。在他看來,這位首相幾乎是一個失敗主義者。他想讓伯恩哈德·馮·比洛侯爵或者海軍司令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當首相,而皇帝則對這兩人不感興趣,提拔了原戰時給養局局長、副國務秘書格奧爾格·米夏埃爾博士為帝國宰相,以試圖滿足最高統帥部軍官們尋找“強人”的渴望。新首相很快拒絕了德國國會在7月19日通過的一項和平決議,國會要求在雙方鬥沒有附帶條件或損失賠償的情況下議和。自此以後,最高統治部便獨斷專行,它拒絕發佈有關恢復比利時獨立的宣言,拒絕教皇本篤十五世關於和談的建議,它一意孤行的實行他對待俄軍局勢的政策。
俄國二月革命後,魯登道夫瞞着興登堡,設法讓住在瑞士布爾什維克鼓動家列寧通過德國,列寧在4月份回到彼得格勒,立即發起了和平運動,俄軍的士氣迅速瓦解,雖然陸軍部長克倫斯基設法恢復了士氣,還能在7月份發動克倫斯基攻勢,但俄軍的戰鬥精神肯定已經崩潰,俄國十月革命後,便立即提出休戰,協約國接受了這一提議,在和談過程中,興登堡主張在普魯士前線建立一條保護地帶,馬克斯·霍夫曼(這時他已經升為東線參謀長)雖然一貫完全同意他的上級的決定,這次卻反對把更多的波蘭人划進德國境內。
保羅·馮·興登堡 保羅·馮·興登堡
興登堡向德皇控告霍夫曼越權,德皇終於決定向興登堡靠攏,興登堡提出苛刻的條件,並以重新開戰迫使蘇俄接受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從俄國獲得30.1萬平方公里土地和5600萬人口,隨後又迫使羅馬尼亞簽訂了一項苛刻的補充條約。然而,還有一項最艱鉅的任務有待興登堡去完成,那就是在美軍插手前擊敗英法,主攻方向指向英國,指向英國的聯絡線
1918年,在興登堡的支持下,魯登道夫先後發動了索姆河攻勢(3月)、利斯河攻勢(4月)、埃納河攻勢(5月)、努瓦永-蒙迪迪埃攻勢(6月)、香檳-馬恩河攻勢(7月)。這些攻勢往往都獲得了初期的成功,但是由於後勁不足最後都遭到遏制。
當年7月,協約國軍開始反攻,在馬恩河和亞眠之戰中大敗德軍,9月28日,協約國突破“興登堡防線”,德國最高統帥部終於不得不要求進行停戰談判。魯登道夫哀嘆,“部隊精神萎靡,被俘人數之高,説明我方戰線已極單薄,後備減少了,部隊都過度疲乏。這場戰爭已不能勝利了。並要求立即進行停戰,興登堡轉而主張採取防禦戰爭,開始苦心經營著名的齊格飛防線。10月,德軍的軍事形勢比人民所預料的要好一些,24日,他通電譴責了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和平條件,命令全軍做最後的決戰,這個通電引起了新任帝國宰相馬克斯·馮·巴登親王的強烈抗議,事情處理的結果出人意料,發出通電的興登堡因為巨大威望什麼事沒有,早已喪失鬥志的魯登道夫卻被解除了一切職務,代之以興登堡推薦的威廉·格勒納將軍。這些努力無法挽回德國的失敗,德意志帝國已經風雨飄搖了。
此時,德國國內的革命運動已經洶湧澎湃地發展起來。
1918年11月3日,基爾港爆發水兵起義。
到1918年11月8日,革命紅旗飄揚在許多城市的上空。軍隊內部也有不少士兵傾向革命。德皇突然離開柏林,遷到巴斯的總司令部,首相勸德皇退位,傳給他的孫子,但德皇不肯,希望親自統帥軍隊鎮壓革命,興登堡通過參謀長直告德皇,説部隊不會服從他。威廉二世於是提出不當皇帝,但仍然當普魯士國王,仍無人做答。民族自由黨議會黨團主席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説,出於面子上的考慮,保留興登堡比挽救威廉二世更為重要。
1918年11月9日,柏林爆發革命,宣佈成立共和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被推舉為總理,在這種形勢下,興登堡不得不勸説威廉二世退位,前往荷蘭,並且加上一句,“陛下,要不是這種局勢該多好。”威廉二世因為自己的流亡而永遠懷恨興登堡。
1925年當選為魏瑪共和國總統 1925年當選為魏瑪共和國總統
興登堡雖被協約國列為第二號戰犯,卻一直沒離開德國,也沒離開軍隊。他對他的部隊説:“弟兄們,我能替你們和協約國把條件講到什麼地步,誠然毫無把握,但是我總要盡到我的心力,替你們弄到我所能弄到的最好條件……”。
1918年11月10日,他的副手威廉·格勒納與政府簽訂協議,對抗布爾什維克和擁護政府,興登堡留任總參謀長,當軍隊從萊茵河返回之際,但見軍情飄揚,部署嚴明,和國內造反的軍隊迥然不同。
1919年6月,總理艾伯特詢問抵制凡爾賽條約的可能,興登堡顧左右而言它,不表示意見,格勒納將軍硬着頭皮説抵制無效,不得不簽訂和約。凡爾賽和約簽訂後,德國最高統帥部被迫解散,這位72歲的老人解甲歸田,再次回到了他在漢諾威的莊園,受敬仰的程度並不因為下野而稍減。這位過去一直標榜自己對政治不感興趣的職業軍人,卻一反常態,越來越多地在一些公共場合拋頭露面,支持右派的活動。當時凡爾賽和約譴責威廉二世悍然違反國際道德和神聖的條約,要追究他的責任,興登堡向同盟國提出,願意代替皇帝出現在法庭上,聽由他們處置,但並未得到答覆。以後,他在手寫的《生平片段》中,宣佈德軍實際上並沒有戰敗,而是被革命出賣了,因而創造了“背後一刀”的神話 [5] 

保羅·馮·興登堡十年總統

1926年興登堡視察德軍儀仗隊 1926年興登堡視察德軍儀仗隊 [6]
由於德國社會民主黨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右派領袖們的背叛,十一月革命的關鍵問題一蘇維埃政權還是國民議會一是以有利於德國資產階級的結局獲得解決的。
1919年1月19日舉行國民議會選舉,這次選舉顯示出舊勢力的復辟。2月11日艾伯特當選為總統,魏瑪共和國建立。
1925年2月,共和國第一任總統艾伯特病死。原定於該年6月舉行的總統選舉提前舉行。在3月29日的第一次選舉中,7個候選人沒有一人獲得絕對多數。為了贏得選舉,提爾皮茨親自到漢諾威興登堡的隱居地勸他出來競選總統。在4月26日的第二次選舉中,興登堡以1460多萬選票(佔全部選民人數約37%)當選為總統。
興登堡的當選表明,德國最高的軍政大權落到右翼手中。但他的政策令原先的支持者大感失望,他依照慣例推舉推舉前任總理威廉·馬克思,並支持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和法國和解的政策,依照憲法就任總司令以控制軍隊,解除獨立的國防軍總司令漢斯·馮·塞克特的職務,不顧民族主義分子的苛責,簽署了有關德國賠償的楊格計劃
興登堡的競選海報 興登堡的競選海報
他是一個君主派,但並沒有使得霍亨索倫王朝復辟。雖然在1926年,德國政府不顧廣大人民的抗議,決定把威廉二世和被廢的德國貴族們的財產全部歸還他們,並賠償他們因革命而遭到的損失。5月5日,興登堡發佈總統令,指示各駐外公使館和領事館除懸掛魏瑪共和國的黑紅金國旗外,還要懸掛舊帝國的黑白紅三色旗。
1927年80大壽之際,獲得德國政府贈送的位於東普魯士紐迪克因經濟能力一直無法贖回的祖產,從此過着東普魯士地主生活,並與當地貴族往來。興登堡得到莊園後,轉贈給他兒子奧斯卡,以便節省一筆遺產税。後來,希特勒當了總理,普魯士政府又加贈給興登堡5千英畝土地。
1929年秋,德國發生經濟危機失業人數劇增,成千上萬農户破產。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下,國內階級鬥爭更加尖鋭化。德國共產黨的影響迅速增長,資產階級已經無法用議會制來統治。
1930年3月上台的海因裏希·布呂寧政府,標誌着由議會制過渡到獨裁製。布呂寧十分尊敬興登堡總統,而對國會愈加輕視。他利用“緊急法令”繞開國會來處理國家事務。如果國會拒絕政府提出的法案,他便援引魏瑪憲法第48條讓興登堡簽字生效。這種緊急法令1930年頒發5次,1931年44次,1932年66次。這使得興登堡的權利超過了皇帝,成為獨裁者。興登堡在任職期間積極復活德國軍國主義,公開支持保皇組織,還曾任軍國主義組織“鋼盔隊”的名譽會長。 [1] 
《時代週刊》封面上的興登堡(1931年) 《時代週刊》封面上的興登堡(1931年)
與此同時,希特勒的納粹黨開始抬頭,在國會的席位急劇增加。
1931年11月初,興登堡會見了希特勒。興登堡對這位“波希米亞下士”沒有任何好感,事後對親信説:“他最多隻能當個郵政部長。”由於當時議會內所有包括德國社會民主黨和德國中央黨的民主黨派為了防止阿道夫·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而一起支持興登堡,因此興登堡得以在1932年再次委任布呂寧為總理。
1932年春天興登堡7年任期屆滿,老總統本願退休,但由於納粹黨徒們的嘲弄與諷刺,已經年屆八旬的興登堡決定再次出山,他再度被提名為候選人。納粹黨提名希特勒為候選人。共產黨的候選人是台爾曼
1933年與希特勒 1933年與希特勒
在第一輪選舉中,興登堡有49.6%的選票,希特勒有30%的選票,沒有一個候選人獲得絕對多數。4月10日舉行第二輪選舉,興登堡以53%壓過希特勒的36.8%當選。然而,數週後,老戰友格勒納為施萊謝爾陰謀所陷害,被迫辭去部長職務。
在這次選舉的過程中,希特勒深知自己在民眾中的威望遜於興登堡,便提出了“尊敬興登堡,投票希特勒”的口號,企圖借興登堡之勢來抬高自己的身價。結果希特勒落選,但卻給興登堡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興登堡連任總統後,置廣大民眾反對於不顧,準備起用希特勒,並對勸其警惕希特勒的人説:“我應該把盜獵者變成守林人。” [1] 
保羅·馮·興登堡與阿道夫·希特勒 保羅·馮·興登堡與阿道夫·希特勒
1932年興登堡已臻85歲。由於他年邁力衰,心身不濟,興登堡越來越依靠他自己的一小批右翼的朋友和戰友的顧問了。這些人中包括他的兒子奧斯卡·馮·興登堡、他的莊園的鄰居、庫爾特·馮·施萊謝爾中將和弗朗茨·馮·帕彭。這些人勸他解僱布呂寧而提名帕彭為總理,因為他們希望帕彭的政策更偏右。這個計劃失敗後這些人考慮過通過政變來達到這個目的,但施萊謝爾拒絕提供軍隊進行政變,因此這個計劃也被放棄了。後提議由弗蘭茨·馮·巴本組織“貴族內閣”,而巴本與法西斯勢力有密切的聯繫。為了履行其“馴服納粹黨的奇蹟”企圖延請納粹黨員入閣。
納粹為興登堡修建的墓室的題詞 納粹為興登堡修建的墓室的題詞
老總統完全被巴本的魅力折服,故特別尊重其職權,但巴本並未能馴服納粹黨。狂妄的希特勒根本不買興登堡的帳。希特勒在大選中看到他的法西斯組織有一定實力,故而斷然拒絕興登堡要他與巴本共同組閣的要求,明目張膽地説:“作為德國最大的政黨領導,我,要負責的是包括一切方面在內的整個權力。” [1]  希特勒不僅蔑視巴本,同時還對12月繼承巴本的施萊謝爾持敵對態度,堅持他自己組閣,而興登堡則嫌希特勒跋扈而不同意。他見希特勒有可能威脅自己的政治地位,不禁惱怒,立即轉變180°,公開聲明:“出於對祖國的義務和良心,我無權把整個政府的權力只交給一心想獨攬大權的納粹運動。” [1] 
1932年11月一批工業家和銀行家向興登堡提出請願書,要求任命希特勒為總理。但在1932年12月2日,興登堡罷免了與法西斯勢力有密切聯繫的巴本總理,讓施萊謝爾組閣,這一手直接威脅到希特勒的全面奪權的計劃,因為當時法西斯勢力畢竟羽翼未豐,而且施萊謝爾有一個分裂納粹黨的計劃。於是,希特勒一方面找巴本“賠罪”,另一方面,請出德國壟斷財團的頭面人物向興登堡提出請願書,為其從中通融。本來就是右翼代表的興登堡見希特勒已“回心轉意”,願與自己合作了,遂又萌生了利用這個“守林人”的念頭。 [1] 
巴本則與希特勒達成組閣協議,1933年1月30日,當施萊謝爾因得不到議會的支持垮台時,興登堡隨即任命希特勒為總理。在德國建立了法西斯恐怖專政。
1933年2月1日,在希特勒政府授意之下,興登堡宣佈解散國會,並定於3月5日重新舉行選舉。2月27日,納粹分子縱火焚燒國會大廈,然後嫁禍於共產黨人。2月28日,根據希特勒政府的建議,興登堡頒佈緊急法令,廢除了魏瑪憲法中有關人身、言論、出版、結社等自由的一切條款。
興登堡的國葬 興登堡的國葬
興登堡的健康和智力已經長時間很差了,因此1934年“長刀之夜”時他毫無恢復和保證國家法制的能力。但對希特勒做出了警告,使他結束血腥屠殺。當希特勒到他的莊園上去看望他時,躺在病牀上的興登堡把希特勒當作德國皇帝,稱之為“陛下”。按其遺願,興登堡應該簡單的葬在他的莊園上,但希特勒將他葬在他過去戰勝俄羅斯的戰場上,併為他樹立了一座紀念碑。興登堡死後對希特勒來説最後一個他成為獨裁者的障礙被消除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為了防止他和他夫人的棺材被蘇聯軍隊破壞,德國陸軍將它們轉移到馬爾堡。它們至今放在那裏的伊麗莎白教堂北鐘樓的祈禱閣中。經教會首領決定它們今天不再被用燈光照亮。
保羅·馮·興登堡是柏林、代特莫爾特、路德維希堡、明斯特、法蘭克福、漢堡、卡塞爾、卡爾斯魯厄科布倫茨呂貝克紐倫堡波茨坦、哥塔和茨維考的名譽公民。

保羅·馮·興登堡軍政生涯

保羅·馮·興登堡年表

1859年到1866年他進入軍事學校。
1866年他以中尉的軍銜參加普奧戰爭
1870年到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他以軍官身份參加。
1903年他晉升為上將,1911年他64歲退休。
1911年以前,歷任軍參謀長、師長和軍長,後退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重返軍隊,任德軍東線第8集團軍司令。8~9月間,率部粉碎優勢俄軍對東普魯士的進攻,取得坦嫩貝格之戰的勝利。11月,晉升為元帥,任德軍東線司令。
1916年8月,任德軍總參謀長,負責東西兩線的戰略指揮。在西線建立齊格菲防線(英國人稱之為興登堡防線)。德國在大戰中失敗後,興登堡退隱故里。
1925年4月,在右翼政黨支持下,興登堡被選為弗里德里希.艾伯特的後任,當選為魏瑪共和國總統。5月12日他宣誓就職。
1932年,再次當選總統。支持保皇組織、法西斯組織和軍國主義
1933年1月30日興登堡任命阿道夫·希特勒德國總理,委託希特勒組閣。
1934年8月,死於諾伊代克。

保羅·馮·興登堡戰爭

七週戰爭(1866);
普法戰爭(1870-1871);
興登堡夫婦 興登堡夫婦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保羅·馮·興登堡戰役

聖普里瓦之戰(1870);
坦能堡之戰(1914);
羅茲之戰(1914);
戈爾利採-塔爾諾夫之戰(1915);
第二次索姆河之戰(1918);
利斯河之戰(1918);
埃納河攻勢(1918)

保羅·馮·興登堡人物評價

興登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最偉大的英雄,即使在別的國家,也長期被認為是一位盡忠報國的完美人物,可是在他死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他造就了希特勒,人民對他的議論就變的苛刻起來,説他逃避責任,把許多別人的功勞據為己有,而且在年邁體衰的時候還繼續當國家元首,也是一件不幸的事。
誠然,作為他神話起源的坦能堡作戰計劃並不是他擬定的,但作為司令官他的職責和權利就是選定一個好的計劃並貫徹下去,在這一點上他絕對比神經質的參謀長魯登道夫強,魯登道夫和他鬧翻以後説自己才是做最後決定的人,説興登堡是木偶巨人,這是他自我膨脹和對興登堡極端嫉妒的表現罷了,繼他之後擔任軍需總監的威廉·格勒納就説:“那些謠傳興登堡是傀儡的説法都是不真實的,根據他的親身體驗,興登堡的意志極為堅定 [3]  ,只有去執行他的想法,替他去背黑鍋,絕不可能有人能左右他的思想。” [3] 
參考資料
  • 1.    卜延軍、唐復全.《將帥傳略》.中國:藍天出版社,2011年4月1日:280-283
  • 2.    埃裏克·艾克 譯者: 高年生 / 高榮生 .魏瑪共和國史.中國:商務印書館,1994年
  • 3.    高年生.《世界歷史名人譜》近代卷5.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第10-11也
  • 4.    1958年《英國大百科全書》,轉引至《近代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人名資料彙編》,商務印書館1079-1080頁
  • 5.    馮.興登堡.《興登堡自傳》: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4月1日)
  • 6.    毛振發,田玄,彭訓厚 主編.謀略家.北京:藍天出版社,1993年: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