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

鎖定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德文August von Mackensen,1849年12月6日一1945年11月8日) [4]  ,德意志第二帝國陸軍將領,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五位大鐵十字勳章獲得者之一 [3] 
馬肯森於1869年入伍,隨後參加普法戰爭。1882年起在德軍總參謀部供職,曾任總參謀長施利芬的副官。由於在近衞軍和德皇威廉二世御前服役而得以官運亨通。1908年起晉升騎兵上將,並任步兵第17軍軍長。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供職於東線第8集團軍下,在貢賓嫩、坦能堡、馬祖裏湖等戰役中發揮重要作用。10月指揮第9集團軍圍攻華沙不利,11月任第9集團軍司令,發起羅茲戰役,阻止俄軍攻勢。1915年4月起任德奧第11集團軍司令,因對戈爾利採的突破大敗俄軍而晉升為陸軍元帥。同年底指揮德奧軍轉戰巴爾幹半島,在兩個月內橫掃塞爾維亞。1916年任多瑙河集團軍司令,率德保集團軍羣攻佔羅馬尼亞,任駐羅佔領軍司令直至戰爭結束。1918年11月停戰後被法軍拘留,直到1919年12月。1920年退出現役。 [2]  1933年當選普魯士國務委員,擁護納粹黨,但不滿第二次世界大戰黨衞軍在波蘭的暴行。1945年,馬肯森在策勒逝世,終年96歲。
馬肯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加了德軍在東線絕大部分的主要進攻,被認為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成功的指揮官之一 [4] 
概述內圖片來源 [5] 
中文名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
外文名
August von Mackensen(德文)
國    籍
德國
民    族
日耳曼
出生日期
1849年12月6日
逝世日期
1945年11月8日
職    業
陸軍將領
主要成就
1914年參與貢賓嫩、坦能堡、馬祖裏湖等戰役,阻止俄國對東普魯士進攻
主要成就
1915年發起戈爾利採-塔爾諾夫攻勢,消滅了俄第3集團軍
1915年起指揮德奧(保)聯軍攻佔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五位大鐵十字勳章獲得者之一
出生地
普魯士王國 薩克森省 豪斯-萊比錫
軍    銜
陸軍元帥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人物生平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早年生涯

青少年時代的馬肯森 青少年時代的馬肯森 [29]
1849年12月6日,馬肯森出生於普魯士王國薩克森省的豪斯-萊比錫(位於維滕貝格附近)。其祖父曾經在拿破崙戰爭期間擔任過漢諾威的騎兵指揮官,在馬上一直活躍到90歲。不過他的父親路易斯·馬肯森這時只是一個土地經紀人,直到1887年才靠其財富成為一名貴族。 [1] 
馬肯森在易北河和萊比錫地區長大,那裏是1813年萊比錫會戰的戰場。祖父的光榮的騎兵生涯和父親對保皇主義的熱愛對馬肯森影響頗大,他從小就立志成為一名輕騎兵軍官。但是由於擔心門第的偏見和昂貴的費用,其父親並不贊同他的理想。馬肯森不得不壓抑住熱情,在私人指導下完成了高中教育,開始學習經營農業。 [26]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一路高升

1869年10月1日,不滿20歲的馬肯森獲准作為一年期的志願兵加入精鋭的“死亡輕騎兵”部隊。馬肯森十分興奮,決意抓住這個機會。隨後爆發的普法戰爭讓他得償所願。戰爭中,“死亡輕騎兵”隸屬於第4騎兵師,該師屬於威廉王儲率領的第3集團軍。1870年8月5日初臨戰場後,馬肯森作戰十分勇敢。10月5日,他被提升為軍士長。奧爾良戰役後,他晉升為少尉。 [1]  [26] 
從軍初期的馬肯森
從軍初期的馬肯森(4張)
1871年戰爭結束後,馬肯森在父親的要求下復員,並進入哈勒大學學習農業。但他更大的興趣在於選修專業外的戰爭歷史課程。最後他終於在母親的幫助下説服了父親,讓他回到軍隊,成為了一名輕騎兵軍官。由此,他開始了一系列穩定而不引人注目晉升。1876年9月,他晉升為中尉。1879年11月21日,馬肯森和高級行政官員卡爾·威廉·馮·霍恩的女兒多蘿西婭·馮·霍恩結婚,這一婚姻提升了他在軍中的地位。這段婚姻一直持續到1905年多蘿西婭去世。婚後他們育有兩個女兒和三個兒子。 [26]  [29] 
1880年馬肯森進入總參謀部,獲得了總參謀長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伯爵的賞識。1884年2月,轉任第7團參謀。一年後,負責指揮在梅斯的第9龍騎兵中隊。1888年10月15日,他晉升為少校,就任布羅姆博格的第4師參謀。 [26] 
1891年2月11日,馬肯森回到總參謀部,擔任參謀總長阿爾弗雷德·馮·施利芬伯爵的第一副官。在和施利芬相處的兩年半里,馬肯森獲益良多,其表現也得到了好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1891年和皇帝威廉二世的會面,馬肯森對於戰史的熟悉留給皇帝很深的印象。1893年6月17日,馬肯森轉到第1死亡輕騎兵團。他在這裏呆了很長時間,分別於1894年1月27日和1897年3月22日晉升為中校和上校 [1] 
1898年,馬肯森作為副官陪同威廉二世訪問巴勒斯坦。馬肯森身高六英尺的體形和懇摯謙恭的舉止使他在扮演這一角色上大獲成功,獲得了皇帝的器重。1899年1月27日,在威廉二世40歲生日那天,馬肯森受封為貴族,稱奧古斯特·馮·馬肯森(德文:August von Mackensen)。1901年9月,馬肯森被威廉二世提升為將軍,派往指揮死亡輕騎兵旅。1903年,他調往指揮位於但澤的第36師,同時兼任皇帝的將級副官。同年9月11日,在這個職位上晉升為中將。1908年1月27日,馬肯森晉升為騎兵上將,負責指揮第17軍。 [1]  期間負責教導在他麾下的威廉皇儲 [30]  同年4月29日,58歲的他再次結婚,對方是時年30歲的萊奧妮·馮·奧斯滕。 [26]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轉戰東線

一戰時期的馬肯森
一戰時期的馬肯森(9張)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之初,年近65歲的馬肯森隸屬於馬克斯·馮·普里特維茨的第8集團軍。1914年8月17日至19日,倫南坎普夫率領俄國第1集團軍約20萬人進入東普魯士,迫使第8集團軍節節後退。20日,馬肯森等指揮德軍在貢賓嫩(一譯古姆賓年)一線發動猛烈反擊。最初德軍突破俄軍右翼,但俄軍中路守住陣地,並以猛烈的炮火擊退馬肯森的進攻。德軍滯留在出發地的比洛軍團處於暴露位置,於是德軍全線由進攻變為潰退。隨後,德軍最高統帥部命令保羅·馮·興登堡接替普里特維茨,制止撤退。 [9-10]  8月17日至9月2日,重整旗鼓的馬肯森在興登堡和第8集團軍參謀長埃裏希·馮·魯登道夫的聯合指揮下,參與了圍殲俄第2集團軍的坦能堡戰役,並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他隨後乘勝追擊,參加了於9月9日開始的第一次馬祖裏湖戰役,將俄第1集團軍驅逐至湖區,使其全部撤至涅曼河東岸。 [12]  [1] 
1914年9月下旬,馬肯森調往新成立的第9集團軍。在10月初開始的波蘭戰役中,馬肯森指揮第9集團軍逼近維斯瓦河,10月12日進行對華沙的圍攻,但被俄軍擊退,被迫於10月19日撤退(參見詞條華沙-伊萬哥羅德戰役)。 [12]  11月4日,馬肯森升任第9集團軍司令,隨後遵照最高統帥部的命令,主動發起羅茲戰役,雖未能達到合圍俄軍第2和第5集團軍的目標,但亦打破俄軍向德國腹地推進的企圖。 [1]  [8]  他隨後因此獲得了藍馬克斯勳章
在奧匈軍1915年3月至4月間的喀爾巴阡山攻勢慘敗後,馬肯森帶領德軍增援兵力南下,於4月出任德奧第11集團軍司令,向普熱米什爾進發。在參謀長漢斯·馮·塞克特的協助下,他於5月2日指揮第11集團軍和奧匈第4集團軍在加利西亞發動了精心準備的戈爾利採-塔爾諾夫攻勢,一舉突破俄軍防線(參見詞條對戈爾利採的突破)。在這個夏天,馬肯森充分利用騎兵的機動力,接連發動了三波攻勢,其先頭部隊俘虜了12萬俄軍,消滅了俄國第3集團軍,使俄軍在1914年戰局和喀爾巴阡戰役中取得的勝利化為烏有。這次勝利使馬肯森在6月20日被提升為陸軍元帥,並獲得了包括黑鷹勳章在內的諸多榮譽。此後,馬肯森繼續挺進,於6月22日率部攻取倫貝格,8月29日拿下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 [1]  [4]  [12]  [17]  他在這次壯大的攻勢中一直推進到巴哥河畔,贏得了作為突破戰術大師的聲望。 [20] 
1915年9月,馬肯森被調往巴爾幹半島,指揮了對塞爾維亞王國的新攻勢。10月7日,他指揮德軍11集團軍、德奧第3集團軍對數量處於劣勢和厭戰的塞軍實施心理攻勢。10月9日,德奧聯軍順利拿下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隨後進一步挺進其中心地帶,在2個月內(到12月4日)橫掃整個塞爾維亞。 [1] 
1916年的馬肯森在視察,身後是保加利亞的鮑里斯王儲 1916年的馬肯森在視察,身後是保加利亞的鮑里斯王儲
羅馬尼亞王國參戰趨勢明顯後,第9集團軍司令埃裏希·馮·法金漢於1916年春任命馬肯森擔任在保加利亞王國北部的多瑙河集團軍司令,這支部隊由保軍、土軍和德軍混編而成。羅馬尼亞實際參戰後,馬肯森於9月1日開始向北進攻多布羅加地區,隨後分別在9月6日和9月9日攻克圖特拉坎錫利斯特拉,迅速行進,到10月奪取了從康斯坦察到多瑙河畔切爾納沃達的鐵路線。由於兵力不足,他一度被阻。當得到2個土軍師的加強後,馬肯森繼續北進,11月在斯維什托夫渡過多瑙河,朝東北方向的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挺進。12月1日他曾一時被羅軍反攻所阻。到12月6日,在法金漢的第9集團軍的支援下,與羅軍激戰三日,順利進入布加勒斯特。這天正是他67歲的生日。馬肯森騎上白馬,搬進了羅馬尼亞的王宮。之後不斷推進,至1917年1月7日抵達謝列特河為止。 [11]  [14]  1月9日,馬肯森被授予大鐵十字勳章,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僅有的五名獲得者之一(其餘四人為德皇威廉二世本人、陸軍元帥保羅·馮·興登堡、陸軍上將埃裏希·魯登道夫與東線總司令及陸軍元帥利奧波德·馬克西米利安·約瑟夫·瑪利亞·阿努爾夫)。 [3]  在餘下的時間內,馬肯森一直負責指揮羅馬尼亞佔領軍,鞏固了對羅馬尼亞的控制,並在克倫斯基攻勢後攻擊重組的羅馬尼亞軍隊。在俄軍崩潰後,他迫使羅馬尼亞簽訂《福克沙尼停戰協定》(後改訂為《布加勒斯特條約》)。 [1]  [6-7]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戰後角色

停戰之後,馬肯森撤離羅馬尼亞,並於1918年11月在諾維薩德被法軍拘留。1919年12月,馬肯森從軍隊中退役。 [1]  1925年,當時任魏瑪共和國國防軍總司令的塞克特重建了德國陸軍後,馬肯森對他進行了祝賀,還不無恰當地把他比作了拿破崙戰爭期間重整普魯士軍隊的沙恩霍斯特伯爵。 [18]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馬肯森開始涉足政治。作為民族主義者的他敵視共和國及其民主制度(還有反猶太主義等標籤) [4]  ,厭惡被認為是不公正的《凡爾賽和約》。他的態度影響了當選總統的興登堡,使其建立了排除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內閣。 [29] 
20世紀30年代的馬肯森
20世紀30年代的馬肯森(5張)
馬肯森對納粹的態度模稜兩可。 [28]  1933年,他加入了阿道夫·希特勒納粹黨和政府,當選普魯士國務會委員,並被授予榮譽總司令的稱號。 [13]  [1]  他經常穿着黃色的帝國騎兵制服出現在德國政府或納粹黨舉辦的活動中,“作為舊普魯士的象徵服務於‘元首’”,被柏林人稱為“帝國的宴席飾品”。 [3]  [4] 
在1934年的6月30日,馬肯森曾與興登堡聯繫,試圖阻止長刀之夜的進行,但沒有成功。結果前國防部長庫特·馮·施萊徹爾上將和其幕僚庫特·馮·布萊多夫少將被殺。 [1]  此事促使馬肯森“同納粹政權分道揚鑣”。此年8月興登堡死後,馬肯森以84歲的高齡,成為上一代德國武裝力量的象徵。1935年2月28日,在德軍總參謀部的“施裏芬宴會”上,馬肯森於演講中提起了長刀之夜的殺戮行動,證明兩位遇害的將軍是清白的,因此激怒了希特勒和赫爾曼·威廉·戈林,後者禁止演講流傳出去。此後不久,納粹政府決定將位於波美拉尼亞的佔地1250公頃的布呂索莊園贈予馬肯森。戈林親自主持了公開的贈予儀式,並根據《普魯士法典》的規定,允許馬肯森無須承擔任何納税義務。在興奮之餘,馬肯森舉辦了一場晚餐宴會,並邀請希特勒出席。據説流亡的威廉二世對此表示失望,“一位與自己仍然有書信往來的帝國軍官,竟然會與希特勒這般匪徒走得如此之近”。 [13]  同年3月,馬肯森還在德國的“英雄紀念日”中檢閲了來自各軍兵種的部隊。 [16] 
20世紀30年代的馬肯森圖冊主要參考資料 [22]  [24] 
馬肯森(中)參加威廉二世的葬禮 馬肯森(中)參加威廉二世的葬禮 [23]
馬肯森雖然在表面上支持希特勒,但其內心依然是一位前君主主義者,且沒有希特勒想象的那樣“服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實際上處於退休狀態的馬肯森沒有扮演任何活躍的角色,他曾在戰爭初期支持希特勒攻擊英法等國。而等到希特勒出席了馬肯森90歲生日宴會(1939年12月)後不久(1940年2月),馬肯森寫信給陸軍總司令瓦爾特·馮·布勞希奇,大意是説他已經過了90歲,不大過問時事,但聽人反映説陸軍在波蘭戰役不能制止謀殺(或指黨衞軍在此處的暴行),這嚴重損害了國家和民族的自尊,作為陸軍的長者,他對此不能不表示關注。同時,馬肯森敦促布勞希奇向“蓋世太保”頭目海因裏希·希姆萊反映這個問題,但沒有取得成果。 [13]  作為一個深受新教影響的人,馬肯森還對納粹政府幹涉教會事務的舉動持保留意見。 [29]  1941年,威廉二世在荷蘭的多倫去世,馬肯森作為那個時代的唯一的倖存者出席了葬禮。 [23] 
1942年,希特勒通過宣傳部長保羅·約瑟夫·戈培爾之口聽到一些傳言,説布呂索是基督徒主導的“失敗主義”宣傳言論的一個秘密源頭,這些言淪正在德軍將領中散播開來。戈培爾在日記中寫道:“不幸的是,由於馬肯森威望甚高,我們拿他沒辦法。但是,我將提醒元首警惕他的不忠。”儘管傳言並不屬實,但希特勒承認自己“很早以前”就知道馬肯森的政治傾向有問題。不過,希特勒並沒有因為這些事沒收馬肯森的地產。 [13]  此外,馬肯森譴責1944年對希特勒的刺殺行動(參見詞條瓦爾基里行動)。同年底,這位年邁的元帥雖然承認德國行將失敗,卻還在最後關頭仍呼籲德國青年反對“布爾什維克主義”。 [29]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高壽而終

晚年馬肯森
晚年馬肯森(3張)
1945年初,正當蘇聯紅軍向德國本土推進時,馬肯森與妻子回到了下薩克森州。等到英軍攻入德國本土後,馬肯森在家中短暫地被拘捕。等到他被釋放後,第一件事就是投訴了英國士兵偷了他家的雞。 [25]  11月8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兩個月,96歲高齡的馬肯森在下薩克森州首府漢諾威附近的策勒逝世。被安葬在策勒的城市公墓。 [1]  [4]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主要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馬肯森參加了德軍在東線絕大部分的主要進攻。其參加的戰役(戰鬥)主要有:古姆賓嫩戰役(1914年)、坦能堡戰役(1914年)、第一次馬祖裏湖戰役(1914年)、華沙-伊萬哥羅德戰役(1914年)、戈爾利採一塔爾諾夫戰役(1915年)、塞爾維亞戰役(1915年)和羅馬尼亞戰役(1916年)。他多次擊潰俄軍的進攻,為德軍反攻並佔領波蘭、塞爾維亞及羅馬尼亞作出重大貢獻。 [1]  [14]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歷史評價

納粹德國陸軍元帥埃裏希·馮·曼施坦因在《失去的勝利》中認為馬肯森具有“平易近人的性格和騎士風度”。 [19] 
美國學者斯圖爾特·休斯《歐洲現代史:1914-1980》:“(馬肯森是)一位英俊而無情的人物,手腕高明,連脾氣很暴躁的奧地利人都受他魅力的擺佈。不久之後,他就以閃電攻勢的大師聞名,他那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閃擊把敵人徹底摧毀了。” [20] 
美國軍事史學家杜派《哈珀-柯林斯世界軍事人物全書》:“馬肯森是一位能幹、充滿活力並足智多謀的將領,他是德軍在東線最為成功的陸軍指揮官之一。” [1]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人物榮譽

  • 勳章
名稱
授予時間
授予國家/王室
藍馬克斯勳章(軍事)
1914年11月27日
德意志帝國
1915年8月
1917年1月9日
霍亨索倫王室勳章(指揮官級)
1915年
弗朗茨·約瑟夫勳章(大十字級)
1900年
聖斯蒂芬勳章(大十字級)
1915年9月
一級軍功十字勳章(帶鑽石)
1915年12月6日
瑪麗婭·特蕾莎軍功勳章(大十字級)
1918年3月26日
馬克思·約瑟夫軍事勳章(大十字級)
1915年6月4日
一級聖亨利軍事勳章(指揮官級)
1915年12月6日
二級菲利普慷慨勳章(指揮官級)
——
黑森大公國
二級獅鷲勳章(大指揮官十字級)
——
一級宰林根雄獅勳章(指揮官級)
——
巴登大公國
王冠勳章(指揮官級)
——
聖亞歷山大勳章(大十字級,帶鑽石)
——
二級奧斯曼尼亞勳章
——
一級邁吉德勳章
——
——
此外,馬肯森還有1870年版的鐵十字勳章(二級)、1914年版的鐵十字勳章(一級)。
勳章表格參考資料 [3]  [31] 
  • 學位
1915年,馬肯森獲哈勒大學授予政治學名譽博士學位。 [29]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軼事典故

紀念碑用德語和塞爾維亞語寫着“這裏躺着塞爾維亞的英雄” 紀念碑用德語和塞爾維亞語寫着“這裏躺着塞爾維亞的英雄” [21]
在進攻塞爾維亞前,馬肯森召集部下説:“明天我們將面臨的敵人不再是法國人或者俄國人,而是塞爾維亞人,這個小國敢於向我們挑戰,他們是勇敢的,危險的和值得尊重的,他們熱愛自己的國家,將不惜任何代價戰鬥到最後一個人,請諸位必須提高警惕,不要因為輕敵令我們的榮譽抹黑。”1915年底,當馬肯森指揮德奧聯軍佔領塞爾維亞後,他對英勇抵抗的塞爾維亞後衞部隊大為讚賞,稱其為只有在童話故事中才能遇到的勇敢人物,因此特地在貝爾格萊德為對方陣亡將士立碑紀念。 [27]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及生卒年
簡介
祖父
——
拿破崙戰爭期間擔任過漢諾威的騎兵指揮官。
父親
路易斯·馬肯森
土地經紀人,後成為貴族。
妻子
多蘿西婭·馮·霍恩(Dorothea von Horn,1854-1905)
1879年與馬肯森結婚,1905年去世,與馬肯森育有四子一女。
萊奧妮·馮·奧斯滕(Leonie von der Osten,1878-1963)
1908年與馬肯森結婚,二人沒有孩子。
長子
埃爾斯·馬肯森(Else Mackensen,1881/1882-1888)
——
次子
漢斯·喬治·馮·馬肯森(Hans Georg von Mackensen,1883-1947)
納粹德國外交官。
三子
曼弗雷德·馮·馬肯森(Manfred von Mackensen,1886-1947)
——
四子
二戰時德國一級上將。
女兒
露絲·馮·馬肯森(1897-1945)
——
表格主要參考資料 [26]  [1]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後世紀念

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 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
1915年,德國發行了一枚馬肯森的紀念章:該章直徑36毫米,材質500銀:正面圖案是馬肯森的頭像;背面圖案為身着戰服的馬肯森立像(他左手叉腰,右手拿槍,眼望前方,好似在籌劃未來)。 [5] 
因為馬肯森立下的巨大功績,1917年德國開始建造的新戰艦被命名為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 [15] 
參考資料
  • 1.    [美]杜派(Dupuy,T.N.) 等著;傳海 等譯.哈珀-柯林斯世界軍事人物全書: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8:456
  • 2.    《蘇聯軍事百科全書》中譯本編輯組 編.外國著名軍事人物 下:知識出版社,1981:281-282
  • 3.    奧利弗·西姆斯.柏林1936:海南出版社,2017-10:187-188
  • 4.    August von Mackensen | German military officer  .Britannica[引用日期2021-08-19]
  • 5.    王宗舜 著.錢幣上的軍事文化 上:中國商業出版社,2015-08:205
  • 6.    [德]哈曼 著.一戰畫傳:新華出版社,2014-05:151-152
  • 7.    [英]温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 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4 世界危機 東線戰爭:青島出版社,2014-04:303-323
  • 8.    王紅孝 主編.一戰全史 1914-1918:汕頭大學出版社,2017-02:131
  • 9.    陳顯泗 主編.中外戰爭戰役大辭典:湖南出版社,1992-12:585
  • 10.    熊武一、周家法 主編.軍事大辭海·上:長城出版社,2000-05:1465
  • 11.    [美]威廉·蘭格 主編.世界史編年手冊 現代部分 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8:35
  • 12.    [美]威廉·蘭格.世界史編年手冊 現代部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8:9-10
  • 13.    [美]伊曼紐爾·克雷克,威廉·切斯特爾·喬丹 編;邱濤 譯;劉北成,李亞麗 校.腐敗與歷史譯叢 腐敗史 上:中國方正出版社,2016-10:163-166
  • 14.    [英]温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 著.世界危機 1916-1918:譯林出版社,2015-05:148-150
  • 15.    章騫 著.艨艟夜譚 章騫近代艦艇史話十二夜:青島出版社,2012-07:102
  • 16.    [德]古德里安.閃擊之王:台海出版社,2019-01:15-16
  • 17.    [英]哈特 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08:139-140
  • 18.    [英]温斯頓·丘吉爾 著.從戰爭到戰爭: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7-08:43
  • 19.    [德]曼施坦因 著.失去的勝利: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5-09:450
  • 20.    [美]H.斯圖爾特. 休斯 著;陳少衡等 譯.歐洲現代史 1914-1980:商務印書館,1984-11:68
  • 21.    注:馬肯森為塞爾維亞士兵于貝爾格萊德樹立的紀念碑,位於Kosutnjak公園。該圖由JustUser拍攝並上傳。
  • 22.    Berlin, Heldengedenktag, Mackensen, Hitler, Blomberg  .Bundesarchiv Bilddatenbank[引用日期2021-08-19]
  • 23.    Holland, Doorn, Begräbnis Kaiser Wilhelm II.  .Bundesarchiv - Bilddatenbank[引用日期2021-08-19]
  • 24.    August v. Mackensen mit Familie  .Bundesarchiv - Bilddatenbank[引用日期2021-08-19]
  • 25.    1945 Radio News, "1945-04-15 CBS World News Today" at around 14:25, at archive.org.  .Internet Archive[引用日期2021-08-19]
  • 26.    王紅孝 主編.一戰全史 1914-1918:汕頭大學出版社,2017-02:387-388
  • 27.    Hardened field marshal honours the defenders of Belgrade  .Serbia.com[引用日期2021-08-19]
  • 28.    Theo Schwarzmüller: Zwischen Kaiser und „Führer“. Generalfeldmarschall August von Mackensen. Eine politische Biographie. Paderborn 1996, S. 352.
  • 29.    August von Mackensen – eine Aufstiegsgeschichte aus Mitteldeutschland  .journal.lhbsa.de[引用日期2021-08-19]
  • 30.    Jonas, Klaus W (1961). The life of Crown Prince William.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 70.
  • 31.    Handbuch über den Königlich Preußischen Hof und Staat. 1908, Berlin : Decker, p. 39 .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