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瓦爾特·馮·布勞希奇

鎖定
瓦爾特·馮·布勞希奇(Walther von Brauchitsch,1881年10月4日-1948年10月18日),納粹德國陸軍總司令(1938年—1941年12月19日)、著名德國陸軍元帥。
中文名
瓦爾特·馮·布勞希奇
外文名
Walther von Brauchitsch
國    籍
德國
民    族
日耳曼人
出生日期
1881年10月4日
逝世日期
1948年10月18日
畢業院校
格羅斯利希菲爾德
職    業
納粹德國陸軍總司令
主要成就
著名德國元帥
出生地
德國,柏林 [4] 
軍    銜
陸軍元帥

瓦爾特·馮·布勞希奇人物履歷

1881年10月4日,出生在柏林
1900年3月22日,獲得少尉軍銜
1938年閲兵式上的布勞希奇 1938年閲兵式上的布勞希奇
1909年10月18日,獲得炮兵上尉軍銜。
1913年12月18日,獲得上尉軍銜。
1918年7月15日,獲得少校軍銜。
1925年4月1日,獲得中校軍銜。
1928年4月1日,獲得上校軍銜。
1931年10月1日,獲得少將軍銜。
1933年10月1日,獲得中將軍銜。 [1] 
1933—1937年,歷任第一師師長、普魯士軍區司令、第一軍軍長、第四集團軍司令。
1938年,升任陸軍總司令,並晉升為上將軍銜。
1938年11月24日,他和第二任妻子夏洛特結婚。
1939-1940年相繼指揮進攻波蘭、荷蘭、比利時和法國諸戰役,連連獲勝。
1940年7月19日,被授予元帥軍銜。
1940年8月14日,希特勒聽從了布勞希奇的建議,堅持德軍應當以四個或者更多的着陸點,大範圍正面進攻英國。
1940年9月9日,布勞希奇制定了一個關於未來對英國的軍事佔領的計劃。
1941年4月6日,指揮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臘。
1941年6月13日,布勞希奇返回柏林視察入侵波蘭的武裝。
1941年6月22日,指揮入侵蘇聯。然而對蘇閃擊戰的失敗。
1941年12月,莫斯科戰役失敗,布勞希奇成為替罪者。
1941年11月10日,心臟病發作,病情嚴重。
1941年12月7日,因為健康狀況而對希特勒提出了辭職申請。
1941年12月17日,布勞希奇再次因健康狀況對希特勒提出了辭職申請。 [1] 
1941年12月19日被希特勒解除了陸軍總司令一職,在同一天希特勒任命自己為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轉入預備役後隱名度日。
1945年被英軍俘虜。
1948年10月18日當他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被提作證人期間,因心臟病突發猝死在漢堡戰俘營。

瓦爾特·馮·布勞希奇人物生平

瓦爾特·馮·布勞希奇出身

沃爾特·馮·布勞希奇(Walter Von Brauchitsch,1881—1948)出生在貴族世家。父親曾是騎兵上將。布勞希奇幼時被選進皇宮,長大成年即加入侍從隊。由於相貌英武、軍事素質極好,布勞希奇曾做過維多利亞皇后的私人侍從。布勞希奇18歲時被任命為第3禁衞步兵團少尉軍官,第二年年轉入第3禁衞野戰炮兵團。 [1] 
既然説到了出身,那麼先要説布勞希奇的家族屬於西里西亞(Niederschlesien)的老貴族。據可以查詢的歷史記錄來看,在13世紀的中期波蘭的Boehm地區就已經有了這個家族的存在了。而由於當時此地區語言上的混雜所以Brauchitsch的這個姓還有很多的變形形式,如:Bruchacz,Bruchits,Brauchits,Prachwitz,Brauchtschicsz等等。
在1241年的4月9日,布勞希奇這個家族正式從德國境內遷入了波蘭境內。那時候他們的定居處在1259年12月7日被命名為Brauchitschdorf,就是布勞希奇村,不過這個是當時的國王命名更為正式而已。
可是由於家境敗落,同時在貴族競爭中的屢屢受挫,1636年自己家的領地又被收了回去。到了17世紀末的時候,家族本身可以説是樹倒猢猻散,各自闖天下去了。

瓦爾特·馮·布勞希奇教育

我們要説的瓦爾特是家裏7個孩子中的老六。他的父親是當時皇家部隊的騎兵兵種上將Bernhard,母親是Charlott(geb. von Gordon)。儘管家族之中還有很多參軍上陣的,可是從祖父Adolf那輩起很多親屬都是正規的法律學家或是律師。其中最為讓全家人心痛而且比較冤的是,家裏的老七,Max1886-1918,就在一戰結束的前夕犧牲在了前線上。
接下來,我們再説説布勞希奇青少年時期所受的教育。他上學的時候正好趕上了1877年的普魯士軍隊改革試行階段,所以小瓦爾特比別人早上了一年學,他14歲上的軍校預科(Voranstalten),之後成功考入柏林的總校——格羅斯利希菲爾德(Gross-Lichtfeld)。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小瓦爾特的出身學校格羅斯利希菲爾德,是當時世界上頂尖的軍事學校。這所學校還走出了包括古德里安倫德施泰特、布倫堡在內的眾多著名將帥。這所學校招收15歲的男孩,且絕大多數是貴族世家出身,學制四年。進去的學生將會經過各種艱苦考驗和層層篩選,以鍛鍊他們堅韌不拔和忠誠的品質,最後只留下20%予以畢業資格。小瓦爾特就是這些畢業生中的一位。
當時17歲的瓦爾特以格羅斯利希菲爾德年級第二的優異成績通過候補軍官考試,同年4月1日他被選入了Selekta(該校每屆的精英班級名稱)。這裏稍微交代一下,這個Selekta可不是平常人可以進入的,其中不但沒有一個非貴族成員,而且學習成績和軍事訓練的要求都是超級高。所以每一屆大約有60到80名入選,最後真正能夠堅持下來畢業的大約只有40左右。在瓦爾特那屆是47位小軍官成功畢業,他則是其中的一位。
此外,凡是從Selekta精英班的學生們,都是可以派到皇宮擔任皇家的內侍工作或是貼身護衞的任務。我們的瓦爾特也擔任過維多利亞皇后的私人侍從。

瓦爾特·馮·布勞希奇家庭

與第二任妻子夏洛特的婚禮 與第二任妻子夏洛特的婚禮
布勞希奇在26歲時,和同樣身為貴族的莊園主的女兒伊利莎白·馮·卡萊施泰特結婚,生有兒子Bernd von Brauchitsch [2]  和女兒夏洛特·琉法。然而對於這段婚姻,布勞希奇顯然並不感到快樂和幸福。根據Curt Siewert將軍的描述,伊利莎白缺乏温情。他和冷淡而無情的妻子分居5年。在此期間(1925年)認識了與丈夫離異的政裁判所長的女兒夏洛特·盧弗。當時布勞希奇提出了離婚但遭到妻子的拒絕。夏洛特繼而嫁給了一名銀行董事(後溺亡)。1937年布勞希奇從東普魯士回來時,這對戀人舊情復燃。到了1938年,布勞希奇一再懇求他的妻子離婚,她同意了,但要求一大筆現金,並且立即結算。他和伊利莎白於1938年正式離婚。並於同一年和行夏洛特結婚。同時他的外甥曼弗雷德·馮·布勞希奇是一位著名的賽車手。 [3] 

瓦爾特·馮·布勞希奇職涯

接下來我們再簡單説説瓦爾特的軍人生涯的重要轉折點。
他從軍校畢業之後被分到了伊麗莎白女王第三近衞火槍團3.Grade Grenadier Koenigin Elisabeth的少尉。由於他們這個隊伍的標記為皇冠,所以大家都戲稱他們為戴着皇冠的驢子(Kronesel)。
這部隊為步兵團,而在第二次的長途行進中瓦爾特就掉隊了,因為他的腳屬於平足不能參加這種行動。沒辦法,他被調到了炮兵部隊。對作為反坦克武器和防空武器的88毫米口徑火炮的發展起着主要作用,到成為炮兵上將。從單純的步兵軍官到炮兵,瓦爾特完全是自學。整整奮鬥了4個月之後,他的上級評語上寫道:我們不得不承認布勞希奇完全符合擔任一名炮兵軍官的所用要求,所以我們建議留任。1906年,布勞希奇成為炮兵營副官。1909年4月,擔任第3禁衞野戰炮兵團副官,6個月後晉升為中尉。1910年12月,正在軍事學院學習的布勞希奇與貴族出身的伊麗莎白·馮·卡斯特德結婚。1912年,布勞希奇從軍事學院畢業,被分配到德軍總參謀部工作。次年晉升為上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作為德軍總參謀部參謀軍官的布勞希奇,整個戰爭期間一直在西線盡職。一戰期間瓦爾特只有三個月連續在前線的指揮經歷,此外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指揮部參加參謀策劃工作。但是這並不代表他沒有戰鬥經驗的,相反很多情況下他都是代表參謀部親自上前線傳達命令或是實地視察情況的。1918年德國戰敗後,布勞希奇晉升為少校,獲得霍亨索倫勳章,理所當然地為擁有10萬之眾的德國陸軍所接受。
布勞希奇天資聰慧,反應敏捷,頭腦冷靜。凡是與其有過深交的人,都對他表示欽佩。他的工作到底有多重要或者説上級有多重視他的能力,我們不難從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看出來:在1919年大家都在擔心自己是否能夠繼續留在軍隊裏的時候,瓦爾特在這年年初晉級少校,正式成為校級參謀部軍官。
和很多當時的中級軍官一樣,他一直都停步在這個軍銜上。但是與其他人不一樣的是:他一直都是在柏林的陸軍總部工作。
視察軍隊期間 視察軍隊期間
1925年升中校負責T2軍情監督局。
在1927年他接手了德國第四軍區明斯特(Wehrkreis VI Muenster),他的繼任者為後來執掌OKW的凱特爾Keitel。
布勞希奇凱特爾兩個人不一定是朋友關係,但是兩個人可以説是相互尊重的年輕一代。這裏為什麼要提這麼一句,主要是凱特爾在自己的自傳之中也是這麼評價布勞希奇的,同時在後來陸軍總司令和元首的矛盾中,布勞希奇那邊只有凱特爾出馬才能擺平,所以兩者關係算是不錯的。
1928年布勞希奇升上校,並再次調回了陸軍總部負責T4軍隊建設局。
1931年9月他與保盧斯、哈德爾一同出訪當時的軍事合作伙伴蘇聯。由於當時德軍的坦克開發都在蘇聯進行,因此,布勞希奇回國一個月後晉升至少將軍銜。蘇聯的出訪或多或少對他以後支持古德里安的想法有一定的影響。
1931年年底,布勞希奇出任陸軍炮兵總監。這裏還要説一下,在1936年到1939年,也就是二戰開戰的時候,德國陸軍上層有一大隊的炮兵代表。瓦爾特其實不算,因為他是中途因為平足無法快速行走而從第三步兵團調到炮兵團的。
在1935年布勞希奇出任了德國軍界最為重要的第一軍區——東普魯士軍區總司令。還要再強調一下,當時被單獨隔離的東普魯士軍區可是德國部隊中警戒性最高的地區。而且這個位置一向被視為高級將軍晉升必須要經過的重要鍛鍊場所,所以軍方上層培養後來人的意圖相當明顯了。他手下的三個師更是被稱為精英中的精英部隊,1.Division Insterburg, 11.Division Allenstein, 21. Division Elbing。
此外,當時的東普魯士納粹黨區領導考赫Koch一再挑戰想要接管地區的“保護”任務,可是誰都沒有想到,當時剛剛上任的布勞希奇一點面子都不給。具體舉個例子來説:當時地方上有什麼公開場合的時候,只要邀請了黨派人物的活動布勞希奇一律推辭;而且當SA和SS人員要求軍火的時候,分文不給。就因為這種抵抗的行動,布勞希奇甚至被告到了陸軍上層,就連元首都知道。
可能是為了獎勵他的這種抵抗,又可能是為了有意挪開他,布勞希奇在1937年調入了當時正在負責建立裝甲部隊的萊比錫軍區擔任司令
接下來的所謂勃洛姆堡和弗立契危機,也就是陸軍總司令的人選競爭,布勞希奇作為黑馬一舉奪魁。這段歷史在凱特爾的自傳之中很為詳細地記述了,具體過程經過參照還算屬實,所以我就不具體地評述了。
1939年照片 1939年照片
但是就是因為在1938年1月29日,布勞希奇沒有報告任何高層領導從萊比錫坐火車來到柏林,由凱特爾親自接到總理府參見希特勒之後,幾乎所有的軍人都認為一點:布勞希奇是出賣了德國陸軍而得到了這個位置的,然而事實顯然不是這樣的。
關於出賣德國陸軍的澄清
在選擇下一任陸軍總司令的過程中,希特勒的原話是這樣評價三位候選人的:賴歇瑙太過政治化了,而且其本身也不是什麼可以容人的性格。布勞希奇在東普魯士和考赫大戰多次,所以在政治上並不是完全忠實的,但是在軍事上絕對是專家。我個人更趨向於貝克,他可以説是史裏芬的接班人。
在軍方當中的意見也是類似的,比如當時的德軍資歷第一的老將——龍德史泰特就對老希説:賴歇瑙在軍方之中反對的聲音太多;布勞希奇的能力顯而易見但是在政治上經驗少了點;我個人更傾向波克上將。
布勞希奇與希特勒 布勞希奇與希特勒
那麼既然布勞希奇是黑馬,所以大家當然就要想知道到底他是如何獲勝的呢?這個問題或許真得讓老希親自來解釋才行,否則還真不好説。呵呵,我知道説到這裏一定有不少朋友站出來喊出來:他是收了錢的,他離婚的資助什麼的,反正他是被收買的!
在一年以前我也是這個觀點,但是問題是在看了一篇專門的調查研究之後才發現還真不能這麼簡單地就説了的。
首先,這個被人收買的理論從誰的嘴裏説出來的呢?第一個這麼公開説的人應該是被冤屈的總司令Fritsch的侄子所説的,1940年他在柏林的沙龍之中曾這麼説的:布勞希奇上任後不首先洗清自己前任身上被人誣陷的贓物,反而手裏拿着別人給的錢財連膽子都變小了。
儘管這位侄子也是銀行系統的,但是其是否有能力和級別來了解這樣的問題可就值得懷疑了。而且他也並沒有説明白是什麼錢財或是以什麼目的所給的,所以這個起源就不是很可靠。
其次,那麼到底布勞希奇收了多少錢呢?
大多數的説法都是:希特勒在布勞希奇離婚之時給了大約250000帝國馬克的一次性援助,同時每個月還付給其前妻1200-1500RM的贍養費補助,而且在1940年封元帥之後還有一大筆的獎勵。
那麼我們不妨一樣一樣找找收據。
在1940年秋天的時候,當時的財政部部長Lammer從特殊規劃的小金庫當中撥出了一個由老希管理的基金。所有的元帥都在同時受到了一筆4000帝國馬克的獎金,而且是所有人,一個沒差,而且所有元帥都收到了同樣的月補助,也就是説沒有人是特別的。可能唯一特別的或者是,原來的帝國國防部部長布倫勃格,他雖然是“退役”的元帥,而他的補助獎金一樣是在後來的獎勵名單上的。
布勞希奇的離婚過程之中,他的第二任妻子夏洛特付給了其前妻伊利莎白共25000帝國馬克價值的離婚財產。其中,5000帝國馬克為兩人共同賬户上的存款,所以直接分取出來。同時夏洛特另外給了5000現金和15000馬克價值的證券。所有這些都是有共證人在場所簽名收割的。
也就是説,或許有可能外界所傳説的250000帝國馬克只是25000馬克多了一個零的結果而已。
那麼再説關於離婚補助的問題。當時按照結婚法上的規定,元帥級別的贍養費為700帝國馬克,而所傳説的額外補助有沒有呢?這個確實有!但是不是所説的1200-1500馬克,而是整整800馬克,而且一直到1945年5月1日依然都有轉賬的收據。
綜上所述,布勞希奇是否收到了資助,這個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遠遠沒有到外界所傳説的那種程度,如果光是靠這麼一點點兒錢就指責他將德國陸軍出賣給了納粹的話,那麼是否有點貶低了他的個人素質了。
此外,在布勞希奇上任之時,希特勒曾經要求在德國陸軍當中多穿插和提拔一些黨派忠實的將軍和中級軍官(大約20名),可是結果如何呢?
在1938年的大提拔之中依然還是將一些本就應該替換的位置進行了更換,而在1939年到1940年的參戰部隊當中幾乎所有重要位置卻毫無例外地都被軍方“老人”佔領,其中並沒有看到什麼新的面孔。也就是説這個理由也並不充分。其真正原因至今或許已經很難探究。

瓦爾特·馮·布勞希奇戰後評價

在二戰的硝煙還沒有完全消失的時候,在德國高級軍官的戰俘營當中就已經開始了以德國角度為主的軍事歷史研究。在這中間最為活躍的人物或者説是最為引人注目的人物就是前參謀長,同時更是有德國陸軍反抗納粹地下組織背景弗蘭克·哈德爾。
在哈德爾所主持的戰後評價之中,幾乎所有的德國國防軍的陸軍軍官都沒有幹過任何錯誤或是參加過什麼罪行,錯誤都是元首一個人犯的,而罪行都是SS幹下的。
從一開始起布勞希奇就被排除在外了,尤其因為他渾身病痛,更因為他早就已經退出了陸軍總司令部了,所以對他的忽視不光是一種低估,同時更是因為哈德爾他們不想為這個標誌人物提供可攻擊的目標而已。
此外,之所以很多人看不起布勞希奇的原因是因為,在1944年7月20日刺殺行動失敗之後,他不但第一個發表了聲明,同時更讓人感覺意外的是,他竟然給希姆萊發了一封請求信。信的最後要求能給他一個合適的工作,為了以正軍風。
大家不妨再想想在此之前所提到的燒燬的各種記錄。雖然到如今還沒有能找到布勞希奇參與了7.20的證據,但是按照當時哈德爾所寫的計劃來看,當時他們對付陸軍總司令的計劃只有兩個:第一,幹掉他;第二,將他拉過來。那麼既然布勞希奇沒有死,那麼第二可能性就會更高一些的。
不管如何,以上的事情無法考證。然而值得一説的是,“在戰爭開始前不久,OKW曾經向所有各軍師部發了一個通令,其內容是關於在蘇聯境內,如何對待平民和戰俘的問題。那通令上面規定假使兵員對平民和戰俘有處置過當的地方,這個負責的軍人並不需要立即交付軍法審判和處罰,而只是由他的直屬長官酌情加以懲處即可。很明顯的,這個命令對於軍紀的維持具有非常負面的影響作用。我們的陸軍總司令本人也一定認清了這一點,所以在轉達這個命令的時候,布勞希奇元帥本人也曾加了一個按語,説這個命令的執行以不妨害軍紀為原則。” [3]  儘管這是一位弱氣的陸軍總司令,然而不可否認他身為一個軍人應有的原則。
在後世,能夠提到這位德軍總司令的時候並不是很多。這個不是因為他的能力或是説他的作用,而是因為大家都將注意力放到了亮光下的人身上。在後來的自己“懺悔”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在為自己尋找一個可以逃生的機會。
布勞希奇作為軍人是優秀且值得肯定的,因為他專業而理智,優雅而忠誠,還帶有不關心政治和絕對中立的美好品質。但是作為德國陸軍總司令,作為掌握了300萬軍人的將領,不可否認的是,他在任職期間也做了不少努力試圖説服希特勒,並且維護了軍紀和一些人道主義原則。然而被出身、身份和性格所束縛,他沒有能夠很好意識的自己身上所擔負的重任而將自己的信念貫徹到底。
他的病逝使他失去了他唯一可以為自己澄清的機會。他那沒有機會所寫下的遺囑或許和很多很多德國的軍人都一樣,儘管我們沒有機會去仔細研究探討了。
就像凱特爾紐倫堡審判之後自己所做的最後聲明:“我曾經相信過,我曾經犯過錯誤,同時我更沒有能夠去改變那些本必須去阻擋的東西。這就是我的命運。(Ich habe geglaubt, ich habe geirrt und war nicht imstande zu verhindern, was hätte verhindert werden müssen. Das ist mein Schicksal.)”
對於這位温和而難逃悲劇命運的陸軍總司令來説,最好的説明莫過於泰戈爾《採果集》裏的那首詩:
“你牽着我的手把我拉到你的身邊,讓我在眾人面前坐上高高的座凳,直至我變得羞怯,不敢動彈,不能隨意行動;我每走一步都會顧慮重重,生怕踩到了眾人冷漠的荊棘。”

瓦爾特·馮·布勞希奇人物研究

Heinrich Alfred Hermann Walther von Brauchitsch
04.10.1881 Berlin 18.10.1948 Hamburg-Barmbeck
正如開頭所提到,整整三年半的時間裏馮·布勞希奇手中握着當時歐洲大陸之上最為兇猛和戰績輝煌的陸軍權杖,這裏且不説他真實的權力或是影響力到底有多大,光是這個總司令和元帥頭銜本應該在軍事歷史之中佔據相當的地位的,可是到頭來在如今的歷史書上他的比重幾乎淪落到了在歷史書上寥寥數語的程度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難道只是因為希特勒的奪權,或是因為他沒有什麼作用的擺設嗎?
幾點原因可以作為考慮的基礎:
其一,從其家族的傳記或是傳記體的材料對瓦爾特的記述在數量上就相當的少。其中比較重要的早期記述多半是引自馮·布勞希奇家族自己家族之中的《內部新聞》中引用出來的,例如從1926年到1930年的幾期之中可以大體地瞭解到當時瓦爾特·馮·布勞希奇的晉升或是授勳的情況等等一些情況,除此之外就沒有過多的述説了。(所謂家族內部新聞德文原名:Nachrichtenblatt des Verbandes des Geschlechts von Brauchitsch)
其二,就瓦爾特他本身所留下的文件檔案而言,其中所有關於1901年的軍役資格證書、30年代的兩次常規的上級評語以及所有的士官時期的上級評語都已經找不到了。而且更為重要的各期士兵俸祿證書也一起丟失了,這無疑更是增加了對其軍旅生活見證研究的難度。關於其在普魯士軍校以及士官試用期的一些材料大多在一戰期間被毀,此後在二戰結束之後少數倖存的也被蘇聯部隊當作戰利品運送回國了。迄今為止這些重要的材料只是部分地被解密,預計的解密時間為2012年前後,但是其混亂的狀態不是一時半時可以完全整理清楚的。
其三,作為重要的研究材料,布勞希奇並沒有留下任何正式的遺書或是政治遺言。他僅有的一些信件和自己所寫的文件,如:1927年到1930間的信件(由他的生活副官僥倖保留了下來),自傳體回憶錄從1900年到1903年他進入第三野戰近衞炮兵團(3.Garde-Feld-Artillerieregiment)之後,這些大多記述的時間段有限而且大多數量可憐,比如上面所説的那個自傳體回憶錄只有區區17頁手寫A5大小的文本,而且從內容上並沒有過多的引起興趣的東西。
更為重要的研究材料,如:日記或是重要會議的複述機要文件等等,這些也已經根本無從查找了。在這裏筆者認為極為有必要説一下,根據瓦爾特的女兒——Heilwig Mayer(婚前名geb. Von Brauchitsch)所回憶的,她的父親瓦爾特一直有親筆寫日記的良好習慣,同時從1939年戰爭開始起作為ObdH的這位從小就喜歡將自己思想記錄下來的將軍,他經常在一個特定的本子記錄他的軍事政治看法和心得了。很可惜,如果根據瓦爾特的兒子哥爾德(Gerd)的回憶來看,在1944年7月20日的晚八點到凌晨之間(這裏請大家一定要注意這個日期和時間!!!),當時已經賦閒在家的布勞希奇幾乎將所有的材料都進行了徹底的燒燬。至於這些東西上所記錄的東西,十分可惜地煙灰飛滅了。
除此之外,在1945年戰爭結束的之後,布勞希奇家在柏林的別墅和住房大多被搶劫一空。縱上所述,很多側面和正面的材料都不能被分析利用了。我個人認為這個損失不止是可惜,而且更給對布勞希奇的歷史研究上增加了相當的難度。
其四,作為回憶錄只有《一個老兵的想法Gedanken eines alten Soldaten》42頁手寫A5大小,《關於德國重建的想法Gedanken ueber den Neubau Deutschlands》5頁整理版,最後還有一本個人打獵的回憶整理錄《Jagderinnerungen》48頁A4主要記述了從1890年到1943年的打獵趣聞等等。需要提一下的是:他的一些記述與其他軍事長官的回憶錄略顯不同,其內容在很大一部分是他自己對毛奇戰略思想、政治、經濟和宗教的看法和心得,而對於戰爭過程或是對自己有利的“細節”的記錄則相對少了很多很多的。
筆者只看過整理卷也就是刪改卷,僅僅是影印的附件,關於其內容大多是一些當時比較“流行”的觀點,字裏行間還是有很多從元首和陸軍總司令角度出發的看法和堅持。個人認為除了他對軍事和政治等等理論的深刻陳述之外,其他的並不能太表現出什麼,從軍事角度出發可讀性不高,但是從語言上可以感覺出他本身的個人語言修養,這個確實是不容忽視的。
參考資料
  • 1.    Christel Focken .Oberkommando des Heeres :Helios Verlagsges,2010/10
  • 2.    Kurt Braatz.Gott oder ein Flugzeug:Leben und Sterben des Jagdfliegers Günther Lützow. 1. Auflage. NeunundzwanzigSechs Verlag, Moosburg,2005
  • 3.    Heinz Guderian .Panzer Leader:Da Capo Press; Reissue版,2001/12/27
  • 4.    Walther von Brauchitsch | German military officer  .Britannica[引用日期202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