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普魯士王國

鎖定
普魯士王國(德語:Königreich Preußen、波蘭語:Królestwo Prus、英語:Kingdom of Prussia;1701年—1871年),是一個主要位於現今德國和波蘭境內的王國。1871年演變為領導全德國統一的中心力量,直至一戰戰敗前它都是德意志帝國中的實際統治政權。
普魯士成立之初是波蘭立陶宛的封臣。1701年,勃蘭登堡-普魯士公爵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支持領導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法國波旁王朝宣戰,藉以換取普魯士國王稱號。1月18日,勃蘭登堡-普魯士公爵腓特烈三世在哥尼斯堡加冕成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德意志統一前,普魯士和奧地利為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最強大的兩個邦國,是當時歐洲列強之一,19世紀中期普魯士王國取得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的勝利,統一了除奧地利帝國外的德意志各邦國,1871年建立德意志帝國
普魯士王國原來的核心區域是由勃蘭登堡侯國和普魯士公國所組成的勃蘭登堡-普魯士地區。普魯士於1740年的西里西亞戰爭取得了西里西亞省。經過了1772年的第一次瓜分波蘭後,新增加的皇家普魯士和瓦米亞城便成為西普魯士省,1829年,東西普魯士兩省合併成普魯士省。
普魯士王室及貴族全部兼任德國的皇室和大臣,其地位凌駕於其它德意志邦國之上;其領土面積囊括整個德國的三分之二。普魯士有時也是德國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詞,同時也是德國在一戰和二戰中軍國主義的來源。
中文名
普魯士王國
外文名
Kingdom of Prussia
簡    稱
普魯士
所屬洲
歐洲
首    都
柏林
主要城市
哥尼斯堡,波茨坦,但澤,斯德丁,波茲南佈雷斯勞卡托維茲
國慶日
1701年1月18日
國    歌
萬歲勝利者的桂冠
官方語言
德語
貨    幣
馬克銀幣
時    區
UTC+1
政治體制
君主專制政體
國家領袖
腓特烈一世腓特烈·威廉一世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威廉三世
人口數量
約 0.43 億
主要民族
德意志人波蘭人
主要宗教
基督新教
國土面積
352260 km²
國家格言
Suum cuique(各應得其有)
前    身
勃蘭登堡公國普魯士公國

普魯士王國歷史沿革

普魯士王國建立

普魯士王國國徽
普魯士王國國徽(2張)
1701年,普魯士公國以及勃蘭登堡公國的公爵腓特烈一世站在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面向法蘭西王國波旁王朝宣戰,以此換來了“普魯士國王”的稱號。

普魯士王國發展期

由於繼承了條頓騎士團的軍事專制傳統,普魯士的軍隊向來以紀律嚴明、教育素質高着稱,尤其是腓特烈二世(即腓特烈大帝)以驍勇善戰着稱。他在1740年繼承王位,即位7個月之後即進攻西里西亞,從而引發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通過戰爭,腓特烈二世樹立了“軍事天才”的個人榮譽,並將普魯士變為一個軍事國家。腓特烈二世同時還從伏爾泰那裏接受了啓蒙主義思想,改進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勵宗教信仰自由,並扶植科學和藝術的發展。到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時,普魯士已經成為歐洲強國之一,其行政機構的高效率和廉潔為歐洲之首。
腓特烈二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繼承王位後,先後購買了安斯巴赫侯國和拜羅伊特侯國,並對波蘭進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
法國大革命後,普魯士參加反法同盟,但敗於法軍,被迫在1795年同意法國兼併萊茵河以西的普魯士領土。其子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年即位)於1806年10月參加反法戰爭,隨即在耶拿敗於拿破崙,被迫逃往柯尼斯堡
1807年普魯士和法國在涅曼河的提爾西特締結和約,普魯士割讓16萬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屬波蘭的絕大部分領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蘭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蘭所得領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領土,並賠款1.3億法郎。
1806年慘敗後,普魯士首相卡爾·施泰因開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讓公民參與政治以喚醒其民族主義情感;釋放農奴;實行地方自治;改組中央政府機構等。
1809年在柏林創辦了腓特烈·威廉大學(柏林大學),同時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開始對普魯士軍隊進行改革。此後普魯士的愛國主義情緒高漲。
1812年冬,拿破崙軍隊自俄國敗退,普魯士遂於次年再度參加反法同盟,於1813年3月17日對法國宣戰,10月24日,普、奧、俄三國聯軍在布呂歇爾格奈森瑙指揮下在萊比錫大敗法軍。
1815年普軍在滑鐵盧再度擊敗法軍。
根據維也納會議的領土調整,普魯士疆域自默麥爾河延至萊茵河,成為德意志邦聯內德語居民佔優勢的強國,以及歐洲列強之一。
1834年普魯士在德意志地區建立了德意志關税同盟,除奧地利和漢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國都加入該同盟。
1848年歐洲革命期間,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Friedrich Wilhelm IV) 宣佈成立“自由派政府”。召開制憲會議,並拒絕接受德意志邦聯議會奉上的“德意志皇帝”稱號。但1848年歐洲革命結束後,腓特烈·威廉四世即迴歸專制統治。
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患上精神病,以其弟威廉擔任攝政王。
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攝政王即位,稱威廉一世
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擔任首相。

普魯士王國統一

奧托·馮·俾斯麥上台後,即着手策劃德意志統一大業。俾斯麥主張建立將奧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
普魯士在1864年和1866年先後擊敗丹麥和奧地利,並在1870年領導北德意志邦聯及南方的德意志諸邦打敗了法國。
威廉一世於1871年1月18日,即普魯士王國成立170週年紀念日,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廳登基,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宣佈建立以普魯士王國為首的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即所謂的德意志第二帝國(Das Zweite Reich) 。

普魯士王國穩定期

由於普魯士擁有德意志帝國2/3的人口和3/5的領土,並且在軍事、經濟、工業等方面遠遠超過帝國內其他王國、公國,因此德意志帝國成為普魯士王國的擴大版。各邦國享有內政和財政的自治,但將外交、軍事 (巴伐利亞除外) 、海關等權力交給德意志帝國中央政府。普魯士歷史從此併入德意志帝國曆史。
1888年,威廉一世去世後,其子腓特烈三世繼位99天后去世,其孫威廉二世登基,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第三代皇帝。

普魯士王國滅亡

早在1882年,德國與意大利和奧匈帝國簽訂“三國同盟”。
1914年,發生薩拉熱窩事件,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向塞爾維亞宣戰。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告終。
1918年11月7日,巴伐利亞發生革命,其國王退位。柏林旋即爆發革命,要求德皇退位。其時威廉二世在比利時斯巴的德軍大本營親自指揮作戰,得知發生革命後,試圖僅放棄德意志皇帝頭銜,而保留普魯士國王稱號,但陸軍統帥興登堡勸其徹底退位。
為避免發生更大變亂,德國總理馬克斯·馮·巴登親王於11月9日午前宣佈德皇已經退位,並於同日將首相職務移交德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威廉二世流亡荷蘭,德意志帝國及普魯士王國滅亡。11月11日,德國向協約國軍隊投降。

普魯士王國歷代國王

普魯士王國領土變遷

13世紀至15世紀
古代普魯士地區僅包括立陶宛以南、波蘭東北部維斯瓦河河口以西、以但澤為中心的西普魯士地區,以及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原東普魯士地區的領土。1295年佔據普魯士的條頓騎士團購買了波美拉尼亞和但澤地區。1308年自勃蘭登堡選帝侯手中購買了紐馬克地區,普魯士同神聖羅馬帝國本土接壤。15世紀時將但澤和西普魯士割讓給波蘭。
17世紀至19世紀
1618年普魯士公國併入勃蘭登堡選侯國,至1701年普魯士王國成立的時候,其領土以普魯士王國的首都柏林為中心,包括勃蘭登堡波美拉尼亞、紐馬克和阿爾特馬克,以及德意志南部的霍亨索倫-西格馬林根地區。18世紀時,普魯士先後從瑞典、波蘭和奧地利獲得前波美拉尼亞、波森、西里西亞等地區。三次瓜分波蘭後,普魯士獲得了新東普魯士、南普魯士、但澤、託倫、以及波蘭王國的西部和中部,包括華沙地區。1806年普魯士敗於拿破崙後,被迫割讓波蘭地區,法國在此成立華沙大公國。
拿破崙戰敗後,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普魯士失去了拜羅伊特安斯巴赫納沙泰爾(加入瑞士)、東弗里斯蘭、希爾德斯海姆等領地,華沙大公國除西部以波森為中心的一小塊領土外都被俄國吞併。作為補償,普魯士獲得了薩克森王國五分之二的領土,以及德意志西部的漢諾威、明斯特主教區、萊茵河東西兩岸的威斯特伐利亞和萊茵蘭、以及薩爾路易、薩爾布呂肯等領土。
19世紀,普魯士經過戰爭,又先後兼併了黑森-萊茵、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法蘭克福等王國、公國和自由市。到1871年成立德意志帝國時,普魯士王國已經擁有22個省,包含了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以外的大部分現今德國領土與西波蘭及北波蘭。
20世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原屬普魯士王國的波森省、西普魯士和但澤割讓給波蘭,默麥爾地區割讓給立陶宛,石勒蘇益格的北部歸還丹麥,萊茵蘭地區南端被併入薩爾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根據盟軍定下的奧德河-尼斯河線,界線以東的東普魯士、西里西亞及波美拉尼亞被併入蘇聯及波蘭;普魯士的西部地區併入西德,中部併入東德,地理意義上成建制的普魯士已不復存在。
普魯士王國疆域 普魯士王國疆域

普魯士王國教育文化

普魯士王國除了建軍武備,完成了德國統一大業外,在文化教育上的貢獻也被後人所稱道。為了貫徹民族主義教育,1717年普魯士王國開始實施義務國民教育,是全世界第一個實施義務教育的國家,也為往後普魯士高素質的軍隊奠定了紮實的基礎。1809年洪堡(Wilhem von Humboldt)出任普魯士最高教育長官後,開始改革普魯士的教育制度,更成為德國後來二百年的科學、技術、文化發展的基石,而1810年成立的柏林大學,則是第一所新制大學,更影響了世界各國十九世紀的高等教育發展。
普魯士領土擴張 普魯士領土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