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

鎖定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德語:Gustav Stresemann,1878年5月10日——1929年10月3日),又譯史特瑞斯曼,德國政治家,魏瑪共和國時期擔任百日總理(1923年)和6年外交部長(1924-1929)。他是作為一個偉大的外交家而載入史冊的,在沒有武力保護下,他利用拉帕洛條約洛迦諾公約和柏林條約三個條約,成功地拆散了反德同盟,為德國復興打下基礎。他繼承了俾斯麥的事業,甚至可以説超越了俾斯麥,因為他的德國缺乏俾斯麥德國的實力。斯特萊斯曼的力量來自於他能調整自己,接受德國戰敗這一事實,因為他能抑制住自己的民族主義意願,創立合理的外交政策,並有復興的信心。
中文名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
外文名
Gustav Stresemann
國    籍
德國(魏瑪共和國)
出生日期
1878年5月10日
逝世日期
1929年10月3日
主要成就
1926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人物生平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
施特雷澤曼在柏林出生,其家庭釀造啤酒並經營旅店。其後,他在柏林大學萊比錫大學學習哲學和文學,並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在讀博士期間他如飢似渴的閲讀了大量歷史學和經濟學的著作。還擔任學生團體的發言人。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狂熱議員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
1902年,年僅24歲的他成立薩克森製造業公會,翌年和猶太商人工業家阿道夫·克利菲爾德的女兒結婚。1906年,當選德累斯頓市議會議員,在在薩克森的作為國民自由黨的有力的政治家現出頭角,1907年當選帝國議會議員。1912年落選即使投身實業界,1914年復歸政界。他關心社會福利事業,同時堅信德意志帝國要比其他國家優越。作為俾斯麥和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的崇拜者,施特雷澤曼極力支持德國在20世紀初期的擴張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他抱怨德國進行戰爭指導不力。1917年他率領他的自由黨攻擊主張和平的政治家,也贊成無限制潛艇戰。他反對1918年的停戰協議,後來還説,德國應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他在議會發言聲稱不能容忍奴隸的枷鎖捆在下一代的德國人身上。
1918年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後,德國建立了魏瑪共和國政府,施特雷澤曼雖然與1919年被選入立憲會議,但他並不贊成這個政府。他認為共和國政府天生軟弱,不能抵制他所認為的德國遭受的協約國給予的極端苛刻的待遇。在1920年爆發的企圖推翻魏瑪共和國的叛亂時,施特雷澤曼很樂意接受這個這個非法行動產生的後果,但是這次被稱為卡普暴動的反叛行動以失敗告終。此後,他開始使自己逐漸適應共和體制。施特雷澤曼作為政治家的聲譽,是建立在捍衞共和國並使其獲得成功上的。1921年馬賽厄斯·埃茨貝格和1922年瓦爾特·拉特瑙相繼被謀殺之後,施特雷澤曼轉而反對極端民族主義者,埃茨貝格和拉特瑙被刺殺時都是外交部長,兩人都是共和國堅定的支持者。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政府總理

通貨膨脹時德國發行的5億馬克 通貨膨脹時德國發行的5億馬克
從1923年8月開始,施特雷澤曼擔任過很短一段時間的魏瑪共和國總理,他結束了魯爾危機,當時在魯爾的消極抵抗導致德國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法德兩國兩敗俱傷,施特雷澤曼認為,雖然凡爾賽條約是不能忍受的,但必須接受現實。雖然日後一定要收復萊茵,恢復德國的偉大,但現在要做的首先是把逼近咽喉的利劍拿掉,他因此同意繼續支付賠款,他推出地產抵押馬克,用以減輕惡性通貨膨脹對德國社會與經濟的禍害。由於他堅持拒絕發行更多鈔票,所以令問題迎刃而解。他為了振興經濟,更減少政府開支、簡化官僚階級並加税。由於被誤認為是啤酒館暴動的幕後人物,他的內閣15周之後便跨了台(史稱百日內閣),但是他被任命為威廉·馬克思組閣的新內閣的外交部長。此後6年中,他一直擔任外長,直至去世。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外交部長

施特雷澤曼的外交政策宗旨是:利用蘇聯同美、英、法等國矛盾,搞東、西方平衡外交,擺脱外交孤立,恢復德國的大國地位。1925年,施特雷澤曼給前德國皇太子寫了一封密信,概述了其現實主義的外交政策,信的結束部分表示:德國對外政策應該像1809年以後梅特涅所做的那樣:善於應付,並避免作出重大的決定。由此,人們對施特雷澤曼的外交動機產生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他是兩面派,是披着和平主義人道主義外衣的極端民族主義者,有人認為他的願望是真誠和光明磊落的,即為歐洲謀取和平。但其實際的外交活動,還是圍繞着現實主義外交政策目標展開的。
施特雷澤曼作為外交部長的首要目標,是對凡爾賽條約進行適度的修改,並確立德國在歐洲的地位,這是個難度極大的工作,在歐洲,許多人認為德國是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罪魁,在國內,施特雷澤曼遭到來自各民族主義組織的反對,他們仍然拒絕接受共和國及其温和的對外政策。
1924年他與美國財政部長道威斯一起建立的道威斯計劃,這個計劃減少了德國的年賠款額度,1929年他又同美國律師歐文·揚共同制定了楊格計劃,再次修訂了賠款進度表。施特雷澤曼希望這些修正能為德國經濟的恢復提供喘息的時間,從1924年到1929年,德國的賠款額只是他受援助總額的一部分,德國經濟實現了非凡的復甦。
在1922年的熱那亞會議上,英國和法國與俄國人秘密談判,英法主動提出蘇聯可根據凡爾賽條約從德國得到賠償。他國結盟反德的陰雲再現。為了打破了英法蘇針對德國的同盟的建立,他於1922年與蘇聯外交人民委員契切林簽署拉帕洛條約,蘇聯對西方的空頭支票不感興趣,他更害怕法國要求歸還戰前的鉅額貸款。德國用該條約拆散了潛在的蘇法、蘇英同盟,併成為西方與蘇聯打交道時無法逾越的牆:現在,德國既是蘇聯打破西方封鎖不可缺少的國家,又是西方對付蘇聯不可缺少的國家。德國可以遊走於兩方之間,與兩方進行利益交易時,德國不需給兩方什麼,只需不給它們彼此的對手什麼。
1925年,在和英國外交大臣奧斯丁·張伯倫和法國外長阿里斯蒂德·白里安的談判中,根據法國急於儘快解決歐洲安全保障問題,德國準備以放棄對阿爾薩斯-洛林的領土要求為代價,同法國締結保障兩國邊界現狀的“萊茵保安公約”,並以此恢復德國的大國地位。條約保證德國西部邊境永久穩定下來。1925年1—2月,德國政府根據英國政府的具體建議,向歐洲大國遞交備忘錄,提出與萊茵地區有利害關係的國家締結萊茵公約的建議,受到歡迎。萊茵公約規定在英國的擔保之下,所有同萊茵地區有利害關係的國家共同保證維護萊茵地區的領土現狀,保證用和平手段解決彼此間的爭端。施特雷澤曼認為,簽訂這樣的公約既可以阻止英法之間或法蘇之間締結聯盟,為戰勝國提前撤兵萊茵區創造條件,又可以使萊茵問題“國際化”,阻止法國在發生德波衝突時襲擊德國。德國在條約中失去的只是永不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德國只是放棄了不屬於它的它也無力拿到的東西。而條約卻給德國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第一,使英法同盟失去了基礎,成功拆散了英法同盟。第二,它使比利時等德國西部的小國不必再依附法國以防德國侵略。第三,法國與東歐各國結成同盟的緊迫感下降。第四,德國在東部製造了改變現狀的可能,因為西方接受了施特雷澤曼拒絕接受東邊新劃邊界的做法。第五,英國和意大利用武力保證德國西部邊境,實際上是防止了法國對德國的入侵。至此,德國沒做出任何實質性讓步便使英法蘇三強的對德國政策困在原地動彈不得——德國以德英關係牽制住內向驚恐的蘇聯,以德蘇關係牽制住唯恐赤禍的英國,最後它以德英關係壓制住仇德恐德的法國。三強國動彈不得,仰三強國鼻息的中東歐不國更是不敢得罪德國了。
1925年10月,英、法、德、意、比、波、捷克斯洛伐克7國在瑞士洛迦諾舉行會議。漢斯·路德總理和施特雷澤曼外長代表德國參加洛加諾會議,簽訂了以萊茵保安公約為主要內容的《洛迦諾公約》。洛迦諾公約生效的前提之一是德國加入國際聯盟。德國希望藉此舉修改凡爾賽條約,解除自己的戰爭責任,取得殖民地委任統治權,恢復軍備方面的平等權利,恢復大國地位。英法等國則要求德國無條件地接受國聯盟約第十六、十七條,即實際上要求德國在西方國家與蘇聯發生衝突時參加對蘇經濟制裁,甚至允許法國軍隊通過德國領土。德國政府從自身利益考慮,奉行“在東西方之間保持平衡”的外交策略,予以斷然拒絕。施特雷澤曼以德國缺乏武裝力量和防範革命為由,堅持德國有權自己決定是否參加對所謂“侵略國”的共同制裁。1926年9月,德國在堅持保留條件的前提下,正式參加國際聯盟並擔任理事會第六個常任理事國。
洛迦諾會議前後德國政府也注重同蘇聯發展關係,以保持外交平衡。在洛迦諾會議召開前,德國政府曾多次向蘇方表示重視德蘇關係的發展,建議兩國“根據拉巴洛條約的精神”加強合作。洛迦諾會議召開期間,德蘇兩國於1925年10月12日在莫斯科簽訂一項經濟條約,該條約的內容遠遠超出了一般通商條約的範圍,由一般條約和若干專門協定構成,其中包括:關於居住和一般法律保護協定、經濟協定、鐵路協定、税務協定、通商航海協定、商事仲裁法庭協定和保護工業財產協定等。洛迦諾會議結束後,德國政府又於1926年4月24日與蘇聯簽訂了為期5年的友好中立條約,進一步保證了德國的中立地位。
施特雷澤曼(右)和他的妻子(中)兒子 施特雷澤曼(右)和他的妻子(中)兒子
居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僅僅八年,魏瑪共和國大大改善了原來第二帝國的戰略態勢,雖然此時缺乏第二帝國的軍事實力,卻實現了俾斯麥的夢想,他國結盟反對德國的噩耗煙消雲散,自古以來的戰略劣勢成了一流的戰略資產,處於被被包圍中的受害者成了戰略大師,德國即和東方結盟,又和西方結盟。東西方都需要他,他可以防止西方對蘇聯進行干預,又可以藉助一個依賴他的蘇聯對付西方。無論東方或西方,沒有德國的合作,均無法對另一方採取行動。位於德國兩側的列強之間的關係於是掌握在德國手裏,德國實際上對東西方關係擁有否決權。歐洲的層層衝突皆以柏林為中心。
與此同時,施特雷澤曼為了進一步消除德法之間的隔閡,加強了同法國外長白里安之間的個人聯繫。1926年9月17日上午11時,施特雷澤曼和白里安兩人避開新聞記者,秘密離開日內瓦,來到靠近日內瓦的法國小城圖瓦里舉行秘密會談。雙方達成了所謂的“圖瓦里協議”。在這一口頭協議中,法國允諾結束對萊茵區的佔領,向德國歸還薩爾,撤銷對德國的軍事管制,德國則同意向法國支付10億金馬克賠款以緩解法國的貨幣危機。由於兩國政府其它高級官員的反對,圖瓦里協議未能實施,但兩國之間的和解氣氛卻大大增強。在1926年國聯年會期間,施特雷澤曼與白里安兩人一同泛舟日內瓦湖上。這一行動進一步增強了歐洲乃至世界的緩和氣氛。
他的一系列貌似合作的外交手段在歐洲大受歡迎,德國也停止了裁減軍備。 1926年他還與法國外長白里安在1926年同獲諾貝爾和平獎。1928年施特雷澤曼贊同旨在消除戰爭的巴黎非戰公約 ,1929年他支持白里安關於建立歐洲國家聯盟的建議。
縱然德國在多方面都略見進步,施特雷澤曼仍然被他的政敵批評,被指為採取“屈從政策”,逐步實現凡爾賽條約的條款所需。
施特雷澤曼的葬禮儀式 施特雷澤曼的葬禮儀式
施特雷澤曼在1929年10月3日突然病逝。同年世界經濟危機大爆發,魏瑪共和國的黃金時代結束。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遺囑

施特雷澤曼的墓地 施特雷澤曼的墓地
根據後來公佈的文件,施特雷澤曼的目標和他在眾人面前的表演完全不一樣。文件透露的是一個工於心計的現實主義者,以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追求傳統的國家利益。他追求的是恢復1914年的帝國邊界,解除財政賠款造成的負擔,取得和英法對等的軍事力量、修改東部的邊界,完成與奧地利的統一。以及用託管或其他方式在非洲取得一塊殖民地以保證重要的熱帶資源不至匱乏,他的種種外交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之一,他的早死中斷了他的事業,希特勒繼續沿着這條路走下去 [1] 
參考資料
  • 1.    《大外交》:基辛格著-----海南出版社1998年1月1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