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弗朗茨·馮·帕彭

鎖定
弗朗茨·馮·帕彭,全名是弗朗茨·約瑟夫·赫爾曼·邁克爾·瑪利亞·馮·帕彭(Franz Joseph Hermann Michael Maria von Papen),生於1879年10月29日,死於1969年5月2日。是一位德國政治家和外交家,信奉天主教,並在1932年擔任德國總理。
中文名
弗朗茨·馮·帕彭
國    籍
德國
出生日期
1879年10月29日
逝世日期
1969年5月2日
出生地
威斯特法倫城鎮韋爾(Werl)
職業
政治家、外交家

目錄

弗朗茨·馮·帕彭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軍官時期的帕彭 軍官時期的帕彭
他最初做過軍官,於1913年擔任德國駐美國大使的武官。1915年,他在一戰期間返回德國,到西線履職;1917年,他在駐中東參謀部工作,也是駐巴勒斯坦土耳其軍隊的少校
1916年愛爾蘭發生復活節起義帕彭作為德國與愛爾蘭共和派的中介人,向後者提供及運送軍火,抵抗英國。1918年,他得到中校的軍銜,返回德國並離開軍隊。後來,他加入政壇並參加天主教中央黨,是保皇主義的右派代表。1921至32年,他是普魯士自由邦議會的成員。
1925年德國總統選舉,帕彭竟然支持右翼候選人保羅·馮·興登堡,而非中央黨的威廉·馬克思,令中央黨很驚愕。
1932年6月1日,原本不引人注意的他,獲得興登堡任命為德國總理,地位變得十分重要,接替同黨的海因裏希·布呂寧
然而,一天前布呂寧時,帕彭對其黨主席路德維希·卡斯保證不會接受任何職位。卡斯批評他為“中央黨的厄菲阿爾特”(Ephialtes)。為避免被逐,帕彭在6月3日退黨。
對於興登堡任命帕彭為總理,駐柏林法國公使安德烈·弗朗索瓦-蓬塞(André François-Poncet)甚感懷疑。他指出,帕彭之妙在於他從未受到盟友或敵人的注意。帕彭被認為是膚淺、浮躁、虛假、野心大、虛榮和狡猾的人。帕彭在庫爾特·馮·施萊謝爾將軍幫助下組成內閣,正是部分德國人所嘲笑的“男爵內閣”。
在議會里,帕彭只得到保守的德國國家人民黨支持。他從未是議會成員。
帕彭發動普魯士政變,打擊德國社民黨領導的普魯士政府,以專制手段統治國家。他也取消了布呂寧對衝鋒隊的禁令,以吸引納粹黨支持他的政府。
議會先後在1932年7月和11月舉行大選,納粹黨兩度去得最多議席,帕彭卻沒有獲得議會支持,惟有在11月17日辭職,由施萊謝爾在12月2日接任。施萊謝爾就任後,希望建立執政聯盟,爭取納粹黨與社民黨工會勢力的支持。然而,他的計劃失敗,未能得到議會大多數,於是帕彭決定要令他下台。帕彭、阿道夫·希特勒與國家人民黨主席阿爾弗雷德·胡根貝爾格達成協議,由希特勒擔任總理,帕彭為副總理,國家人民黨則成為執政黨。
1933年1月23日,施萊謝爾向總統興登堡表示,他未能取得議會大多數,並請後者解散議會,以緊急法令賦予他行政權力。然而,施萊謝爾內閣的政策影響了富有的地主與工業家,令興登堡甚為反感。
這個時候,帕彭在背後利用與興登堡的交情,向後者保證他能控制希特勒,並能建立一個由議會大多數支持的政府。
興登堡拒絕了施萊謝爾,令他在1月28日辭職。帕彭曾粗略考慮過不讓希特勒參與內閣,由自己做總理。興登堡原先宣佈永不任命希特勒為總理,但在1月30日改變初衷。
希特勒與帕彭的較量
希特勒內閣在1月30日成立——納粹黨員佔三席,保守派佔其餘八席。副總理帕彭認為,這樣的優勢加上他與總統的交情,他預期可以圍堵希特勒。他更揚言“兩個月之內,我們會迫得他發瘋。”(Within two months we will have pushed Hitler so far in the corner that he'll squeak.)
但是,希特勒與其盟友很快就排斥帕彭與其他內閣成員。帕彭與保守派未能阻止議會縱火法令和授權法案的通過。
4月8日,帕彭到達梵蒂岡,以期代表德國跟羅馬天主教廷達成政教協定。這時候,在一體化之下,赫爾曼·戈林在4月10日接替帕彭成為普魯士總理(Reichskommissar),管理全德國最大的省。
帕彭知道自己被孤立,於是秘密與保守派商議,希望能説服興登堡解僱希特勒。商議當中,德國軍隊與恩斯特·羅姆領導的衝鋒隊有愈來愈多衝突。1934年初,羅姆繼續要求讓衝鋒隊成為德國軍隊的新核心。衝鋒隊缺乏軍紀,又富有革命色彩,令興登堡等保守人士對他們的要求甚為不安。
之後,國防軍暗示需要希特勒控制衝鋒隊。帕彭就在6月17日於馬爾堡菲利普斯大學發表演説,表示他會恢復一些公民自由,並呼籲衝鋒隊發動“二次革命”,又要求納粹黨停止街頭暴力。
他説:“政府[必須]記住一句老格言:只有懦弱的人不怕批評。長遠來説,再好的組織與政治宣傳都不能保守秘密。”(The government [must be] mindful of the old maxim 'only weaklings suffer no criticism.No organization, no propaganda,however excellent, can alone maintain confidence in the long run.) 演講辭由帕彭的演説編輯埃德伽爾·朱利葉斯·容(Edgar Julius Jung)撰寫,助手有帕彭的秘書赫爾伯特·馮·波薩(Herbert von Bose)與天主教領袖埃裏希·克勞森納(Erich Klausener)。
帕彭的敢言觸怒了希特勒,其演講辭被宣傳部禁止出版。帕彭深感不滿,表示自己是為總統發言,並向希特勒請辭。希特勒認為,在興登堡心煩意亂時,接受其好友帕彭辭職會觸怒這位年老體弱的總統。
馬爾堡演説發表兩星期後,希特勒迴應國防軍的要求,於1934年6月30日到7月2日鎮壓衝鋒隊領導層,稱為長刀之夜恩斯特·羅姆與多位衝鋒隊領袖被殺。施萊謝爾曾計劃,連同一些希特勒在納粹黨的敵手將納粹黨分裂,結果和他的妻子被殺。
帕彭批評納粹黨的暴行,的確觸怒了希特勒,但由於帕彭與興登堡關係密切,希特勒不敢貿然對付他。於是,希特勒派遣黨衞隊搜查帕彭的辦公室,槍殺馮·波薩與克勞森納於案頭。埃德伽爾·朱利葉斯·容逃到奧地利,後來在納粹黨統治奧地利後被殺。
帕彭一些下屬被送到集中營拘留。帕彭就被軟禁在他的別墅,其電話線被切斷。一些研究指出,戈林刻意策劃帕彭的軟禁,希望在未來利用這位前外交人員。翌日,政府接受了帕彭辭職。
經過長刀之夜的事件,帕彭仍然在一個月內受命為德國駐奧地利公使。當時奧地利納粹黨政變失敗,只刺殺了總理恩格爾伯特·多爾夫斯。
根據希特勒,帕彭的任務是維持德國與奧地利的正常和友好關係。帕彭也協助希特勒損害奧地利的主權,讓納粹黨實現夢寐以求的德奧合併(Anschluss)。諷刺地,納粹黨其中一個計劃就是由奧地利納粹黨的支持者刺殺帕彭,讓德國藉故入侵奧地利作為報復。
1938年2月4日,帕彭被免職,但希特勒仍下令他安排自己與奧地利總理庫爾特·舒斯尼格在貝希特斯加登(Berchtesgaden)會面。2月12日,希特勒向舒斯尼格提出最後通牒,令奧地利政府屈從於德國的威脅與壓力,造就了3月13日的德奧合併
後來,帕彭在1939至44年擔任駐土耳其公使。約瑟夫·斯大林曾派人在該國刺殺他,但不成功。
二戰期間,德國曾考慮任命帕彭為教宗特使,但庇護十二世諮詢柏林主教康納德·格拉夫·馮·普萊辛格後拒絕此提議。
戰後,同盟國拘留並控告帕彭,令他成為紐倫堡審判二十四名被告之一。
法庭表示,帕彭犯了數項“政治不道德罪名”,但根據其起訴書,不足以“密謀觸犯反和平之罪行”定罪,於是釋放了帕彭。
他在1950年代嘗試重新開始政治事業,但不成功。他在上士瓦本(Oberschwaben)的本森霍芬城堡(Castle of Benzenhofen)定居。
1923年,帕彭獲得教宗侍從(Papal Chamberlain)。庇護十一世在1939年去世後,接任的庇護十二世沒有維持這項名銜。這可能是因為帕彭為希特勒辦事,令堅持反對納粹主義的教宗反感,縱然他支持幾種法西斯主義約翰二十三世因帕彭擔任希臘與土耳其教廷公使而認識他,就在1959年7月24日恢復上述榮譽。帕彭也是馬耳他騎士團成員。
他也推出數本書籍與自傳,解釋他在1930至33年的政策,並分析早期西方的冷戰政治。他在1969年去世,終年8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