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

鎖定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俄國辛比爾斯克人(現烏里揚諾夫斯克市) [56] 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思想家。曾任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即蘇聯總理)、工農國防委員會主席等重要職務。 [1]  [54] 
1887年8月進入喀山大學法律系學習 [13]  。1891年從聖彼得堡大學畢業。1892年開始組織馬克思主義小組,並將《共產黨宣言》譯成俄文。1895年建立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1900年12月創辦全俄第一份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報紙《火星報》。1912年1月將孟什維克驅逐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讓布爾什維克成為獨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一戰期間,領導布爾什維克黨堅持無產階級國際主義。1917年11月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取得成功,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1918―1920年,領導全國人民擊退14個資本主義國家的武裝干涉和國內反動階級的叛亂。國內戰爭結束後領導全黨把工作重點移到組織社會主義建設方面。1924年1月21日在戈爾基村因中風逝世,享年54歲。 [1-5]  [39] 
列寧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締造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執政黨的創建者。他成功地領導了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使社會主義由科學理論轉變為偉大實踐。列寧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新發展和新成果,開闢了馬克思主義民族化之路。列寧被全世界共產主義者普遍認同為“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精神領袖”,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1]  著述收錄進《列寧全集》。 [23] 
中文名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
外文名
Vladimir Ilyich Ulyanov, Lenin(英語)
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Ле́нин(俄語)
別    名
列寧(Lenin/Ле́нин)
性    別
國    籍
蘇聯
民    族
俄羅斯族
籍    貫
辛比爾斯克 [56] 
出生地
辛比爾斯克市(今烏里揚諾夫斯克市)
出生日期
1870年4月22日(俄歷4月10日) [64] 
逝世日期
1924年1月21日
畢業院校
喀山大學
彼得堡大學 [13] 
政    黨
蘇聯共產黨
代表作品
國家與革命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
卡爾·馬克思
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
全    名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
烏里揚諾夫
所處時代
俄國羅曼諾夫王朝、蘇聯
逝世地
戈爾基村
安葬地
莫斯科紅場列寧墓
繼    任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
主要成就
創立布爾什維克黨
領導十月革命
締造蘇維埃政權,成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擔任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蘇聯總理
職    業
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人物生平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求學之路

青少年時代的列寧
青少年時代的列寧(2張)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原姓烏里揚諾夫),1870年4月22日(俄歷4月10日)出生於俄國伏爾加河畔的辛比爾斯克市(今烏里揚諾夫斯克市)。 [56] 
1879年,只有9歲半的列寧跳過了預備班的學習,經考試順利升入中學。從這時到17歲,列寧一直在辛比爾斯克古典中學讀書。 [32]  他勤奮好學,在校時學習成績優異,每次升級都受到學校的獎勵。 [56]  1887年6月22日,列寧中學畢業,他的畢業證書上的考試成績,只有一門功課4分,其餘十門功課都是5分。畢業時他由於品學兼優獲得金質獎章。 [32] 
列寧年少時目睹了辛比爾斯克城市貧民和附近農民的困苦生活和悲慘遭遇,內心激起了對勞動羣眾的深切同情和對社會現狀的強烈不滿。他廣泛閲讀進步書籍,特別是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維·格·別林斯基尼·加·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的著作,深受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在中學高年級的時候,他第一次看到了在聖彼得堡上大學的哥哥亞歷山大帶回家的《資本論》,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 [56] 
1887年5月,在列寧即將中學畢業之際,哥哥亞歷山大因參與民意黨組織的謀刺沙皇的行動被沙皇當局逮捕殺害。 [56]  7月,列寧全家來到喀山定居。8月,列寧進入喀山大學法律系學習,年底因參加進步學生運動被捕並遭放逐。翌年秋列寧返回喀山,加入費多謝耶夫組織的馬克思主義小組,開始系統研究馬克思的《資本論》和普列漢諾夫的著作,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13] 
1889年,列寧隨全家遷居薩馬拉。他頑強自修,在一年半時間內學完了大學四年的課程。 [13] 
1891年,列寧以校外生資格通過聖彼得堡大學法律系考試,並被授予優等生畢業文憑。後來取得律師助理資格。他經常在薩馬拉地方法院出庭為貧苦農民辯護。 [13]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早期活動

1893年8月,列寧來到聖彼得堡。他組織和領導馬克思主義小組活動,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同影響工人運動的錯誤思潮作鬥爭。
反映列寧革命活動的畫作
反映列寧革命活動的畫作(2張)
1894年列寧撰寫《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黨人?》,批判了自由主義民粹派的理論觀點和政治綱領,系統闡述了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闡明瞭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動力;論述了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和偉大使命,提出了建立工人政黨的任務。 [13] 
1895年春,列寧前往西歐,同在國外的俄國馬克思主義團體勞動解放社領導人格·瓦·普列漢諾夫等人建立聯繫,並考察西歐工人運動。同年10月,列寧回國後將聖彼得堡的所有馬克思主義小組聯合起來,成立聖彼得堡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第一次在俄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的結合。1895年底,列寧因內奸告密而被捕入獄。 [13] 
1897年2月,經過14個月的獄中生活後,列寧被判處流放三年。他從聖彼得堡啓程前往西伯利亞東部的流放地,5月抵達流放地——葉尼塞斯克省米努辛斯克專區的舒申斯克村。在西伯利亞的三年中,他開始使用“列寧”這個筆名。 [13] 
1899年,列寧在流放地完成《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書,從而徹底清算了民粹派的錯誤理論。 [13] 
1900年2月,列寧在西伯利亞的流放結束,回到聖彼得堡後不久轉赴西歐,赴瑞士日內瓦大學留學,然後又到斯圖加特慕尼黑萊比錫布拉格維也納、曼徹斯特和倫敦,從事職業政治活動。在德國慕尼黑他與馬爾托夫合作創辦了第一份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報紙《火星報》,然後先後在萊比錫、倫敦出版。期間他使用過很多別名,最終以“列寧”作為正式名。 [13]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建黨鬥爭

1901—1902年,撰寫了日後在俄國革命中極具影響力的《怎麼辦?》一書。該書明確表示反對伯恩施坦修正主義,批評黨內的“經濟派”路線,認為落後羣體應接受先進羣體的領導,要求把黨建設成一個以“職業革命家”為先鋒核心、有着嚴密組織紀律的機構(即民主集中制)。 [13] 
1903年7月30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魯塞爾召開代表大會,會上形成了以列寧為核心的布爾什維克(“布爾什維克”的意思是多數派)。布爾什維克及其思想體系的產生,標誌着列寧主義的形成。
1904年,列寧寫了《進一步,退兩步》一書,揭露了孟什維克在黨的組織問題上的機會主義,全面論述了建立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的思想,強調組織統一對於無產階級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指出黨是工人階級先進的有覺悟的有組織的部隊,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部隊。 [57] 
A·柳比莫夫《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次代表大會上(油畫) 》 A·柳比莫夫《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次代表大會上(油畫) 》 [57]
1905年初,俄國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4月,列寧在倫敦主持召開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次代表大會,制定了黨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路線。7月,列寧寫成《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一書,批判了孟什維克的機會主義策略,全面闡述了布爾什維克的革命策略,對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工農聯盟工農民主專政、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等重大問題作了深刻論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11月列寧由國外回到聖彼得堡,直接領導布爾什維克的工作。 [57] 
 《在彼得堡帕寧娜伯爵夫人民眾文化館羣眾大會上發表演説》  《在彼得堡帕寧娜伯爵夫人民眾文化館羣眾大會上發表演説》 [57]
1907年5—6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五次代表大會在倫敦召開。列寧被選入大會主席團,並就對資產階級政黨的態度問題作了報告。6月,俄國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以失敗告終。列寧於年底再度出國,流亡在西歐的巴黎等地,在相對貧困的條件下堅持從事政治寫作。 [57] 
1908年,列寧寫了《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列寧在這部著作中駁斥了俄國馬赫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的攻擊,揭露了馬赫主義的唯心主義實質,系統闡明瞭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這部著作對於布爾什維克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作為指導起了重要作用。 [57] 
這期間列寧還致力於總結俄國革命經驗,領導布爾什維克黨實行秘密工作和合法工作相結合的鬥爭策略,同召回派和孟什維克取消派進行鬥爭。1912年列寧在布拉格主持召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六次全國代表會議,把孟什維克取消派清除出黨。在列寧的領導下,布爾什維克黨在思想上和組織上得到鞏固和發展,成為領導俄國革命的核心力量。 [57]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奔走反戰

列寧從1905年起代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參加社會黨國際局,從1907年起多次出席國際局會議、國際社會黨代表大會和代表會議,團結各國左派同第二國際的機會主義作了堅決鬥爭。 [58] 
П·阿利亞克林斯《在伯爾尼布爾什維克小組的會議上(油畫) 》 П·阿利亞克林斯《在伯爾尼布爾什維克小組的會議上(油畫) 》 [58]
1907年和1910年,國際社會黨代表大會先後在斯圖加特和哥本哈根舉行。這兩次會議是在各帝國主義國家瘋狂擴軍備戰、戰爭危機四伏的形勢下召開的。反對軍國主義、反對帝國主義戰爭成了會議的中心議題。列寧在會上批駁了戰爭問題上的機會主義觀點,闡明瞭未來戰爭的帝國主義性質,強調無產階級應當盡力反對和制止戰爭,如果帝國主義戰爭爆發,在戰爭中決不能保衞資產階級的祖國,應當利用戰爭來加速資產階級統治的崩潰。在列寧和克·蔡特金羅莎·盧森堡等左派領導人的共同努力下,大會制定了各國社會主義政黨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正確策略。 [58] 
1912年,列寧參加歐洲各地的社會主義集會活動,如布拉格代表會議。 [58]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交戰國社會黨和第二國際多數領袖背棄國際社會黨代表大會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決議,紛紛支持本國政府進行戰爭,成為社會沙文主義者。8月,僑居波羅寧的列寧被誣為間諜而遭奧匈帝國當局逮捕,並被關入新塔爾格縣監獄。列寧入獄11天后獲釋,隨後攜家人前往瑞士。9月5日,列寧抵達中立國瑞士的伯爾尼,第二天即召集在伯爾尼的布爾什維克開會,會議通過了列寧起草的《革命的社會民主黨在歐洲大戰中的任務》的決議,嚴厲譴責第二國際領袖對馬克思主義的背叛,闡明瞭布爾什維克對這場戰爭的態度。列寧還提出了“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的口號。 [58] 
В·佩雷爾曼《在伯爾尼圖書館研究帝國主義問題(油畫) 》 В·佩雷爾曼《在伯爾尼圖書館研究帝國主義問題(油畫) 》 [58]
1915年8月,列寧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也可能取得勝利。9月,列寧出席了在瑞士齊美爾瓦爾德舉行的國際社會黨第一次代表會議即齊美爾瓦爾德會議。會上形成了齊美爾瓦爾德左派,建立了以列寧為首的齊美爾瓦爾德左派常務局。 [58]  列寧作為齊美爾瓦爾德左派的領導人,主張應把帝國主義戰爭轉化為階級戰爭,呼籲工人階級藉機發動內戰奪取政權。而會議中的多數派否決了他的主張,認為應把會議綱領限制和平主義的範圍之內。在第二次於瑞士的召開的反戰會議中,他率領齊美爾瓦爾德左派重申主張,但最後只得到了一個妥協的宣言。
1916年2月,列寧和克魯普斯卡婭由伯爾尼遷居蘇黎世。這一時期,列寧為批判修正主義和機會主義、捍衞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開展了廣泛的創造性的理論研究工作。 [58]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列寧集中精力研究帝國主義問題。1915年8月列寧在《論歐洲聯邦口號》一文中,根據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第一次提出了“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的思想。這是列寧對社會主義革命理論的劃時代的新貢獻。1916年列寧撰寫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最高階段》一書,全面分析了帝國主義的本質、特徵和基本矛盾,揭示了它產生、發展和滅亡的客觀規律,指出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 [58]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十月革命

1917年,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俄羅斯帝國沙皇尼古拉二世遜位,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被徹底推翻,成立了以社會革命黨和立憲民主黨為主的各黨派聯盟俄國臨時政府。同時彼得格勒也成立一個蘇維埃。此時尚在中立國瑞士的列寧深知自己需要馬上返回俄國,但由於鄰國陷入了一戰無法直接通行。儘管如此,瑞士社會民主黨人弗裏茨·普拉廷積極與德國當局協商,德國也希望能利用列寧緩解同俄國在東線的戰事,於是同意協助列寧乘坐由德國安排的“密封列車”回國。列寧穿越德境後乘船到達瑞典,在瑞典社會民主黨人奧托·格日姆倫、圖雷·尼曼等人的幫助下,他順利經過斯堪的納維亞,於1917年4月16日乘坐火車到達彼得格勒的芬蘭站。 [42] 
歸國後,列寧迅速成為革命運動的領袖。他提出了著名的《四月提綱》,指出俄國革命必須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過渡,反對所謂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抗議其故意拖延立憲會議選舉,並提出“一切權力歸蘇維埃”的口號。起初由於他政治上的左傾使黨陷入了孤立,然而後來他的不妥協立場卻使所有不信任臨時政府的人把布爾什維克視為自己的盟友。而反對布爾什維克的社會革命黨領導人克倫斯基等則污衊列寧是德國派來的間諜。 [42] 
列寧在1917年
列寧在1917年(16張)
1917年7月,彼得格勒發生了“七月流血事件”,俄國臨時政府鎮壓了布爾什維克所支持的示威遊行的工人和士兵,並宣佈通緝列寧等布爾什維克領導人。列寧認為時機尚不成熟,暫時放棄了武力奪權的想法。他潛伏至拉茲裏夫湖畔的草棚裏,繼續指導革命鬥爭,8月9日離開俄國本土到達芬蘭(當時處於半獨立的處境),在此完成了《國家與革命》的寫作。9月7日,俄軍總司令科爾尼洛夫發動旨在推翻臨時政府的政變,後者不得不向布爾什維克的赤衞隊求援。政變最終被粉碎,而布爾什維克也藉機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列寧分析了新的形勢後,9月12—14日給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彼得格勒委員會和莫斯科委員會寫的兩封指示信裏,明確提出了通過起義奪權的方案,並於同年10月7日從芬蘭秘密返回彼得格勒。列寧起草了由黨中央全會通過的武裝起義的決議,於1917年10月24日夜間到達斯莫爾尼宮親自指揮武裝起義。11月7日,擁護布爾什維克的工人、士兵和水兵於次日凌晨2點佔領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宣告推翻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人民委員會,並表示立即舉行立憲會議選舉,並要求排除立憲民主黨,建立清一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府,即“一切權力歸蘇維埃”,史稱“十月革命”。同月8日,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頒佈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12月20日,列寧提議組建了一個全俄肅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員會(簡稱契卡)。任命捷爾任斯基為契卡主席。 [42]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建設蘇俄

列寧與托洛茨基、加米涅夫 列寧與托洛茨基、加米涅夫
1918年1月15日,人民委員會通過了建立紅軍的法令,任命托洛茨基為軍事人民委員和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2月,中央委員會發表了《人民委員會告俄國勞動人民書》。3月,列寧領導召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七次代表大會,布爾什維克黨正式更名為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簡稱“俄共(布)”。同年頒佈憲法,將國家的正式名稱定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維埃俄國。
8月30日,列寧在首都莫斯科郊外米赫爾松工廠對工人演講後剛要踏上汽車,社會革命黨成員卡普蘭上前與其交談,正在列寧回答她時,一支握勃朗寧手槍的手在三步遠的近距離伸了出來,接着響起了三聲槍響。第一發子彈擊中列寧左肩,第二發擊中他的左胸並穿頸而過,第三發卻打中了正在與他談話的女性。列寧當即倒地不省人事。此次暗殺事件給列寧的健康帶來嚴重的影響。事件發生不久後她就被契卡逮捕,卡普蘭承認自己刺殺了列寧,並表示幕後無人指使,完全是個人所為。11月30日,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成立工農國防委員會,任命列寧為主席。 [54] 
列寧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上講話 列寧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上講話 [60]
1919年8月,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會通過以列寧為首的委員會起草的新黨綱。 [60] 
1920年秋,俄國人民反對外國武裝干涉和平定反革命武裝叛亂的鬥爭基本結束。在經濟文化落後的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蘇維埃政權面臨的最根本的任務。列寧為解決這個任務進行了艱苦探索。在12月召開的全俄蘇維埃第八次代表大會上列寧提出了電氣化計劃。10月2日,列寧出席俄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三次代表大會,作了《青年團的任務》的講話。 [60] 
И·拉季莫夫《列寧在慶祝十月革命四週年大會上講話》 И·拉季莫夫《列寧在慶祝十月革命四週年大會上講話》 [60]
1921年3月8—16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舉行。列寧領導了代表大會的工作,並就大會議程上所列的重要問題作了報告。根據列寧的報告,大會通過了關於以糧食税代替餘糧收集制等一系列重要決議。同年5月26—28日召開的俄共(布)第十次全國代表會議,重點討論了新經濟政策的貫徹執行問題。1921年秋,在十月革命四週年前夕,列寧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回顧了蘇維埃政權四年來領導經濟建設的艱辛歷程。 [60] 
為了打破帝國主義的政治和經濟封鎖,爭取蘇維埃國家的平等國際地位,列寧親自為蘇維埃政權制定了和平外交政策。1922年4月,蘇俄首次參加重要的國際財政經濟會議——熱那亞會議。列寧認為,這次會議對於鞏固和平和發展各國相互關係會起重大作用。他為這次複雜的外交鬥爭作了細緻準備,為蘇俄代表團周密地制定了工作要點和鬥爭策略。 [60] 
1922年3月27日—4月2日,列寧主持召開了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他向大會作了中央委員會政治報告,對執行新經濟政策一年來的工作進行了總結。這是列寧親自領導的最後一次黨的代表大會。 [60]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晚年時光

1922年4月24日,由於緊張的革命與戰爭,在暗殺之前列寧的健康已經受到嚴重損害。子彈留在他的頸部,靠脊柱很近,約1cm,當時的醫療條件無法安全取走子彈。由一位德國醫生為列寧實施手術取出了子彈。 [60] 
1922年5月,列寧第一次中風,右側部分癱瘓,開始減少政務。5月下旬至10月初,列寧健康狀況惡化,在莫斯科近郊哥爾克療養。他在療養中仍然關心和指導蘇俄黨和國家的工作。10月2日,列寧從哥爾克返回莫斯科,隨之投入緊張的工作,主持各種會議,批閲和起草文件。11月20日,列寧出席莫斯科蘇維埃全會,作了他一生中最後一次對公眾的講話。 [60]  12月,第二次發生中風後,他停止政治活動。列寧在第一次中風以後,完成了一份遺囑並交給了妻子克魯普斯卡婭,評論了六位蘇共的高級領導人,包括:托洛茨基、斯大林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皮達可夫。其中對斯大林的看法是“他能不能永遠十分謹慎地使用這一權力,我沒有把握”。 [30] 
1923年1月4日,列寧又為他的口授記錄作了一個補充,是專門針對斯大林的:“斯大林太粗暴,這個缺點在我們中間,在我們共產黨人的來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總書記的職位上便是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議同志們想個辦法把斯大林從這個位置上調開,另外指定一個人擔任總書記。”3月5日,列寧得知妻子克魯普斯卡婭被斯大林辱罵和恐嚇後十分憤怒,向斯大林提出絕交。斯大林向列寧道歉,最終事情平息。同月,他第三次中風後,直到去世一直卧牀不起,也不能説話。 [30] 
1924年1月21日18時50分,列寧在戈爾基村因中風逝世,終年54歲。有90餘萬人出席追悼大會時瞻仰了列寧的遺體並默哀。 [1-5]  [55]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為政舉措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政治

  • 穩定政權
1917年11月,列寧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列寧起草《告俄國公民書》,宣告臨時政府被推翻,政權轉到軍事革命委員會手中,十月武裝起義獲得勝利。翌日晚,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列寧起草的《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和《關於成立工農政府的決定》。大會宣佈組成以列寧為主席的第一屆工農政府——人民委員會。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了。
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後,在革命之中失敗的俄國地主資產階級不甘心就此失敗而退出歷史舞台,逃到俄國北部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克倫斯基等人糾集了哥薩克部隊,在克拉斯諾夫的率領下向首都彼得格勒進攻,妄圖顛覆新生的無產階級政權;以社會革命黨人為首的“救國革命委員會”因不滿新生的無產階級政權的一些舉措,在彼得格勒發動士官叛亂;此外,英、法、美、日等帝國主義國家出於對社會主義革命的仇視加上帝國主義本身貪得無厭的掠奪野心,對新生的俄國政權虎視眈眈,妄圖一舉吞噬社會主義俄國。列寧指出,蘇維埃國家“處於非常不穩固且極其危急的形勢之下,迫切需要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堅定不移地推行無產階級專政是鞏固蘇維埃政權最根本的舉措”。 [6]  [55] 
  • 政黨與政權建設
列寧十分重視執政黨建設和蘇維埃政權建設。他強調:黨必須適應自己地位的變化,不斷加強自身建設;黨和國家的各級領導必須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學會做經濟工作;黨要重視發揚黨內民主,尊重黨員參與黨內事務的權利;黨要執行嚴格的紀律,保證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統一;黨要妥善處理黨內矛盾,維護黨的團結;黨要嚴格執行入黨條件,吸收先進分子入黨,保證黨的先進性;黨要密切聯繫羣眾,充分相信和依靠羣眾;黨要不斷推進黨和國家機關的改革,加強對黨員和幹部的監督,反對形形色色的官僚主義和營私舞弊行為。 [20]  [60] 
思想建黨是俄國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的基本方略,十月革命勝利後,社會主義制度取代了俄國原有的舊制度,但舊思想並非隨着新制度的建立而自然消亡,特別是在新經濟政策取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後,資產階級的落後思想和行為習慣仍在“各個方面包圍和侵染無產階級,腐蝕無產階級的個別階層。”列寧認為,部分佈爾什維克黨黨員表現出來的思想混亂和蜕化變質的問題,根源就在於缺乏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因此,為了使俄共真正發揮“先進戰士”的作用,列寧領導俄共在全黨範圍內廣泛而深入地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活動,以科學的理論武裝全黨,提高黨員的思想覺悟和理論素養,從而營造風清氣正的黨內政治生態。 [27] 
列寧認為,“就是隻有以先進理論為指南的黨,才能實現先進戰士的作用” [28]  ,用先進理論武裝全黨是抵制各種落後思想侵蝕的治本之策。為了提高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出版和黨校的創辦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早在1918年,列寧就向俄共(布)中央提出大規模出版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建議。在他的推動下,《共產黨宣言》在短時間內再版58次,《無產階級革命》《共產主義者手冊》《共產主義之路》以及《紅色文庫》等黨的讀物紛紛印發出版,取得了極大的反響。這些著作和刊物的出版為提高黨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奠定了重要的基石。此外,1919年召開的俄共(布)八大將黨校的創辦提上議程,提出要創辦一所俄共(布)中央直轄的高級黨校,並要求統籌設計地方各級黨校的辦學規劃和教學大綱,這為後來建立和辦好地方各級黨校提供了基本的遵循。1921年召開的俄共(布)十大明確作出了要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各級地方黨校的決定,大會決議明確提出:“要使每個省城有一個辦得很好的、每年有2—3班學員畢業的蘇維埃和黨務幹部學校,並且在共和國的至少半數縣內,根據編制的計劃建立縣級蘇維埃和黨務幹部學校。” [29]  由於俄共(布)中央的高度重視,俄共(布)和蘇維埃政權的各級組織都將黨校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因此,到1922年,俄國境內共建成各級各類黨校242所,在校學員多達22000人。列寧領導俄共(布)以大規模出版經典著作和創辦地方各級黨校為支撐,為黨員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創造了條件,從而使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黨內政治生態也得到明顯的優化。 [27] 
  • 反對官僚主義
為了不斷在布爾什維克黨和蘇維埃國家機關中清除官僚主義垃圾,列寧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歷史經驗表明人民的民主權利越完善,官僚主義就越沒有容身之地人民的民主權利遭到破壞,官僚主義就會蔓延滋長,橫行無阻。就是説發揚民主是克服官僚主義的根本政治措施。要有效地同官僚主義作鬥爭,就必須確保人民的民主權利。即通過不斷擴大和實現人民民主權利的方法,以人民的力量制約權力。因此,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材料》中,列寧把反對官僚主義和爭取人民民主並列為上層建築領域裏的兩件大事,看成是布爾什維克黨和蘇維埃國家的“政治內部任務,也是‘建設’任務”。 [61]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克服官僚主義,就要實行選舉制,監督和罷免蘇維埃國家官員。列寧在十月革命後闡述新型國家政權性質時,強調了人民羣眾的自由選舉權和罷免權。他認為,人民羣眾可以像巴黎公社通過的原則那樣有權通過一定的民主程序隨時撤換或罷免不稱職的國家公務人員。蘇維埃國家“沒有任何一個政權機關是由上級任命的。”這裏實際説明蘇維埃國家是通過民主選舉產生各級政府權力機關。蘇維埃國家頒佈了列寧起草的《罷免權法令草案》,該法令規定“任何由選舉產生的機關或代表會議,只有承認和實行選舉人對代表的罷免權,能被認為是真正的民主和確實代表人民意志的機關”。就是説人民掌握罷免權比起掌握選舉權,更能反映人民民主的本質特徵。“改選問題,這是一個真正實現民主原則的問題。”列寧認為這樣做能從根本上剷除官僚制的膿包。 [61] 
人民羣眾的監督罷免權最能反映人民民主的實質,它是蘇維埃政權的真正人民性所在。列寧十分重視廣大羣眾對黨政機關的監督。他認為,監督活動的主體,不是司法機關,監察機關,而是人民羣眾。人民羣眾的監督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監督,這種監督制度是由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制度決定的。是無產階級政權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是防止和克服官僚主義的有效手段。他説“正是蘇維埃同勞動‘人民’的親密關係,造成一些特殊的罷免形式和另一種自下而上的監督,這些現在應該大力加以發展。……現在我們愈是要堅決主張有絕對強硬的政權,主張在一定的工作過程中,在履行純粹執行的職能的一定時期實行個人獨裁,就愈是要有多種多樣的自下而上的監督形式和方法,以便消除蘇維埃政權的一切可能發生的弊病,反覆地不倦地剷除官僚主義。”為了便於廣大工農羣眾監督國家機關的工作,列寧要求所有負責的公職人員一律定期向工農羣眾作實事求是的工作報告,以便使非黨工農羣眾有機會對蘇維埃機關及其工作進行批評,這是保證“日益充分地實現民主制”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有當羣眾知道一切,能判斷一切,並自覺地從事一切的時候,國家才有力量。” [61] 
  • 支持各國無產階級革命與民族解放運動
文國璋《無限關懷(油畫) 》 文國璋《無限關懷(油畫) 》 [59]
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在領導俄國人民保衞蘇維埃政權和反對外國武裝干涉的艱苦鬥爭時期,密切關注和支持歐洲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與亞洲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1918年德國爆發十一月革命,推翻了霍亨索倫王朝,列寧高度重視這次革命,號召俄國無產階級盡力援助德國工人。1919年1月德國無產階級的革命領袖卡·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慘遭反動當局殺害。列寧在莫斯科工人和紅軍部隊舉行的抗議集會上發表講話,強烈譴責這一暴行。他積極聲援奧匈帝國的革命運動,1918年11月3日在慶祝奧匈革命的遊行大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1918年11月29日他指示紅軍必須千方百計支持拉脱維亞、愛斯蘭、烏克蘭立陶宛的蘇維埃政府;1919年3月匈牙利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建立了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列寧立即發去賀電,還寫了《向匈牙利工人致敬》一文,高度評價匈牙利無產階級革命的意義,闡明瞭無產階級專政的實質。 [59] 
1911年中國發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專制統治,列寧在《涅瓦明星報》和《真理報》上發表《新生的中國》等文章,高度評價中國人民的覺醒,並對中國革命的勝利寄予殷切的希望。1919年11月19日,列寧接見旅俄華工聯合會會長劉紹周,詢問了中國革命、中國工人生活和聯合會的工作等情況,並在蘇俄外交人民委員部給劉紹周開的證明書上作了批示:謹請各蘇維埃機關和主管部門大力協助劉紹周。 [59] 
  • 組織建設共產國際
 列寧在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上(1919年3月) 列寧在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上(1919年3月) [59]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絕大多數交戰國的社會民主黨背叛了國際主義、支持本國政府進行帝國主義戰爭,第二國際的領導人及各社會民主黨的機會主義和沙文主義徹底暴露,第二國際也隨之瓦解。為了團結各國社會黨及社會民主黨內的左力量,組成新的國際——共產國際(即第三國際),列寧在理論上和組織上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1919年3月初,共產國際成立大會即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舉行,列寧宣讀了關於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提綱並作報告,大會通過了《共產國際行動綱領》等文件。 [59] 
1920—1922年,列寧領導共產國際召開了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代表大會,制定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戰略和策略原則,確定了共產國際的行動綱領和基本任務,闡明瞭解決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的基本原則。在這些代表大會上,列寧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科學地闡明俄國十月革命的國際意義以及各國走向社會主義道路的多樣性,闡明民族和殖民地問題,論述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的思想。列寧高度重視殖民地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熱情支持中國人民反抗列強侵略和封建壓迫的正義鬥爭,並撰寫了一系列文章,精闢地論述了中國革命的性質、特點和發展方向,表達了他對中華民族前途和命運的深切關注。在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列寧提出了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闡述了全世界無產者與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的思想,強調無產階級政黨應當積極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民主運動,西歐無產階級要同東方各殖民地和一切被壓迫民族的農民運動結成緊密聯盟。他還寫了《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這部重要著作,批評了當時西歐一些新成立的共產黨內出現的以教條主義和冒險主義為特徵的“左”傾思潮,闡述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策略問題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強調革命原則性應與策略靈活性結合起來。這部著作對各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策略原則領導本國人民進行革命鬥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59]  《青年團的任務》則首次提出了共產主義道德的概念,比較完整地論證了共產主義道德的產生、發展和實質,論述了共產主義道德教育意義和方法。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經濟

  • 國家電氣化
Л·什馬季科《在俄羅斯國家電氣化委員會計劃的示意圖前》 Л·什馬季科《在俄羅斯國家電氣化委員會計劃的示意圖前》 [60]
列寧在1918年就有制定國家電氣化計劃的打算。1920年,他提出了著名的口號:“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 [21]  同年,蘇俄成立了俄羅斯國家電氣化委員會,吸收了200多位科學家和工程師,用了10個月的時間擬定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電氣化計劃,簡稱全俄電氣化計劃。預計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新建發電站30座(20座火力發電站和10座水力發電站)。該計劃於同年12月在全俄蘇維埃第八次代表大會上通過。列寧十分重視這個計劃,把它稱之為“第二個黨綱”。 [60] 
  •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在1918年至1921年的俄國內戰時期,列寧為最大限度的保障蘇俄政權得到充分的物資供應,同時也嘗試直接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於是在1918年6月,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通過了實施“戰時共產主義”的政策。該政策主要包括:強制徵收農民除維持生存量之外的所有糧食(即餘糧收集制),國有化所有大中企業,國家壟斷所有外貿活動,禁止商品交易並實行計劃配給制,對工人採用嚴格的管理制度,罷工者即行槍決等。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很快就導致了經濟崩潰,到1921年,俄國的重工業產量只有一戰前1913年的20%,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失去的75%的人口,而莫斯科的人口也減少了50%。而餘糧收集制也嚴重打擊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成為日後饑荒的主要原因。 [7] 
由於長期的內戰和餘糧收集制的實施,糧食供給明顯下降,而在內戰基本結束之後,蘇俄當局卻沒有終止及時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導致1921年春季出現了波及30多個省的嚴重饑荒,據估計期間全俄約有500多萬人餓死,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慘象。同期的農民也對蘇俄政權產生強烈的牴觸情緒,發生了反抗徵糧的坦波夫叛亂。1921年2月21日,彼得格勒發生了喀琅施塔得事件,曾經在十月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喀琅施塔得水兵暴動,他們要求實現言論自由、解除貿易限制、重新選舉一個“沒有布爾什維克的蘇維埃”。列寧派加里寧前往勸説無效後決定使用武力,令托洛茨基和圖哈切夫斯基攻陷喀琅施塔得平息了水兵暴動。 [7] 
  • 新經濟政策
 韓國臻《列寧會見哈默(中國畫)》 韓國臻《列寧會見哈默(中國畫)》 [60]
轉入和平建設軌道後,蘇維埃政權繼續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起了廣大羣眾的強烈不滿,國內嚴重的經濟危機很快演化為政治危機。列寧實事求是地分析了形勢,考慮停止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用糧食税代替餘糧收集制。根據列寧的指示,《真理報》於1921年2月發起公開討論,探討改行新經濟政策問題。 [60]  列寧承認:“我們計劃……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裏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説明我們錯了。”於是自1921年3月21日開始,蘇俄放棄戰時共產主義,轉而實行“新經濟政策”。其主要內容為:廢除餘糧收集制,實施實物税;停止配給制,允許商品買賣;放鬆外貿管制,鼓勵外資企業投資;允許一定程度的私企經濟等。新經濟政策使蘇俄經濟逐漸走向恢復,至1928年,俄國的工農業產品產量成功地恢復到1913年的水平。該政策於1928年被斯大林廢除。 [7] 
自俄共(布)“十大”確立實行新經濟政策以後,蘇維埃國家以改革“戰時共產主義”時期的餘糧收集製為突破口,用糧食税代替餘糧收集制。同時,通過允許貿易自由和實行國家資本主義等手段引領國家向社會主義順利過渡。在土地問題上,列寧和他的領導班子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頒佈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來維護農民的土地權益和國家的土地安全。新經濟政策時期的土地政策更加註重農民對土地選擇權和使用權的保障,大大拓展了農民支配土地和勞動力的自由,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62] 
列寧認為,社會主義共和國不同世界發生聯繫是不能生存下去的,不利用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就不能把社會主義建立起來。為了利用外國的資金和先進技術,恢復和發展大工業生產,加快經濟建設,列寧提出實行租讓政策,並草擬了租讓合同的基本原則等文件。1921年3月17日,列寧就蘇俄同美國的貿易問題致信美國實業家華·萬德利普。同年10月22日,他專門就租讓談判事宜接見了美國實業家阿曼德·哈默 [60]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軍事

  • 無產階級軍隊建設
從無產階級專政建立初期,布爾什維克黨就在代表大會、代表會議和中央全會上集體討論和研究決定軍隊建設的一系列重大原則性問題。黨的中央委員會經常討論軍事戰略問題,並通過人民委員會和中央執行委員會貫徹軍事決議。1918年12月,俄共(布)黨中央通過了《關於軍事部門的政策》的決議,確定了社會主義國家軍隊建設的任務和性質。決議提出:“軍事部門與所有其他部門和機關一樣,它的政策完全是以黨通過中央並在中央的直接監督下所發出的一般指示為基礎的。”這就是説,在蘇維埃國家一切機關,包括軍事機關在內,都應該公開承認共產黨的領導。1920年4—5月,列寧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強調:“我們共和國的任何一個國家機關沒有黨中央的指示,都不得決定任何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或組織問題。”黨通過召開會議,討論決定健全軍隊組織機構、發展軍事技術裝備、調配黨員領導幹部、提高部隊戰鬥力、協調黨政軍部門工等各項重大事宜。 [63] 
在十月革命中為奪取政權發揮重要作用的工農赤衞軍和起義的舊軍隊,組織不健全、裝備比較差、戰鬥力很弱,根本無法承擔起保衞蘇維埃共和國的歷史重任。面對這一情況,列寧認為必須立即着手組建一支由工人和農民組成的、能夠保衞十月革命偉大勝利成果的軍隊。1918年1月16日,列寧在《被剝削勞動人民權利宣言》中指出:“為了保證勞動羣眾掌握全部政權和根除剝削者的政權復辟的一切可能,特命令武裝勞動者,建立社會主義工農紅軍,徹底解除有產階級的武裝。”1月28日,人民委員會通過《關於組織工農紅軍》的法令。法令特別強調無產階級軍隊的階級性和革命性,要求“工農紅軍要由勞動羣眾中最有覺悟、組織性最強的分子組成……每一個參加紅軍的人都要準備為保衞十月革命的成果,保衞蘇維埃政權和社會主義貢獻自己的力量和生命”。列寧認為,實行志願兵役制的根本原因在於,只有最有覺悟的工人、農民自願加入紅軍,才能忠實地履行革命的武裝保衞者的職責。 [63] 
1918年5月,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發布普遍動員工農羣眾加入紅軍的法令。6月,俄共(布)中央委員會發布了《告工農書》,號召廣大勞動羣眾給俄國武裝力量以足夠的補充。《告工農書》説:“只有由志願兵組成的一些團是不夠的,必須實行義務兵役制。工人和農民們!為了麪包,為了土地,為了自由和社會主義,去服兵役吧!”黨在普遍義務兵役制基礎上建設人數眾多的正規軍的方針,在7月舉行的全俄蘇維埃第五次代表大會上獲得贊同,並以憲法和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9月,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成立共和國軍事委員會,統一領導紅軍的軍事建設和戰鬥行動。10月,列寧在給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莫斯科蘇維埃聯席會議的信中,提出建立一支300萬人紅軍的任務。他指出,根據戰爭形勢的需要,我們要百倍努力做好組建軍隊的工作,“我們原來決定到春天建立起一支100萬人的軍隊,現在我們需要一支300萬人的軍隊。我們能夠有這樣一支軍隊。我們一定會有這樣一支軍隊”。 [63] 
1919年的列寧 1919年的列寧
1919年春,蘇維埃共和國的地位已大為鞏固。3月,列寧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的總結報告以及大會通過的黨綱和決議中,都對軍事問題作了系統詳細的闡述。其中,決議指出:“軍隊的革命性首先是由建立這支軍隊的蘇維埃制度的性質決定的,後者確定了軍隊的宗旨,並把它變成自己的工具。而要使這一工具適應蘇維埃制度,只有規定大多數士兵羣眾的階級成分,實行政治委員制度,建立黨支部以及由黨和蘇維埃對軍隊的生活和活動實施全面的領導才能達到。”在黨中央和列寧的正確領導下,部隊建立起了各級黨組織,並積極貫徹實行民主集中制、集體領導與個人負責制、政治委員制、政治機關制等一系列確保黨對軍隊領導的制度。 [63] 
  • 鞏固無產階級政權
1918年春,美、英、法、日、德等帝國主義國家相繼入侵俄國,妄圖把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中,國內地主資產階級的反革命勢力也乘機發動叛亂。列寧領導俄國人民奮起抗擊外國武裝干涉,粉碎反革命叛亂。8月30日,列寧在參加莫斯科河南岸區米歇爾遜工廠羣眾大會時,遭到社會革命黨恐怖分子範·耶·卡普蘭槍擊而受重傷。列寧傷未痊癒即投入保衞蘇維埃政權的繁重工作。11月30日,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成立工農國防委員會,任命列寧為主席。
列寧為組建蘇維埃國家的武裝力量傾注了大量心血。他組織動員紅軍戰士奔赴前線抗擊敵人,親自視察軍事院校指導工作,組織普遍軍訓培養後備部隊;為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他從工農中選拔優秀幹部擔任紅軍指揮人員,選派大批優秀黨員擔任紅軍政治委員。為了保證前線的勝利,列寧領導蘇維埃政府把一切工作轉入戰時軌道,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的正確領導下,俄國人民經過兩年多的浴血奮戰,粉碎了帝國主義國家的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勢力的武裝叛亂,保衞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外交

從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至1924年列寧逝世為止,在列寧領導下,蘇維埃俄國高舉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旗幟,把維護民族平等和獨立自主,爭取世界和平和國際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戰爭奉為自己對外政策的指導原則,不斷取得外交鬥爭的勝利。這不僅為鞏固新生的紅色政權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而且在國際關係和對外政策上開闢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8] 
  • 簽訂和約
十月革命後,列寧主張同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妥協”,主張以“和平共處”的方針處理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間的關係。在關於《佈列斯特和約》的簽訂上俄共內部產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在此過程中,列寧認為為了實現“和平共處”,無產階級國家可以對資產階級國家進行必要的“妥協”。這種“妥協”是暫時的讓步和妥協,是為了最終消滅敵人所實行的妥協。 [49] 
1918年2月,德國軍隊向俄國大舉進攻,蘇維埃政權面臨嚴重威脅。為了贏得暫時的和平時機來鞏固蘇維埃政權,列寧力排眾議,堅決主張同德國簽訂和約。在布爾什維克黨執政後召開的俄共(布)第七次(緊急)代表大會上,通過了列寧起草的關於簽訂佈列斯特和約問題的決議——《關於戰爭與和平的決議》,把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的局部和拉脱維亞白俄羅斯烏克蘭的全部割讓給德國並賠款30億盧布。 [8] 
  • 與歐洲國家
馬克思曾科學地預見到,資本主義必然為新社會所代替,這個新社會的國際原則將是和平的,隨着剝削的消滅,各民族之間的仇視也會消滅。列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了這些原則。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就把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爭取世界和平,作為蘇俄對外政策的根本原則。 [8] 
為了打破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儘快與世界各國建立正常的外交外貿關係,列寧花費了極大的心血,作出了艱辛努力,不放棄每一個能夠促進對外貿易發展社會主義的機會。1921年3月,蘇俄首先與英國開始建立外交貿易關係的談判,列寧對此高度重視,經過蘇俄政府的外交努力,俄英通商條約終於在1921年3月16日正式簽訂,打開了與英國進行正常外交貿易往來的大門,為建設、發展社會主義創造了有利條件和基礎。與英國簽訂了通商條約之後,列寧又把注意力轉向了美國,他始終把與美國建立正常的外交外貿關係,放在其對外開放的頭等重要地位來加以考慮,作了不遺餘力的艱苦努力。 [51] 
隨着國際形勢的變化與對外政策的改變,列寧又提出了對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和平演變的設想。列寧在1922年2月24日給出席熱那亞會議的蘇維埃代表團的指示中提出:“要想盡一切辦法加強資產階級的和平主義一翼,哪怕能給這一翼在競選中增添一線勝利的希望也好,這是第一;第二,分化在熱那亞會議上彼此聯合起來對付我們的資產階級國家。這就是我國在熱那亞會議上的雙重政治任務。絕對不是充分闡述共產主義的觀點。”他還説:“努力迎合這一翼,並且公開宣佈,在我們看來,可以而且歡迎同他們簽訂貿易協定,甚至簽定政治協定。” [51] 
  • 與中國關係
1919年7月25日,列寧指示蘇俄政府表示要歸還中國被佔領土,“蘇維埃政府把沙皇政府從中國人民那裏掠奪的或與日本人、協約國共同掠奪的一切交還給中國人民以後,立即建議中國政府就廢除1896年條約、1901年北京協議及1907年至1916年與日本簽訂的一切協定進行談判”;1920年,再次聲明類似主張,雖然北洋政府當局多次派員與蘇俄磋商,但蘇俄拒不從喀爾喀蒙古退兵,亦拒不放棄中東鐵路 [9-10] 
1920年6月,北京政府督辦邊防處派遣張斯麟中將出訪遠東共和國和蘇俄。列寧和蘇俄政府高度重視北京政府這一外交使團對於改善俄中關係的作用,列寧不僅直接安排蘇俄和遠東共和國政府接待張斯麟使團,還親自接見使團成員。在此期間,列寧和蘇俄抓住中國北京政府對俄政策的積極變化,致力於爭取俄中直接外交談判,併為此開展了大量的外交工作。 [48] 
列寧和蘇俄政府對於遠東共和國的對華外交是十分重視的。遠東共和國成立之初,就立即着手組織以優林為團長的使華代表團。列寧對於遠東共和國的對華外交是有明確指示的。1921年,列寧就赴中國的外交人員的任務明確指示説:“你們的任務就是在最短的時期內同中國北方政府締結條約,開放遠東共和國與中國的邊境,建立赤塔到中東鐵路的交通”。 [50]  列寧的指示成為遠東共和國對華外交工作的重要目標。 [48]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文化

  • 文化革命
列寧認為,“文化革命”應包括以下內容:諸如在馬克思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改造整個科學構架,建立浸染着無產階級意識形態並有與之對應形式的新藝術,全面推動國民教育的發展,一直到超過歐洲國家的水平;改革生活方式,改善居住條件、營養、休閒方式等,還有特別重要的就是改變家庭關係方式;改革所有的衞生和體育體系等等。這個多方面、多層次的過程需要付出艱苦的長期的系統的努力。列寧在1921—1923年間的著作,特別是在他最後幾篇文章中還提到了關於克服偉大社會主義任務與勞動人民羣眾尤其是農民的不識字、沒文化之間存在的矛盾問題,闡明瞭對蘇維埃文化建設經驗的研究是揭示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和文化建設之間相互作用規律的基礎。 [52] 
  • 維護文化安全
革命時期,在意識形態安全方面,列寧圍繞無產階級意識形態宣傳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這兩個方面,進行文化安全的思考。當時無產階級革命尚未取得成功,革命隊伍也不夠強大,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這個階段意識形態安全的主要任務就是將科學理論灌輸給廣大無產階級,同時防止各種不良思想從中作梗、破壞無產階級革命隊伍在思想上的團結。在學術文化方面,列寧揭示了現代物理學危機的實質是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衝突,因此,學術研究應該堅持正確的思想方向,科學家、學者應當做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在文化繼承和傳播方面,列寧開始有了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的初步關注和構想,初步關注文化教育公平、新聞出版和文化創作自由,提出了“黨的出版物原則”,提倡教育公平和創作自由。 [53] 
在鞏固政權時期,列寧重視意識形態安全,從各個方面進行意識形態安全的維護,完善和發揮黨在意識形態安全方面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夯實意識形態安全的文化基礎、階級基礎,堅持思想政治理論灌輸,削弱宗教意識形態的影響,堅持無神論宣傳的同時注意保護宗教信仰者的情緒和自由。在學術文化安全方面,列寧提倡繼承舊有階級的科學文化遺產。在文化繼承和傳播方面,開始從制度層面維護民族語言文化安全,保障民族語言的平等,保護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並且從制度和政策層面保障國民文化教育、提高國民素質。 [53] 
在新經濟政策時期,列寧要求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理論灌輸,重點偏向新經濟政策的宣傳和解讀,以防止寬鬆環境下思想鬆動,危害意識形態安全,同時,保障人民羣眾的利益需求,擴大意識形態安全的階級基礎。在學術文化安全方面,不斷培養專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壯大理論人才隊伍。關注資本主義學術研究的成果,努力擺脱俄國科學技術落後的局面。在文化繼承和傳播方面,抵制大俄羅斯主義,保障民族語言文化平等,重視民族感情的處理。列寧文化安全觀從革命到建設時期,一直在探索意識形態安全的理論和方法,從革命時期到建設時期,都牢牢守住了意識形態的陣地,保證意識形態的安全穩定;開闢和堅守學術陣地,堅守學術研究的正確方向,保證學術研究堅持唯物主義指導思想,繼承科學文化遺產,推動學術研究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保證學術文化的安全;關注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安全問題,促進民族語言文化的發展,維護新聞出版的安全,重視國民教育,維護文化繼承和傳播的安全。 [53]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思想理論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哲學理論

列寧通過對本民族哲學傳統的繼承,自覺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通過對各個時期錯誤理論的針對性批判,創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各個領域;以俄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需要為導向開展理論研究,賦予了其哲學濃厚的實踐特性。這是列寧哲學思想形成和發展的三個基本路徑,也是列寧探索馬克思主義哲學俄國化的基本路徑。批判性和實踐性是列寧哲學思想的兩個主要特色。 [40] 
列寧在深入研究古希臘和黑格爾辯證法思想以及內在體認和領悟馬克思恩格斯辯證法的基礎上,在被稱作是“思想實驗室”的《哲學筆記》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核心的重大命題,並從“為什麼”即這一命題的內在理由與根據和“是什麼”即這一學説的具體內容兩個維度作出系統“發揮”,從而歷史性地實現了唯物辯證法史上的重大突破。
提出“唯物辯證法是革命代數學”的列寧對唯物辯證法乃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例如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繼承和捍衞,對唯物辯證法體系的探索和推進,對辯證法具體觀點的系統界説與闡明等,但其中最具決定性和本質重要的貢獻無疑是第一次將對立統一規律把握為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面對所處時代現實問題,列寧在汲取古希臘和黑格爾辯證法的有益營養,繼承馬克思恩格斯辯證法內在精髓基礎上,史無前例地拓展出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核心的重大命題,這一學説的積極開啓,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思想,有力回擊了當時各種曲解唯物辯證法的錯誤思潮,為中國共產黨人矛盾觀的形成提供思想資源。一是為正確分析帝國主義的本質和戰爭的轉化問題提供了方法論指導。二是為正確分析處理其他國家社會矛盾提供方法論指導。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列寧主義

列寧和托洛茨基 列寧和托洛茨基
列寧主義被稱為“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它最早是由斯大林命名的,是列寧在20世紀初形成的思想體系。列寧主義是在俄國實踐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修訂與補充。 [41] 
列寧主義跟馬克思主義等其它流派相比,最大的特徵就是其“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如何取得政權”和“無產階級政權如何治理國家”兩個問題上出現了重大分歧。以考茨基為代表的一派認為,無產階級政黨應當致力於合法鬥爭(即在資產階級議會中進行議會鬥爭,在取得政權之後可以保留所謂的民主制度。而列寧為代表的另一派認為,無產階級政黨尋求所謂的合法鬥爭的努力必然有使其修正主義化的可能,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在帝國主義階段只能通過暴力革命的手段,而在取得政權之後,不應當保留資產階級民主制度,而應實施無產階級專政,在無產階級獲得政權之後,即使一國的資產階級已經不存在,仍然有必要採取專政的方式保衞無產階級政權。 [41] 
毛澤東和鄧小平曾先後分別用中國革命與中國建設的成功經驗充分肯定了列寧主義的指導意義。毛澤東指出:“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強調指出:“中國革命的成功,是毛澤東同志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現在中國搞建設,也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列寧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新發展和新成果,開闢了馬克思主義民族化之路,成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產生的重要思想基礎。列寧主義思想體系中一系列重要思想,如:東方社會發展思想、社會主義改革思想、社會主義國家治理思想、無產階級執政黨建設思想、黨內民主建設思想等,對於當代中國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仍具有重要的啓迪意義和借鑑價值。 [36]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歷史評價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蘇俄國內

斯大林:①列寧這樣樸實謙遜、這樣不願表現自己、至少是不想惹人注目、不擺架子的特點,正是他的最大長處,正是他這種新羣眾領袖,即人類最“下層”普通羣眾的新式領袖所具有的最大長處。 [15]  ②列寧演説中的邏輯好像萬能的觸角,用鉗子從各方面把你鉗制住,使你無法脱身:你不是投降,就是完全失敗。至於列寧和彼得大帝,那麼彼得大帝是滄海一粟,而列寧是整個大海。 [15]  ③只有列寧才善於把最複雜的事情描寫得這樣簡單和明確,這樣扼要和大膽,——他説的每一句話都是一顆子彈。 [15]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國外

孫中山:①在多個世紀的歷史中,成千上萬的領導人和科學家提出眾多理論,但從未被實踐。而列寧是一個例外。你不僅積極發聲,而且還將自己的語言變為現實。你創建了一個新國家,你向我們指出了共同鬥爭的道路,你將作為一個偉大人物,永遠活在被壓迫民族的心裏。②茫茫五洲,芸芸眾生;孰為先覺,以福齊民?伊古迄今,學者千百,空言無施,誰行其實?惟君特立,萬夫之雄;建此新國,躋我大同。並世而生,同洲而國;相望有年,左提右挈。君遭千艱,我丁百厄;所冀與君,同軌並轍。敵其不樂,民乃大歡;邈焉萬里,精神往還。天不假年,與君何説;亙古如生,永懷賢哲。 [14] 
李大釗:列寧同志是世界上被壓迫民族的解放者,他的死是全世界被壓迫階級與民族,尤其是東方被壓迫民族若中國,一件莫大的損失。列寧同志一生的事業大家大概都曉得。現在只拿出一點來説:俄國自革命後,非常困苦,常人只有一餐過日,列寧同志也一樣。據我由俄回國的朋友説:列寧同志自被人槍擊後,病中須多些調養費,但薪水甚薄,不得已增加——但還沒有兩百元。其刻苦儉樸精神,真可為吾儕國民革命者的模範! [37] 
蔣光慈(中國現代革命文學先驅):列寧是茫茫的人海中一朵光明閃灼的浪花、今古無比的偉人,他生前有改造世界的天能,死後安穩穩地卧在克里母宮的城下,遠觀世界革命的浪潮,近聽赤城中的風雨。他的光榮如經天的紅日,他的墓將是人類自由的搖籃。 [19] 
束沛德(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列寧安詳地閉上了那雙充滿睿智的眼睛,一隻手握着拳頭.一隻手自然地放在胸前。這不禁使我想起作為宣傳家、鼓動家的列寧發表演説時那一手按着胸口、一手指向前方的動人姿勢。彷彿他夜以繼日地工作。過於疲勞了,現在需要閉上眼睛休息片刻.可他的大腦還在不停地活動,縝密地思考着如何學會管理經濟,如何培養勞動者自覺的紀律性,如何消滅官僚主義,如何純潔黨的組織。 [18] 
翁鐵慧(中國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回望歷史,我們要始終不渝地銘記列寧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和創新中的卓越貢獻。列寧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創立了列寧主義,實現了社會主義由理論、運動到制度的跨越,在世界社會主義5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2] 
韋建樺(中央編譯局原局長):①列寧是世界歷史上罕見的兼具領袖風采、學者襟懷、戰士本色的偉人。 [16]  ②列寧具有堅定信念、頑強意志、淳厚品性和高潔情懷。一個人即使只做到其中的任何一項並加以堅持,也絕非易事;而列寧卻將這四者融為一體,終身踐履,力行不怠。這樣的心靈世界,可以用中國的一句哲理名言來形容:“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可以説,精神充實、風操優美、心地光明、氣度恢宏,這就是列寧人格的真實寫照。 [16] 
顧玉蘭(中國南京審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深化列寧研究,有助於更好地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列寧是連接馬克思、恩格斯和毛澤東、鄧小平的橋樑與紐帶。列寧的思想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列寧根據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提出的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個國家裏取得勝利並開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理論判斷,也沒有過時。列寧的這些重要理論判斷為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勝的信念,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理論支持。 [36] 
愛德華·菲利普(法國前總理):我一直很欽佩他作為政治家的傑出才能以及他的決心、精力和真正的百科全書式的教育。我敢肯定,如果他活着,他仍然會為他的國家做很多事情,因為他是一個懂得評估各種情況並找到解決方法的人。
丘吉爾(英國前首相):俄國人民掉進泥潭苦苦掙扎,對於他們來説最壞的事情莫過於列寧的誕生,而第二壞的事情則是他的死亡。 [17] 
尼赫魯(印度前總理):自他去世後幾年間,列寧成為俄羅斯和整個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着時間流逝,他的理論不斷煥發生機,他是現在為數不多的不朽世界人物之一。列寧仍然活着,不是在紀念碑和畫像上活着,而是活在成千上萬工人的心中,他們受到列寧的啓發,激發了對美好未來生活的希望。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主要作品

作品名稱
時間
《俄國社會民主主義者的任務》
1897年
《談談罷工》
1899年
《俄國社會民主黨人抗議書》
1899年8月
《我們的綱領》
不早於1899年10月
《我們運動的迫切任務》
1900年11月初
《中國的戰爭》
1900年12月
《無政府主義和社會主義》
1901年
《怎麼辦?》
1901年秋—1902年2月
1903年7月
《五一節》
1904年4月2日〔15日〕
《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
1905年10月25日〔11月7日〕
《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
1905年11月13日〔26日〕
《社會主義和宗教》
1905年12月
《莫斯科起義的教訓》
1906年8月29日〔9月11日〕
《約·菲·貝克爾、約·狄慈根、弗·恩格斯、卡·馬克思等致弗·阿·左爾格等書信集》
1907年4月6日〔19日〕
《公社的教訓》
1908年3月23日
1908年4月3日〔16日〕以前
《論工人政黨對宗教的態度》
1909年5月13日〔26日〕
1913年3月1日〔14日〕
1913年3月
《民族問題提綱》
1913年6月
《馬克思主義和改良主義》
1913年9月12日〔25日〕
1913年10—12月
《論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民族綱領》
1913年12月
1914年2—5月
《民族平等》
1914年4月
《關於民族政策問題》
1914年4月6日〔19日〕以後
《腐蝕工人的精緻的民族主義》
1914年5月
《關於民族平等和保護少數民族權利的法律草案》
1914年5月6日〔19日〕以後
《卡爾·馬克思》
1914年11月
《第二國際的破產》
1915年5—6月
《社會主義革命和民族自決權(提綱)
1916年1—2月
1916年1—6月
1916年7月
1917年4月
《革命的教訓》
1917年7月底
1917年8—9月
《革命的任務》
1917年9月6日〔19日〕
《大難臨頭,出路何在?》
1917年9月10—14日〔23—27日〕
《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彼得格勒委員會會議上的發言》
1917年11月1日〔14日〕
《論“左派”幼稚性和小資產階級性》
1918年5月5日
《論我們報紙的性質》
1918年9月18日或19日
《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
1918年10—11月
《論“民主”與專政》
1918年12月23日
《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文獻》
1919年3月上旬
《關於用自由平等口號欺騙人民》
1919年5月19日
《答美國世界新聞社駐柏林記者卡爾·維幹德問》
1920年2月18日
《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
1920年4月—5月
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為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草擬的)
1920年6月5日
《民族和殖民地問題委員會的報告》
1920年7月26日
《關於無產階級文化》
1920年10月
參考資料: [23]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人際關係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家庭成員

父親:伊里亞·尼古拉耶維奇·烏里揚諾夫(1831年7月26日 [24]  —1886年1月12日 [31]  ),出生於阿斯特拉罕的一個農奴出身的家庭。他幼年喪父,靠哥哥的資助讀完了阿斯特拉罕中學,於1854年在喀山大學物理數學系畢業,成為一名平民知識分子 [24]  ,之後擔任下諾夫戈羅德中學主任教師 [31]  ,1869年被任命為辛比爾斯克省國民教育廳視察員等職,他熱愛教育事業。致力於建立新學校、修繕舊學校和培養教師的工作,希望廣大人民羣眾的子女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十多年的工作中,由於工作成績顯著,他被升為第四級文官,成為“文職將軍”和一個世襲貴族。 [32]  1874年,因多年從事國民教育的勞績,他晉升為省國民教育總監 [24] 
母親:瑪麗亞·亞歷山德羅夫娜(1835年—1916年)。出身於醫生家庭,喜愛音樂和文學。 [56]  結婚前住在農村,早年喪母,跟隨姨母長大。雖然只受過家庭教育,但由於姨母的嚴格教誨和她本人的辛勤努力,她通過了學校的考試,獲得了當小學教師的資格。她經過自學掌握了英語和法語,還會講一口流利的德語和俄語。 [32]  她品質高尚,為人善良正直,知識豐富。他們夫妻關係親密,相敬如賓。他們熱愛孩子,又很重視孩子的教育。 [35] 
烏里揚諾夫一家合影(1879年,辛比爾斯克) 烏里揚諾夫一家合影(1879年,辛比爾斯克) [56]
  • 兄弟姐妹
哥哥: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1866年—1887年5月20日),自幼愛好化學。1883年中學畢業,因學習成績優異獲金質獎章。同年到聖彼得堡大學數理系自然班學習。曾在大學獲得金質獎章。在大學期間參加民意黨人青年小組,並接觸馬克思主義著作。1886年2月,他參加了聖彼得堡為追悼那些為解放農奴而鬥爭的作家們所舉行的示威遊行。隨後的幾次遊行遭到了警察的禁止。民意黨人又在謀劃着刺殺新的沙皇。亞歷山大自告奮勇地承擔了這個任務。他準備用炸彈炸死沙皇亞歷山大三世。1887年3月13日,他由於積極參與民意黨謀刺沙皇的準備工作而被捕,父親去世後亞歷山大繼承了父親的貴族稱號。幾位身居要職的官員曾告訴他的媽媽,如果他表示悔過,並請求君主予以赦免的話,他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但他拒絕説出密謀的底細 [33]  ,並於1887年5月20日被處以絞刑,死時年僅21歲,這件事情對列寧影響極大。受到極大震驚的列寧從血的教訓中增強了與沙皇專制制度作鬥爭的決心,並堅定地説“我們不走這條路”。 [31] 
姐姐:安娜·伊里尼奇娜·烏里揚諾娃·葉利札羅娃(1864年8月—1935年),是家裏的第一個孩子。1886年起參加革命運動,同年11月參加了聖彼得堡為紀念杜勃羅留夫逝世25週年而舉行的政治示威遊行。1887年3月因涉嫌謀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案件被捕,被判處流放西伯利亞5年 [31]  ,後改為流放喀山省的科庫什基諾村5年,受警察的公開監視。1893年起參加社會民主主義運動,在莫斯科同米茨凱維奇領導的工人小組建立了聯繫,並積極參加該小組的活動。她曾翻譯和撰寫過小冊子在工人中傳閲。1898年任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屆莫斯科委員會委員。1900一1905年間,在《火星報》以及布爾什維克的各個秘密報社工作,曾任《前進報》編委。1904—1906年間,她同當時在國外的布爾什維克黨中央保持着聯繫,並主管布爾什維克黨聖彼得堡市委員會的財務工作。1908一1910年間在莫斯科和薩拉托夫從事革命活動。1912—1914年間參加布爾什維克機關刊物《真理報》和《啓蒙》雜誌的撰稿工作,並擔任《女工》雜誌的編委。1917年起任《真理報》編輯部秘書和《織工》雜誌編輯。1918—1921年間在社會贍養人民委員部和教育人民委員部工作,自1921年起在黨史委員會工作,擔任《無產階級革命》雜誌編委。積極參加了列寧研究院的工作,是研究院的科學研究員。 [33] 
大妹:奧麗珈·伊里尼奇娜·烏里揚諾娃(1871年—1891年5月20日)。中學畢業時獲得金質獎章。畢業後自學英語、音樂。後又到赫爾辛福斯學習瑞典語。然後到聖彼得堡的別斯圖熱夫卡女子高等學校學習。1891年5月20日,因患腸傷寒不幸病逝,年僅20歲。 [33]  她和列寧非常友愛,經常在一起閲讀馬克思的著作,思想進步。 [31] 
弟弟:德米特里·伊里奇·烏里揚諾夫(1874年8月—1943年),早年學醫,學習成績優異,是一位職業醫生 [31]  。1894年在莫斯科的大學生小組裏開始進行革命活動,為此1897年被莫斯科大學開除,後由於莫斯科工人協會案件被捕入獄。在獄中呆到1898年秋天。出獄後的一年中在波多爾斯克受警察的公開監視。 [33]  1900年參加《火星報》組織。 [31]  曾在圖拉、基輔辛比爾斯克敖德薩、克里木等地從事革命活動。1903年在圖拉行醫,是圖拉委員會的委員,並由該委員會推選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的代表。之後,擔任中央委員會的代表與中央特派員。 [31]  曾因革命活動多次被捕入獄。1905一1907年間,擔任布爾什維克辛比爾斯克委員會的委員,隨後在謝爾普霍夫費奧多西亞行醫,同布爾什維克中央組織保持着經常的聯繫。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應徵入伍,在塞瓦斯托波爾擔任軍醫,在士兵中從事革命宣傳工作。十月革命期間他在克里木的工人和黑海艦隊士兵中開展革命活動,積極參加了克里木建立蘇維埃政權的鬥爭。1917年擔任塔夫利達省黨委會的委員和《塔夫利達真理報》的編委。1918年4月克里木被白匪佔領後,他在葉夫帕利亞建立了地下中心,負責同克里木各地下組織的聯絡工作。曾在克里木臨時工農政府裏擔任人民委員會副主席和衞生人民委員。1920一1921年間擔任革命委員會委員和省黨委會委員。1921年起在莫斯科衞生人民委員部工作。1925—1930年在斯維爾德洛夫大學工作。1933年起在克里姆林宮醫療衞生處工作。 [33] 
小妹:瑪麗亞·伊里尼奇娜·烏里揚諾娃(1878年2月—1937年),17歲參加革命活動。曾在聖彼得堡、莫斯科、薩拉托夫和俄國其他城市做過黨的工作,也在國外做過黨的工作。1900年起積極參加《火星報》的工作。1903年秋起在黨中央書記處工作。1904年在聖彼得堡布爾什維克組織工作。曾因進行革命活動多次遭到逮捕和流放。1917年3月至1927年春擔任《真理報》的編委和責任秘書。在這個崗位上致力於團結工人通訊員。她倡議並領導創辦和出版了《工農通訊員》雜誌。她在《真理報》主編“工人生活”欄和“女工之頁”欄。她在十四、十五、十六次黨的代表大會上當選為聯(布)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曾任聯(布)共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團成員和蘇聯工農檢查人民委員部部務委員。1932年起在蘇聯工農檢查人民委員部和俄羅斯聯邦工農人民檢查委員部的聯合控訴局工作。在十七次黨代表大會上被選為直屬蘇聯人民委員會的蘇維埃監察委員,並領導控訴局工作。1935年當選為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33]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婚姻生活

列寧妻子克魯普斯卡婭 列寧妻子克魯普斯卡婭
克魯普斯卡婭(全名叫娜傑日達·康斯坦丁諾夫娜·克魯普斯卡婭)1869出生於俄國聖彼得堡一個貴族家庭,青年時代她在學校裏,她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並開始從事革命活動,當時是馬克思主義小組成員,她聽説從伏爾加河來了一位很有學識的馬克思主義者,並且閲讀了他的一本關於市場問題的著作。著作中那精闢的見解,使她大為欽佩,她渴望着能同這位新來的馬克思主義者見面。 [12] 
1894年,在聖彼得堡的一次會議上,列寧結識了克魯普斯卡婭,會上列寧和大家一起探討俄國革命應走什麼樣的道路,給克魯普斯卡婭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此後,每逢星期天,列寧都去給工人小組講課,列寧常常順路到克魯普斯卡婭家裏做客,當時,克魯普斯卡婭在一所工人星期夜校裏任教,很瞭解工人們的生活疾苦、意見和要求,她經常向列寧彙報學校裏的情形和工人們的生活。而這一切情況,也正是他很想了解的事情,就這樣他們經常見面,互相交換意見和討論問題。有一次,列寧得了肺炎,克魯普斯卡婭多次去看望他。這樣,他們接觸瞭解的機會就更多了。共同的事業理想使他們之間的革命友誼逐漸發展成為了愛情。 [12] 
1895年12月,列寧因為進行革命活動,被沙皇政府逮捕了。克魯普斯卡婭焦急萬分,她通過地下黨的幫助,先同列寧取得了聯繫,並且經常秘密通信。列寧流放以後,她也被捕了,警察當局判處她到烏法流放三年。於是,列寧和克魯普斯卡姬分別向警察當局提出申請:克魯普斯卡姬讓自己也到列寧的所在地流放(列寧讓她也到自己的流放地去服刑)。警察當局開始不同意。後來經過反覆的鬥爭,警察當局才勉強允許克魯普斯卡婭去舒申斯克,但必須與列寧結婚,在列寧刑滿離開後,克魯普斯卡婭還要到烏法去服滿剩下的刑期。 [12] 
列寧
列寧(13張)
1898年5月7日,克魯普斯卡婭來到了列寧的流放地——西伯利亞東部米努辛斯克縣的舒申斯克村。她一到舒申斯克,警察當局就威脅説,如不馬上結婚,就要將她押送到烏法。他們只得立即準備結婚,可是警察當局卻又故意難,拖了兩個月才發給他們結婚證書。 [12] 
1898年7月10日,由幾位同村的農民當證婚人,列寧和克魯普斯卡婭舉行了婚禮。婚後,他們互敬互愛,他們認為夫妻之間如果沒有最大的信任,共同生活是不能設想的。他們之間曾訂了一個夫妻“條約”:互不盤問。以後又補充了一條:如果互相有了意見,絕不隱瞞。列寧在家裏對她,總是象在革命隊伍中對待同志一樣體貼入微,倘若克魯普斯卡婭身體稍有不適,列寧就非要動員她去就醫不可,生怕因診治不及時而使病情加重。 [12]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人物爭議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筆名由來

很多人都知道,列寧的真名叫“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列寧”只是他比較經常使用的一個筆名。“列寧”這個筆名第一次被使用,是在1901年12月俄國社會民主黨的機關刊物《曙光》上,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在上面發表了一篇題為《土地問題上的“批評家”先生們》的文章,署名用的就是後來被全世界都知道的那幾個字:尼·列寧。由於長期進行革命工作,勢必要經常使用假名、化名以及筆名,因此列寧一生使用過的這類名字極多。有人統計過,列寧總共使用過的筆名和化名,多達150多個。在這些名字中,“列寧”顯然不是用得最早的,早在10歲左右的時候,列寧就曾經使用過“庫貝什金”做筆名寫些小故事。此後使用過的名字也有不少是早於“列寧”的。例如,1895年發表《民粹主義的經濟內容及其在司徒盧威先生的書中受到的批評》是使用過的“克·士林”;1898年的《經濟評論集》中使用過的“弗拉基米爾·伊林”等等。但很顯然,他最喜歡的,用得最多的,還是列寧這個名字,否則我們今天就不會用這兩個字來稱呼他了。從1902年開始,他用“列寧”這個署名發表的文章達800多篇,其中包括著名的《怎麼辦》、《第二國際的破產》、《論尤尼烏斯的小冊子》等著作。即使在勝利後作為蘇維埃新政權的領袖簽署法令及其他一些重要文件時,他也時常喜歡在真名後加上“列寧”這個名字,證明他對這個筆名感情頗深。 [34] 
關於這個名字的來歷,列寧生前沒有説過,在自己的種種著作中也未提及。這個問題也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圍繞其筆名由來產生了幾種説法。 [34] 
一種説法是“列寧”是為了紀念“列納事件”而採用的。“列納”是西柏利亞的一個地名,1912年4月,在附近金礦罷工的工人曾經遭到沙皇殘酷的鎮壓,結果死傷人數總共達到420人之多。“列寧”和“列納”第一個音節相同,所以有人認為兩者有關聯。 [34] 
另一種説法認為和勒拿河有關,這是位於西伯利亞的一條大河,1897年—1900年列寧曾在西伯利亞流放,有人據此猜測“列寧”這個筆名是為了紀念這三年對他產生重大影響的生活,於是挑選了這條美麗雄壯的河流作為自己的名字。而列寧的弟弟德米特里·伊里奇·烏里揚諾夫也支持這種説法。 [34] 
還有一種説法雖然也同意“列寧”這名字來源於勒拿河,但卻認為這與俄國的馬克思主義之父普列漢諾夫有關。當時,普列漢諾夫的筆名“沃爾金”,是由伏爾加河的名字引申來的,列寧遠追先人,於是把目光投向了更遠的東方,最後選擇了勒拿河,以此與“沃爾金”相對應。 [34] 
此外,還有人認為,“列寧”這名字是為了紀念母親和已故的姐姐而採用她們的名字“蓮娜”的詞根構成的筆名。 [34] 
然而以上的説法,列寧夫人克魯普斯卡婭似乎持不同的態度,她以為這個名字和他的母親姐姐並沒有關係,而“列納事件”發生的時候,列寧這個筆名早已經有了,至於勒拿河,“他根本就沒有去過”。 [34]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死亡原因

有關列寧的確切死因,長期以來一直是各方猜測的話題。哲學副博士、莫尼卡·斯皮瓦克在暢銷書《天才死後的診斷》中指出了醫學專家在解剖並仔細分析列寧大腦時的研究發現。斯皮瓦克説,列寧逝世以後,科學家就開始研究列寧的大腦。下面是健康人民委員尼古拉·謝馬什科院士報告中的一段話:“列寧的死因被認為是血管壁硬化動脈硬化。解剖證明,這是列寧生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病因就在頸動脈。”斯皮瓦克説,解剖時,發現列寧的大腦狀況很糟糕。列寧的腦顱組織總共只有1340克,連標準的腦重量都達不到。謝馬什科院士的報告説,“動脈硬化首先影響大腦,也就是直接支配人體活動的器官”。用這位專家的話説,病症直接侵害“最脆弱的部位”,列寧的腦顱組織就是這種“脆弱”部位。 [17] 
後來,專家就把列寧的大腦、心臟和從他身體裏取出來的子彈放入研究所的玻璃瓶,進行仔細研究。據斯皮瓦克説,1925年,蘇聯成立了專門研究列寧大腦的實驗室。年輕的蘇維埃國家沒有自己的專家,只好求助於外國。著名的德國神經學家奧斯卡爾·福格特主持了研究工作。按照福格特的計劃,在德國製作了宏觀切割儀(切割成幾大塊)和微觀切割儀(做成3.4萬個切片)
1927年,福格特提交了研究報告。報告説,列寧的大腦結構與常人不同,這成就了他的領袖事業。列寧的錐體細胞非常發達,細胞之間的連接纖維十分有力,細胞內核也極為堅實和清晰。科學家把列寧的大腦和其他天才的大腦相比較,認為列寧的大腦質地更高。列寧前額部位的溝回比盧那察爾斯基、米丘林、馬雅可夫斯基的溝回都要多。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研究評價

關於列寧思想,中國學者通過數十年的努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成果在列寧的辯證法思想、東方社會發展思想、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思想、法律思想、黨內民主思想等方面達成了一系列共識。但與現實需要相比,還顯得不夠。至於國外學術界,自20世紀50、60年代以來,也出現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只是囿於意識形態的偏見,西方學術界對列寧及列寧主義基本持否定的態度。中國學術界關於列寧研究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不足:第一,對詆譭列寧的種種觀點回應不夠。這些觀點包括:“列寧是專制獨裁者”、“列寧是烏托邦主義者”、“蘇聯解體原罪在列寧”、“列寧背叛了馬克思”等。第二,對列寧與斯大林之間的關係研究不夠。第三,對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創造性轉化和發展問題研究不夠。第四,對列寧思想本身的內在邏輯及歷史演進研究不夠。 [36] 
由於世界歷史的變化,列寧思想的研究在20世紀70年代前後遭遇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由於十月革命的勝利帶動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蓬勃發展,以及後來蘇聯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所起的中流砥柱作用,列寧的哲學思想成為世界進步思想的旗幟,列寧哲學思想的研究也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的主線;20世紀70年代之後,隨着世界範圍內社會主義改革運動的展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主題的變換,列寧的革命理論及其哲學思想開始受到質疑;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由於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人們轉而全盤否定列寧哲學思想的價值。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藝術形象

  • 電影形象

上映時間
攝製國家
飾演演員
1928年
VasiliNikandrov
1938年
BorisShchukin
1939年
1981年
美國
RogerSloman
紅鐘
1983年
墨西哥、蘇聯、意大利
阿那托里·烏斯丘讓尼諾夫
2011年
中國
參考資料: [43-47]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後世紀念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紀念場所

  • 列寧墓
列寧墓 列寧墓
列寧墓位於俄羅斯莫斯科紅場中央,由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建成,莊嚴肅穆。列寧逝世於1924年1月21日,蘇聯政府為紀念他,在莫斯科的紅場建造列寧墓並將列寧的遺體用現代防腐技術製成木乃伊保存在水晶棺內供瞻仰,他身穿黃色上衣,胸前佩戴一枚紅旗勳章,身上覆蓋着前蘇聯的國旗,臉和手都由特製的燈光照着。列寧墓上層修建有檢閲台,每當重要儀式時,領導人就站在列寧墓上觀禮指揮。
  • 紀念館
中央列寧博物館 中央列寧博物館
蘇共中央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院中央列寧博物館位於莫斯科革命廣場,是蘇聯研究列寧生平和蘇共黨史的重要機構,也是蘇聯主要博物館。1924年5月31日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大會通過關於建立列寧研究所,並在該所內設立博物館的決定。1925年1月25日列寧博物館開放。1935年9月聯共(布)中央通過關於建立中央列寧博物館的新決定,1936年5月15日博物館在革命廣場上落成並開放。館內有34個展廳,約有12.5萬件展品。該館在列寧格勒、第比利斯、基輔、烏里揚諾夫斯克、巴庫、利沃夫、塔什干設有7座分館。 [39] 
烏里揚諾夫斯克列寧紀念館位於前斯特列裏茨街,弗拉基米爾·烏里揚諾夫·列寧出生在那裏的一所房子中。1970年4月16日,為了紀念列寧誕辰100週年,列寧紀念館開館。該建築由鮑里斯·謝爾蓋耶維奇·梅津採夫博士設計的。列寧紀念館中有列寧博物館,多功能音樂廳和教室。博物館坐落大樓的第三層的南部。開館於1941年11月2日。而在1970年4月,該博物館被轉移到列寧紀念館。 [38]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紀念活動

紀念列寧誕辰150週年理論研討會 紀念列寧誕辰150週年理論研討會 [25]
2020年4月22日,為紀念列寧誕辰150週年,中國列寧思想研究會、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於近日聯合舉辦“開創新時代的源頭活水”暨紀念列寧誕辰150週年學術研討會。 [26] 
2020年8月21日,“紀念列寧誕辰150週年理論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牽頭承辦,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教育部、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舉辦。 [25]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紀念獎項

  • 列寧獎
蘇聯授予在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建築等方面取得傑出成就的蘇聯公民的最高獎。最初於1925年設立,但1935—1956年沒有頒獎。1957年重新頒獎,同年還增設了列寧文學與藝術獎。1966年9月,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頒發兩年一度的列寧獎。其中25項為科學與技術獎,5項為文學、藝術和建築獎。1970年增設了文學獎。每項獎金都是1萬盧布。 [11] 
  • 列寧勳章
列寧勳章 列寧勳章
1926年7月8日,紅軍總指揮部部長列維奇維姆建議為已經擁有四枚紅旗勳章的人頒發新勳章“伊里奇勳章”。但當時俄羅斯內戰已經結束,對軍功章的需求不大。因此直到1930年4月6日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才發佈法令設立列寧勳章,為當時蘇聯的最高榮譽。列寧勳章是用來獎勵那些為革命運動、勞動、保衞社會主義國家、增進人民之間友誼和合作、促進和平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列寧勳章還可以授予國外的單位和個人。
參考資料
  • 1.    馬雅可夫斯基(В.Маяковский) 譯者: 飛白 .《列寧》.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 2.    楊白勞著,世界歷史有一套系列 最冷和最熱的俄羅斯,現代出版社,2016.01,第223頁
  • 3.    王宗舜著,錢幣上的軍事文化 上,中國商業出版社,2015.08,第84頁
  • 4.    張憲軍,趙毅,簡明中外文論辭典,四川巴蜀書社有限公司,2015.06,第9頁
  • 5.    劉永上,劉玉美主編,高中歷史必會關鍵詞,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01,第227頁
  • 6.    李振友. 淺析列寧無產階級專政思想[J]. 學理論, 2014(16):42-43.
  • 7.    列寧的經濟政策  .陝西黨史網[引用日期2020-05-11]
  • 8.    李宗樓. 列寧的外交思想和蘇俄的對外政策[J]. 江蘇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2, 000(001):P.39-44.
  • 9.    1919年7月25日 蘇俄宣佈放棄所有侵佔中國領土  .搜狐新聞[引用日期2014-06-05]
  • 10.    鄒理.試談《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與外蒙獨立:新西部, 2007.14期
  • 11.    列寧獎  .科普中國[引用日期2020-05-11]
  • 12.    梁宗巨等.數學家傳略辭典: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632
  • 13.    二、早期的革命活動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2020-04-17[引用日期2024-02-05]
  • 14.    太倉馮超編.中山外集.南京:中央圖書局,1927:50
  • 15.    烏小花.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經典論著解讀.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8:300-301
  • 16.    列寧:領袖風采·學者襟懷·戰士本色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引用日期2022-02-08]
  • 17.    邢莉.不可不知的俄羅斯史.上海: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110
  • 18.    束沛德著.多彩記憶.北京:現代出版社,2019:202
  • 19.    蔣光慈著;馬德俊,方銘主編.蔣光慈全集 第1卷.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7:92
  • 20.    吳成林.列寧從嚴治黨的思想實踐及其現實啓示[J].理論導刊,2017,(1):50-54.
  • 21.    (蘇)列伊金(В.Е.Лейкин)撰;鄒恆言譯.電爐鍊鋼學.北京:重工業出版社,1954:13
  • 22.    汲取思想精髓 堅定理想信念 實現偉大夢想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引用日期2022-02-08]
  • 23.    列寧著作與研究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引用日期2022-02-08]
  • 24.    Д.И.安東紐克, 徐繼孔. 俄國卓越的民主主義教育家伊·尼·烏里揚諾夫[J]. 國際觀察, 1986(4):44-47.
  • 25.    “紀念列寧誕辰150週年理論研討會”在京召開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引用日期2022-02-08]
  • 26.    紀念列寧誕辰150週年學術研討會舉行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引用日期2022-02-08]
  • 27.    張振,柯藝偉. 列寧淨化黨內政治生態的實踐探索與當代價值[J]. 學習論壇,2021(1):30-36.
  • 28.    列寧.列寧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2
  • 29.    金釗.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的執政黨建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7
  • 30.    列寧晚年的“政治遺囑”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引用日期2022-02-08]
  • 31.    (蘇)格里戈裏耶夫(Гергрев,Н.)著;宋竹音譯.列寧的一家.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30—43、94一96、111一112
  • 32.    蕭燕雄主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經典論著解讀及闡釋.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229
  • 33.    陶文昭,郭悦,鄒星編著.列寧傳.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1998:4-6
  • 34.    張曉剛主編,.魅力科學 解讀世界歷史之謎 下.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213-214
  • 35.    (蘇)伊·佩切爾尼科娃著;徐先良,胡漢英譯.家庭教育與成才之路.北京:新華出版社,1982:54
  • 36.    挖掘列寧思想的時代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引用日期2022-02-08]
  • 37.    陳素秀主編.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史料彙編.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547
  • 38.    張芷岷,李樹濤主編.美術辭林 建築藝術卷.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525
  • 39.    新華社國際資料編輯組編.世界名勝詞典.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99-109
  • 40.    何海濤,劉娟.列寧哲學思想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路徑分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5):81-85.
  • 41.    徐光春主編.馬克思主義大辭典.武漢:崇文書局,2018:467-485
  • 42.    季正矩著.列寧傳.北京:天地出版社,2018:152-169
  • 43.    列寧在一九一八  .1905電影網[引用日期2022-04-09]
  • 44.    《建黨偉業》列寧五分鐘演講:仿如時光倒流  .搜狐娛樂[引用日期2022-04-15]
  • 45.    列寧在十月  .1905電影網[引用日期2022-04-15]
  • 46.    紅鐘  .1905電影網[引用日期2022-04-15]
  • 47.    烽火赤焰萬里情  .1905電影網[引用日期2022-04-15]
  • 48.    李士峯.列寧俄中關係思想與實踐研究[D].山東師範大學,2015:146
  • 49.    孟冰寒.列寧妥協思想研究[D].華中師範大學,2020:78
  • 50.    薛銜天等:《中蘇國家關係史資料彙編(1917-1924)》,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92-93 頁。
  • 51.    王俊文.論列寧的"和平外交"發展觀[J].學術論壇,2007,30(12):33-37.
  • 52.    王慶平.列寧“文化革命”思想研究[J].學術交流,2014,(7):52-57.
  • 53.    馬趙卿.列寧文化安全觀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20:25
  • 54.    六、捍衞和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引用日期2021-02-04]
  • 55.    五、領導十月革命 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2020-04-17[引用日期2024-02-05]
  • 56.    一、童年和中學時代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2020-04-17[引用日期2024-02-05]
  • 57.    三、為建立和鞏固新型無產階級政黨而鬥爭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2020-04-17[引用日期2024-02-05]
  • 58.    四、反對第二國際機會主義 捍衞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2020-04-17[引用日期2024-02-05]
  • 59.    七、支持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被壓迫民族解放運動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2020-04-17[引用日期2024-02-05]
  • 60.    八、創造性地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2020-04-17[引用日期2024-02-05]
  • 61.    劉維剛,楊平.列寧反對官僚主義的理論構想、實踐探索和現實啓示[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05):15-24.
  • 62.    秦勃. 列寧土地革命思想研究 [D]. 湖南師範大學. 2014
  • 63.    袁新濤.列寧關於無產階級政黨國家軍隊建設的理論與實踐[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6):80-85
  • 64.    弗拉基米爾·烏里揚諾夫(列寧)生平  .俄新社[引用日期2023-04-2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