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顒

(東漢末年名士)

鎖定
何顒(?—190年),字伯求,南陽郡襄鄉縣(今湖北省棗陽市) 人。東漢末年名士。
第二次黨錮之禍,受到宦官誣陷,逃亡汝南郡。黨禍解除後,出任中央要職,擔任相國長史。
初平元年,何顒與王允等人謀刺董卓,因他事被囚禁,最終憂憤而死。 [3]  (一説何顒與荀攸等人謀殺董卓,事敗後下獄自殺。 [13] 
全    名
何顒(yóng)
伯求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南陽襄鄉
逝世日期
190年
主要成就
董卓之亂時和荀爽、王允共謀誅殺董卓
最高官職
議郎 [11] 

何顒人物生平

何顒早期事蹟

何顒年輕時與郭泰賈彪等人遊學京師,雖是晚輩,但郭泰、賈彪等與他很要好。何顒顯名於太學,因此名臣陳蕃李膺等人都深深接待他。 [1]  [7] 

何顒黨錮時期

何顒塑像 何顒塑像
陳蕃李膺失敗以後,何顒因與陳蕃、李膺相好,被宦官誣陷,他於是改變自己的姓名,逃亡汝南郡境內。他所到的地方,結納豪傑,有名於荊州、豫州一帶。 [1] 
袁紹仰慕他的為人,悄悄地與他往來,結為諭德宣誓的朋友。這時黨禍起,天下不少人遭了難,何顒經常私自跑到洛陽,與袁紹一起計議:對一些窮困無助的人,幫助他們渡過禍患。對一些被追捕的人,就大為出謀獻計,使他們得以逃跑或隱藏起來,使不少人免於黨禍。袁紹的從弟袁術也是豪俠,與袁紹爭名。而何顒未曾拜訪袁術,袁術因此非常痛恨何顒。 [1]  [8] 

何顒董卓時期

黨禍解除了以後,何顒被司空府徵召。每次三府會議,沒有不推何顒為長的,何顒智謀有餘,議者都自以為比不上他。何顒累次升遷,任北軍中候 [2]  [9] 
董卓秉政後,逼迫何顒為長史。 [9]  (《後漢書·黨錮列傳》稱何顒託疾不接受。 [3] 
《資治通鑑》記載:董卓命尚書周毖、城門校尉伍瓊、尚書鄭泰、長史何顒等人共議進退天下之士,淘汰腐敗昏庸的官員,提拔舉薦懷才失意之士。 [10] 
袁紹因廢立之事與董卓發生矛盾,逃奔冀州後,董卓打算懸賞緝捕他。議郎何顒與周毖、伍瓊、鄭泰暗中決定幫助袁紹,於是對董卓説:“廢立大事,不是常人能夠理解的。袁紹不識大體,因為恐懼而出逃,並非有其他意思。如果通緝他太急,勢必激起事變。袁氏四代廣佈恩德,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如果袁紹招集豪傑,拉起隊伍,英雄乘勢而起,那時山東就不是明公所能控制的了。所以不如赦免他,拜他為一個郡守,那麼袁紹慶幸免罪,也就不會招惹事端了。”董卓認為有道理,就拜袁紹為渤海太守,封邟鄉侯。 [11]  (《後漢書·鄭太傳》此處作“長史何顒” [12] 
後來,何顒與司空荀爽、司徒王允等共同謀劃誅殺董卓。恰逢荀爽逝世,何顒因別的事被董卓收捕,憂憤死去。 [3]  (一説何顒與荀攸等人同謀,事敗後下獄自殺,見目錄“相關爭議” [13] 
荀彧尚書令後,派人西迎叔父荀爽,並收何顒屍體,葬在荀爽的墓旁。 [3] 

何顒軼事典故

何顒替友報仇

何顒的友人虞偉高有父仇未報,重病將死,何顒前去看望,虞偉高哭着向何顒傾訴,何顒被他的大義感動了,於是親自為他報仇,並把仇人的腦袋放在虞氏墓前祭奠。 [17] 

何顒評價世人

何顒善於鑑別人才,魏武帝曹操年少時,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所以當時的人也不認為曹操才能多厲害,只有何顒和橋玄認為他不平凡。何顒嘆道:“漢家將亡,安天下的必定是這個人啊。”曹操因此非常高興。 [18-19] 
潁川人荀彧年少時,何顒見到他大為驚異,説道:“這是王佐之才啊!” [20] 
《何顒別傳》記載:何顒的同郡張仲景年輕時曾來拜訪何顒,何顒對他説:“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將為良醫。”後來果如其言。 [21] 

何顒袁術與何顒

《漢末名士錄》載:袁術曾在座上數落何顒的三條罪過,他説:“王德彌是才智傑出的老者,他德高望重,而何伯求疏遠他,這是第一條罪。許子遠(許攸)是兇惡放蕩之人,性格與作為都不純,而何伯求與他親近,這是第二條罪。郭泰、賈彪家中貧寒,沒有其他的資業,而何伯求騎着肥馬穿着輕裘,在道路上光彩耀眼,是第三條罪。”陶丘洪説:“王德彌雖是大賢,卻在濟世方面有缺陷。許子遠雖然不純,拯救危難時卻不害怕沾污了自己。且何伯求曾為虞偉高親手復仇,義名奮發。他的仇人家財萬貫,駿馬有四百匹,要讓何伯求乘瘦牛弱馬,頓伏在道上,就像讓他在仇敵刀刃前把胸膛敞開一樣。”袁術依然憤懣不平。後來,袁術與南陽人宗承在闕下相會,發怒説:“何伯求,有違背仁德的惡行,我要殺了他!”宗承説:“何生是才智傑出的人,足下應該善加禮遇他,使美名流傳於天下。”袁術這才作罷。 [9] 

何顒主要成就

何顒與袁紹對一些窮困的人,幫助他們。對被追捕的人,就隱藏起來,讓不少人免於黨禍。

何顒相關爭議

關於何顒謀誅董卓之事及何顒死因,《後漢書·黨錮列傳》的記載與其他書不同。
《後漢書·黨錮列傳》記載,何顒與荀爽、王允謀誅董卓,荀爽去世後,何顒因其他事被囚禁,最終憂憤而死。 [3] 
《三國志·荀攸傳》則記載,荀攸與議郎鄭泰、何顒、侍中種輯、越騎校尉伍瓊等人謀誅董卓,後來事泄,何顒、荀攸被關押在獄中,何顒憂懼而自殺。恰逢董卓身死,荀攸得以倖免。(《魏書》稱荀攸派人説服董卓,得以免難。) [13] 
後漢紀》記載與《三國志》相同,但未提到“伍瓊”同謀。 [14] 
《後漢書·鄭太傳》也記載鄭泰與何顒、荀攸共謀誅殺董卓,事泄後何顒被抓,但此處並未記載何顒死因。 [15] 
資治通鑑》也記載了荀攸等人謀誅董卓之事,但作者司馬光認為荀攸謀誅董卓時何顒、伍瓊已死,因此刪去了何顒、伍瓊同謀之事。 [16] 

何顒人物評價

袁術:“何伯求,凶德也,吾當殺之。” [6] 
宗承:“何生英俊之士。” [6] 
張璠:“顒顯名太學,於是中朝名臣太傅陳蕃、司隸李膺等皆深接之。”
范曄:“渭以涇濁,玉以礫貞。物性既區,嗜惡從形。蘭蕕無並,銷長相傾。徒恨芳膏,煎灼燈明。” [4] 

何顒史料記載

何顒的事蹟見於《後漢書·黨錮列傳》及裴松之注《三國志·荀攸傳》
《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第五十七》 [5] 
《三國志·卷十·魏書十·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裴松之注》 [6]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 卷六十七·黨錮列傳》何顒字伯求,南陽襄鄉人也。少遊學洛陽。顒雖後進,而郭林宗、賈偉節等與之相好,顯名太學。友人虞偉高有父仇未報,而篤病將終,顒往候之,偉高泣而訴。顒感其義,為復仇。及陳蕃、李膺之敗,顒以與蕃、膺善,遂為宦官所陷,乃變姓名,亡匿汝南間。所至皆親其豪桀,有聲荊豫之域。
  • 2.    《後漢書 卷六十七·黨錮列傳》袁紹慕之,私與往來,結為奔走之友。是時,黨事起,天下多離其難,顒常私入洛陽,從紹計議。其窮困閉厄者,為求援救,以濟其患。有被掩捕者,則廣設權計,使得逃隱,全免者甚眾。   及黨錮解,顒闢司空府。每三府會議,莫不推顒之長。累遷。
  • 3.    《後漢書 卷六十七·黨錮列傳》及董卓秉政,逼顒以為長史,託疾不就,乃與司空荀爽、司徒王允等共謀卓。會爽薨,顒以他事為卓所繫,憂憤而卒。初,顒見曹操,嘆曰:“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操以是嘉之。嘗稱“潁川荀彧,王佐之器”。及彧為尚書令,遣人西迎叔父爽,並致顒屍,而葬之爽之冢傍。
  • 4.    《後漢書 卷六十七·黨錮列傳》贊曰:渭以涇濁,玉以礫貞。物性既區,嗜惡從形。蘭蕕無並,銷長相傾。徒恨芳膏,煎灼燈明。
  • 5.    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後漢書(唐)李賢等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03]
  • 6.    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03]
  • 7.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十·魏書十·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張璠漢紀曰:顒字伯求,少與郭泰、賈彪等遊學洛陽,泰等與同風好。顒顯名太學,於是中朝名臣太傅陳蕃、司隸李膺等皆深接之。】
  • 8.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十·魏書十·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張璠漢紀曰:……及黨事起,顒亦名在其中,乃變名姓亡匿汝南間,所至皆交結其豪桀。顒既奇太祖而知荀彧,袁紹慕之,與為奔走之友。是時天下士大夫多遇黨難,顒常歲再三私入洛陽,從紹計議,為諸窮窘之士解釋患禍。而袁術亦豪俠,與紹爭名。顒未常造術,術深恨之。】
  • 9.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十·魏書十·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漢末名士錄曰:術常於眾坐數顒三罪,曰:"王德彌先覺雋老,名德高亮,而伯求疏之,是一罪也。許子遠兇淫之人,性行不純,而伯求親之,是二罪也。郭、賈寒窶,無他資業,而伯求肥馬輕裘,光耀道路,是三罪也。"陶丘洪曰:"王德彌大賢而短於濟時,許子遠雖不純而赴難不憚濡足。伯求舉善則以德彌為首,濟難則以子遠為宗。且伯求嘗為虞偉高手刃復仇,義名奮發。其怨家積財鉅萬,文馬百駟,而欲使伯求羸牛疲馬,頓伏道路,此為披其胸而假仇敵之刃也。"術意猶不平。後與南陽宗承會於闕下,術發怒曰:"何伯求,凶德也,吾當殺之。"承曰:"何生英俊之士,足下善遇之,使延令名於天下。"術乃止。後黨禁除解,闢司空府。每三府掾屬會議,顒策謀有餘,議者皆自以為不及。遷北軍中候,董卓以為長史。】
  • 10.    《資治通鑑 卷五十九》:初,尚書武威周毖、城門校尉汝南伍瓊,説董卓矯桓、靈之政,擢用天下名士以收眾望,卓從之,命毖、瓊與尚書鄭泰、長史何顒等沙汰穢惡,顯拔幽滯。
  • 11.    《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紹既出,遂亡奔冀州。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議郎何顒等,皆名士也,卓信之,而陰為紹,乃説卓曰:"夫廢立大事,非常人所及。紹不達大體,恐懼故出奔,非有他志也。今購之急,勢必為變。袁氏樹恩四世,門世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則紹喜於免罪,必無患矣。"卓以為然,乃拜紹勃海太守,封邟鄉侯。
  • 12.    《後漢書 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鄭太字公業……公業等與侍中伍瓊、卓長史何顒共説卓,以袁紹為勃海太守,以發山東之謀。
  • 13.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十·魏書十·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董卓之亂,關東兵起,卓徙都長安。攸與議郎鄭泰、何顒、侍中種輯、越騎校尉伍瓊等謀曰:"董卓無道,甚於桀紂,天下皆怨之,雖資強兵,實一匹夫耳。今直刺殺之以謝百姓,然後據殽、函,輔王命,以號令天下,此桓文之舉也。"事垂就而覺,收顒、攸繫獄,顒憂懼自殺,攸言語飲食自若,會卓死得免。【魏書雲攸使人説卓得免,與此不同。】
  • 14.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初,黃門郎荀攸與議郎鄭泰、何顒、侍中種輯謀曰:「董卓無道,甚於桀紂,天下怨之,雖資強兵,實一匹夫耳。今直刺殺之,以謝百姓。然後據殽函,挾王命號令天下,桓文之舉也。」事垂就而發覺,收顒、攸繫獄。顒憂懼自殺,攸言笑飲食自若。會卓死得免,棄官歸鄉裏。
  • 15.    《後漢書 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卓既遷都長安,天下飢亂,士大夫多不得其命。而公業家有餘資,日引賓客高會倡樂,所贍救者甚觿。乃與何顒、荀攸共謀殺卓。事泄,顒等被執,公業脱身自武關走,東歸袁術。
  • 16.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卷第六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03]
  • 17.    《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友人虞偉高有父仇未報,而篤病將終,顒往候之,偉高泣而訴。顒感其義,為復仇,以頭醊其墓。
  • 18.    《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初,顒見曹操,嘆曰:“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操以是嘉之。
  • 19.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國橋玄、南陽何顒異焉。
  • 20.    《後漢書 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苟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人,朗陵令淑之孫也……彧以少有才名,故得免於譏議。南陽何顒名知人,見彧而異之,曰:“王佐才也。”
  • 21.    《太平御覽 卷四百四十四 人事部八十五》引《何顒別傳》曰:顒,字伯求,有人倫鑑。同郡張仲景,總角造顒,顒謂曰:"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將為良醫。"卒如其言。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