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農作物

(農業上栽培的各種植物)

鎖定
農作物是農業上栽培的各種植物。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花、草、樹木)兩大類。"民以食為天",表達了人與食物的關係,合理的膳食搭配才能給人類帶來健康。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科學的科技生產技術,以及新型工業製造出來的能輔助農業生產的機械設備。
2020年3月17日,《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在國務院第86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 [1] 
中文名
農作物
外文名
crops
crop
外文名
cropper
適用領域
植物學
所屬學科
生物學

農作物主要種類

指農業上栽培的各種植物,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等,可食用的農作物是人類基本的食物來源之一 [2] 
能大批長成或大面積收穫,供盈利或口糧用的植物(例如穀物、蔬菜、棉花、亞麻等)。
【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豆類、類、青稞蠶豆小麥為主要作物
【油料作物】以油籽、蔓青、大芥、花生胡麻大麻向日葵等為主;
【蔬菜作物】主要有蘿蔔、白菜、芹菜、韭菜、蒜、葱、胡蘿蔔、菜瓜蓮花菜菊芋、刀豆、芫荽、萵筍、黃花、辣椒、黃瓜、西紅柿、香菜等;
【果類】有、青梅、蘋果、、核桃、李子櫻桃草莓沙果紅棗等品種;
【野生果類】有酸梨野杏毛桃山棗山櫻桃、沙棘、等;
【飼料作物】如玉米綠肥紫雲英等;
【藥用作物】有人蔘當歸金銀花薄荷、艾蒿等。

農作物歷史

農作物
農作物(8張)
齊民要術》是北魏時期的中國傑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書中正文分成10卷,92篇,收錄1500年前中國農藝、園藝、造林、蠶桑、畜牧、獸醫、配種、釀造、烹飪、儲備,以及治荒的方法,書中援引古籍近200種,所引《氾勝之書》、《四民月令》等現已失傳的漢晉重要農書,後人只能從此書瞭解當時的農業運作。

農作物農作物種植

【歐洲和東南亞】農作物栽培的歷史各有不同,近東和歐洲開始於公元前6500-3500年;東南亞,開始於公元前6800-4000年;在中美洲和秘魯,大約開始於在公元前2500年。大多數最先進行作物栽培的地區是半乾旱氣候的江河流域。在歐亞大陸,作物栽培的方法是,先耙地,然後犁地播種;而在中美洲,因為沒有牛馬等,他們的主要作物——玉米。
【古希臘和羅馬】從公元前2000年開始,希臘人就栽培糧食作物,主要是大麥,還種植橄欖樹、無花果和葡萄,飼養牲畜。希臘人發明了水車用來從低處向高處提水。
古羅馬人:發明了一些鐵製工具,如、鋤等,提高了地中海地區的農業技術水平。他們種植小麥、大麥、穀子、葡萄,飼養動物。公元前200年前,每個羅馬農民都有1.8-6.1公頃土地。在隨後的200年中,富有的人從國家那裏得到了更多的土地,於是他們就叫奴隸幹活了。
在這段時間裏,國家又立法把富人的土地分給小農户,但這種改革最後失敗了。公元200年時,很多農民變成了佃農;公元400年時,這些佃農的權利更少了,最後變成了依附於土地的農奴。
【中世紀的歐洲】擁有土地的農民把他們的土地又分給他們的兒子。這樣,只有很少土地的農民們就很貧窮。特別是在公元476年羅馬帝國滅亡後,小户農民不得不把土地獻給貴族來尋求保護。公元1000年到1300年期間,歐洲進入莊園時代,這種情況變得非常普遍,在英國、法國和德國更是如此。
在莊園時代,農奴們生活在地主莊園附近的村子裏,為地主幹活。每個農奴耕種5-12公頃土地,重要種植小麥、大麥、豆類、燕麥和黑麥,還安排有休閒土地。這種制度在中國、日本和印度也有。
【現代農業】解放後,土地改革後,貧、下中農雖然分得了土地,但因牲畜、農具不齊備,生產經營困難,一遇天災人禍,就出現賣地、借債現象。為防止兩極分化,黨和政府及時領到農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成立農業生產互助組(1951——1955)並農業生產合作社(1953——1957)。(注:各地開始時間可能不是很一致,該參考時間為河南省宜陽縣時間)。採取大鍋飯的方式按人口發放口糧,羣眾生活十分清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縣農村逐步實行了各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開始是專業承包、聯產計酬,接着推行了統一經營、聯產的勞動責任制。

農作物植物防蟲

每年的4、5月份,都是小麥拔節孕穗、果樹開花及蔬菜生長的重要時期,也是開展各類農作物病蟲害防控的關鍵時期。
1、小麥病蟲防治
小麥主產區要抓住晴好天氣,組織農民羣眾重點防控好小麥條鏽病、白粉病、蚜蟲等易發、常發病蟲害,提高植株抗逆能力,確保小麥生長安全。同時,小麥穗期將至,可指導農民羣眾合理選用高效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微肥等混配劑進行田間噴霧,預防並減輕小麥病蟲害、乾熱風及倒伏等造成的危害,同時噴施壯穗靈,強化農作物生理機能,提高授粉、受精質量,增加千粒重,提高小麥產量,確保小麥生長安全。
2、果樹病蟲防治
果樹主產區要以防治腐爛病為重點,在果樹主幹上及時塗抹護樹將軍消毒殺菌,防治防止腐爛病發生,並有效開展各項植保工作。同時,應指導廣大果農採取多種措施防凍保果,抵禦花期凍害,如對受凍果樹要及時清理受凍花枝,結合追肥灌水或噴施葉面肥,恢復並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抗逆能力。
3、蔬菜病蟲防治
詔安青梅果農
詔安青梅果農(6張)
蔬菜主產區應強化棚室管理,着力防控灰黴病、白粉病、霜黴病、葉黴病、疫病等病害。具體可採取以下措施:一是提高棚室內温度和光照強度,防止設施蔬菜遭受凍害和發生病害。二是增強植株抗逆性,通過合理灌水、儘量早摘果實、天氣轉晴後噴施葉面肥等,促進植株健壯生長,進而提高其抗性。三是及早預防病害,儘可能採取煙霧劑和粉塵劑防治,以降低棚室濕度,防止病害擴散蔓延。要加強病蟲監測,密切關注病蟲發生動態,及時搞好大田防治。
4、產業技術問題
2022年6月27日,在第二十四屆中國科協年會閉幕式上,中國科協隆重發布10個對產業發展具有引領作用的產業技術問題,其中包括“ 如何利用多源數據實現農作物病蟲害精準預報?” [3] 

農作物研究進展

2018年8月16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傅向東研究員領導的團隊發現GRF4生長因子在提高水稻和小麥氮肥利用率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探索出糧食產量和氮肥利用率同步提高的新路徑。較高的GRF4表達水平可以促進植物根系的氮肥吸收,增強葉片光合作用,促進灌漿及胚乳中幹物質的積累,進而增加農作物產量。名古屋大學松岡信教授認為,此發現為“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農作物分子設計育種奠定了理論基礎,並提供具有重要育種利用價值的新基因資源。

農作物相關條例

2020年3月17日,《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在國務院第86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