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會稽山龍華寺

鎖定
龍華寺,位於浙江紹興會稽山脈,景區由原東晉高僧支遁創建的彌勒庵和寶林峯組成,位於紹興縣會稽山大香林風景區寶林山(舊稱柯山)峯頂;南毗書法聖地蘭亭,東與海天佛國普陀山遙相呼應,西臨杭州市區。
龍華寺,景區規劃面積1300畝,中軸線長達2500米,建築面積近10萬餘平方米,由兜率天宮(天上淨土)和會稽山龍華寺(人間淨土)兩大建築羣組成,景區建築依《上生經》及《下生經》等經典進行規劃,秉持南懷瑾先生“資源集約、道法自然”的規劃設計理念:佔用最小的土地面積,創造出最大的使用空間。
龍華寺,建築羣依山起勢,匠心獨具,充分的空間利用和合理如法的功能佈局,將區區110畝建設用地打造成年可接待300萬人次以上的大型佛教文化旅遊景區。
中文名
會稽山龍華寺
外文名
Kuaiji Mountain Longhua Monastery
地理位置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香林大道 [9]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8:30-16:30
門票價格
免門票
著名景點
天王殿
著名景點
大雄寶殿
卧佛殿
龍華閣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浙江省紹興市
建議遊玩時長
2.5小時
官方電話
0575-84363465 [9] 

會稽山龍華寺寺廟簡介

會稽山龍華寺建在香水海南,依山而建,將兩個山頭南北貫通,雕樑畫棟,層層疊疊,清淨莊嚴,氣勢恢宏;建築面積達四萬多平方米,是國內單體最大的皇家風格的佛教寺院。

會稽山龍華寺規模之大

龍華寺,內有可同時容納500人的禪堂及齋堂,有僧寮居士寮及上客堂等。龍華寺中軸線自北向南依次建龍華閣(內建藏經樓及法堂),供龍華樹(桂花樹)下彌勒成佛像及龍華三會場景露天雕像,左右建藥師殿彌陀殿,形成新的橫三世佛殿;卧佛殿(內供漢白玉雕卧佛及十六住世大阿羅漢像);大雄寶殿(內供釋迦佛及十大弟子及海島觀音羣雕,東西配殿四大菩薩及祖師伽藍像);天王殿(內供接引布袋和尚像及韋陀坐姿像和四大天王像);山門(兩側供六米高石雕哼哈二將像);禮佛廣場(寬56米長130米);水景照山。

會稽山龍華寺建築風格

會稽山龍華寺 會稽山龍華寺
從照山到兜率天宮北側北方多聞天王,形成了長達2500米的中軸線,堪稱全國乃至世界之最。建築風格融合了皇家寺院的大氣恢宏和江南園林的婉約靈動,紅牆、金瓦組成的禮佛殿堂羣與富有江南民居風格的白牆、木柱、黛瓦組成的人居樓閣羣相映成趣,移步換景,美輪美奐,彰顯了二十一世紀皇家寺院的建築典範。會稽山龍華寺精美的佛像造像引領目前國內佛教造像藝術的最高水準,殿內供奉的諸佛菩薩羅漢造像均出自國家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之手,清淨莊嚴,令禮佛者頓生“恭敬心”、“歡喜心”與“信心”!在佛像造型設計上,秉承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的指導思想,莊嚴、如法、創新,不落傳統梏桎(去民間鬼神化色彩),走人間佛教的造像道路以契合當今社會的審美觀念及佛像承載的表法意義。如供奉於天王殿,張開雙手作歡迎眾生狀的接引布袋和尚像,寓意佛教將一改以往隱遁山林、隨緣度化的被動弘法為主動入世弘法,要帶領眾生積極投身社會建設,共建小康家園及人間淨土。 [1] 

會稽山龍華寺遊客中心

會稽山龍華寺 會稽山龍華寺
車穿過蓮花隧道,眼前這座巍然矗立的二層仿明清建築就是會稽山龍華寺的遊客中心,上面鐫刻着“會稽山彌勒聖境”幾個碩大的題字。秉承“節約用地,保護山林”的景區規劃開發理念,遊客中心在兩峯之間的山谷鞍部“橫空出世”,建築內分兩層,第三層表面為禮佛廣場,形成會稽山龍華寺獨特的殿宇羣落與遊客服務區垂直劃分的格局。中心內一層為服務接待區,二層為商業服務區。兩邊有電梯及觀光梯可直通禮佛廣場。 [2] 
邁出電梯的出口,眼前寬闊的廣場就是禮佛廣場,其寬56米長130米,由水景照山、洗心亭、金剛幢、蓮花大道等部分組成。
會稽山龍華寺 會稽山龍華寺
<水景照山>現在我們看到對面的水幕牆是位於禮佛廣場南面的水景照山。晴朗的夜晚,將上演一場有關佛教故事的裸眼3D演出。屆時龍華寺所有的佛像造像都將以動畫形象為遊客們“登壇説法”,使大家在遊覽的同時接受正信佛法的教育。
<洗心亭>位於水景造山兩側的精巧小亭叫洗心亭,洗心,就是悔過自新之意。洗心亭也許就是基於這種含義而修建的。唐朝徐浩在《寶林寺作》中寫道,“洗心聽經論禮足蠲(juan)兇災。”遊人從城裏走來,在此稍停片刻,擦擦汗、歇歇氣、定定心,然後就可以精神飽滿地入寺院遊覽了。而尤其對於我們進山來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香客居士而言,從城裏走來,不免身心受染,常被“名聞利養”所迷。大家可以在這小亭裏坐憩片刻,安心養神,拂一拂心頭“明鏡”上的塵垢,以真誠純潔的心願,一念恭敬地去進廟禮佛了。
會稽山龍華寺 會稽山龍華寺
<蓮花大道>,我們正走在蓮花大道上,地面中軸線上雕刻有七朵碩大的蓮花,傳説佛祖釋迦出生時,立刻在地上走了七步,步步生蓮。兩邊的金剛幢整體造型宛若天人,夜幕之下,燈光與煙霧籠罩下的金剛幢將幻化作天人迎接來往的遊客,人走在流光溢彩的蓮花大道上,如臨仙境。 [3] 
大家面前金碧輝煌的五門洞就是會稽山龍華寺的山門,其為明清六柱五樓五門重檐歇山頂牌樓形式,稜頂設有仙人走獸,梁枋上飾以金龍和璽彩畫,龍身皆為真金金箔貼制。山門兩側分別供奉着六米高的石雕哼哈二將像,一般認為,他們兩位原來都是佛國裏的金剛力士。據《大寶積經》記載,哼哈二將手拿金剛杵(是一種十分堅固而又鋒利的古代作戰武器),本是保衞佛國的夜叉神,用中國話講,就是把守山門的兩位警衞大神,或者叫兩位把門將軍。 [4] 

會稽山龍華寺天尊坐像

天尊坐像 天尊坐像
穿過山門,沿着迂迴的樓梯北上,眼前這座仿明清風格的單層歇山建築是會稽山龍華寺的第一座殿堂——天王殿。它飛檐翹角、紅牆金瓦,整個天王殿架構在一個近1米的基座上,殿堂寬五間,深四間,高12米,建築面積達250平米。殿內供奉着接引布袋和尚像、四大金剛武士像和韋陀天尊坐像。
接引布袋和尚像 
邁進天王殿,迎面歡迎大家的是世界首尊接引彌勒——接引布袋和尚像。該尊造像與一般傳統寺廟的彌勒造像風格迥異。他以彌勒化身即五代契此和尚為形體原型,身披一件外紅內綠的金縷袈裟,雙手向前作接引狀,給人以“歡迎、接納、擁抱”之感,寓意現代佛教將一改以往隱遁山林、隨緣度化的被動弘法為主動入世弘法,是對“人間佛教”最好的闡釋。

會稽山龍華寺民間傳説

據説此相能容各類根器、各色人種、各年齡層、各生命體,所容無盡,故又稱為大容彌勒,較為直觀地詮釋了兜率天宮景區“包容、和諧、快樂”的精神。眼前的大肚彌勒造像雍容華貴又不失莊嚴,其身上的金袈裟,線條優美流暢,宛若真衣。工藝大師巧妙地以金絲線勾勒袈裟的表面紋飾,融合了紅綠這兩種飽和色。説起這件金袈裟的來歷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傳説當時的國王將一件金縷袈裟供佛,佛將它賜給諸比丘。諸比丘看到這般華麗的袈裟,誰都不敢要,只有彌勒菩薩欣然接受,並天天穿在身上,到處乞食。這引起一些比丘議論,但彌勒聽了根本不在意。釋迦牟尼佛就向諸位弟子解釋説:“彌勒命終後必將往生兜率天宮,以菩薩身為天人説法,56億7千萬年後下生人間,於龍華樹下成佛,分三會説法(即“龍華三會”),度化無量眾生。”未來彌勒佛度化的閻浮提(人世間)環境優美、生活美好,樹上都將長出華麗的衣裳。彌勒,又譯慈氏,在大乘菩薩中,觀音表大悲,文殊表大智,地藏表大願,普賢表大行,彌勒表大慈。
據佛經記載,彌勒菩薩從往昔無量劫以來,一直修“慈心三昧”,所以被稱為慈氏,其弟子被稱慈子。他是繼釋迦牟尼佛後賢劫中第五尊佛,也是末法時期佛教正法的護持者,在佛教中是一個極其特殊的人物,不僅大乘佛教信仰他,小乘佛教也信仰他,藏傳佛教更是將他作為未來佛來供奉信仰,因此上至皇家下至民間都流行供奉彌勒像,如,北京雍和宮至今矗立着原為清朝皇室所供奉的室內最大的木製彌勒佛像,素有“世界第一石刻坐佛像”之稱的唐代四川樂山大佛就是中國最大的彌勒石佛像,以及在紹興會稽山地區遺存的南北朝及五代時期的新昌大佛柯巖石佛等均是彌勒佛像。據佛教經典記載,彌勒菩薩求道行道的方式與釋迦牟尼及觀世音菩薩之“拔眾生苦”不同,彌勒重在“施樂”,但行“善權方便安樂之行”:勸人歸依佛教,行善持戒;彌勒菩薩曾發宏願在其作佛時,“令我國中人民,無有諸垢瑕穢,於淫怒痴不大,殷勤奉行十善”。
據《彌勒下生經》對於未來“彌勒人間淨土”的描述:人民富足、交通發達;政治清明、環境優美;醫學發達、健康長壽;人心善良,社會平等。但是,這個理想國的實現,要滿足彌勒的十大願望:比如,於“一切眾生起柔軟心”,令眾“和合”,“施人衣食”,濟人厄困,“令得其樂”等。另據佛經記載,彌勒菩薩有兩次從兜率天下凡人間,在浙江會稽山周邊地區——義烏奉化示現,化身傅大士居士)和布袋和尚(僧人),度化眾生。
佛像 佛像
侍立在接引布袋和尚像兩側的是佛教的著名護法神——四大天王,又稱為四大金剛或護世四王,對人間有賞善罰惡之威德。他們在釋迦佛在世時,發願承諾成為佛教護法,永世護持。會稽山龍華寺的四大天王(金剛)造像莊嚴威武,以山西華嚴寺壁畫為參考,恢復到唐代武將的形象並拉寬形體,四天王像身上所有的盔甲均為純真金打造,更顯其王者的威嚴風範。自古以來,四天王即以將軍裝束出現,歷朝皆無固定模型,至明代受封神榜影響,即配以制式法器,一般如:北方多聞天王持寶傘表“風調”,西方廣目天王持龍珠表“雨順”,南方增長天王持寶劍表“國泰”,東方持國天王持琵琶表“民安”,合起來即表“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意。因明清時期經世俗化後加入鬼神的因素,天王面目猙獰,腳下還踩着一個小鬼和女人,給人驚悚之感,尤其對於小孩子。其實佛教造像是為了表法,傳統造像寓意破除美色(女人)和邪惡(小鬼),使其穿上了一件宗教、鬼神化的外衣。但這種表法並不符合佛教的本源,也不符合佛法。佛法講求的是眾生平等,包括男女平等。
佛像 佛像
與接引彌勒背對而坐的這位身披鎧甲,威風凜凜的大將軍正是三界中的大護法——南無三洲感應護法韋馱尊天菩薩,其為四大天王靡下三十二將之首,為聖位菩薩化身示現,親承佛敕來護法護教。另據經典,韋陀菩薩原是一位古佛化身,以行慈悲故而被稱為菩薩,以降魔護法,破邪顯正之故,而現金甲天神相。中國佛教寺院中,韋馱菩薩像總是面向著寺院,以守護道場。韋馱菩薩多為立像,極少出現坐像,我們在此為表韋馱之聖位證量,供養寶座以示尊崇。在佛教裏,這個世紀稱為賢劫,在賢劫千佛中,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彌勒是第五尊佛,韋陀菩薩是最後一尊佛(樓至佛)。韋陀菩薩曾發大願在其成佛前為密跡金剛力士護持前面九百九十九尊佛陀的教法。眼前的韋陀坐像以明代宮廷水陸畫之韋馱坐相為參考——腳翹着,金剛杵朝天,朝天的金剛杵説明此廟供的不僅是娑婆世界,看不見的天人都可以來掛單聽法。 [5] 

會稽山龍華寺大雄寶殿

佛像 佛像
從天王殿拾級而上就來到了會稽山龍華寺的中心大殿——大雄寶殿了。眼前的大雄寶殿上承重檐廡殿頂,下坐2.4米的漢白玉須彌座基座,基座外牆雕以浮雲烘托,周邊以漢白玉圍欄圍合。整個大殿稜檐琉瓦,裝飾華麗,室內外梁枋上飾以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走獸多達9件;大殿承皇家規制,九開間,彰顯九五至尊的皇家氣勢。殿前為兩尊威武坐鎮的太和獅,雕工精湛,栩栩如生。兩側兩株蒼翠的百年銀杏是移植於長江三峽的“移民”,現在已經綠滿枝頭,啼鳥鳴蟬。殿內供奉着釋迦牟尼佛像、十大弟子像及海島觀音木雕像;另設有一回廊,以供遊人全方位觀瞻禮佛。眼前這尊釋迦牟尼佛巍巍高大,氣勢莊嚴。佛像造像飽滿,線條優美流暢,目光慈愛地注視着每一位前來禮拜的香客。站在兩邊的迴廊上可全方位觀瞻這尊佛祖造像。大家可以走到正對面平視佛祖,面前的佛祖頷首低眉,慈愛謙卑。據佛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後第一句感嘆“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着而不能證得。”意思是説,原來眾生平等,人人皆具佛性(覺悟成佛的本性)。這正是我們設計迴廊的初衷。
人性化的造像理念的滲透及傳統造像工藝的運用在此功不可沒。此尊造像旨在以藝術表現形式提起遊客禮佛之“三心”——“恭敬心、歡喜心、信心”,誠如我們見到自己的領導、長輩、父母親那般,內心不由地升起恭敬與歡喜。佛像造像精美大氣,採用了傳統脱胎工藝,由一層桐油和一層麻布層層疊加而成,以防止日久開裂;在大型造像中,表面首次運用唐體日式的貼金工藝,使整尊佛如同電鍍一般的光亮無接縫;對背光(佛像背後的光環)的處理上,將背光全部上牆以減輕佛像負重。
佛祖周邊就是佛陀的十大弟子,近旁的兩位尊者分別為阿難和迦葉尊者,一般寓意文武雙全。阿難,全稱“阿難陀”,素有“多聞第一”之美譽,即長於記憶。傳説釋迦牟尼涅槃後,五百大羅漢聚集在一起,為了防止異端邪説,便由阿難誦出釋迦牟尼生前言論,舉各自所聞確係無誤者,集結成佛教的經典。迦葉,全稱“摩訶迦葉”,被世人稱為“頭陀第一”,意即抖擻或去掉身上的塵垢煩惱之意。他是禪宗初祖,著名的“拈花微笑”即禪宗的源起。傳説一次前來聽法的大梵天王佛祖請教“無上法”,並獻給佛祖一枝金色波羅花(蓮花的一種)以示尊重。佛陀沒有説一句話,只是手裏拿着金波羅花,高高舉起,向與會大眾展示。當時在座的諸佛弟子、諸護法天王及其他前來聽佛説法者,都不能明白佛陀這一舉動的用意。只有侍立於佛陀身邊、一直在用心聽佛説法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心領神會,便破顏微笑。這時,佛陀便向大眾宣佈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屬於摩訶迦葉。”剩下的八位尊者分別為目犍連、富樓那、須菩提、舍利弗、羅睺羅、優婆離阿尼律陀迦旃延等尊者。
海島觀音站像,位於釋迦牟尼佛像背後的是海島觀音木雕,其是用珍貴的香樟木雕刻而成,空氣中還沁潤着淡淡的清香。觀音菩薩全名稱“救苦救難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是久已成就的古佛,號“正法明如來”,為度眾生倒駕慈航,現菩薩身。觀音是慈悲的化身,“千處祈求千處應”正是對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神的寫照。這組雕塑即是觀音菩薩普度眾生的一個場景:菩薩手中倒提淨瓶,海水正源源不斷的注入瓶內,寓意吸盡海水,降服蛟龍。觀音菩薩兩旁是善財童子和龍女,他們也都是未來佛;周邊是觀音菩薩的三十二化身,菩薩化現為佛,天人,羅漢,男、女,童子,官員,居士種種等身相,隨緣救度。正可謂“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菩薩則現何身而為説法”。 [6] 

會稽山龍華寺卧佛殿

會稽山龍華寺 會稽山龍華寺
穿過大雄寶殿西側的遊廊,眼前這座單層歇山建築就是會稽山龍華寺的第三座殿——卧佛殿,其坐落在近1米高的基座上,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殿前設有禮佛台及鐘鼓樓。與大雄寶殿代表佛説法的場景不同,卧佛殿則呈現了佛祖涅槃時的情景,殿內所有佛像由清一色的漢白玉雕刻,烘托佛祖涅槃時凝重肅穆的氛圍。
釋迦牟尼佛涅槃像
會稽山龍華寺 會稽山龍華寺
殿正中間供奉的是一尊漢白玉卧佛,由一塊完整的漢白玉雕刻而成,重達9噸。歷史上所遺存的卧佛為數不多,藝術莊嚴性極佳更是少見。此尊造像融合北齊、唐及明代風格,整個白玉佛造型圓潤,比例勻稱,線條優美,堪稱完美無暇。 [7] 
龍華閣及左右彌陀殿和藥師佛殿
沿着蜿蜒的樓梯,大家來到的這塊小廣場就是會稽山龍華寺的最高點,正中央的二層閣樓正是龍華閣,內建藏經樓和法堂,樓閣前面草地上將供龍華樹(桂花樹)下彌勒成佛像及龍華三會場景露天雕像。龍華閣左右為彌陀殿和藥師佛殿,形成新的橫三世佛殿。其中,位於東邊的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佛;位於西邊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