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麻食

鎖定
麻食(麻什),原稱作“禿禿麻什”或“禿禿麻失”等,北京話也叫作“貓耳朵”,西北地區有的地方叫麻食子、麻繩兒,批耳子,還有的地方稱作圪飥兒、餑禿兒、圪團兒、圪垛垛、圪脱、苛禿兒,其歷史已經有近千年,後簡稱為麻什。其詞源為突厥語的“tutmaq”(在古代也常被譯作“禿禿麼思”、“吐吐麻食”等)。 [4] 
維吾爾族學者麻赫穆德 ·喀什噶裏(黑汗王朝時人,公元11世紀)編著的《突厥語大詞典》中記載有“tutmaq”(面片,突厥人一種著名的飯食)。
陝西關中地區的麻食,形狀如大拇指指甲蓋大小的麪疙瘩,中間略薄,邊緣翹起。
中文名
麻食
外文名
tutmaq
分    類
麪食
主要食材
麪粉

麻食菜品源流

麻食菜品起源

突厥語之中的tutmaq一詞本來的意義僅限於“面片”這個概念,而其有一個同義詞“qop” [1]  ,即相當於英文的“noodle”一詞,用作泛指麪條類製品的通用詞彙,而對其形狀和製法等,並無任何進一步的特別限定。
麻食
麻食(5張)
元代宮廷食譜飲膳正要》之“聚珍異饌”中便收錄了“禿禿麻食”,解釋為“手撇面”,製作方法是用“白麪六斤 、羊肉一腳子,炒焦肉乞馬”,然後“用好肉湯下,炒葱調和勻,下蒜酪、香菜末 。”在14世紀朝鮮書籍《樸通事》裏,有“將那白麪來,捏些匾食,撇些禿禿麼思 ”的字句。
在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一書中,“庚集”一章,也專門收錄了“回回食品”(元代主要指突厥人、波斯人或阿拉伯人等民族),其中也有此食物,“禿禿麻食入水沿面和圓小彈劑,冷水浸,手掌按小薄餅兒,下鍋煮熟,撈出過什,煎炒酸肉,任意食之。”史書將禿禿麻食的製法、煮法以及食用方法表述得頗為具體。
明代美食學家黃正一在《事物組珠》一書中也有説明:“禿禿麻食是面作小卷餅,煮熟入炒肉汁食。”
麻食本義是麪條或面片,當代在中國西北地區常常專指一種小卷,或小丁狀(也叫懶麻食)的麪食。
小卷狀的麪食,在寧夏平川地區的回族中,習慣稱為“次面子”或“魚兒鑽沙”。在中原叫"捻面卷",南方叫"貓耳朵"、"空心面"等。 [2] 
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在描述其製法時,説道:“如水滑面和圓小彈劑,冷水浸,手掌按作小薄餅兒,下鍋煮熟,撈出過汁,煎炒酸肉,任意食之”。也就是説,禿禿麻失在當時的突厥人的生活中,是一種常見的飯食。從此描述也可以看出,當時的麻食是手掌按成的小餅狀,並不是所常見的小卷形。

麻食發展過程

麻食的發展脈絡:
1,麻食(tutmaq)在誕生之初,單純指麪粉製成的條片等。
2,tutmaq的名稱由回回民族帶到中國西部中原地區,最初用來稱呼原民族風味的麪條面片,以區別於中原漢族風味的各類麪條。
3,tutmaq的製法和形狀逐漸多樣化,產生了多種製法和形狀(從只有片狀,發展至有小薄餅狀、小卷狀等)的tutmaq。
4,隨着他們的後代逐漸改講漢語,多數常見的條形片形小餅形的麪條面片改為直接用漢語詞彙“麪條”等來稱呼,而一些對中原(陝西關中河南等地)漢族來説,較少見的形狀,仍舊保留了麻食的名稱。
5,與此同時,小卷狀,小丁狀的麻食製法伴隨名稱,也逐漸傳給了當地(陝西關中河南等地)漢人。

麻食地方特色

搓好的麻食 搓好的麻食
《突厥語大詞典的》 [1]  詞條,從詞條的釋義“面片可吃,湯也可喝”來看,tutmaq最初的吃法,是一種湯飯。
禿禿麻失自它誕生之初,便是以這種湯飯的形象出現的,西北地區的麻食還保留了這種古老的傳統,如今,在青海、甘肅、寧夏、關中等地,麻食最常見的吃法也是包含了面、蔬菜、肉、湯等的一鍋煮,俗稱“燴麻食”。
而這一點,從流行於中亞西亞和東歐等地的麻食,也看得出來:
阿塞拜疆:tutmaç:酸奶與切成長方形的面片等同煮的湯
羅馬尼亞:tocmági:通常是乾麪條(掛麪)、魚肉奶酪餃子(găluște,粗麪粉與奶酪、肉末等製成的麪糰食物)等同煮的湯
土耳其:Tutmaç çorbasi:一種由酸奶、扁豆、肉及麪條等同煮的湯
伊朗:tutmaj:一種酸奶、肉及麪條(常用通心粉)等同煮的湯
從以上幾例可以看出,在中國以外的地方,麻食的形狀各異,並無統一規定,共同點是都有面條或面片。
中國地區:
甘肅徽縣麻食是用麥粉和成軟麪糰,每次掐一小點,用大拇指搓片後捲成一個個小海螺狀,在開水中煮熟,撈入碗中,澆上臊子,調入佐料即可食用。特點是入味、滑爽、易消化。還可做成炒麻食、燴麻食等。

麻食菜品製作

麻食食材原料

麻食根據人口適量添加
土豆1個
白菜葉1顆
豆腐1塊
粉條適量
香菇8個
木耳適量
食用油適量
食鹽適量
生抽2湯匙
耗油2湯匙
雞精適量
葱花1段
姜1塊
芫荽1顆
香油適量
胡椒粉適量
---- [3] 

麻食製作方法

  • 做法一:家庭版
步驟
具體操作
步驟圖
步驟1
先製作麻食。有時間的可以自己製作,平時工作忙的可以直接買現成的。如有興趣可以將麻食製作成不同的顏色。
步驟2
備菜:土豆切丁,白菜葉撕成小塊,豆腐過油切丁,香菇切丁,木耳切絲,粉條切斷不要太短。
步驟3
鍋中加油,青椒葱花爆香,依次加入土豆,香菇,白菜,豆腐木耳,粉條。翻炒至五成熟,期間加入耗油及生抽。
步驟4
添水適量,沒過菜即可,火燒開。
步驟5
加入適量麻食,煮沸開轉小火,燉煮3-5分鐘即可。
步驟6
關火,鍋中加入芫荽(不吃勿加),食鹽,雞精,胡椒粉(不吃勿加),香油調味。
步驟7
盛碗出鍋,一份美味的麻食就做好了
  • 做法二
步驟
具體操作
步驟1
和麪,面要稍微軟一些,並醒二十分鐘;
步驟2
麪糰擀薄成1cm左右厚的麪餅,再切成1cm寬的麪條,切好的條用手在案板上稍微滾成圓柱;
步驟3
圓柱均勻切成小面丁。
步驟4
案板上撒麪粉,用大拇指在面丁上輕微摁一下,藉着摁勁輕輕搓一下,面就會捲起來,像一個貓耳朵的樣子。表面稍微粗糙的案板易搓成形。
步驟5
把“貓耳朵”煮熟。
步驟6
各種蔬菜,切成開心果大小的樣子,炒熟;
步驟7
西紅柿切小塊,在鍋中炒成醬,加足夠的水,水開後放入青菜和調味料。
步驟8
將煮好的麻食以及黃豆,炒好的配菜倒入湯中,大勺一攪,盛入碗中,滴幾滴辣椒油。
提示:麻食不僅可以煮着吃(俗稱燴麻食),也可以用清湯煮熟後,撈起現炒(俗稱炒麻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