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一鍋煮

鎖定
一鍋煮,漢語詞彙。拼音:yī guō zhǔ 釋義:謂對不同事物不加區別,一般對待和處理。 [2] 
中文名
一鍋煮
外文名
deal with two different problems in the same way
拼    音
yī guō zhǔ
含    義
不分彼此,一樣看待或處理

一鍋煮釋義

[deal with two different problems in the same way] 比喻不分彼此,一樣看待或處理,一視同仁。 [1] 

一鍋煮出處

周原 《把握藝術“特殊的色彩”》:“這部片子,表明了戲曲藝術電影藝術在反映生活的真實上有着不同的規律,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一鍋煮’。” [2] 

一鍋煮教學模式

一鍋煮學生一鍋煮

廚師做菜,大概不會把青菜蘿蔔、牛肉海鮮放在一起煮,因為其結果,必然是有的煮得稀爛,有的半生不熟,最後煮成一鍋爛菜。
但是,如今有些教師,在教學上卻習慣於“一鍋煮”,他們把全體學生從早到晚“綁”在一起,讓所有學生一起聽老師講授,一起佈置作業,一起進行復習,學習內容一樣深淺,指導手段一個模式,還美起名曰是“ 面向全體學生”。這種一鍋煮的方法是面向全體學生嗎?所謂面向全體學生,應該是讓全體學生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都能在知識的大海里游泳。但是,“一鍋煮” 的方法剛好與之相悖,一方面,他加重了學生負擔。學生一天到晚被“綁”在教室裏,學習時間超重,作業負擔過重,還有過不完的考關,排不完的名次,心理負擔太重,幾乎成了一個“讀書機器”,身心健康怎能不受影響?另一方面,它不因人而教,違背了教育教學規律。學生是具有一定能力、情感和需要的個體,“一個學生就是一個世界”,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智力不同,性格不同,興趣不同,愛好不同,記憶的特點也不同,怎麼又能用同一種方法,同一個模式去施教呢?怎麼能 “一鍋煮”呢?
“一鍋煮”必然使“尖子生”磨鈍,差生枯萎,教學質量又怎麼能提高呢?
面向全體學生不能“一鍋煮”。高明的廚師,是很講究烹飪藝術的。不同的菜,要選擇不同的調料,掌握不同的火候,甚至使用不同的炊具,有的炒,有的燉,有的煮,有的涮,有的燒,有的煎,等等,並不只是“煮”之一法。

一鍋煮因材施教

教育、教學也是這樣。我們必須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採取不同的方法,這就是所謂的因材施教。我們提倡因材施教,最主要的就是給學生“鬆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精雕細刻。對成績好的、天賦高的學生,要善於發掘培養,鼓勵拔尖挺秀,不忽視對他們的嚴格要求,不用一般的進展和目標去束縛他們,而是不斷地、逐步地向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們“吃得飽”。
對成績差,天分低的學生,給他們創設低起點,小台階,鼓勵他們快步上,不提出過高、過急要求,而是針對性地查漏補缺,使他們“吃得下”,吃得好“,千萬不要搞通用化、公式化、一刀切、一鍋煮。
同時,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充分發揮每一位學生的潛能。如此,方能使差生迎頭趕上,使優秀生更加冒尖,使大多數學生各展其長。這才是真正的面向全體學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