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韓成

(韓宋朱元璋部帳前總制親兵都指揮使司左副指揮使、高陽郡侯)

鎖定
韓成(?—1363年9月7日),虹縣(今安徽泗縣)人,治平二年(1352年)參加郭子興義軍。治平四年(1354年)隨朱元璋攻克滁州,任鎮撫。龍鳳元年(1355年)隨朱元璋渡江,攻克採石鎮太平路蕪湖縣。龍鳳二年(1356年)三月隨朱元璋攻克集慶路(今南京),又隨徐達等人攻克鎮江路金壇縣,陞元帥,又隨常遇春支援常州,解除了牛塘之圍。龍鳳三年(1357年)隨繆大亨攻取揚州 [15]  龍鳳四年(1358年)隨朱元璋攻克婺州 [16]  龍鳳五年(1359年)隨俞通海克復池州 [17]  龍鳳六年(1360年)參加龍灣之戰,搗江州。龍鳳八年(1362年)隨朱元璋下南昌 [19]  龍鳳九年(1363年)升帳前總制親兵都指揮使司左副指揮使,三月隨朱元璋救韓林兒,參加安豐之戰,遂攻廬州,既而回援南昌,戰死於鄱陽湖之戰 [3]  龍鳳十年(1364年),追贈安遠大將軍、輕車都尉、帳前總制親兵都指揮使、高陽郡侯 [1]  ,祀於餘干康山忠臣廟 [6]  ,後因其子韓觀之功,追贈榮祿大夫中軍都督府都督同知 [22]  [25] 弘光初年補諡忠壯。 [7] 
所處時代
元末明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虹縣
逝世日期
1363年9月7日
本    名
韓成
官    職
鎮撫→淮興鎮江翼元帥府元帥→帳前總制親兵都指揮使司左副指揮使→都指揮使→中軍都督府都督同知
爵    位
高陽郡侯
諡    號
忠壯
散    階
安遠大將軍→榮祿大夫
勳    階
輕車都尉

韓成人物生平

治平元年(1351年)五月,劉福通率眾起義,迅速攻克潁州城 ,打出「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的旗號。四方羣起而響應之。起義於蘄州、黃州者,以彭瑩玉和尚為宗,推徐壽輝為首,建元治平,國號大宋,攻克德安、沔陽、安陸武昌江陵江西諸郡。起義於湖南、湖北者,推布王三孟海馬為首,奄有均州、房州、襄陽、荊門、歸州、峽州。 起義徐州者,推芝麻李為首,攻克徐州城。 [8] 
治平二年(1352年)初,郭子興定遠縣起兵,攻克濠州,韓成參加義軍,與朱元璋同隸屬於郭子興 [1]  [4] 
治平三年(1353年)六月,朱元璋歸鄉里,募兵得七百餘人而還,郭子興任朱元璋為鎮撫 [1]  [4] 
治平四年(1354年)五月,朱元璋招降三千元兵,郭子興任朱元璋為管軍總管。六月二十四日,韓成隨朱元璋攻克滁州,任鎮撫,鎮守當地。 [4]  [1] 
龍鳳元年(1355年)二月,杜遵道劉福通等擁立韓林兒為皇帝,建都亳州,建元龍鳳,國號宋,遣使四出,招羣雄是其子弟者。四月,授郭子興之子郭天敍為都元帥,張天祐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不久後,和州乏糧,朱元璋與諸將謀渡江。 [4] 
六月二日,韓成隨朱元璋等渡江攻克採石鎮,繼而乘勝攻克太平路 [1]  [9] 
八月二十四日,韓成隨習伯容攻克蕪湖縣 [1]  [10] 
龍鳳二年(1356年)三月十日,韓成隨朱元璋攻克集慶路(今江蘇南京) [11] 
三月十六日,朱元璋命徐達湯和、張德麟、廖永安等進兵攻鎮江路,韓成亦在其列,遂於三月十七日克鎮江。 [1]  [12] 
三月十九日,朱元璋在鎮江設立淮興鎮江翼元帥府,任命徐達、湯和為統軍元帥,韓成亦為元帥,改鎮江路為江淮府。 [1]  [13] 
四月十五日,徐達等攻克金壇縣,韓成鎮守金壇 [1]  [14] 
十月,從攻常州,敗張士誠援兵,解牛塘包圍。 [1] 
龍鳳三年(1357年)十月十四日,隨繆大亨揚州 [1]  [15] 
龍鳳四年(1358年),從朱元璋下婺州 [16] 
龍鳳五年(1359年)四月十一日,隨俞通海徐宋趙普勝將,復池州 [17] 
龍鳳六年(1360年)參加龍灣之戰 [1] 
龍鳳七年(1361年)八月十二日,朱元璋親伐陳友諒。在此之前,李文忠送李明道至應天府(今南京),朱元璋問曰「陳氏如何?」李明道具言:「友諒自弒徐壽輝,將士皆離心,且政令不一,擅權者多,驍勇之將如趙普勝者又忌而殺之,雖有眾,不足用也。」及安慶之為陳友諒所陷,朱元璋遂決意伐之,率徐達、常遇春等各率舟師發於龍灣,朱元璋御龍驤鉅艦,建大旗於前,署曰「弔民伐罪,納順招降」諸軍乘風遡流而上。八月二十日,至安慶,陳友諒軍固守不戰,朱元璋以陸兵疑之,敵兵動乃命廖永忠、張志雄以舟師擊其水寨,破敵舟八十餘艘,獲戰船二十有七,遂克安慶,長驅至小孤山。二十四日,軍至湖口,破陳友諒邏舟,乘勝追至江州,朱元璋分舟師為兩翼大破之,陳友諒逃往武昌。二十五日,韓成隨軍入江州 [18] 
龍鳳八年(1362年)正月八日,朱元璋因胡廷瑞來降,自九江前往南昌,韓成隨侍。 [1]  [19] 
龍鳳九年(1363年),升帳前總制親兵都指揮使司左副指揮使,專侍宿衞 [2] 
二月二日,張士誠遣其將呂珍攻圍安豐(今安徽壽縣)韓林兒 [20] 
三月一日,韓成隨朱元璋等往救安豐,破呂珍,廬州左君弼來助呂珍,常遇春擊敗之,朱元璋命徐達等人進兵圍廬州。 [1]  [21] 
陳友諒乘朱元璋率大軍救韓林兒,南方兵力薄弱,率師六十萬攻圍南昌 [1] 
七月,韓成隨朱元璋回援南昌,參加鄱陽湖之戰 [3] 
二十一日,當朱元璋御舟膠淺張定邊奮前直犯之時,事勢惶急。韓成與程國勝、陳兆先等方左右格鬥,及張定邊中矢之時,拉舟疾速前進,御舟因為水湧而得脱,而韓成等反繞出於敵艦之後,援絕而死。 [3] 
龍鳳十年(1364年)四月三日,吳王朱元璋謂中書省臣曰:「崇德報功,國之大典。自古兵爭,忠臣烈士以身殉國,英風義氣,雖死猶生。予與陳友諒戰於鄱陽湖,將臣效忠死敵,昭然可數,然有功不報,何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志哉?爾中書其議行之。」於是中書省以死事之臣丁普郎等三十五人列進,贈韓成贈安遠大將軍、輕車都尉、帳前總制親兵都指揮使、高陽郡侯,祀於餘干康山忠臣廟 [1]  [5-6]  [22] 
弘光元年(1645年),補諡忠壯。 [7] 

韓成家族親屬

祖父
韓子安
贈榮祿大夫、同知都督府事 [22] 
祖母
周氏
追封夫人 [22] 
韓有德
贈榮祿大夫、同知都督府事 [22] 
丘氏
追封夫人 [22] 
崔氏
追封夫人 [22] 
累官都督同知,洪武年間數討破廣西諸蠻寇及徵五開有功,建文末年掛徵南將軍印,於江西操練軍馬,尋鎮守廣西,永樂九年(1411年)徵交阯(今越南),既平交阯,留韓觀鎮守,永樂十二年(1414年)卒。 [2]  [22] 
韓禮
保送赴京,逝於路途。 [22] 
曾孫
韓翅
病廢 [22] 
玄孫
韓迪
病廢 [22] 
晜孫
韓鳳翔
嘉靖元年(1522年)五月二十一日,錄開國功臣韓成嫡長孫韓鳳翔為冠帶舍人,食米月一石。 [22]  [23] 
仍孫
韓中孚
學院選充奉祀生員,韓中孚有志讀書,辭而不受,讓給二支孫韓永壽充奉祀,韓中孚由天啓年間恩選任直隸平鄉縣知縣崇禎年間陞山西平陽府霍州知州 [24]  ,子三:道元、道宗、道德,孫三:為煥、為綱、為屏 [22] 

韓成古蹟地名

韓成塑像 韓成塑像
安徽泗縣高陽侯故里,原高陽侯故里牌坊因泗縣修高速被拆,韓侯祠因上世紀特殊原因被毀,只剩下一座大殿位於泗縣工會內。高陽侯三世孫韓禮墓至今尚在,位於泗縣城西三公里,古汴河北側!
南京韓家巷:韓家巷東起廊后街,西至中山路。因明代大將韓成被追封建宅於此而得名。
參考資料
  • 1.    鄭汝璧《皇明功臣封爵考卷之八·追贈》:韓成,虹縣人,有勇畧,壬辰從太祖舉義,率先戎陣,攻徐克泗,破諸山寨。甲午,克滁州,授鎮撫,守禦。乙未,渡江拔採石,克太平,攻蕪湖。丙申,進克金陵、鎮江等處,陞元帥,四月守禦金壇,十月從攻常州,敗援兵,解牛塘圍,遂取揚州,下婺州,復池陽,戰龍江,擣江州,下南昌,皆有功,陞帳前總制親兵左副指揮使,侍帷幄,從援安豐,攻廬州,偽漢陳友諒舉所有兵號六十萬圍南昌急,成從上親徵,大戰於鄱陽湖,自戊子至庚寅,三勝之後復戰,被圍,一時羣將計無所出,上方設奇,成進曰:「臣聞古之人有殺身以成仁者,臣不敢辭。」遂賜龍袍冠冕,與上服同,對賊眾投水中,賊遂退,友諒敗死,上還建康,謂中書省臣曰:「自古兵爭,忠臣烈士以身殉國,朕與陳友諒戰於鄱陽,韓成效忠死敵,朕念之不忘,爾中書其議所以崇報。」遂贈高陽郡侯,建忠臣祠康郎山,命有司歲時祭之。
  • 2.    項篤壽《今獻備遺卷四》:韓成,虹縣人也,壬辰從高皇帝起兵徐泗間,破諸山寨。甲午,克滁州,授鎮撫守禦。乙未,從渡江,進克金陵,下京口,升元帥,守禦金壇,從攻常州,解牛塘之圍,取揚州。戊戌,從下婺州,復池陽,敗陳友諒於龍江,及取江州、南昌,皆與有功。癸卯,升帳前總制親兵左副指揮使,專侍宿衞,四月陳友諒率師六十萬圍南昌,七月從上親徵,大戰鄱陽湖,自戊子至庚寅,三勝之復鏖戰良久,賊悉眾合圍數重,矢石雨下,一時諸將計無所出,上方設奇,成進曰:「臣聞古有殺身以成仁者,臣不敢辭也。」遂賜成龍袞冠冕,與上服同,對賊投水中死,陳軍皆呼萬歲,遂解圍禦舟乘間得脱,竟殲友諒,封高陽郡侯,建祠康郎山設像祀之,成位第一,子觀,累官都督同知,洪武中數討破廣西諸蠻寇及徵五開有功,革除末年掛徵南將軍印,江西操練軍馬,尋鎮守廣西,永樂九年徵交阯,既平留觀鎮守,十二年卒。 論曰:彭蠡之戰,諸將死行間者甚眾,廟祀康郎山者凡三十六人,而韓成功第一,其事與紀信誑楚絕相𩔖,至今廣西人談觀威略猺獞畏之如神,與山雲齊名,語有之「蠋飛涓涓,育子為蠶」觀誠賢不猶出其父之型範乎!
  • 3.    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卷一百二·太祖實錄辨證二》:癸卯秋七月丁亥,與友諒師遇於康郎山。戊子,焚寇舟二十餘艘,彼軍殺溺者甚眾,我指揮韓成、元帥宋貴、陳兆先等皆死。 高陽侯韓成之死於鄱陽也,定遠黃金著《開國功臣錄》,以為「成當太祖危急時,服御袍對敵自沉。」史家競傳之,比於紀信之誑楚。而《實錄》紀此戰,則雲「彼軍殺溺者甚眾,我指揮元帥宋貴、陳兆先等亦戰死」。國史故多諱辭,然以成之忠烈如此,一切抑沒而不書,難乎其為實錄矣。豐城朱文恪公善撰《安定伯程國勝神道碑》紀其事最詳。蓋當御舟膠淺,張定邊奮前直犯之時,事勢惶急。成與國勝、兆先等方左右格鬥,及定邊中矢,援舟驟進,御舟以水湧得脱,而成等反繞出敵艦之後,援絕而死。然則成等致命之時,定邊之勢已矗御舟之厄已脱矣,寧有代死誑漢之事耶!且康山之役,與滎陽不同。羽圍滎陽久,漢軍乏食,漢祖計無所出,故紀信畫誑楚之策,遂得以乘間遁去。康山之戰,兩軍相持,雌雄未決,卒然有冕服代死之事,耳目瞀亂,軍心盡解,我將何以自固?決機於兩陣之間,我知其不出於此矣。《錄》又言「上念成效死,祀諸臣於康山,以成為首。」按《實錄》,中書省列進康山功臣,成在第三,居丁普郎、張志雄之次。《大明會典》載「饒州忠臣廟在康郎山,祀樞密同知丁普郎、張志雄等三十五人」,成實未嘗首祀於康山也。成若代死,則必首祀;成不首祀,則不代死。黃金之徒,並為妄矣。又朱善《安定伯碑》雲:「皇帝追念南昌暨康郎前後死節之臣,追爵故萬户程國勝安定伯,與梁國公趙德勝、濟陽郡公丁普郎等一體廟祀。」蓋南昌廟以梁國為首,康山廟以濟陽為首,其位次甚明,俗説流傳既久,好事者遂造為首祀之言以實之,久而莫有知其非者。俗語不實,流為丹青,豈不信哉!此邦有許生重熙,好譚國朝典故,嘗為餘言:「韓成誑漢事,誣也。」餘因許生言,為著其始末如此。成化二十一年,學士張元禎撰《重修康山廟記》,猶以丁普郎為首。正德中,御史唐龍刻《羣忠錄》於江西,成遂儼然首列,而濟陽反抑置第十三。今之祀典,遂據此為差次,則舛誤甚矣,有識者宜釐正之。
  • 4.    李新峯. 朱元璋任職考[C]//中國明史學會,鳳陽縣人民政府.明太祖與鳳陽.黃山書社,2009:144.148
  • 5.    《新安文選志卷之六十七》:欽定康郎山功臣廟位次:輔國上將軍、護軍、同知江南行樞密院事、濟陽郡公丁普郎,安遠大將軍、輕車都尉、帳前總制都指揮使司左副指揮使、高陽侯韓成。
  • 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四 甲辰年 四月 三日》:丙申 命建忠臣祠於鄱陽湖之康郎山 上謂中書省臣曰:「崇德報功,國之大典。自古兵爭,忠臣烈士以身殉國,英風義氣,雖死猶生。予與陳友諒戰於鄱陽湖,將臣効忠死敵,昭然可數,然有功不報,何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志哉?爾中書其議行之。」於是中書省臣以死事之臣樞密院同知丁普郎,樞密院判張志雄,左副指揮使韓成,統軍元帥宋貴、陳兆先,左副元帥餘昶昌、文貴,右副元帥王勝、李信、陳弼、劉義、徐公輔,同知元帥李志高,元帥副使王咬住,千户姜潤、石明、王德、朱鼎、王清、常德勝、王鳳顯、丁宇、王仁、汪澤、王理、陳沖、裴軫、王喜仙、袁華、史德勝,鎮撫常惟德、曹信、逯德山,都尉鄭興羅世榮等三十五人列進,遂封贈勳爵有差。建忠臣祠於康郎山,設像其中,令有司歲時祭之
  • 7.    《弘光實錄鈔卷二》:補諡開國文臣翰林學士陶安文憲、御史中丞章溢莊敏、左眷坊大學士解縉文毅、太子正字桂彥良敬裕、訓導葉居升忠憫、翰林承旨詹同文憲、處州總制孫炎忠憫、胡深襄節、左司郎中王愷莊憫、太平知府許瑗惠節、祭酒劉崧恭介、兵部尚書唐鐸敬安、韓國公李善長襄憫、武臣郢國公馮國用武翼、濟國公丁德興武襄、德慶侯廖永忠武勇、定遠侯王弼武威、長興侯耿炳文武憫、東莞伯何直恭靖、永義侯桑世傑忠烈、河間郡公俞廷玉武烈、東勝侯汪興武憫、東濟郡公茅成武烈、樞密同知丁普即武節、都指揮使韓成忠壯、太平院判花雲忠毅。
  • 8.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82:4-5
  • 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 乙未歲 六月 二日》:丙辰,黎明,將渡,雲分兩道,右由西南,左由東北,俱覆牛渚磯。時西北風順,舳艫齊發,軍士皆讙躍。 上與永安舉帆前行,永安請所向, 上曰:採石大鎮,其備必固,牛渚磯前臨大江,彼難為備禦,今往攻之,其勢必克。乃引帆向牛渚,風力稍勁,頃刻及岸,守者驚駭,出兵來拒,上麾甲士以進,敵不支即走,常遇春奮戈先登,諸軍鼓勇繼之,採石鎮兵驚潰,遂拔之。緣江諸壘望風迎附,諸將以和陽饑乏,見糧畜,各欲資取而歸, 上察諸軍無進取意,乃謂徐達等曰:今舉軍渡江,幸而克捷,當即乘勝徑取太平。若聽諸軍取財物以歸,再舉必難,江東非我有,大事去矣。因令悉斷舟纜,推置急流中,舟皆順流東下,諸軍大驚,問故。 上曰:成大事者,不䂓小利,此去太平甚近,舍此不取,將奚為?於是諸軍皆聽命,乃令軍中皆食,食已,即率眾自觀渡向太平橋,直趨城下,元平章完者不花,萬户萬鈞,達魯花赤普里罕忽裏閉城拒守, 上縱兵急攻,遂拔之。完者不花與僉事張旭等棄城走,執其萬户納哈出。
  • 1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 乙未歲 八月 二十四日》:丁丑,遣禆將習伯容攻蕪湖縣,克之,置永昌翼,以伯容為萬户。
  • 1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 丙申歲 三月 十日》:庚寅, 上進兵集慶,未及城五里,諸軍鼓譟而進,元兵皆破膽,行台御史大夫福壽督兵出戰,我師擊敗之,福壽閉城拒守,大軍傅城下,將士以雲梯登城,城中莫能支,遂克之。
  • 1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 丙申歲 三月 十六日》○丙申,徐達、湯和、張德麟、廖永安等進兵攻鎮江,丁酉克之,苗軍元帥完者圖出走,守將叚武平章定定戰死,達等自仁和門入,號令嚴肅,城中晏然,民不知有兵。
  • 1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 丙申歲 三月 十九日》:○己亥,以鎮江為淮興鎮江翼元帥府,命徐達、湯和為統軍元帥,改鎮江路為江淮府。
  • 1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 丙申歲 四月 十五日 》:○乙丑,克金壇縣。
  • 1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五 丁酉歲 十月 十四日》:○甲申, 上閲軍於大通江,遂命元帥繆大亨率師取揚州,克之。
  • 1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 戊戌歲 十二月 二十日》:○甲申, 上入婺州。
  • 1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七 己亥歲 四月 十一日》:○癸酉,復池州。初,趙普勝既陷池州,遣別將守之,而自據樅陽水寨數往來,寇掠境上,元帥徐達患其侵軼,遣院判俞通海等往擊敗之,俘其將趙牛兒等,普勝棄舟陸走,又擒其部將洪鈞等,並獲艨艟數百艘,遂復池州。
  • 1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九 辛丑歲 八月 十二日》:○庚寅 上親帥舟師伐陳友諒。先是,朱文忠送李明道至建康, 上問「陳氏如何?」明道具言:「友諒自弒徐壽輝,將士皆離心,且政令不一,擅權者多,驍勇之將如趙普勝者又忌而殺之,雖有眾,不足用也。」及安慶之陷, 上遂決意伐之,召諸將諭之曰:「陳友諒賊殺徐壽輝,僣稱大號,天理人情所不容,乃不度德量力,肆騁兇暴,侵我太平,犯我建康,既自取禍,敗不知悔悟,今又以兵陷安慶,觀其所為,不滅不已,爾等各厲士卒以從。」徐達進曰:「師直為壯,今我直而彼曲,焉有不克?」劉基亦言於 上曰:「昨觀天象,金星在前,火星在後,此師勝之兆,願 主公順天應人,早行吊伐。」上曰:「吾亦夜觀天象,正如爾言。」至是遂率徐達、常遇春等各將舟師發龍灣, 上御龍驤巨艦,建大旗於前,署曰「弔民伐罪,納順招降」諸軍乘風遡流而上,有烏數萬夾 上艦而飛,又有蛇自西北浮江趨蟠於舵,視其狀甚異。明日,至採石泊牛渚磯,復有龜蛇於急流中,旋繞舵後竟日,眾喜以為有神物之相,時友諒江上斥候望風奔遁。戊戌,至安慶,敵固守不戰, 上以陸兵疑之,敵兵動乃命廖永忠、張志雄以舟師擊其水寨,破敵舟八十餘艘,獲戰船二十有七,遂克安慶,長驅至小孤,友諒守將傅友德及丁普郎迎降。壬寅,師次湖口,遇友諒舟出江偵邏, 上命遇春擊之,敵舟退走,乘勝追至江州,友諒親率兵督戰, 上分舟師為兩翼夾擊友諒,又大破之,獲其舟百餘艘,友諒窮蹙,夜半挈妻子棄城走武昌。癸卯,我師入江州,獲馬二千餘匹,糧數十萬, 上復遣徐達進兵追之,聞友諒欲出沔陽戰艦拒戰,達乃屯於漢陽之沌口以遏之。
  • 1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 壬寅歲 正月 八日》:○乙卯,改撫州路為臨川府,建昌路為肇慶府,未幾皆復其舊。 上以胡廷瑞來降,遂發九江如龍興。
  • 2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二 癸卯歲 二月 二日》:○癸酉,張士誠將呂珍攻劉福通等於安豐,入其城殺福通等。先是,福通等兵勢日蹙,以安豐來附,至是為珍所殺。
  • 2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二 癸卯歲 三月 一日》:三月辛丑朔, 上率右丞徐達、參政常遇春等擊安豐。是時呂珍殺劉福通而據其城,聞大軍至,乃水陸連營,戰艦蔽河,沙際皆樹木柵繚以竹籬,外掘重塹,極力以拒,元帥汪某先攻拔其中壘入據之,會左右軍敗汪元帥兵,望見亦出走,為塹所阻,呂珍急攻之,兵皆殊死戰, 上命遇春以兵橫擊其陣,三戰三勝,珍兵大敗,俘獲士馬無算。時廬州左君弼出兵來助珍,遇春又擊敗之,珍與君弼皆敗走, 上乃還命達等移師廬州圍之,於是元將竹昌忻都遂乘間入安豐。
  • 22.    龔起翬《(康熙)虹縣志卷下·文藝·高陽侯世系考》:贈成安遠大將軍、輕車都尉、帳前總制親兵指揮使,封高陽侯。 子觀,太祖念其忠臣裔,命帶刀侍衞,每以忠謹,為太祖所知,從徵沙漠,擢為桂林都指揮,與世襲,徵象州,邊蠻𢙘服,進剿義寧、藤縣、平樂、古田等處,兩賜官誥,充副總兵,帥兵十五萬,徵南丹、奉議,生擒黃世鐵、莫金等,開設奉議南丹四軍民指揮使司等衙門,陞榮祿大夫,右軍都督府都督同知,時五開有警,奉制仍充副總兵,率大軍二十萬徵五開,以捷聞,進副將軍,掛印徵交阯,留守卒,太祖聞訃,輟朝致祭,給驛傳還其喪,諭塟於江寧縣長泰北鄉,卹典優厚。曾祖父韓子安,贈榮祿大夫、同知都督府事,曾祖母周氏封夫人,祖有德贈榮祿大夫、同知都督府事,祖母丘氏封夫人,父成贈榮祿大夫、同知都督府事,母崔氏封夫人,妻黃氏封夫人。 觀子韓禮,為高陽侯三世孫,保送赴京,途故。 四世韓翅,五世韓廸,俱病廢。 七世韓鳳祥,襲舍人。 八世韓中孚,學院選充奉祀生員,有志讀書,辭不受,讓二支孫永壽充奉祀,中孚由天啟恩選任直隸平鄉縣知縣,陞山西平陽府霍州知州。 中孚子道元、道宗、道德為高陽侯九世 中孚孫為煥、為綱、為屏為高陽侯十世,俱子衿永壽,子若孫亦業儒,家世較前更振雲。
  • 23.    《世宗肅皇帝實錄 卷十四 嘉靖元年 五月 二十一日》:○錄開國功臣韓成嫡長孫韓鳳翔為冠帶舍人,食米月一石。
  • 24.    《平陽府志卷之二一·宦績》:韓中孚(碭山選貢,崇禎間知州,係忠臣韓成之裔,文學爾雅,待士有禮,百姓歌之。)
  • 25.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一百五十五 永樂十二年 九月 二十六日》:○丙申,右軍都督同知韓觀卒。觀,字彥賓,鳳陽虹縣人,父成,事 太祖高皇帝為帳前總制親兵左副指揮使,歿贈榮祿大夫、中軍都督同知,追封高陽侯。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