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定邊

鎖定
張定邊,元末著名猛將,陳友諒部將。
官至太尉。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陳友諒死,擁立友諒子陳理為帝。次年(1364年)二月,隨陳理朱元璋,其後經歷存在多種傳説。 [7]  其事蹟散見《明實錄》《明史》等記載,亦見小説《皇明英烈傳》及傳統戲曲等文藝作品演繹。 [8] 
所處時代
元末
民族族羣
主要成就
元末猛將
本    名
張定邊

張定邊人物生平

張定邊早年事蹟不詳。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殺徐壽輝,建立陳漢政權,張定邊任太尉 [9]  其後張定邊隨陳友諒進攻朱元璋的控制地域,陳友諒中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投書偽降之計,招致失敗。張定邊出戰,於采石之戰中被擊退。 [10]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張定邊以知院身份進兵,攻陷朱元璋政權控制下的安慶。安慶守將餘元帥等逃歸,被憤怒的朱元璋殺死。 [11] 
紹劇中張定邊造型
紹劇中張定邊造型(3張)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江爵引誘下,張定邊與同為陳友諒部將的蔣必勝進兵饒州,朱元璋部將內部不和且缺少防備,或死或逃,江爵得以控制饒州。 [12] 
六月戊子,大戰於康郎山。兩軍鼓譟,囂聲動天地,燃巨炮如震雷。至晡,友諒擲火燒明祖船,忽反風,自焚,十里之內,湖水盡赤。友諒叔父陳普略等皆死,吳將張志雄、丁普郎亦戰歿。已醜,徐達焚友諒平章蔣必勝船,死者千五百人。是日,戰數合。互有勝負。翌日,明祖見友諒兵強,有懼色,問劉基曰:“我氣色何如?”基以必勝對。辛卯,日光慘澹,兩軍鹹震恐,戰不力。友諒弟友仁、友貴皆死,其驍將張定邊敢深入,中流矢敗退。自是,相持六晝夜。 [37] 
友諒驍將張定邊直犯太祖舟,舟膠於淺,幾殆。遇春射中定邊,太祖舟得脱,而遇春舟復膠於淺。有敗舟順流下,觸遇春舟乃脱。 [34] 
敵將張定邊直犯太祖舟,常遇春射走之。永忠乘飛舸追且射,定邊被百餘矢,漢卒多死傷。 [35] 
太祖舟膠,友諒驍將張定邊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邊,通海飛舸來援,舟驟進水湧,太祖舟得脱。 [36] 
宋濂《平江漢頌》並稱張定邊以“梟猛”著稱,中箭上百方退。 [14]  陳友諒軍敗,張定邊欲護陳友諒退保鞋山,但被朱元璋部阻遏。 [13]  陳友諒頭顱中流矢而身亡,張定邊與漢政權的韓丞相、楊副樞,猶冒死黑夜駕小舟,載陳友諒之屍,護諒之子陳理。奔武昌,立理為帝。 [15] 
鄱陽湖之戰後,朱元璋乘勝追擊,進攻武昌。 [16]  張定邊率部堅守,戰至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期間,張定邊曾派人聯絡漢政權的丞相張必先入援,但張必先在入援途中戰敗被擒,朱元璋部遂將張必先綁至城下,動搖城中士氣;張必先亦勸張定邊投降,《明實錄》並稱張定邊“氣索不能言”。其後朱元璋又派兵奪取了武昌城東南的制高點高冠山,城中士氣更加低落。朱元璋見時機已到,又派羅復仁入城勸降,陳理、張定邊等遂請降。 [17] 
至正二十四年二月十九日,張定邊隨陳理出降。 [20]  此後,張定邊事蹟缺少可靠史料記述,有被殺、改名換姓歸隱、出家為僧等多種説法(詳見本詞條“人物爭議”部分)。惟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派常遇春等北伐中原時,還曾提起武昌之戰,用張定邊據城指揮的事例,告誡常遇春不要輕敵致敗。 [21] 

張定邊歷史評價

朱元璋:吾前在武昌,親見遇春才遇數騎挑戰即輕身赴之。彼陳氏如張定邊者,何足稱數,尚據城指揮。遇春為大將,顧與小校爭能,甚非所望,切宜戒之。 [21] 

張定邊軼事典故

來源:《明朝那些事》
張定邊是陳友諒的發小,情同兄弟,終陳老大一生,只有對張定邊的忠誠,他從來沒有懷疑過。而張,做為陳的朋友,用他神奇的武功和智慧,給了他至死不渝的回報。
張定邊,1318年生人,原籍湖北沔陽,與陳友諒一樣,他也出身漁家。此人不但勇猛善戰,而且知天文識地理,甚至還懂得算卦,是陳友諒的兒時夥伴,也是他的死黨,早在湖北時就陳友諒、張必先結拜為兄弟,發誓生死與共,陳友諒一生多疑,唯有對此人極為信任。
在鄱陽湖戰役戰局出現僵持狀態後,張定邊決定實施他的行動,這一行動事先並不為陳友諒所知,相信如果他知道的話,也是絕對不會同意實施的。
張定邊率領他的旗艦和兩艘副艦從陳友諒水軍陣型中駛出,陳朱兩軍都以為他是出來巡航的,並未在意,誰知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張定邊率領他的三條戰船一刻不停,直接衝向朱元璋旗艦!
百萬軍中取元璋首級!
張定邊勇不可擋,以孤軍衝進朱元璋水軍前陣,此時作戰雙方都被他驚呆了,陳友諒軍也不知為何出現這一情況,而朱元璋軍更是沒有提防,前鋒紛紛敗退,張定邊也不理睬,直奔朱元璋而去。
一直衝到中軍,朱元璋水軍才反應過來,他的目標是全軍主帥朱元璋
被驚呆的將領們紛紛緩過神來,立刻指揮自己的戰艦前去阻擋,張定邊衝到中軍,已經被三十餘條戰艦圍住,前無去路,後有追兵,在這些將領看來,張定邊的表演已經結束了。
可更讓他們目瞪口呆的事情還在後面。
張定邊簡直堪稱一身都是膽,身陷重圍,孤軍奮戰,卻越戰越勇,鋭不可當!
他雖然孤軍深入,實在勇猛無比,為鼓舞士氣,親自持劍站立在船頭,以示決不後退之心,士兵為其勇氣所感,無不盡力而戰,艦船竟然從重圍中殺出,一路擊敗朱元璋各路將領,先後斬殺大將韓成、陳兆先、宋貴等人。衝出一條血路,朱元璋水軍竟被他衝成兩半,一路直奔朱元璋而來。
此時在後軍的朱元璋眼見張定邊戰船一路衝過來,也慌了手腳,連忙命令船隻躲避,誰知屋漏偏逢連夜雨,由於轉舵太急,船隻竟然擱淺!
朱元璋已經是束手無策,以無戰船前來相救,眼看就要當俘虜。
在武俠小説中,大凡遇到類似情形,都是美女受難,武林高手前來相救,事實告訴我們,在真實的歷史中,危機時刻,也會有武林高手出面的,此時的朱元璋就是例子。
雖然不是英雄救美(形象差的遠了點),但也頗具傳奇色彩。
此時,常遇春的戰船就在朱元璋不遠處,在眾人都急得團團轉的時候,他手持一弓,來到瞭望軍士身邊,沉穩的對他説:“不要慌亂,告訴我,哪個是張定邊?”
軍士用手指向前方戰船艦首一人,常遇春拉弓搭箭,軍士手還未放下,箭已離弦,一箭正中張定邊!(射的還是移動靶
張定邊被射中後,無力指揮戰鬥,就此退出朱元璋水軍,竟無人阻擋。
張定邊算是結結實實的當了一回趙子龍。可惜朱元璋不是曹操,沒有規定不能放箭。 [3] 

張定邊人物爭議

張定邊被殺説

新元史》稱,張定邊與“張必筅”在陳理投降後不久,就都被殺死。《新元史》此説,史源不詳;所用“張必筅”之稱亦與《明實錄》“張必先”異,且將鄱陽湖之戰繫於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將武昌出降繫於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22]  與《明實錄》皆有一年之差,亦不知何據。

張定邊改名換姓説

一説,張定邊兵敗後逃亡,為王姓漁夫搭救,後入贅王家並改姓;今仙桃沔城湖口弦王姓,乃張定邊之後裔。清光緒年間有進士王冕南 [24]  (曾經歷任陝西知縣),主修王氏宗譜 [19]  ,即以張定邊為一世祖,且在清初,亦有複姓歸宗者。 [1]  [23]  不過從《明實錄》來看,張定邊隨陳理投降,其後或在朱元璋控制下,或被放走歸隱, [23]  不存在兵敗逃亡的情況。另外,據《清實錄》等史料,確有沔陽人王冕南中進士,不過其為同治進士 [24-25]  ,並非一些文獻所稱的“光緒進士” [23]  (光緒可能是王冕南修譜的年代)。還有些傳説將修譜人稱作“王炳南”,而明清進士中並無此人。 [26] 
一説,張定邊原名“儲原遠”,是宜興人。當地儲氏家譜中有清人儲大文《八世祖昂霄公傳》一文,稱:儲原遠生於元泰定丙寅(1326年),生前曾在陳友諒的漢政權中為將,曾經痛殲朱元璋部,並當到“都督江淮荊襄英武大元帥”,漢政權投降後,曾有“吾終不作張太尉”之語,拒絕為朱元璋服務,結果遭受宮刑,歸鄉終老,卒於明永樂己丑(1409年),享年八十四歲。一説此“儲原遠”即是張定邊。 [26]  不過,該《八世祖昂霄公傳》稱儲原遠未參與鄱陽湖之戰,顯然又與《明實錄》等明代史料矛盾。
還有説法稱,張定邊本為沔陽人,元末與兄“張定畿”(有的報道稱“張定璣” [27]  ,或指此人)佐陳友諒反元,後張定畿身死,遺孤“張佑保”。陳漢政權滅亡後,張定邊讓侄子“張佑保”改名“翟敬六” [33]  ,居安徽涇縣,後來形成當地瞿氏的新的一支;張定邊自己,則改名張宗道,在寧陽藏匿。 [28]  另説張定邊“攜張佑保”來涇縣隱居,後將之過繼給瞿家 [29]  當地並有“翟敬六墓”一座,系1996年發起、1997年重建完成。 [30] 

張定邊出家説

張定邊塑像 張定邊塑像
一説,張定邊不願做朱元璋的降將,遂於洪武元年(1368)戊甲孟秋,遁入晉江靈源山,削髮為僧,自號沐講禪師。 [2]  據稱,靈源寺歷代僧尼名錄記載,三十一世祖沐講禪師張定邊於洪武元年戊申(1368年)“遁入泉南靈源山隱居”。 [23]  張定邊入空門後,不聞塵俗事,究心佛理,赤足芒鞋,率領舊屬僧侶,先後墾殖禪田50多畝,以桑麻蔬果植之,既能自給,亦可週給貧者。他看到廣大貧苦農民因生病缺醫少藥而走投無路時,於是萌生懸壺義醫和取靈源山中的甘草,用姑師井之水泡製藥茶,廣施萬民,不求圖報。洪武十年丁巳(1377年)十月廿三凌晨,張定邊正在西霞山晨練武功。突然林中狂風四起,林木搖曳,落葉紛披。猛一抬頭,但見一條斑斕猛虎,正從崗上飛竄下來。那猛虎發現了定邊,徑直向他衝來。定邊不免有點慌神。趕忙往右邊一跳,閃在老虎的旁邊,猛一擰身,舉禪杖朝老虎前胛叉去。頃刻間,猛虎鮮血直流,腦漿四濺。從這點,可見張定邊的武功。 [2]  諸如此類的傳説,被當代一些小説採錄。 [31-32] 
一説,張定邊在四川為僧,法名“無暇”,建雷音寺於九峯山的火焰峯山頂。河南萬善寺的傳説又是一個版本:傳説朱元璋在四川彭縣關口被元軍圍困,無暇大師相助脱身。朱元璋稱帝后,為報答相救之恩,便把大師從四川彭縣九峯山金頂寺接到宮中。後命劉伯温為其選址雲台山,敕建“萬善寺”。無暇大師便駐錫萬善寺講經説法。1993年河南省修武縣萬善寺發現無暇祖師靈塔 [23] 
明朝那些事兒》中稱,張定邊原籍湖北沔陽,1318年生人;歸降朱元璋後出家為僧,1417年去世。 [3]  這些説法產生了較大影響,但可靠性存疑。 [26] 

張定邊藝術形象

明代小説《皇明英烈傳》中出現張定邊形象,其稱張定邊在陳理投降前自殺 [18]  ,與《明實錄》記載相悖。
張定邊形象在傳統戲曲作品《九江口》等中出現,曾由程永龍、劉奎官李萬春袁世海 [5]  [8]  安平 [4]  、李陽鳴 [6]  等人飾演。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