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黛

(中藥)

鎖定
青黛,中藥名。為爵牀科植物馬藍蓼科植物蓼藍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葉或莖葉經加工製得的乾燥粉末、團塊或顆粒。具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瀉火定驚等作用,在古代亦常用於印染布匹、畫眉等。主產於福建、雲南、江蘇等地。性味鹹寒,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瀉火定驚等功效。其主要用於温病熱盛,斑疹,吐血、咯血,咽痛口瘡,小兒驚癇,瘡腫,丹毒,蛇蟲咬傷等。
別    名
靛花
青蛤粉
青缸花
藍露
澱花 展開
別名
靛花
青蛤粉
青缸花
藍露
澱花
靛沫花 收起
中文學名
青黛
植物界
分佈區域
福建、雲南、江蘇、安徽、江西、河南、四川等
採收時間
夏、秋季
用    量
1-3g
毒    性
無毒
相關記載
《藥性論》

青黛入藥部位

爵牀科植物馬藍、蓼科植物蓼藍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葉或莖葉經加工製得的乾燥粉末、團塊或顆粒。

青黛性味

鹹,寒。

青黛歸經

歸肝經。

青黛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瀉火定驚。

青黛主治

温毒發斑,血熱吐衄,胸痛咳血口瘡痄腮喉痹,小兒驚癇。

青黛用法用量

1-3g,宜入丸散用。外用適量。

青黛使用注意

本草從新》:中寒者勿使。

青黛炮製方法

青黛 青黛 [5]
1.青黛:揀去雜質,過羅。
2.飛青黛:篩去雜質,置乳缽內,加適量清水,混和研細,復注入清水,輕輕攪動,使細粉懸浮,傾入另一容器中,待沉澱後,倒去清水,然後將沉澱之粉末,傾倒於鋪上白紙的篩內,曬乾,研細。

青黛生理特性

馬藍 馬藍 [5]
1.馬藍,多年生草本,高30-1750px。干時莖葉呈藍色或黑綠色。根莖粗壯,斷面呈藍色。地上莖基部稍木質化,略帶方形,稍分枝,節膨大,幼時被褐色微毛。葉對生;葉柄長1-100px;葉片倒卵狀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375px,寬4-200px;先端急尖,微鈍頭,基部漸狹細,邊緣有淺鋸齒或波狀齒或全緣,上面無毛,有稠密狹細的鍾乳線條,下面幼時脈上稍生褐色微軟毛,側脈5-6對。花無梗,成疏生的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苞片葉狀,狹倒卵形,早落;花萼裂片5,條形,長1-35px,通常一片較大,呈匙形,無毛;花冠漏斗狀,淡紫色,長4.5-137.5px,5裂近相等,長6-7mm,先端微凹;雄蕊4,2強,花粉橢圓形,有帶條,帶條上具兩條波形的脊;子房上位,花柱細長。蒴果為稍狹的匙形,長1.5-50px。種子4顆,有微毛。花期6-10月,果期7-11月。生於山地、林緣潮濕的地方,野生或栽培。
2.蓼藍,一年生草本,高50-2000px。莖圓柱形,分枝或不分枝,無毛,具明顯的節。單葉互生;葉柄長5-10mm;基部有鞘狀膜質托葉,淡褐色,先端截形,邊緣長睫毛;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200px,寬1.5-137.5px,先端鈍,基部圓形或楔形,全緣,有緣毛,幹後兩面均藍綠色。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排列緊密;苞片鐘形,近革質,有睫毛;花小,紅色,花被5裂,裂片倒卵形,淡紅色;雄蕊6-8;雌蕊1,花柱不伸出,柱頭3叉。瘦果橢圓狀三稜形或兩凸形,有光澤,包於宿存花被內。花期7-9月,果期8-10月。野生於曠野或水溝邊。多為栽培或為半野生狀態。
3.菘藍二年生草本,高40-100釐米;莖直立,綠色,頂部多分枝,植株光滑無毛,帶白粉霜基生葉蓮座狀,長圓形至寬倒披針形,長5-15釐米,寬1.5-4 釐米,頂端鈍或尖,基部漸狹,全緣或稍具波狀齒,具柄;基生葉藍綠色,長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7-15釐米,寬1-4釐米,基部葉耳不明顯或為圓形。萼片寬卵形或寬披針形,長2-2.5毫米;花瓣黃白,寬楔形,長3-4毫米,頂端近平截,具短爪。短角果近長圓形,扁平,無毛,邊緣有翅;果梗細長,微下 垂。種子長圓形,長3-3.5毫米,淡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適應性較強,能耐寒,喜温暖怕水澇。

青黛產地

1.馬藍分佈於江蘇、浙江、福建、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2.蓼藍分佈於遼寧、河北、陝西、山東等地。現東北至廣東均有野生或少有種植。
3.菘藍主產於新疆、內蒙古、陝西、甘肅、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

青黛相關論述

1.《藥性論》:“解小兒疳熱、消瘦,殺蟲。”
2.《本草拾遺》:“解毒。小兒丹熱,和水服之。”
3.《開寶本草》:“主解藥毒小兒諸熱,驚厥發熱,天行頭痛寒熱,煎水研服之。亦摩敷熱瘡、惡腫、金瘡、下血、蛇犬等毒。”
4.《本草蒙筌》:“瀉肝,止暴注,消膈上痰水,驅時疫頭痛,斂傷寒赤斑,水調服之。”
5.《本草綱目》:“去熱煩,吐血,咯血,斑瘡,陰瘡,殺惡蟲。” [1] 
6.《本草述》:“治中風頭風脅痛、瘛、顫振、眩暈咳嗽、久嗽、嘔吐、舌衄、咳嗽血,寒疝。”
7.《本經逢原》:“治温毒發斑及產後熱痢下重。”
8.《要藥分劑》:“除熱解毒,兼能涼血。”
9.《嶺南採藥錄》:“可塗瘡及痄腮。又治眼熱有膜及吐血,內服之。”
10.《開寶本草》:“青黛,從波斯國來,及太原並廬陵、南康等染澱,亦堪敷熱惡腫、蛇虺螫毒。染甕上池沫紫碧色者,用之同青黛功。”
11.《本草衍義》:“青黛,乃藍為之。有一婦人患臍下腹上,下連二陰,遍滿生濕瘡,狀如馬瓜瘡,他處並無,熱癢而痛,大小便澀,出黃汁,食亦減,身面微腫,醫作惡瘡治,用鰻魚、松脂、黃丹之類。藥塗上,瘡愈熱,痛愈甚。治不對,故如此。問之,此人嗜酒,貪啖,喜魚蟹發風等物。急令用温水洗,拭去膏藥。尋以馬齒莧四兩,爛研細;入青黛一兩,再研勻,塗瘡上,即時熱減,痛癢皆去。仍服八正散,日三服,分散客熱,每塗藥,得一時久,藥已乾燥,又再塗新濕藥。凡如此二日,減三分之一,五日減三分之二,自此二十日愈。既愈而問曰:此瘡何緣至此?曰:中、下焦蓄風熱,毒氣若不出,當作腸癰內痔。仍常須禁酒及發風物。然不能禁酒,後果然患內痔。”
[2-3] 
參考資料
  • 1.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國言實出版社,2012年版
  •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版
  • 3.    高學敏.《中藥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5月
  • 4.    吳劍坤主編.中草藥圖鑑[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4:47.
  • 5.    温玉波、李海濤主編.一分鐘速查中草藥全圖解: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