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食亦

鎖定
食亦一詞,見於中醫經典《內經》,以多食而消瘦為臨牀特點。主要病機是由膽胃燥熱所致。主要表現有:吃的多,容易飢餓,形體消瘦,倦怠乏力,大便乾燥。治療以養胃陰,清燥熱為主。
中文名
食亦
學    科
中醫
屬    性
中醫病名
特    點
多食而消瘦

食亦內經中的“食亦”

素問·氣厥論》雲:“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謂之食亦。……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
王冰注:“食亦者,謂食入移易而過,不生肌膚也。亦,易也。”
吳昆《素問吳注》雲:“謂之食亦者,雖食而亦瘦也。”
張介賓《類經·十五卷·疾病類四十六》注:“大腸移熱於胃,燥熱之氣上行也,故善於消谷。陽明主肌肉而熱燥之,則雖食亦病而瘦,所以謂之食亦。”

食亦“食亦”病因

主要表現有:吃的多,容易飢餓,形體消瘦,倦怠乏力,大便乾燥
病因有以下三點:
1 飲食不節或過食肥甘,或飲酒無度,藴熱化燥。
2 情志失調,惱怒憂愁,精神刺激,化火傷津。
3 勞欲過度,房事不節,損耗陰津。
故主要病機是由膽胃燥熱所致。治療以養胃陰,清燥熱為主。
《聖濟總錄·卷第四十七·胃門》曰:論曰,內經曰,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謂之食亦,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夫胃為水穀之海,所以化氣味而為營衞者也。胃氣沖和則食飲有節,氣血盛而膚革充盈,若乃胃受邪熱,消鑠谷氣,不能變精血,故善食而瘦也,病名食亦,言雖能食,亦若飢也,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以膽為陽木,熱氣乘之,則鑠土而消谷也。 [1] 

食亦處方舉例

1 葛根120克 黃米100克 將黃米浸泡半天再與葛根一起熬粥,分兩次吃下.
2 生地20克 水煎分兩次服.
3 治胃中結熱,消谷善食,不生肌肉,參苓丸方
人蔘 赤茯苓(去黑皮) 菖蒲 遠志(去心) 地骨皮 牛膝(酒浸切焙各一兩)
上六味,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水飲下,日三,不拘時。
4 治胃熱善食而瘦,龍膽湯方
龍膽 黃連(去須) 木通(銼) 柴胡(去苗) 麥門冬(去心焙) 人蔘(各一兩)陳橘皮(去白焙) 黃
上八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煎取七分,去滓温服,食後日二。
5 治胃熱善食,不生肌,甘露飲方
生乾地黃(焙) 熟乾地黃(焙) 天門冬(去心焙) 麥門冬(去心焙) 枇杷葉(去毛) 黃芩(去黑心) 石斛(去根) 甘草(炙銼) 枳殼(去瓤麩炒) 山茵陳(各一兩)
上一十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取七分,去滓食後温服,日二。
6 治胃熱消谷善飢,不為肌膚,沉香湯方
沉香 人蔘 麥門冬(去心) 地骨皮 生乾地黃(焙) 小草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三,不拘時。
7 治胃熱消谷善飢,不生肌肉,病名食亦,升麻湯方
升麻 梔子仁 射干 赤茯苓(去黑皮各三兩) 芍藥(四兩) 白朮(五兩) 生地黃汁 蜜(各一升
上八味, 咀六味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煎取一盞,去滓下地黃汁半合,再煎兩沸,次下蜜半匙,共煎取一盞温服,老小以意加減。
8 治胃熱善食而瘦,病名食亦,乾地黃湯方
生乾地黃 麥門冬(去心焙) 栝蔞根(各三兩) 甘草(炙銼) 枳殼(去瓤麩炒) 黃芩(去黑心各一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二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