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陸鏗

鎖定
陸鏗(1919-2008),號大聲,筆名陳棘蓀。雲南保山人。1919年生。1940年畢業於重慶中央政治學校新聞班。1940年至1941年任重慶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記者。1942年任重慶《僑聲報》採訪主任。1943年任重慶中央廣播電台總幹事,兼《新聞戰線》月刊主編。1945年與卜少夫等共同創辦《新聞天地》雜誌。1945年在歐洲採訪,兼任英國廣播公司(BBC)遠東節目特約評論員。1946年回國,任南京中央日報》採訪主任、副總編輯、廬山版主任,兼南京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1949年3月在廣州創辦《天地新聞日報》,任發行人。同年10月赴日本,任香港星島日報》駐東京特派員。1978年4月到香港,在樹仁學院等院校新聞系任教。1981年在香港創辦《百姓》半月刊,任社長。1984年赴美,任《華語快報》發行人,並創辦《獨立評論》週刊。2008年6月21日晚,旅居美國的陸鏗在舊金山病逝。 [3-4] 
中文名
陸鏗
別    名
號“大聲”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9年
逝世日期
2008年6月21日
畢業院校
中央政治學校新聞專修班
出生地
雲南保山
代表作品
《陸鏗看兩岸》《陸鏗回憶與懺悔錄》《李登輝的最後抉擇》

陸鏗人物生平

陸鏗早年經歷

陸鏗,1919年出生於雲南保山,曾在保山縣中任教。1938年,年僅19歲的他即成為了緬甸《仰光日報》的特約記者。這段時期,他結識了中國著名記者、作家蕭乾。在蕭乾建議下,他趕赴重慶,就讀於民國中央政治學校新聞班,1940年畢業後,隨即進入抗戰時期才創辦的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是中國最早的廣播記者。 [4] 

陸鏗第一個廣播記者

1940年陸鏗從學校新聞專修班畢業後,被分派到國際廣播電台擔任助理編輯兼任播音員,主要負責編輯和半夜播稿,後來才轉到中央廣播電台擔任編審總幹事。當時廣播電台只有播音員,沒有記者。廣播電台的節目 幾乎全部採用中央社電訊稿和《中央日報》刊登的新聞、評論以及中宣部國際宣傳處和美國新聞處提供的稿件。為了學以致用,陸鏗和同事樂恕人向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提出擔任廣播記者的請求。雖然獲得批准,得到的頭銜卻是民國時期對新聞記者的非專業稱呼———訪員。為了工作方便陸鏗二人私自印了“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記者”的名片四處採訪。
陸鏗一次大膽的現場報道首開中國廣播現場直播的先河。
1942年秋天,美國共和黨領袖、美國聯合援華委員會名譽主席温德爾·威爾基作為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私人代表訪問中國,10月3日宋氏三姐妹在重慶範莊大花園舉行歡迎宴會。陸鏗在前往採訪之前已經和中央廣播電台、國際廣播電台傳音科約好做一個聯播節目。當威爾基由宋美齡宋慶齡宋靄齡陪同在晚會上一出現,陸鏗馬上把一個連着線的話筒拉到台子上,他的這一貿然舉動遭到現場便衣保安的呵斥和干擾,交涉中陸鏗急中生智向宋美齡高喊:“Madam!I am corespondent form the Voice of China(夫人,我是中國之聲記者)”,接着用中文向對方説明希望就這個晚會做一期特別節目。
宋美齡於是向周圍跟隨的人示意:“讓他、讓他!”陸鏗趁此時機對着話筒開始向聽眾做現場報道:“今天是重慶各界人士歡迎曾為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威爾基先生的園遊會。蔣夫人宋美齡女士、孫夫人宋慶齡女士和孔夫人宋靄齡女士都出席了大會。現在是現場實況廣播......”從現有的廣播史料分析,這次現場報道應該是我國廣播史上的第一次現場直播。 [5] 

陸鏗名記者“陸大聲”

膽識過人的陸鏗此後更加令人刮目相看:他與同學創辦《僑生報》,率先發布了太平洋戰爭的消息。1944年冬,他他作為戰地記者跟隨盟軍歐洲採訪,在柏林,他以一枚撿自希特勒官邸的十字勳章“賄賂”盟軍監獄獄卒,成功採訪到了獄中的納粹元帥戈林。在歐洲,因偶遇前北洋政府要員陸徵祥並在日本投降次日受邀面見教皇的新聞,他聲名大噪。
返國後,年輕的陸鏗迭次成為了《中央日報》的採訪部主任、副總編輯、代理總編輯。他採訪戰後的日本、國共和談、李宗仁當選總統等重大時政新聞。他採訪過的風雲人物,光美國就計有艾森豪威爾麥克阿瑟馬歇爾等大人物……他文筆敏捷犀利,見解獨到,未到而立之年的他,被報界目為難得的青年才俊。國民黨元老于右任認為:“陸鏗陸鏗,擲地有聲,應號“大聲”!於是乎,“陸大聲”名重一時。 [4] 

陸鏗報道國民黨貪腐大案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權貴橫行、腐敗成風,進口物品大都掌握在“四大家族”的手中。他們與美國達成默契,戰後獨資搶佔中國的商業陣地,大量套取外匯,贏得鉅額私利。 [7] 
1947年初傅斯年發表《這個樣子的宋子文非走開不可》等文章以後,在全社會引起極大反響。為此陸鏗到國民參政會採訪,聽到參政員們對孔祥熙宋子文利用權力非法套取國家外匯提出尖鋭質詢。為了進一步弄清事實真相,他帶着報社財經記者漆敬堯拜訪了經濟部長陳啓天。漆敬堯從經濟部商業司司長手裏拿到相關的調查報告之後,陸鏗於7月29日以“孚中暨揚子等公司破壞進出口條例,財經兩部奉令查明”為題,揭發以宋子文孔祥熙為後台的兩家公司利用特權,在1946年3月至11月間共向中央銀行套取3.3億多美元外匯的罪惡。因為當時整個國家的外匯儲備還不到5億美元,所以這篇文章在全社會引起巨大反響。有人甚至要求蔣介石應該以唐玄宗為榜樣,處死宋美齡以謝天下。
第二天上午,蔣介石在官邸召開會議。他問財政部長俞鴻鈞為什麼會把調查報告泄露給記者,並指示中央宣傳部部長李惟果和中央日報社社長陶希聖徹底追查消息來源。那天下午,俞鴻鈞派機要秘書黃苗子(後著名漫畫家)到中央日報社找陸鏗,但沒有任何收穫。在此之前,李惟果也在電話中向陸鏗詢問消息來源,陸回答説:“新聞記者有保守消息來源秘密的義務。”
當天夜裏,陶希聖找陸鏗談話,仍然一無所得。無奈之下,《中央日報》以“孚中揚子等公司結購外匯之實數”為題又發表文章,稱此前報道數字有誤。本來是一起涉及三億多美元的貪腐大案,經過陶希聖處理,便成了只有三百多萬美元的小事。於是陸鏗説:“中央日報在陶希聖的設計下,玩了一個‘小數點’遊戲。”
這件事之後,陸鏗一直有坐牢的準備。8月上旬,中央宣傳部部長李惟果來到他家,他以為要送他入獄,沒想到卻被帶到蔣介石官邸。見面之後,蔣介石還是追問他消息的來源,陸沒有直接回答蔣的問話,而是慷慨陳詞一番。隨後,他和李惟果都表示願意承擔責任並接受處分,但是蔣介石卻連聲説:“我什麼人也不處分!”陸鏗平安地度過了這場風波。陸鏗事後認為,此事之所以不了了之,一方面因為引發了國際輿論的矚目,蔣介石不好動手,只有謹慎處理;二是因為蔣先前懷疑陸鏗牽涉黨派紛爭,與他見面後,才排除了這方面的懷疑。 [7]  [6] 

陸鏗幾度身陷囹圄

1949年4月,陸鏗與丁中江沈宗琳(後任中央社總編輯)、漆敬堯等人在廣州創辦《天地新聞日報》。適逢國共最後在華東決戰之時,解放軍已飲馬長江,南京國民政府倉皇“遷都”廣州。陸鏗因在廣州創辦的《天地新聞》中準確預測出共產黨部隊的渡江地點,被指“通敵”而被捕下獄,將社長陸鏗和總編輯董品禎扣押入監獄,報紙也被查封。于右任是這家報社的名譽董事長。1948年,于右任競選國民政府副總統時,陸鏗還當過他的競選發言人,在講台上與競選對手李宗仁的發言人程思遠對壘,兩人唇槍舌劍,互不相讓。此時,于右任剛隨南京政府遷來廣州,聽到陸鏗被捕的消息後,大為震怒。後來他與閻錫山同時出面,為案情轉圜斡旋。兩個月後,陸鏗與董品禎被保釋,陸鏗還當上了閻錫山內閣的新聞發言人。陸鏗出獄之日,于右任甚至不顧眾人的勸阻,要親自去監獄門外接他,後來因為座駕壞了,才告作罷。當晚,于右任邀請這家報館員工到一家小館共餐。 [4]  [7] 
陸鏗的夫人楊惜珍女士,早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醫學院口腔專業,後定居昆明。楊惜珍女士是昆明最早的口腔醫生之一,她開在昆明南屏街的口腔診所,老一代昆明人都耳熟能詳,而其長子陸可望亦繼承母業,曾任教於昆明醫學院口腔系。基於此,陸鏗與雲南文化界、醫學界的諸多著名人士多有交往。
1949年底,陸鏗與楊惜珍結婚不久,楊還在昆明家中。1949年12月9日,正值盧漢在昆明宣佈起義之際,陸鏗乘飛機飛抵昆明來接他妻子去香港,沒想到又被盧漢投進監獄。由於陸鏗與閻錫山“內閣”的密切關係,新政權便以陸鏗曾“代表閻錫山接管雲南”為由,將其逮捕。他被監禁5年才獲自由,直至1954年才獲釋。在此期間,他因為揭露過“四大家族”才保住一條小命。1957年反右運動時,已經是雲南省政協委員的他被打成右派,並以歷史反革命的罪名再度入獄。此後,陸鏗在牢房中共計度過了22年的光陰,直到1975年當局決定特赦“國民黨縣團級以上在押人員”時,他才被釋放。 [6]  [7] 

陸鏗定居香港

1978年陸鏗來到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學和樹仁學院新聞系任教,1981年他與胡菊人先生合辦《百姓》半月刊,並每週為香港《信報》撰寫專欄。
胡耀邦在中南海會見陸鏗 胡耀邦在中南海會見陸鏗 [1]
陸鏗後定居香港並多次返回內地訪問。其中最重要的是1985年採訪過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發表了震驚中外的《胡耀邦訪問記》。這次採訪也成了胡耀邦下台的一個原因。 [8]  [10] 
此外,旅美華裔作家劉宜良(筆名江南)因撰寫《蔣經國傳》被暗殺後,他在採訪江南的遺孀崔蓉芝時與崔墜入愛河,譜寫了一段轟轟烈烈的黃昏戀。 [6] 

陸鏗移居美國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陸鏗旅居美國舊金山,創辦《華語快報》。
終至“再訂終身”,續寫了生命暮年的一段奇特情緣。此外,旅美華裔作家劉宜良(筆名江南)因撰寫《蔣經國傳》被暗殺後,在紐約舉行的一場關於江南案的記者會上,陸鏗在採訪江南的遺孀崔蓉芝時與崔墜入愛河,終至“再訂終身”,續寫了生命暮年的一段奇特情緣。 [6] 

陸鏗晚年生活

陸鏗晚年罹患阿茲海默病,身體衰弱,但新聞記者的責任感依然深埋於心間。據説,80大壽那天,他還在跑新聞、寫文章;即便在神志已不太清晰的垂暮之年,仍經常感覺要急着出門採訪,他説人家已經派車到門口,擔心遲了會誤了事情……陸鏗最令人佩服的地方在於,被採訪者都能在他面前打開心扉,坦率而談,有人評價説,這不是他的採訪技巧有多高,而是在於他的人格魅力。
生命的最後幾年,他陸續寫作、出版了一批書,如《陸鏗看兩岸》、《陸鏗回憶與懺悔錄》、《李登輝的最後抉擇:陸鏗忠言》、《大記者三章:記者的精神與作為》等。直至85歲仍然執筆書寫他生平最後一本書《大記者三章》,以培養和教導新一代記者。 [10] 
陸鏗先生在昆明機場留影(2007年) 陸鏗先生在昆明機場留影(2007年)
2006年11月,陸鏗的伴侶崔蓉芝接到中國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館的電話,通知陸鏗可以回國。陸鏗當時已經患上老年痴呆症,在他的伴侶崔蓉芝的陪伴下,踏上了回鄉的旅途。2007年3月,他偕妻子崔蓉芝返回雲南故鄉保山,圓了多年漂泊天涯的還鄉夢。 [9] 
2008年6月22日上午,陸鏗因肺栓塞病逝於美國舊金山,終年89歲。 [4] 

陸鏗安葬儀式

陸鏗塑像揭幕儀式 陸鏗塑像揭幕儀式
陸鏗安葬儀式於2009年8月21日在昆明金寶山陵園舉行。從台灣專程趕來的胞弟陸錕,從美國回來的長子可望、愛女南達和定居昆明的幼子可信參加安葬儀式。安葬儀式現場,除了陸鏗家人外,還有陸鏗生前故舊和自發前來的悼念者等逾百位親友參加了葬禮。
陸鏗的墓地坐落在金寶山名人陵園的東南角,紅色花崗石立柱墓碑的正面,刻着陸鏗遺囑的“中國一記者陸鏗葬於此”,碑石上刻着陸惠風撰寫的墓誌銘。墓碑頂端是銅鑄的陸鏗頭像,儀態端莊,正氣凜然。 [10]  [11] 
參考資料
  • 1.    智效民:《陸鏗與宋子文貪腐大案》,《書摘》2015年第1期。
  • 2.    韓三洲:《報人陸鏗經歷的兩次文字風波》,《中國經濟報告》2016年第2期。
  • 3.    陳喬之主編;《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編:《港澳大百科全書》,花城出版社,1993年,第571頁。
  • 4.    鄭千山:《雲南“第一名記”陸鏗》,藺斯鷹主編;段一平,周創選編:《保山文瀾》下,雲南人民出版社,第586-588頁。
  • 5.    秦瑜明:《大記者大手筆———陸鏗與中國廣播史上的第一次現場直播》,《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 6.    《陸鏗與六十多年前的一起貪腐大案》,智效民著:《民國舊夢》,新星出版社,2014年,第154-157頁。
  • 7.    韓三洲:《報人陸鏗經歷的兩次文字風波》,《中國經濟報告》2016年第2期。
  • 8.    《胡耀邦會見陸鏗》,《人民日報》1985年5月11日。
  • 9.    《陸鏗26日返鄉》,香港《文匯報》2007年3月28日,第1版。
  • 10.    《著名記者陸鏗歸葬昆明》,《保山日報》2009年8月26日。
  • 11.    《“永遠的記者”陸鏗安葬昆明》,《都市時報》2009年8月24日。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