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氏三姐妹

(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

鎖定
宋氏三姐妹,即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 [1]  宋氏三姐妹在上海出生、長大,婚後亦曾定居活動在上海。 [5]  是 20 世紀中國最顯耀的姐妹組合。宋藹齡聯姻孔祥熙,善於積財,富甲天下;宋慶齡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愛國愛民,萬民景仰;宋美齡嫁給蔣介石,成為第一夫人,權勢顯赫,呼風喚雨。她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近現代中國的歷史進程。 [1] 
中文名
宋氏三姐妹
別    名
宋氏三姊妹
父    親
宋嘉樹
母    親
倪桂珍
人    物
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
兄    弟
宋子文宋子安宋子良
生活時期
19世紀末-20世紀
配    偶
孔祥熙(宋靄齡)、孫中山(宋慶齡)、蔣介石(宋美齡)

宋氏三姐妹人物生平

宋氏三姐妹宋靄齡

宋靄齡,1889年出生於上海。1904年4月28日,15歲的宋靄齡被父親送到美國佐治亞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學院留學。1909年,宋靄齡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經父親推薦,她擔任了孫中山的秘書,其間,她同孫中山到全國各地勘察,參與制訂營建20萬里鐵路的計劃。1914年9月,宋靄齡與孔祥熙在日本橫濱結婚。
宋靄齡一生最大的成就應該是撮合蔣宋聯姻,這次聯姻,最大限度地整合了政治、經濟、外交、內務權力,實現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四大家族”霸天下的局面。作為超級紅娘的宋靄齡成為這場聯姻整合的最大受益者。
宋耀如去世後,宋靄齡做了家族第二代的核心,她也無愧於這一領導者的角色。《紐約時報》在她死後形容她:“這個世界上一個令人感興趣的、掠奪成性的居民昨天在一片緘默的氣氛中辭世了。這是一位在金融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婦女,是世界上少有的靠自己的精明手段斂財的最有錢的婦女,是介紹宋美齡和蔣介石結婚的媒人,是宋家神話的創造者,是使宋家王朝掌權的設計者。” [1] 

宋氏三姐妹宋慶齡

宋慶齡,1893年1月27日生於上海。1907年,14歲的她偕妹妹宋美齡赴美國留學。她先在新澤西州斯密特城私立學校學習英語,次年考入佐治亞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學院文學系。宋慶齡聰敏好學,思想活躍,經常參加學校的活動。1913年,宋慶齡大學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她懷着滿腔愛國熱情和振興中華的理想毅然回國,投身於“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的民主革命鬥爭。
1913年8月29日,宋慶齡抵達橫濱,第二天就由父親和姐姐陪着去拜訪孫中山,這是宋慶齡長大成人後首次會晤她所仰慕的革命家。從1915年10月25日,宋慶齡與孫中山在東京結婚,到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鐵獅子衚衕下榻的寓所病逝,這短短的十年光陰,見證了宋慶齡如何協助孫中山創建革命軍和黃埔軍校;如何支持孫中山制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如何不顧個人安危,勸孫中山隻身逃出陳炯明叛軍的重重包圍;宋慶齡又如何在這次羊城蒙難中,身心受到了傷害,不幸流產,從此失去了一個女人做母親的權利。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橫立在宋氏三姐妹面前的那堵政治牆被迅速推倒。在抗戰的日子裏,宋氏三姐妹都以不同方式扮演了在民族救亡運動中至關重要的角色。這個時期的宋慶齡把白求恩、斯諾、史沫特萊、斯特朗、馬海德、柯棣華、愛德華等國際友人介紹到延安。宋慶齡還利用她的影響力,為八路軍和新四軍募捐抗日急需的醫療物資和資金。1940年2月,宋氏三姐妹在香港相聚,共同發表抗戰演講,為抗日募捐。
新中國成立後,宋慶齡長期承擔了大量的國務活動。與此同時,她把許多精力投入到婦女與兒童的文化、教育、衞生與福利事業中。1981年5月29日,88歲高齡的宋慶齡在後海北沿46號寓所逝世。宋慶齡故居大院每天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被緩緩降下。這面僅小於天安門廣場一號國旗一個號,與新華門前的二號國旗一個規格的共和國國旗,在這裏隨宋慶齡飄揚了18年。在一個人的居家院中,懸掛國旗,在黨和國家領導人中,除了宋慶齡,別無它例,這是一個國家給予她的至高無上的榮譽。 [1] 

宋氏三姐妹宋美齡

宋美齡,1897年3月出生在上海。1907年,宋美齡跟隨赴美留學的二姐宋慶齡到了美國,後就讀於馬薩諸塞州韋爾斯利女子大學。1917年8月,宋美齡從美國回到上海。由於社交能力強,宋美齡很快成為上海名流圈中男士追求的目標。1922年12月的一天,宋美齡的哥哥宋子文在上海莫里哀路孫中山寓所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晚會,蔣介石也應邀參加。就是在這次晚會上,蔣介石第一次見到了年輕漂亮、氣質出眾的宋美齡,決心不惜一切代價娶她為妻,但遭到宋慶齡的堅決反對。1927年12月1日,蔣介石期待多年的婚禮終於在上海舉行。
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夫人”後,宋美齡憑藉着自己的才華和美貌,跟隨蔣介石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參與了一系列活動,並長期扮演重要角色。宋美齡除了擁有傑出的英語功底外,還會説六國語言,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宋美齡晚年長期定居美國,於北京時間2003年10月24日在美國紐約逝世,享年106歲。宋美齡逝世後,時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賈慶林給其親屬發唁電,對宋美齡逝世表示深切哀悼。賈慶林並發表談話説,宋美齡女士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有影響的知名人士,她曾致力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反對國家分裂,期盼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中華民族興盛。 [1] 

宋氏三姐妹親屬關係

宋氏三姐妹的父親是宋耀如,母親是倪桂珍 [5]  三姐妹兄弟是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 [6]  宋靄齡丈夫孔祥熙;宋慶齡丈夫孫中山;宋美齡丈夫蔣介石。 [1] 

宋氏三姐妹人物經歷

宋氏三姐妹三姐妹名字由來

三姐妹的父親宋耀如一生資助孫中山革命。年輕時他曾留學美國,最崇拜解放黑奴、拯救美國的林肯,於是便給三個女兒分別取名為“愛琳”、“慶琳”和“美琳”。“琳”與“林”同音。
1904 年,宋愛琳陪父親去拜訪 97 歲的沈毓桂老人。沈毓桂曾任《萬國公報》華文主筆,滿腹經綸,學富五車。當得知宋愛琳的名字後,捋須微笑曰:“愛琳是洋人的名字。我們中國人啊,應該有中國式的名字。”宋耀如頗以為然,請他另起名字。沈雲:“女性的名字,當然應該文雅些,不如改‘愛’為‘靄’,改‘琳’為‘齡’。‘靄’和‘藹’兩字通用。”蘇軾也有詩寫道:“湖上蕭蕭秋雨過,山頭靄靄暮雲橫。”從此,“愛琳”改名“靄齡”。大姐的名字一改,下面兩個妹妹的名字也相應改為“慶齡”和“美齡”。 [7] 

宋氏三姐妹聯袂重慶之行

1940年3月31日,宋氏三姐妹在香港啓德機場登上中國民航公司專機DC-3型飛機,飛往陪都重慶。十多年前分道揚鑣的三姐妹這次聯袂赴渝,轟動全國。宋氏三姐妹此次聯袂赴渝有着極為重要的政治意義,她們用行動證明,汪精衞的投日和分裂國家的行為只不過是大環境下一個不和諧的插曲,民族團結的根基、抗日戰爭的前途依然都在。不少人對民族團結和抗戰前途的擔憂也因此煙消雲散。
宋氏三姐妹到重慶後,顧不上休息,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活動。4月3日,靄齡和慶齡在小妹美齡的陪同下,視察了“新生活運動”婦女指導委員會,並與該會全體工作人員合影。她們隨後又接見了“婦指會”高級幹部訓練班學員,並與學員們共進午餐。考慮到第二天是兒童節(國民政府規定4月4日為兒童節),當天下午,她們一同驅車前往樂山,探望了戰時兒童保育會第一保育院的500多名孩子。
4月7日,宋美齡為兩位姐姐在黃山官邸舉行“為歡迎孫、孔兩夫人蒞渝”盛大歡迎會。馮玉祥夫人李德全邵力子夫人傅學文吳國楨夫人黃卓羣以及英國駐華大使的夫人等180多位重慶婦女及國際友好人士受邀前來參加歡迎茶會。宋美齡首先致歡迎詞,她強調孫夫人和孔夫人不僅僅是自己的姐姐,更是全國姐妹們的同志。兩位姐姐抗戰以來為國家、為民族所做的一切努力有目共睹。宋美齡在講話中提到,抗戰以來,二姐在國外努力做宣傳工作,大姐在上海為傷兵和難民做了不少工作,最近她們在香港做推動“傷兵之友”活動。她這次赴港求醫,有幸能與兩位姐姐並肩作戰,做了不少有意義的事情。現在,她將兩位姐姐請到重慶,希望她們能夠長住重慶,領導婦女工作。全場響起熱烈掌聲,表示贊成這一提議。宋慶齡緊接着發表講話。她表示這次回重慶,看到不少被日軍轟炸的殘跡,知道還有很多同胞在受苦受難,感到十分難過。她希望更多的婦女姐妹們團結起來,多做實際工作,“多參加國民大會,因為民主政治的實施與婦女解放有着很重要的關係,憲政運動和婦女也是不可分離的”。宋慶齡講完話之後,宋靄齡也應邀講話。她表示雖然身在外地,但是一直心繫重慶,希望全國姐妹們都能繼續努力工作,“要以忠誠來貢獻祖國,這只是為了一個可以在短期內達到的目的——造成一個新的強盛的中國”。
4月8日,宋慶齡造訪共產黨領導下的新華日報社,並題詞:“抗戰到底。”同一天,宋氏三姐妹赴“傷兵之友”社總醫院——第五陸軍醫院慰問傷兵。
宋氏三姐妹的這次重慶之行,成為了中國抗戰史上的一段佳話。特別是宋慶齡,不計前嫌,為了民族大業和姐妹們團結在一起,更是贏得了眾人的稱讚。宋氏姐妹團結抗日的活動影響深遠,使得中國人民團結抗戰的陣營更加鞏固和純潔,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 

宋氏三姐妹相關研究

陳永祥,李凱莉,薛珂楨,張寶瑩.家庭教育、留學教育與宋氏三姐妹的成長[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第3期).
蔣曉萍.跨文化教育實踐的傳承與超越 ——基於宋氏三姐妹在衞斯理安學院留學經歷的視角[J].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18,(第5期).
陳達萌著. 宋氏三姐妹 宋氏三姐妹的個人成長史、奮鬥史、成功史[M]. 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2018.06.
楊莉菊,田羽.抗戰時期“宋氏三姐妹”的輿論影響力研究[J].蘭台世界,2015,(第16期).

宋氏三姐妹社會紀念

全球首個宋氏三姐妹生平主題展覽《她們•風華絕代——宋氏三姐妹特展》於2016年4月28日至7月31日在上海朵雲軒藝術中心舉行,徵集自海內外的300多件文物、文獻、照片首次在中國大陸亮相。這也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宋慶齡、宋藹齡、宋美齡三姐妹政治殊途後的第一次“重聚”。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