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沈宗琳

鎖定
沈宗琳(1913-1991),江蘇江陰人。上海私立中國公學政治系畢業。曾任上海晨報國際版編輯,《甘肅民國日報》編輯、編輯主任,中央社蘭州分社編採組長,中央社迪化分社主任,1944年底調中央社總社。1949年,隨中央社到台灣,1953年任總編輯,長達20年。1973年,被選為監察院監察委員,還給台北的《聯合報》、《中國時報》、《中華日報》、《民族晚報》撰寫社論,並在“國立”師範大學任課。
中文名
沈宗琳
籍    貫
江蘇江陰
出生日期
1913年
逝世日期
1991年
畢業院校
上海私立中國公學
職    業
編輯
出生地
江蘇江陰
抗日戰爭期間,擔任《甘肅民國日報》夜班編輯到撰寫社論、專論、翻譯國際時事論文,主編副刊,撰述《國際一週》專欄,參與重要採訪。
《甘肅民國日報》在沈宗琳的努力下,從1938年下半年起,創辦《國際一週》及《國際政治名詞淺釋》、《國際論文選》、《每週文摘》(內容以國際時事為主)等。他到處蒐集各種外文報刊,選譯專稿。如《密勒氏評論報》、《字林西報》、《匹茨堡日報》、《美亞雜誌》等。約數十篇論述國際時事的論文,發表在《甘肅民國日報》上。這些譯稿的論題,包括:《美國與中日戰爭》、《國際局勢在轉變中》、《希特勒所答應日本的是什麼?》、《這是日寇侵略的致命傷》、《美國與新中國》、《美國對於遠東的責任》等。還撰寫了大量論述國際時事政治的社論、專論、星期論文以至小言(短評)等。1939年6月,當英法同蘇聯的談判長期無結果時,他在“小言”《需要快動作》中説:“反侵略大團結運動,各國應從大處着眼,當機立斷,不應該再走蝸牛式的迂迴路。”8月13日又以《英國注意》為題説:“吾人謹以至誠奉告‘洋傘’外交的英國:助長侵略火焰,不啻引火自焚,英國切勿‘匿得眼前瘡’而貽患於將來的身體。”當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後,又在《歐局的風雲》中指出這個條約“無非是德國想暫時緩和蘇聯,拆散英法蘇團結,以攫取但澤與波蘭。”當英國宣告“對德進入戰爭狀態”後,9月5日在《歐局一轉》中指出:“反侵略的國家一定會站在一條線上”,6日在《歐戰揭幕》中指出:“德軍已經踏上了第一次歐戰的覆轍。”後來事變的進程證明這些論述是正確的,具有遠見的。
沈在《甘肅民國日報》主編的副刊《生路》、《每週文摘》、《文摘》、《集納雙週》等也都頗有特色。如《集納雙週》第16期,集中反映各個敵戰區域的狀況,總標題是《王道樂土寫真集》。其中關於“東北”的小標題是:“仍然要用刺刀來統治”。“滿州社會的天下”、“被廉價收買的奴役勞動力”、“看九十萬煙徒”。關於“上海的小標題有:“祖國之音系住人心”、“上海永遠在鬥爭中”等。關於香港的小標題有:“米吃人”、“苟延殘喘的商業”、“死神與恐怖統治下”、“八十萬同胞不忘祖國”。
主編《生路》是一個以文藝為主的綜合性副刊。主要發表反映抗戰、反映論陷區人民生活和日寇暴行的作品,還發表過一些翻譯作品,包括譯自日本、英美和帝俄的作品。發表過一些反映日寇佔領下的城市狀況的通訊,以及納粹集中營瘋狂殺害無辜的作品。
他被調到重慶後,還為《甘肅民國日報》定期撰寫《重慶兩週》,揭露時弊。1945年4月的《黃金臭事》中,揭露了特權階層利用黃金牌價調整的機會,大量套購黃金期貨的經過。文中説財政部雖然正式宣佈了處置辦法,“但輿論和民心並不滿足,他們要求處罰這些利用職務的貪官污吏和銀行人員。”在《黃金案續志》中又説:“對此等罪魁,透露消息者之追究,呼籲尤烈,揭出參加會議的五人,宋、俞為首。”宋即行政院長宋子文;俞即財政部長俞鴻鈞。在《從商場看戰場》中,由豫鄂會戰説起,“在地圖上,襄樊、南陽、老河口、漢中一連串形勢,使不健忘的人們聯想了衡陽、桂林和柳州的慘劇,於是市場第一個反映是河南香煙價格暴漲,……”這裏的妙處是“使不健忘的人們聯想了衡陽、桂林和柳州的慘劇”,因為國民黨官方是一直竭力掩飾幾個月前發生在西南的國民黨軍隊大潰退所造成的那場慘劇的,而且從來也不把它叫作“慘劇”。
他被選為省文聯音協副主委。1958年,任張掖藝術學院(後合併為師專)音樂科主任兼校委委員職務。1960年,赴上海蔘加“第四屆上海之春”全國性的音樂觀摩大會。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