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阪泉

鎖定
相傳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其地所在,有四説:
(1)在山西陽曲縣東北,相傳舊名漢山 。
(2)在今河北涿鹿縣東南。
(3)在今山西省運城縣南。而如今在延慶縣張山營鎮有兩個村莊,分別叫上阪泉和下阪泉。它們在過去原本是一個村莊,叫做阪泉村這裏也有可能是阪泉之戰的戰場。
(4)在今河南扶溝縣
中文名
阪泉
地    址
延慶縣張山營鎮
成    就
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
舊    名
漢山
拼    音
bǎn quán

阪泉古代姓氏

姜姓,炎帝之裔。(見於《路史》) [1] 

阪泉上古地名

阪泉,皇甫謐日:在上谷(今河北懷來)。 括地誌雲:阪泉,今名黃帝泉,在媯州懷戒縣東五十六里。《五帝本紀》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根據錢穆先生《史記地名考》,錢穆先生認為,在今天的河北省涿鹿縣,黃帝、炎帝何緣會戰於此?阪泉與涿鹿相近,應在今天的山西省解州市、運城市安邑境內。
典故:《孔子家語·五帝德》:“﹝黃帝﹞服牛乘馬,擾馴猛獸,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
其地所在﹐有四説﹕ [2] 
1、在山西省陽曲縣東北﹐相傳舊名漢山。
左傳·僖公二十五年》:"遇黃帝戰於阪泉之兆。"參閲《嘉慶一統志·太原府》。
2、在今河北省涿鹿縣東南。
①《史記·五帝本紀》﹕"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張守節正義引《括地誌》﹕“阪泉﹐今名黃帝泉﹐在媯州懷戎縣東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東北﹐與涿水合。又有涿鹿故城﹐在媯州東南五十里﹐本黃帝所都也。”
②《晉太康地裏志》曰﹕“涿鹿城東一里有阪泉﹐上有黃帝祠。”
據河北省《涿鹿縣誌》黃帝文化篇第538頁載:阪泉即古涿水之源,在礬山鎮西南偏北3.6公里的上七旗村內,泉湧如住,水色清澈,除村民飲用外,還可澆田。其水流出之河道,今人稱為“清水河”,即古“涿水”。
3、在今山西省運城縣南。
宋沈括《夢溪筆談·辯證一》:"解州鹽澤方一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嘗溢﹔大旱未嘗涸。滷色正赤﹐在阪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
4、河南扶溝縣
另有,黃帝城蚩尤三寨蚩尤泉定車台黃帝泉、橋山、蚩尤墳蚩尤血染山土塔等遺址、遺蹟亦在此縣。

阪泉阪泉之戰

相傳黃帝時期,在黃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戰中,炎帝和蚩尤也是兩個很強大的部落的首領。炎帝和蚩尤成為黃帝最大的兩個對手。黃帝修整軍隊,經過充分的準備後,黃帝與炎帝兩大部落在阪泉發生了大規模交戰。經三次的激烈戰鬥,黃帝部落聯盟獲得勝利,初步建立的黃帝對中原地區的領導地位
阪泉之戰是中華民族遠祖炎黃二帝之間最著名的一次戰役。《史記》開篇《五帝本紀》記載: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這次戰役後組成炎黃部落聯盟,使黃帝取代炎帝。
距今5000多年前,炎帝、黃帝是黃河流域部落首領史傳炎帝成為部族首領後,“定都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相傳他是有熊國君少典氏之子。有熊,即河南新鄭縣。春秋《國語》載:“少典娶嬌氏,生黃帝、炎帝”。又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又有一種説法是:少典國國妃有嬌氏生炎帝,而黃帝母則是少典國君聰明美麗的次妃。“生於軒轅之丘,名曰軒轅”,軒轅即黃帝。按照這種傳説,則炎帝、黃帝是同父異母兄弟。
炎帝出生後,被養於姜水濱,故以姜為姓。炎帝是個傳奇人物,史載他“牛首人身”。這當然不可信,而是當時炎帝部族以牛為圖騰,故把部族首領神化了。在他率領部族東遷途中,擊敗了不少當時散佈在長江流域的諸多弱小部落。炎帝在陳定都時,與一個叫“九黎”的部族發生了多次戰鬥。“九黎”部族是當時長江中游一帶各部族中比較強大的一支(亦有河北涿鹿之説),首領蚩尤性格殘暴。炎帝與蚩尤多次大戰,力不能敵,只好由陳地敗退到阪泉(今扶溝)一帶安營紮寨,準備休整後再戰蚩尤。而蚩尤在大勝以後,更加躊躇滿志,也打算休整一段再乘勝追擊,一舉殲滅炎帝,然後消滅黃帝。
就在炎帝與蚩尤作戰時,居住在有熊的黃帝部族已逐步發展壯大。相傳他建造房屋、養蠶制絲、做衣服、造船、造車,還發明瞭文字。黃帝看穿了蚩尤的陰謀,就召集謀士商計對策,選定三月三日出兵,首先收復炎帝,然後再滅蚩尤。
黃帝為了和炎帝修好,先派遣使者從新鄭來到阪泉(今扶溝),説服炎帝歸順,共同對付蚩尤。炎帝不僅沒有采納黃帝的建議,而且還準備在阪泉與黃帝大戰。於是,黃帝就親自出徵,率領數十萬兵馬,圍困阪泉。
開戰後,黃帝率領“熊、羆、狼、豹、貙、虎”六部軍隊在阪泉之野與炎帝擺開戰場,六部軍隊各持自己的崇拜物為標誌的大旗,黃帝作為六部統帥也持一面類似“大纛”之旗,列開了陣勢。首先,炎帝在黃帝沒有防範的情況下,先發制人,以火圍攻,使得軒轅城外經常濃煙滾滾,遮天蔽日,應龍用水熄滅火焰,黃帝帥兵將炎帝趕回阪泉之谷,囑手下士兵只和炎帝鬥智鬥勇,不傷其性命。在阪泉河谷中,豎起七面大旗,擺開了星斗七旗戰法。炎帝火戰失利後,面對星斗七旗戰法,無計可使,一敗塗地,躲回營內不敢挑釁。黃帝仰慕炎帝的醫藥和農耕技術,決心與他攜手創建文明國家。他在炎帝營外擺陣練兵,千變萬化的陣法層出不窮,星斗七旗陣,讓炎帝的士兵看的眼花繚亂,在長達三年多的操練中,使各部的戰鬥力逐漸增強,而炎帝利用崖頭作屏障,只能觀望陣勢。然而,黃帝在這三年多的時間內,一邊以星斗七旗戰法練兵做掩護,一邊派人兵日夜掘進,早將洞穴挖到炎帝營的後方。忽一日,黃帝兵將突然竄出,偷襲了炎帝陣營,活捉了炎帝。
黃帝在這場戰爭中,經“三戰然後得其志”,阪泉之戰以後,黃帝、炎帝連同分別從屬於他們的一些部落結成聯盟,形成了超越親屬部落聯盟的新型聯合體的雛形,確立黃帝的領導地位,拉開了英雄時代的帷幕。[14] 為了徹底征服炎帝,黃帝又派人出營勸説炎帝歸順,與之結盟。炎帝被黃帝的舉措和誠意所感動,於是就同意結盟聯合,甘願稱臣,發誓不再與黃帝抗衡。
黃帝與炎帝聯合,組成炎黃部落聯盟,聲威大振,不久與蚩尤部落開戰。阪泉之戰,這這場發生在炎黃二族之間的兄弟之爭,使炎黃集團合二為一,實現了華夏民族的第一次全面大融合。

阪泉阪泉遺址

阪泉之戰遺址究竟在何處,是一個長期懸而未決的史學問題。有河北涿鹿説、北京延慶説、河北省懷來説、河南扶溝説,以及山西運城説等。
阪泉之戰的另一個地點説法是指今山西運城解州鎮。理由有二:解州鎮春秋晉國時稱解梁,漢代置解縣。據《解縣誌》記載:解梁古時曾稱作涿鹿。第二,從如今的地圖看,炎帝的都城是蒲阪,即今山西省永濟蒲州鎮,黃帝居於軒轅之丘,是在鄭州軒轅丘,而運城正好處於兩者之間,離永濟相當近。有個説法是黃帝突襲炎帝,取得決定性勝利,那麼運城解梁的説法就比較可信。
如果是河北涿鹿的話,那麼兩個大帝得故意北上開戰,不合情理。當時的扶溝距離陳(淮陽)60公里,地勢平坦、空曠,黃帝突襲炎帝自西北而下東南,正適合兩軍作戰,所以河南扶溝也最有可能的阪泉之戰地點。
雖然事實還有待進一步的考證,以的情況來説還不能確定[阪泉]到底是不在扶溝縣。 [3] 

阪泉現代地名

阪泉 阪泉
延慶縣張山營鎮有兩個村莊,分別叫上阪泉和下阪泉。它們在過去原本是一個村莊,叫做阪泉村這裏也有可能是阪泉之戰的戰場。

阪泉遊戲地名

QQ華夏中的地名 是新手的必去之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