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水河

(黃河支流渭河支流葫蘆河的支流)

鎖定
清水河,又名隴城河,古稱略陽川水。因河水源出隴山,多流經石質溝谷,泥沙含量小,流水清澈,故名清水河。黃河支流渭河支流葫蘆河的支流。發源於甘肅省張家川縣張棉驛鄉,經川五、四方,自隴城鎮楊家河村進入秦安縣境內,流經隴城五營蓮花鎮後,於靜寧縣仁大鄉高家溝匯入葫蘆河。清水河全長81.5公里,流域面積881.6平方公里。來自莊浪縣的水洛河一般視為清水河最大支流。 [1] 
清水河流域是張家川、莊浪、秦安三地的農業區,建設有多處水利設施,有比較好的灌溉條件。也是早期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著名的大地灣遺址位於清水河下游岸邊的秦安縣東北的五營鄉邵店村。 [1-2] 
中文名
清水河
別    名
隴城河
五營河
略陽川水
所屬水系
黃河支流渭河支流葫蘆河的支流
地理位置
葫蘆河天水秦安縣境內
發源地
隴山北麓甘肅省張家川縣張棉驛鄉
主要支流
馬關溝(河)
大陽溝(河)
河    長
81.5 km
流域面積
881.6 km²
河    口
靜寧縣仁大鄉店峽山(一説高家溝)

清水河幹流概況

清水河位置及水系分佈 清水河位置及水系分佈
清水河古名略陽川水。據《水經注》載:“其水(瓦亭水)又西南與略陽川水合,水出隴山香谷(趙銀川)西西流……其水又西曆略陽川。……又西徑略陽道故城(今秦安縣隴城)……”《秦安志》(明版)載:“略陽川水源亦出於隴山,流經三甸川、斷山(今龍山鎮)、隴城縣故城。”《秦安縣誌》(清版)載:“略陽川水源出華亭主山西流為清水鄧川,亦名蚶(憨)頭川。又西為三甸川入縣境。又西經龍山鎮北(鎮有城嘉慶五年築),又西橋子溝水,出橋子山經木河溝來注所謂連合川也,又西松樹鎮水自南注之,又西卧龍川水注之,又西石板川水,自北來會,水亦源於主山,西南流經褒嘉寺入縣境。又西南石板川野稷渠水自東高妙溝水自北注之。又西南與連合川會,自是通稱略陽川川水。又西經馬家河北頃塬水自南注之……”
現代地理考,清水河全長81.5公里,流域面積881.6平方公里。源出張家川縣張棉驛鄉隴山(關山)北部卧虎山南側(一説石廟梁之西 [3]  、石廟子村北麓 [1]  ),自發源地張棉驛鄉向西南流入境內,稱北河,與南河交匯於韓川,向西南流至馬家流入秦安縣境,形成較寬闊的河谷川地。 [4]  。張家川縣境內長41.15公里,流域面積350.87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26.74%。落差400米,平均坡降0.97%。年降水總量570毫米,年徑流深88毫米,年徑流模數2.80公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98立方米緲,佔總流量的15.98%。多年平均徑流量3087.7萬立方米,佔總徑流量的18.4%。最大洪水流量234立方米緲。 [3] 
清水河至秦安縣境,又名五營河,自隴城鎮張溝村進入秦安縣境內,流經隴城、五營和蓮花鄉後,入靜寧縣。在秦安縣境內河長24.1公里,流域面積316.34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35.88%。縣境內清水河有一級支流17條,其中大於10公里的為5條,最長的蘇家峽溝長為19公里。沿河兩岸均可自流灌溉,幹流灌溉面積2.03萬畝,種植各種瓜果疏菜和農作物。冰凌期為75天。 [1] 
清水河源於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石堡子河,從陽坡鄉周家峽口入境,至仁大鄉店峽山匯入葫蘆河,流長72.3公里。 [5] 
清水河上游張家川段 清水河上游張家川段 [6]
清水河張家川龍山鎮河段 清水河張家川龍山鎮河段
清水河靜寧縣段 清水河靜寧縣段
清水河匯入葫蘆河處(在靜寧高溝村附近) 清水河匯入葫蘆河處(在靜寧高溝村附近)

清水河水文特徵

據《秦安縣誌》載,清水河多年平均流量0.63立方米/秒,佔總徑流量的29.72%;多年平均徑流量1994萬立方米,佔總徑流量的29.76%;年侵蝕模數為6800噸/平方公里,年輸沙量215萬噸。 [1] 

清水河主要支流

水洛河,名稱甚古,《水經注》已見。關於水洛河與清水河的上下級關係,甘肅省各地方誌記載不清,有地圖將水洛河與清水河交匯後河段標為水洛河,但多處地方誌無記載水洛河注入上級葫蘆河地點,相反,清水河一般都記載有匯入葫蘆湖地點,但水洛河長90多公里,長於清水河。
水洛河,有兩源,北水洛河發源寧夏隆德縣蘇台鄉境內六盤山西麓,從通邊鄉佛崖灣入莊浪縣境,納東溝水;入通化鄉納新集東溝水(一稱折種川);入良邑鄉納章麻河、小河及秦家溝、李家咀溝水;在莊浪縣城南與南水洛河交匯。南水洛河,《水經注》稱犢奴水。發源韓店鄉關山西麓,眾水匯合成流,納試雨河,經南坪鄉納眾溝水,在莊浪縣城南匯北水洛河後稱下水洛河。入朱店鎮經石門口,古稱石門水,納孔家溝水及長尾溝水。入萬泉鄉納青龍溝水,後與南側的清水河交匯,在徐城村南入靜寧縣,與葫蘆河交匯。河長92公里,莊浪縣縣內全長89.5公里,流域面積836.6平方公里(北河長31公里,流域277.9平方公里;南河長31.15公里,流域325.7平方公里;下河長27公里,流域233平方公里)。最大徑流量1.48億立方米,最小0.21億立方米,年均徑流量0.84億立方米,莊浪縣內水源補給0.76億立方米。北水洛河淡水,南水洛河微鹹,下水洛河偏淡。含沙量年均輸395萬噸。 [7] 
上游張家川縣境內,主要支流有92條。其中較大支流有北河、南河、馬關河和木河。
馬關溝(岔李溝),起點為張家川縣上豆村陡坡下,地理座標為東經106°07′39.15″,北緯35°11′96.15″,終點為四方村大房磨,地理座標為東經106°02′44.39″,北緯35°01′59.56″,全長為19.44km。馬關溝(岔李溝)已建堤防為5級堤防。
大陽溝(松樹溝),起點為張家川縣大楊村梨園,地理座標為東經106°07′49.86″,北緯34°96′16.64″,終點為連柯村清水河,地理座標為東經106°04′89.01″,北緯35°01′22.22″,長度為9.23km。大陽溝(松樹溝)已建堤防為5級堤防。 [8] 

清水河治理開發

清水河蓄水工程

蘇家峽水庫 蘇家峽水庫
蘇家峽水庫,位於秦安縣清水河南岸邊支流蘇家峽上,1958年4月興建,至1959年8月建成高37米的大壩,總庫容量820萬立方米,灌溉五營公社的陳峽、薛李、麻溝、蔡河、王溝5個村的5000畝農田。1959年8月29日上午10時降大暴雨,堤壩沖毀,淹沒下游糧田和25户居民房屋、水磨、樹木等,損失10.49萬元。同年10月至1962年7月,重新建成大壩。同年灌地5000畝,保灌3600畝。1972年9月由地、縣水利部門設計施工進行第一次維修,大壩增高到42.5米,壩長140米,同時延長了輸水洞斜卧管、側堰式溢洪道等。至1975年4月竣工。新開挖排洪渠道3條,170米,總庫容量由421萬立米米增加到896萬立方米。工程防洪能力按50年一遇設計,500年一遇校核的規定,蘇家峽水庫又於1984年10月至1988年6月進行了第二次擴建和加固維修。 [9] 
石峽水庫 石峽水庫
石峽水庫,位於張家川縣境西北部清水河上游張棉驛鄉石峽口,距縣城35公里。壩址以上河流長度9.4公里,控制流域面積32.6平方公里。水庫由原天水專署水利局設計。樞紐工程由大壩及輸水泄洪洞組成,屬四等工程。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洪水設計,500年一遇洪水效核。大壩為黃土均質壩,最大壩高34.6米,壩長110米,水庫總庫容440.2萬立方米,其中,調洪庫容101.66萬立方米,興利庫容74.54萬立方米,死庫容264萬立方米,屬小(一)型水庫,是張家川縣西北部最大的蓄水工程。水庫於1966年11月開工修建,1968年列入國家建設項目。1969年8月竣工,9月截流,1970年蓄水投入灌溉。

清水河灌區工程

石峽灌區,有川王、龍山、四方3個鄉、17個村、3809户,總耕地面積3.05萬畝,設計灌溉面積1.23萬畝,有效灌溉面積9700畝,保灌面積9700畝。其中,自流設計面積7060畝,有效灌溉面積6340畝,保灌面積6330畝。灌前糧食平均畝產107公斤,灌後平均畝產290公斤,每畝增產83公斤。1973年開始灌區建設,至1978年共建成干支渠總長40.21公里,襯砌渠道21.36公里,建成各類建築物196座,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灌區主要工程有攔河滾水壩、進水閘和衝沙閘,並有小型電力提灌站10處21級。1985年,龍山鎮集市建設,將原過境渠道全部佔用,引水無法通過。為解決下游灌溉引水,同年又增建了汪堡進水口,形成了第二乾渠。 [10] 
五營南渠,在五營公社薛李大隊至馬川大隊。屬蘇家峽水庫配套自流灌溉渠道,距水庫大壩2500米。設計灌溉面積6400畝,其中自流灌溉面積5730畝,提灌580畝。1964年開通。乾渠全長8.5公里,有渠道建築物46座。由於是臨時建築軟堰攔水,塌方滲漏嚴重,工程毀壞,年久失修,46座渠道建築物能使用的只有36座,近年僅有2.5公里渠道通水,只能灌溉薛李、蔡河2個大隊的千畝地,沒有充分發揮效益。1988年蘇家峽水庫加固後,投資26.6萬元,投工5.6萬個工日,維修和新建乾渠8.32公里,建築物57座,達到了原設計要求。
蓮花北渠,在五營公社趙面和蓮花公社上河大隊之間,引清水河水自流灌溉。1966年,由蓮花公社郭河、馮溝、仁義、桑川、上河等大隊聯合修通。乾渠長13公里,支渠38條,20公里,設計灌溉面積4000畝,保灌1000畝。
隴城南渠。在張川回族自治縣馬河大隊至五營公社。1968年通水。渠道全長17.5公里,引清水河水灌地2000畝。 [11] 
高豐渠,在仁大鄉境內,引清水河水,從高溝村黃蒿灣開口引水,至李家灣入葫蘆河,全長4公里,1971年至1972年修建,已襯砌1.5公里,有支渠3條,全長1.5公里,引水流量0.3立方米/秒,投2.5萬個工日,國家投資1.1萬元,用水泥90噸,完成土石方4.2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loo畝,保灌900畝。由於河牀下降,進水困難,1984年國家投資3.8萬元,在高溝修建一處低揚程、大流量提灌站。 [12] 

清水河河道治理

隴城改河工程。清道光十七年(1837)為固城保民,知縣嚴長宦曾“督令眾人遏歸故道”,當地羣眾稱為“嚴公堤”。1989年10月,縣委、縣人民政府在隴城鄉召開現場辦公會議,興修改河爭地防護城池,總投資32.43萬元。同年11月開工。投工12.65萬個,開挖主河槽長480米,平均口寬35.32米,底寬13.86米,使清水河按人們的意願流入新開河槽。1991年5月竣工。爭地466畝,保護隴城城郭和兩岸農田及4村5600多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11] 

清水河流域概況

清水河流域地理

清水河自東向西流域張家川、秦安、靜寧境,在黃土高原地區形成一系列川區。至上而下依次為:
廟川,位於縣城北,清水河上游,石峽口水庫居河川西端。自東向西經張棉驛、上蔣至廟川,全長4.75公里,均寬220米,總面積1.05平方公里,海拔1890米~1940米。河谷沿岸有河漫灘和超河漫灘,土壤為河澱黃砂土和沖積砂礫土。因含砂礫較多,故耐旱性較差,肥力不高。河川兩側有1級~2級階地。
憨頭川,古稱鄧川。《秦安志》(明版)載:“東百四十里日鄧川;亦名咐(憨)頭川……”位於清水河之東北部。北南走向,自石峽口起,經鐵窪、柳溝、川王、小河至馮家、偏牛溝口,全長9公里,均寬600米,總面積5.4平方公里,海拔1640米~1800米。東北高,西南低。河谷兩岸坡度大,山勢較陡,河川兩側有1級~3級階地。河牀西邊為河漫灘和超河漫灘,由河流沖積而成,多為河澱黃土、河澱黑土、洪澱紅土等。土層深厚、旱澇保收。 [13] 
略陽川。又名清水河川、五營川。在秦安縣東北,為東西走向。略陽川始於張家川縣張綿驛南側,東自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與隴城鄉交界,西至蓮花鄉與靜寧縣交界處,全長約25公里,寬度0.5公里~1.0公里。清水河在川道西流。略陽川由漢置略陽縣而得名。
略陽川主要受清水河侵蝕堆積而成,河流兩側保留有較完整的一、二級階地,三級殘存。因河流蛇曲擺動很大,一級階地僅在河曲凹岸兩側零星分佈,主要由沖積和洪積粘質砂土、砂卵礫石組成。厚度3米~5米,階面高於現代河牀或河漫灘2米~4米,寬度10米至百餘米。二級階地保留完整,厚度10米~16米,是主要糧田地。三級階地在隴城至五營鄉的蔡河一帶南岸有保存,階面高出二級階地60米~80米。現代河牀平坦,寬100米~200米。 [14] 

清水河流域文化

清水河流域也是早期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在下游河口處有高家溝遺址。高家溝遺址,位於葫蘆河、李店河、清水河三水交匯處的仁大鄉高家溝村南北500米處的第二台地上,面積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5米,暴露遺蹟遺物有灰坑、灶坑、燒窯坑、火種坑、白灰面、墓葬。出土器物有陶罐、盆、瓶、缽和石斧、刀、蛋丸紡輪等。陶器多為素面細泥紅陶、籃紋紅陶、繩紋夾砂灰陶、紅陶、彩陶等。系新石器時代廟底溝、馬家窯文化,內有青銅器時代齊家文化、寺窪文化遺存,保存狀況:有輕微破壞。 [15] 
大地灣遺址 大地灣遺址
舉世聞名的大地灣遺址位於秦安縣東北的五營鄉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為新石器早期及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遺址,大地灣遺址1958年後即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秋開始發掘,1988年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發掘所獲資料看,大地灣遺址是甘肅東部地區發現較完好的一處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存,距今4900-8120年。2006年發掘工作的最新發掘研究成果顯示,大地灣遺址的人類活動歷史由距今8000年推前至距今6萬年。大地灣遺址刷新了中國六項考古之最: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中國最早的彩陶、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中國最早的宮殿式建築、中國最早的“混凝土”地面、中國最早的繪畫。 [2] 
清水河流域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清水河從萬山叢中自東而西利劈而來,在隴城鎮處張開,故隴城為軍事要塞,關隴之咽喉。看那南北山高入雲聳,為天然屏障;西有蓮花城、大地灣,地域開闊、土質肥沃,是駐軍屯糧之地。這就註定了這條河谷(古稱略陽川)是歷代兵家必爭的古戰場。據史料記載,在戰國時期這裏已是割據爭霸之處。
在東漢建武八年,光武帝劉秀為得略陽城(隴城鎮)而達到“得隴望蜀”的目的,與據守隴右的隗囂爭戰兩月之久,一場死守與爭奪的戰鬥十分激烈。隴城鎮對面(清水河北岸第二台地)就有劉秀大將來歙與隗囂之將金梁交戰處的野戰坡遺址。隗囂割據抗劉秀,劉秀隗囂奪略陽,斬山築堤,激水灌城,馬蹄聲聲,鬥智鬥勇。旌旗與戰馬,大刀與長矛,鮮血與屍骨,隨着清水河洶湧的波濤而起伏遠走。 [2] 
街亭古戰場遺址 街亭古戰場遺址
街亭古戰場遺址,在清水河上游的隴城鎮與龍山鎮之間。建興六年夏(公元228年),諸葛亮為實現“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宏願,兵出祁山,他派參軍馬謖率軍據守街亭要塞,以斷魏軍經隴山通道而西上之路。然而,熟讀兵書的馬謖卻死守所謂“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的教條,屯兵山上。結果,蜀軍立足未穩,魏國人馬暴風驟雨般襲來,將蜀軍團團圍住,並斷其水道,使蜀軍不戰自亂。街亭失利,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拔西縣千餘家,不補街亭所喪”,叱吒半生、神機妙算的諸葛孔明痛哭流涕,不勝慚愧,就自貶三等,以督厥咎。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