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閩北語

鎖定
閩北語主要分佈於福建省北部古閩之建寧道建州(今建甌)地區,以建甌話為代表。閩北語屬於歷史最早、影響力較大的閩語之一,由古漢語發展而來,保留了古漢語中眾多的語音特點和古漢語詞彙構詞方法。閩北語的別稱有閩北話、建州話、閩越語、建甌話。
中文名
閩北語
外文名
Northern Min
別    名
閩北話
建州話
閩越語
別    名
建甌話
主要分佈
福建省北部古閩之建寧道建州
來    源
古漢語
隸    屬
閩語
注    音
Mâing-bă̤-ngṳ̌
相關考試
閩北方言(建甌話)等級考試 [1] 

閩北語簡介

閩北語屬於閩語,通俗的叫閩北話,又稱建州話、閩越語、建甌話,以建甌話為代表,內部各語互成分支,有建甌腔、建陽腔、浦城腔、松溪腔、南平腔、政和腔、順昌腔、武夷山腔等八個腔。建甌古時為建安郡、建州建寧府的治所在地,為閩北政治文化中心,語言為閩北通用。
閩北語由古漢語發展而來,保留了古漢語中眾多的語音特點和古漢語詞彙,構詞方法,如:閩北講“臉”為“面”(音:mīng),“鍋”為“鼎”(音:diǎng),“筷子”稱為“箸”(音:dō或dṳ̄),“説”稱為“曰”(音:“ua2”),“右手”稱為“正手”,“左手”稱為“反手”,“走”稱為“行”,“跑”稱為“走”。例句:“佢新婦嘅囝仔生得甚雅視”(他兒媳的孩子長得很漂亮)。半暝嬉手機,日當討寐憩(半夜玩手機,白天想睡覺)。因閩北地處史上百越分佈帶,此外還融入了百越語言,有少數一些類於百越語言的構詞方法,如閩北語將“客人”講成“人客”,“母雞”講成“雞母(雞牳)”,“紙錢”講成“錢紙”,“癆病”講成“病癆”,“螢火蟲”講成“火螢蟲”。其次,部分閩北語有部分詞彙屬於有詞卻無字可寫,如:動詞“lă”,所對應的漢語意思有兩種,一是“舔”,二是“塗”,表示的是一種貼近的來回動作。《武夷山志》中有載,“武夷山方言屬於漢語方言,與壯侗語族的百越語言有關。”

閩北語分佈

閩北語主要分佈於福建省北部古閩之建寧道建州地區,今福建地區的建甌市、浦城縣(城關以南)、延平區(城關除外)、政和縣順昌縣(東部鄉鎮)、松溪縣建陽區武夷山市等地。新加坡及台灣部分地區、意大利

閩北語發展歷史

閩北語誕生於秦朝,閩北語本無文字,涉及關於閩北語文字的書籍為一本叫《建州八音》的書北語中的漢語詞成分,對有音無字的非漢語詞彙部分未做收集部分採取訓讀漢字記載。後來有人借用注音字母與漢字夾雜書寫的文字來記載閩北語言,就此創造了閩北語文字,這種文字叫着“武夷字書”,簡稱作“夷字”。此本成於清朝乾隆年間,林端材所著,是一本關於閩北字韻的字典,收入了許多閩北的方言字。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西歐傳教士也曾造過一種羅馬字母基督教會內不懂國語的閩北的人士使用,名為《Gṳ̿ing-nǎingLô̤-mǎ-cī》即《建寧羅馬字》,保留的有用該羅馬字的寫的《聖經》。

閩北語受戰爭影響使用人口範圍大大縮小

閩北的邵武、光澤、建寧、泰寧、將樂、順昌等縣市在宋朝以前這裏曾經通行閩北語,由於北方土地被金人佔領加劇了利益集團對農民的土地兼併,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淪為利益集團的佃農,在賦税繁重的情況下,整個南宋時期閩北各地發生過多次的農民起義,導致當地人口大量鋭減,一些文人描寫了當時的慘況:“前村不復炊煙起,長似清明寒食時”,“江閩五十邑,荊棘五千裏”。在宋廷的獎墾下,江西撫州、信州一帶的人大規模向閩北移民,填補當地的人口空間,嚴粲在《兵火後還鄉》中寫道:“舊時巷陌今誰住,卻問新移後來人”。這“新移後來人”便是翻過武夷山的贛人。這些定居者大體按路程的近遠而遞減,邵武軍最多,南劍州所屬的將樂、順昌其次,建州所轄的西片崇安、建陽又次之。《福建省志》將這次移民稱之為“第二次贛人入閩”。
正統九年(1444年)至景泰元年(1450年),爆發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鄧茂七起義),其勢威震八閩,波及贛南、粵北,明王朝派兵殘酷鎮壓,起義軍失敗後,被殺戮無數,人口大為減少,自此原本通行閩北語的三明市梅列區、三元區、永安市、沙縣、尤溪縣由於戰亂影響人口減少後被贛人,客家人,閩東福州人,閩南人遷入開始受到閩南語、客家話、閩東語、贛語和延平城關“土官話”的較大影響而從閩北語分離出去。

閩北語朱熹與閩北語

南宋詩人朱熹的母語是閩北語,他深入瞭解並研究過閩北語。他的著作中有不少關於閩北語的記述,他認為方言與古音"暗合",所以,他被人們批評得最多的《詩集傳》的"叶音",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以閩北音為依據,即以自己所説的閩北語來確定古韻,它們跟現代閩北方言仍存在對應關係,應該重新估計《詩集傳》叶音的語音價值。

閩北語閩北的現代語言區劃與歷史行政區劃

現代語言區劃和歷史行政區劃不是同一的概念。前者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研究方言在地理分佈上的各種特點;後者是研究歷史時期的疆域政區地理的分佈與變化。但是由於中國文化的特點,使現代漢語方言區劃與歷史行政區的關係特別密切。從閩北來看(這裏所説的閩北,是地理的概念也是歷史的概念),這種密切關係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以府(二級政區)為單位,內部有較大的一致性,而且方言區劃和歷史行政區劃基本上是重合的,即以建甌話為代表的閩北語,分佈於建甌、建陽、崇安、順昌(東部鄉鎮)、浦城、松溪、政和六縣,與歷史上建寧府行政區劃相重合;以邵武話為代表的閩贛話,分佈於邵武、光澤、建寧、泰寧,包括順昌(西部鄉鎮),將樂六縣,略大於歷史上的邵武府行政區劃;而以永安話為代表的閩中語,分佈於永安、三明沙縣、包括尤溪四縣,則略小於歷史上的延平府今(南平)行政區劃。
對於上述閩北的語言區劃與歷史行政區劃的密切關係,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一、權威方言與政區中心變易的關係行政區劃的政區中心一般都是該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以及時尚的中心,是當地最大的城市,一般人的語言心理也是儘量靠攏這個中心的。因此行政區劃的政治中心的方言,常常制約着該區的語言,起着某種約定俗成的作用。一旦中心城市變換了,那麼當地的方言也勢必隨之變換。閩北是福建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東漢建安初,福建境內最初設置的五個縣,閩北有建安(建甌)、南平(延平)、漢興(浦城)三個。三國吳永安三年(260),閩北置建安郡,“領建安,建平(建陽)、吳興(浦城)、東平、將樂、昭武(邵武)、綏安(建寧、泰寧)、延平(南平)、侯官、東安等十縣。五代晉開運三年(946)置劍州,宋太平興國四年(979)置邵武軍,明洪武元年(1368)復建寧府,改南劍路延平府邵武路邵武府,閩北境內三府並立。延平府管轄南平、順昌、將樂、沙縣尤溪、永安六縣;建寧府管轄建安、甌寧、建陽、崇安、浦城、政和、松溪七縣;邵武府管轄邵武、光澤、泰寧、建寧等四縣。因此,建甌、邵武作為二級政區——府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由來已久,對該區方言的影響顯而易見,由此而形成了以其方言為代表的閩北方言區和閩贛語區。
二,方言分區與交通地理的關係。古代的交通中,河流佔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南方的山地和丘陵地區。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河流有舟船的便利;二是山地丘陵地帶的河流雖沒有航運之便,但是河谷平地卻自然而然地成為交通的通道。尤其是山地和丘陵地帶,移民往往是溯河而上或沿河而下。河流的沿岸也往往是可以墾殖的山谷平地,所以在沿河流域常常形成經濟區。而同一經濟區由於居民頻繁的相互交往,其方言也自然容易接近,同時又保持相對的獨立性。每一個這樣流域或經濟區也自然的會形成一二箇中心城市,所以古代的縣城多是沿河谷而設置的。尤其是在山地和丘陵地帶不同河流的兩流域之間,因為有高大的分水嶺阻隔,阻礙了彼此經濟區在社會、交通、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和發展,所以方言亦比較不容易接近。閩北屬於武夷山脈的中低山地,閩江上游的幾條支流——富屯溪、金溪、建溪、沙溪呈扇形分佈,支流之間有明顯高大的分水嶺。由陸路移入福建的漢人,最遲在東漢末年已越過仙霞嶺,經浦城和崇安兩地,進入建溪流域,移殖到建甌、南平、建陽等處,隨後又散佈到整個建溪流域,形成了閩北方言片。另一部分人也許走得更遠,溯沙溪到達沙縣、永安一帶,形成了閩中方言區。而由江西地區移民經過臨川越武夷山進入福建,然後散佈到整個富屯溪和金溪流域,因此邵武一帶的方言一開始就與閩北方言有所區別,發展到後來形成更大的差異,以至與閩西北的客家語有不少共同之處,形成兼具閩、贛語的閩贛方言片。至於屬於閩贛方言片的順昌,將樂,歷史行政區劃卻屬於延平(南平)府,這有其一定的歷史原因。順昌原由將樂劃出建縣,而將樂亦原屬邵武,只在後來劃歸延平(南平)府管轄,兩地的方言發展到現在,則有了更多的閩北方言的特色。
閩北的方言與歷史行政區劃儘管有不盡一致的方面,但有特殊現象的只有浦城方言和南平城關的北方方言島浦城方言屬於吳語已由來已久。因為浦城是古代浙閩的交通要衝,第一批由陸路入閩的漢人即是東漢末從會稽過浙南經浦城到達閩北,永嘉喪亂,中唐、唐末五代以及兩宋之際的北來移民,依然沿着此路入閩。所以浦城不僅從東漢末年以來就有吳語居民定居,而在後來跟吳語本土也一直保持聯繫。比較今天的浦城話和浙江吳語的異同,可以發現它不僅與毗鄰的浙西南接近,並且兼有浙北的特點。南平城關北方方言島的形成,可能是因為宋末至明初客家人移居閩西的結果,打破了今天方言分區和流域區、歷史行政區之間奇特的重合現象。

閩北語《建州八音字義便覽》

建州八音字義便覽》(簡稱《建州八音》)是一本記錄閩北方言的字書。為了方便根據發音方便找到需要的字,《建州八音》按照作者排定的聲韻系統彙輯編排,以音統字。每一字的發聲由“字母”(即今韻母)、“音韻”(聲母)、“音”(聲調)三部分組成,三十六“字母”為綱,十五“音韻”順次與之拼合為體,以八音序之成字。據今人潘渭水研究,《建州八音》是清代乾隆年間福建玉融(今福清)人林端才(字正堅氏)所著,模仿了《戚林八音》的體制,是研究福建西北地區古代方音的寶貴文獻。以下《建州八音》序與例言由潘渭水校訂,渾無向標點。

閩北語《建州八音字義便覽》序及例言

三經,治世之書,而《爾雅》與焉。其體詳於訓詁,蓋字學之權輿也。厥後如許氏之《説文》精於形象,沈氏之《四聲譜》妙於音韻,以及《洪武正韻》。國朝《康熙字典》薈萃羣書,允稱瀚海軌範。而求其易於齊民方言、將音覓字者則莫便於閩中戚公之《八音》、碧翁之《字義》。顧是書也,吾輩雖同志趨向,惜建屬地異語,殊難以習學省音。今特因其音韻,依其體格,將原譜“春花香秋山開”三十六字母改為“時年穠梅兒黃”三十六字母,亦用以梓里鄉談匯成是集,俾得互參便閲,不至傷於脱略。其以開宗學捷徑,殆亦補《爾雅》所未備歟。至於三十六字母與乎一字調出上下各四聲,以及十五音韻,俱載《例言》,茲未及詳也。
乾隆六十年季秋月題於建州芝山書屋
例言
一是篇之理,先宜熟讀“時年穠梅兒黃”三十六字母。次則凡一字母,均以“柳邊求氣直、坡他曾日時、鶯問語出非”三句定出十五聲。然後每聲又順口調為清濁高下各四聲,則字隨齒牙唇喉舌而得矣。
何謂凡一字母定出十五聲?譬如是開首“時”字字母,則將“柳邊求氣直”十五韻逐字俱貼在“時”字音,一類之聲就從“柳”字上呼起:柳(黎)、邊(閉)、求(計)、氣(器)、直(帝)、坡(疲)、他(剃)、曾(之)、日(呢)、時(時)、鶯(意)、問(眉)、語(霓)、出(砌)、非(戲)。此謂之間隔交呼是也。餘仿此。
何謂每字又順口調成清濁高下各四聲?譬如八音第一字是“之”字,則調之八音曰“之志指即芝志集字”。蓋“之志指即”四聲是為清高,“芝志集字”四聲是為濁下。餘仿此。
一取字之訣,須要先調八音,次尋字母。謹記八音第一音為要,即以第一音從“柳”字順呼,直至非韻,考遇便覓得字母矣。但看欲取何字,假如欲取“系”字,則先調八音曰“兮戲喜翕希戲言屍 系”,就將八音第一音“兮”字呼作“柳(黎)、邊(閉)、求(計)、氣(器)、直(帝)、坡(疲)、他(剃)、曾(之)、日(呢)、時(時)”,便得“時”字字母矣。又於“時”字字母支內將“兮”字本音從“柳”順呼,十五音內考遇何韻是“兮”音即止。今以首音“兮”字考遇在“非”字韻便逢“兮”字,再挨數至第八環,“系”字便可見。餘仿此。
一是法只須“時”字母以“柳邊求氣直”十五聲為音韻,熟讀百遍。其餘字母之聲不待思索,意到聲隨,自然流出。蓋有增之不得,減之不能。循是可以知諸韻之法,其味無窮。學者宜精心細察,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三十六字母:時年穠梅兒黃 犁田園種茄麻 吳舍正皮(右邊還有一個立刀旁)魚臍 油茅厝園桐發 放茶峨陽蟠蛇 人販柴南橋過 (內“種”同“穠”,“厝”同“茄”,實只三十四字母——原注)
十五音韻:柳邊求氣直 坡他曾日時 鶯問語出非
八音上:之志指即 八音下:芝志集字
學者照建語先讀八音二句——“之志指即 芝志集字”,次仍以建語讀三十六字母以及十五音韻三句,然後間隔交呼一類之聲,各念百遍至於極熟,方能生變,觸類旁通。
再將“時年穠”三字母間隔交呼一類之聲為式:
“時”字母便呼曰:柳(黎)、邊(閉)、求(計)、氣(器)、直(帝)、坡(疲)、他(啼)、曾(之)、日(呢)、時(時)、鶯(噫)、問(眉)、語(霓)、出(砌)、非(兮)。
“年”字母便呼曰:柳(聯)、邊(變)、求(見)、氣(鉗)、直(大年切)、坡(片)、他(忝,原字為左魚右田)、曾(錢)、日(年)、時(扇)、鶯(鹽)、問(棉)、語(閻)、出(韉)、非(還)。
“穠”字母便呼曰:柳(龍)、邊(糞)、求(供)、氣(燻)、直(中)、坡(噴)、他、曾(種)、日(穠)、時(舜)、鶯(壅)、問、語(銀)、出(翀)、非(熊)。
餘仿此。
環有定準:
●實環,實環有音有字 ○ 虛環,虛環有音無字 ⊙ 重環,重環二六同音
第一環之字概屬平聲
第二環之字純是仄。
第三環平仄互兼。茲分佈為兩截,以平聲之字列為上,其中用一小虛環寫有“俱平聲”三字為間,其環下之字概屬仄聲。若全環純平,末亦有“俱平聲”三字為識認。如無環記者,則是仄矣。
第四環亦是純仄。
第五環純平。
第六環義同二音。
第七、八兩環亦俱仄。
其環不論虛實,按環各屬一音,取字必要細尋,逐環挨數方不至有錯行之誤。
閩北語的音韻系統
語音變化 建甌向為閩北重鎮,唐朝年間曾是建州駐地,南宋紹興末年迄至明清,升為建寧府。清乾隆六十年(1796)時,在建甌出了一本《建州八音》(建甌方言字書,以下簡稱“八音”),其中所記建甌方言聲、韻、調十分精確。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建甌基督教會編寫了一套《Gṳ̿ing-nǎingLô̤-mǎ-cī》(建寧羅馬字,以下簡稱“羅馬字”)課本和“新約全書”,用羅馬字(拉丁字母)稍加改造,記錄建甌方言讀音。乾隆六十年迄今已有200多年了,光緒二十六年至今也已100多年了。抗戰時期陳儀主閩,曾努力推行“國語”;1956年以來,我國有組織、有系統地推廣普通話,迄今也有50-60年曆史了。拿200年前、100年前、50年前的方言材料跟今天記錄到的建甌方言聲、韻、調及一些字的讀音作個對照,可以明顯發現:建甌方言語音在發展變化。並且,近50年來的變化,比100-200年前的變化更大。因此,我們將建甌方言發展的變化情況分為兩個階段,即將清乾隆~光緒時期的變化稱作早期變化;將抗戰以來,特別是解放以後的變化,稱作近期變化。早期因為有兩本書作依據,主要從聲、韻、調系統方面來分析;近期則主要從字的讀音變化方面來分析。因為“八音”是用漢字記錄的,“羅馬字”是用拉丁字母記錄的,今音是用《國際音標》記錄的,而現在大多數人學的又是《拼音字母》。為了閲讀方便,我將“八音”、“羅馬字”、《國際音標》有關記錄建甌方言聲、韻符號,與《拼音字母》作個對照。
聲母方面:?
拼音字母:b p m d t n l
建州八音:邊 坡 問 直 他 日 柳?
羅 馬 字:b p m d t n l?
國際音標:p p′ m t t′ n l?
拼音字母:g k ng h z c s ?X
建州八音:求 氣 語 非 曾 出 時 鶯?
羅 馬 字:g k ng h c ch s X
國際音標:k k′ Ng x ts ts′ s X
從上列聲母可以看出:200多年來,建甌方言在聲母方面是沒有什麼變化的。語言學界都説閩語(包括除閩西客家話以外的閩東、閩南閩北方言)是十五音系統,即它們的聲母都只有15個,這是很有道理的。
韻母方面看,“八音”記有“三十六字母”,即有韻母36個。同時它指出,其中“種同禾農 、厝同茄,實是三十四字母。”即實際上只有34個韻母。“羅馬字”有35個韻母。今天記錄到的建甌方言韻母是34個。
清著《建州八音》閩北語音韻圖表:
聲母方面:?
建州八音:邊 坡 問 直 他 日 柳?(讀此所標註漢字的音的聲母)
國際音標:p p′ m t t′ n l?
建州八音: 求 氣 語 非 曾 出 時 鶯?
國際音標: k k′ Ng x ts ts s X
(讀此所標註漢字的聲母 注:最後一個是X,為空韻,表無聲母,鶯讀ing)
韻母方面:
建州八音:茶 臍 茅 兒 梅 峨 時 舍?(讀此所標註漢字的韻母 )
國際音標:a ? e ? o ? i ia
建州八音: 皮刂 厝 吳 過 蔴 魚 蛇 黎?(讀此所標註漢字的韻母 )
國際音標: i? i? u ua u? y y? ai
建州八音: 橋  油 發 南 田 人 種 桐(讀此所標註漢字的韻母 )
國際音標:iau iu uai a? ai? ei? ?? o?
建州八音:囥 年 正 陽 蟠 黃 販 放 園 (讀此所標註漢字的韻母 )
國際音標:?? i? ia? i?? ui? ua? uai? u?? yi?
注: 《建州八音》中「皮刂」無法輸入 此為一字,並無分開
其特點:
一、無入聲尾音
二、在西片閩北語中部分輔音聲母)仍保留着其他閩語所沒有的中古漢語音韻 與漢語傳入越南語時期的語音類似 將“草”“千”等音之(輔音)聲母音“ts'”發作“t”音 將“l”音發成“s” 此音韻在中國南方已多消失。
相關聯接:
閩北字書_百度百科
建甌話_百度百科
《建州八音字義便覽》_百度百科
建寧羅馬字_百度百科

閩北語相關考試

閩北方言(建甌話)等級考試每年舉行一次,對等級考試合格的考生由市方誌委閩源文化研究中心頒發相應級別方言水平證書。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