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夷山

(江西省和福建省交界的山脈)

鎖定
武夷山,又名虎夷山。廣義的武夷山,或稱武夷山脈,指中國閩贛間縱貫南北的山系,屬於新華夏地質構造單元南嶺山系的東北延伸支脈。狹義的武夷山僅指其北段武夷山市所轄主峯地帶的山地,是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
武夷山山體呈北北東向沿贛閩省界蜿蜒,東北延展接浙贛間的仙霞嶺,西南伸至贛粵邊界的九連山。“北引皖浙,東 鎮八閩,南附五嶺之背,西控贛域半壁”。長達550公里(一説530公里 [1]  ),為江西最長的山地,福建省最高的山脈。武夷山地勢高峻雄偉,層巒疊嶂,許多山峯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主峯黃崗山位於北段,海拔2158米。
武夷山是江西的信江旴江貢水、琴江與福建的閩江汀江的分水嶺。這些河流大都發源自武夷山中。
武夷山是福建、江西兩省重要的林區、茶葉產地,武夷山大紅袍是武夷山最負盛名的茶,被譽為“茶中之王”。其兩側存在多處造型奇特的丹霞峯林地貌景觀,成為旅遊觀賞的景點。 [2] 
名片圖:武夷山天遊峯一帶丹霞地貌峯嶺
中文名
武夷山
外文名
Mount Wuyi
別    名
虎夷山
所屬山系
南嶺山系的支脈
地理位置
江西省和福建省交界
走    向
北北東向
長    度
550 km(一説530km)
起    點
東北延展接浙贛間的仙霞嶺
終    點
西南伸至贛粵邊界的九連山
主    峯
黃崗山
海    拔
2158 m

武夷山名稱由來

武夷山又名虎夷山。據史傳,唐堯時有彭祖與二子曰武曰夷,到該山東麓的崇安西南鄉隱居,因當地洪水常氾濫成災,彭武與彭夷兩兄弟便開山鑿石,挖河渠疏導洪水。當時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就把他倆開挖河道時堆壘的小土石山稱為“武夷山”。後來,雄峙贛閩邊界的大山也統稱為武夷山。但據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學者首倡新説,認為“武夷”原稱“虎夷”。系商周時自江淮南遷人贛的古東夷“虎方”而得名。後因唐高祖李淵之祖父名李虎,唐人諱虎為武,虎夷山始訛為武夷山。 [2] 

武夷山位置境域

武夷山位置及走向 武夷山位置及走向
武夷山有廣義、狹義兩層含義。廣義的武夷山指武夷山脈;狹義的武夷山,過去所指即武夷山市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內山地。
廣義的武夷山(武夷山脈)位於中國東南部閩、贛兩省之間,地理座標介於北緯24°30′-28°20′,東經115°33′-118°50′之間。山脈走向呈東北—西南方向,北接浙江仙霞嶺,南臨廣東九連山,長達550公里 [2]  (一説530公里 [1]  )。
武夷山(武夷山脈)的範圍,北與浙江的江山、龍泉、慶元相接,西及西南與江西的鉛山、貴溪、廣豐、資溪、黎川、南豐、廣昌、石城、瑞金、會昌、尋烏等縣、市相接。武夷山脈福建一側的範圍包括:浦城、武夷山、光澤、建陽、將樂、建寧、明溪、清流、邵武、寧化、泰寧、順昌、長汀、武平等縣、市和建甌、松溪、延平、三元、梅列、永安、沙縣、連城、上杭等縣、市、區的一部分;及江西的廣豐、上饒、鉛山、貴溪、資溪、黎川、南豐、廣昌、石城、瑞金、會昌、尋烏的部分或全部。 [1]  [2] 

武夷山主要山峯

武夷山保護區內

武夷山景區內九曲溪一帶峯嶺 武夷山景區內九曲溪一帶峯嶺
並蓮峯,在七曲溪北,二峯並峙似並蒂的蓮花燦爛於雲端,又名鼓子峯、雙乳峯。上有船棺遺址以及石鼓和石鼓道院遺址。峯右斜插雲端的是景區最高峯——三仰峯,海拔717.7米。
仙掌峯,在六曲,巨石渾然一體,上有痕跡如掌印,因名。又似匹匹白練自峯頂垂下,故又名曬布巖。每當夕陽西斜,奇峯倒映水中,如萬丈垂練隨風飄灑,極富神韻,此峯有許多景點,被闢為天遊景區。
玉柱峯,在五曲,危石孤立聳峭,有裂隙隱約而下,形似一尊倒扣的酒罈,又名酒罈峯,左為更衣台,右為晚對峯,溪北有隱屏峯。
大藏峯,在四曲,峯下為“卧龍潭”,峯半人跡難及之處則有“船棺”。
仙釣台,在三曲溪北,孤峯聳峭插天,峯下溪水縈迴,峯腰有真武洞,洞口有枯楂,傳為仙人垂釣之所。對岸有宴仙台、小藏峯諸勝。
玉女峯,在二曲,奇峯亭亭玉立,插花臨水,有姝麗之態。在溪流中仰視,宛然是一位秀美絕佳的少女。“插花臨水一奇峯,玉骨冰肌處女容”,峯巖奇秀,儼然是武夷山水的象徵。峯左岸的竹筏碼頭,為遊覽九曲的重要的起落點。岸上廣置草坪,1990年置有畫舫可渡往一曲對岸的水光石和止止庵,1992年夏停止筏渡。
天遊峯,位於景區中心,東接仙遊巖,南續清隱巖,西連仙掌峯,壁立萬仞,高聳於羣峯之上。徐霞客評之為:“其不臨溪而能盡九曲之勝,此峯固應第一也”。峯頂有胡麻澗,澗水從峯頭直瀉而下,如白練千尋,名為雪花泉,為山中一大奇觀,北行可至天心等山北景區。
雲窩,有上下雲窩之分,背巖臨水,響聲巖、丹爐峯、晚對峯、天遊峯、隱屏峯等環列於四周。磊落的巖巒之下,隱藏着許多洞穴,冬春時節常有縷縷煙雲從洞中逸出,在峯石間卷舒,故名雲窩。此外還有鐵象石、伏虎巖、聚樂洞諸勝和叔圭精舍、水雲寮、幼溪草廬等遺址。
茶洞,又名玉華洞、昇仙洞、幽微碧玉洞天。據傳原產茶葉極佳,故名。接筍、隱屏、玉華、仙遊、清隱、仙掌諸峯環護如屏,人在洞中如隱井底。唐時曾建石堂寺於此。宋代劉衡、明末黃道周、清朝董天工等曾隱居於茶洞,有留雲書屋、望仙樓等遺址。南北有二蹬道,可分別登臨接筍、天遊二峯。
隱屏峯,因峯巒方正如屏,故名。峯西有一尖鋭直上且半腰有橫裂三痕的奇石即為接筍峯。隱屏蹬道極為險峻,號為“雞胸”、“龍脊”,原為明代道士汪三寶、劉端陽所開鑿。峯頂有玄元道院、清微道院遺址,還有仙凡界、仙奕亭、南溟靖諸勝,古代號為“隱屏真境”。峯南的平林渡畔有朱熹構築的“武夷精舍”遺蹟。
大王峯,是進入武夷山的第一峯,屹然高聳,登上1500餘級石階即可登頂。蹬道極為險峻,在山體裂開縫隙間架梯而上,饒有情趣,有升真觀、通天台、禮斗壇、投龍洞及張仙岩、徐仙岩等遺址。
幔亭峯,在大王峯右,與該峯比肩而立。神話傳説秦始皇二年曾有仙人在山頂宴請鄉民。山腰有漢祀壇,為漢朝派使者祭祀武夷君的遺蹟。
換骨巖,聳峙在幔亭峯北。道書記載:“學仙者,當於天台註名,武夷換骨”,即修煉道士要在這兒換骨後才能羽化登仙。巖上有云虛洞,方廣數丈,內有“仙女梳妝樓”遺蹟。右側有三峯比肩而立,楚楚動人,即三姑石。
三仰峯,號稱武夷最高峯。半壁有碧霄洞,洞內勒有“武夷最高處”五字,洞旁有一口井,傳為宋道士白玉蟾煉丹所用。另有知白庵、仰雲庵等遺蹟。站在山上可眺賞武夷全景。 [3] 

武夷山其它山峯

武夷山北端浦城縣境內主要山峯:
吳山,在南浦鎮東2.5公里,海拔759.9米。座落在縣治東,又稱東山。山有巖洞如燕壘,號燕窠巖,巖半有石穴瀑布,故又名石竇山。宋建有吳山庵,明季兵部武選司主事汪沐日遁此為僧。
西巖山,在南浦鎮西3公里,海拔560.7米,以燕山期花崗岩裸露矗立西郊得名。坐落在蓮塘鄉西巖、餘樂、桐源、蓮塘諸村交界處,與吳山對峙。山形似踞獅,山巔坦平。晉吳興令陸邁所闢。五代時,章仔鈞為閩王招討使,駐兵于山巔。山有寺,名雲巖寺,為宋時仔鈞元孫得象讀書處。其嶺稱西巖嶺,晉陽敬僑居於此。山產螢石、多松雜木。
銅缽山,一名銅鈸山。江西廣豐縣稱其山為封禁山、銅塘山。在南浦鎮西北34公里的古樓鄉里山村,跨崇安及江西廣豐縣,為閩北與贛東北界山。山頂平坦,呈橢圓形,以似樂器銅鈸得名。又傳有道人開山得銅缽,故名。主峯銅鈸尖,在浦城境內,海拔1534.6米,為武夷山脈北端高峯。此山古為閩贛孔道。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為閩北游擊區。山有庵,奉唐哀公禪師。庵旁井泉甚甘。
石龍山,在南浦鎮西29公里。山體狹長,呈南北走向,長約6公里,寬約2公里,面積約12平方公里。東至古樓鄉石龍山下村,西至崇安石龍村,南接八台崗,綿亙北上,為浦城與崇安的界山。中峯(主峯)鵝兒峯,海拔1165.3米,與燕子巖、鐵鉛巖鼎峙。宋僧淨空棲隱於此。
綿山,又名棉山,在南浦鎮西25公里,位於永興鄉駐地東北,連源村東南。由棉山主峯(海拔1234.1米),棉山(海拔1169.2米)和棉山崗(海拔1044米)組成,為永興鄉、蓮塘鄉的界山。山勢綿亙,從永興鄉北望,如九朵芙蓉。山頂有廟,今毀。雨季,山水從白水漈下瀉,形成瀑布,稱為棉山白布。每當山雨欲來時,雲霧環繞山腰,當地視為天然氣象站。
百丈山,在南浦鎮西北20公里,位於仙陽鎮百丈村境內。舊稱其山高聳百丈,故名。山上積石如仙象,稱為馬大仙。山水流至馬蓮河(舊名新溪)。中有瀑布,稱龍湫。宋元豐中,山中叢竹結實,狀如占城米,可炊而食,提舉黃靜繪圖送京,皇帝詔付史館。真德秀曾在此讀書。
黃檗山,在南浦鎮北45公里,官路鄉境。山自忠信源裏村東北的蒲藤岡(海拔923米)發端,下為燒香尖(海拔667米)。江淹有《遊黃檗山》詩。
太姥山,在南浦鎮北25公里,忠信鄉駐地西北。山上建太姥祠,山下建徐淵書院,皆圮。有七姑仙井、龍井、紗帽巖等勝蹟。其下為飛鳳山。
百向山,舊名八面山,在南浦鎮北17公里,海拔743米,山地面積7平方公里。山腰有天然石門,平直如削。黃巢起義軍入閩,曾紮寨於此。其山南端有獅子巖,為三層圓石重疊而成,若獅子頭,故名。
樟元山,一名西陽嶺,舊傳唐西陽太守全景文居此,故名。又稱棲遑嶺。在南浦鎮西南15公里,主峯天獅崗,海拔726米。樟元山為縣城通往西南各鄉及建陽、南平的必經之道,有大道穿山約1500石級,國道205線公路盤穿此山。
柘嶺,在南浦鎮東北41公里,忠信鄉海溪東北,海拔1050米。南起浦城十八店,北至浙江江山龍井坑,長5公里,為閩浙界嶺。為南浦溪發源地,嶺頂有凹,稱為蘇州凹。凹兩側有雷公寨(海拔1360米),棋盤寨(1244米)。凹處建隘,稱寨嶺隘。 [4] 
獅子崗1846.10米 獅子崗1846.10米
香爐石1776.00米 香爐石1776.00米
黃連木山2083.米 黃連木山2083.米
掛墩山,1830.60米,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鎮桐木村,是正山小種的發源地。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是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九曲溪的源頭,地處閩贛交界。
酒壺寨,1652.70米,長汀縣童坊鎮、武夷山市星村鎮間,青龍大瀑布發源於此。經海拔1280米的三寶山,繞山穿谷至天子地台地,通過一堵壁立如牆,海拔900米的高台,鋪展開來,順高台分三疊直瀉台下“龍井”,形成40米寬、落差120米的大瀑布。 [5] 
黃崗山和黃崗山南峯 黃崗山和黃崗山南峯
黃崗山,在江西鉛山與武夷山市間,是武夷山脈主峯和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之一。黃崗山從山腳到山頂高差近1500米,植物生長的垂直帶譜十分明顯,從低至高的植物主體依次是闊葉林、針葉林、高山矮林、草甸。在海拔1800米左右生長着大片的南方鐵杉。山頂有高山草甸樹。北部深峽為大裂谷(屬江西),南面有香爐山。海拔達2158米,為武夷山主峯,江西的“屋脊”,也是中國東南部最高的山峯,號稱“華東第一峯”。 [2] 
大王山,座落在市區東部的上梅鄉,與浦城縣接壤,海拔1554米,奇峯孤聳,雄渾壯觀。山腰是連綿不斷的林木和數十萬畝的竹林,樹林從山腳一直延伸到山脊,濃廕庇日。山頂則是綠茵的草地和蒼勁的松樹。南坡的村落盛產闊筍,久負盛名。
白塔山,座落於市南星村鎮與建陽縣交界處,山之北坡屬武夷山,南坡屬建陽,海拔1553米,山勢險峻,林木葱鬱,清溪跌宕。山頂建有龍濟道院。另有一石屋築于山絕頂,為龍濟道院所屬的“燒香石屋”(山巔名為燒香頂)。相傳唐王李世民二女曾於此修煉。是武夷山、建陽一帶較有影響的道教名山,山腰東北側另有蓮花寺,亦為道觀。
鵝子山,在上梅鄉白水,林木葱鬱,遠望似俯卧的大天鵝,海拔1002米,為方園百里的最高峯,三面巉削,唯東南面有一徑可登。宋代就有道士在山上修煉,現留有石室、仙壇、丹井等遺蹟,另有棋盤石、插劍石等景。鵝子峯的西邊還有一處飛瀑,名“白鷳瀑”,高達40米。此外,山下還有劉勉之草堂,胡憲、朱熹等大儒均曾在此相與講論。 [6] 
諸母崗,又稱諸山之母崗,海拔1859米,位於武夷山市、邵武市光澤縣交界處,方圓近百平方公里內荒無人煙,原始植被生長茂密,古木參天,是多種野生動物的天國,據稱近年有華南虎的蹤跡在此出現。是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的中心地區。 [7] 
峨嵋峯,主峯海拔1714米,是福建省第七高峯。森林覆蓋率達94.39%,峨嵋峯保護區屬野生生物類型自然保護區。
金鐃山,是建寧第一大山,原名太弋山、大曆山,位於金溪鄉大源村櫻桃嶺與水西村交界處,為縣東南屏障。民國版《建寧縣誌》稱其“周亙三百餘里,山有84峯”。金鐃山主峯白石頂,海拔1858米,為本縣最高峯。王坪棟,為白石頂西南方第三高峯,海拔1489米,建有四級水電站。石燕峯,位於金溪鄉水西村與均口鄉黃嶺村之間,為金鐃諸峯之一,海拔1327米。山有石燕巖和龍潭飛瀑勝景。
駐馬寨,原名豬嬤嶂,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改為今名,海拔559米,在溪口鄉半源村源頭與馬源村之間,舊村是通江西黎川的道口。古木參天,地勢險要,是紅軍反第五次“圍剿”的主要戰場之一。 [8] 
隴西山,又稱龍棲山,主峯海拔1640.2米,位於龍棲山自然保護區境內。龍棲山自然保護區層巒萃集,羣峯峭拔,海拔千米以上山峯14座。其中,高於1200米的有:聖水巖海拔1561.4米,爛泥岩海拔1534米,九腰崬海拔1523米,白巖峯海拔1519米,扇風坳山海拔1480米,龍上崬海拔1457米,爛頭洋山海拔1398米,仙人堂山海拔1359米,十字坳海拔1316米,寶山崬海拔1255米,燒香墩海拔1234.5米。 [9] 
聖水巖(仙水巖),屬隴西山山峯,位於明溪縣北常坪焦溪二十四排亭以東偏北,主峯海拔1561.4米,北與東側均屬將樂縣地。山體由凝灰質砂岩、砂頁岩、砂礫岩等組成。植被厚,動植物資源豐富。
蓮花山,位於縣北蓋洋桃支坑東北,距縣城約65公里。主峯海拔1239.8米,與將樂縣為界。由凝灰質砂頁岩、砂礫岩等組成。山南有龍井瀑布,呈三級跌落狀,是全縣最大的瀑布。
十工塢,位於縣中部城關鄉大嶺頭西南,距縣城約6公里,主峯海拔1003.8米。冬季常有積雪,故又名雪峯山。元代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陳有定的屯兵故壘、烽火台、關牆、塹壕如今舊跡依稀可辨,巖壁上名人題詠頗多,是舊時明溪縣八景之一,景名稱“雪峯營壘”。主峯附近有900米以上山峯多座。 [10] 
芒花頂,海拔1020米,座落城郊鄉東南部的李七村。東支向東入竹篙嶺(海拔770米),七里圳溪源頭分別發源于山麓。繼續向東北蜿蜒至縣城南面稱“南山”,有著名的“南山古剎”建於山中,風景秀麗,舊時列為寧化八景之一,稱“南嶺清秋”。竹篙嶺為歷史上寧化通曹坊、長汀的最短通道。
牛牯崬,座落安遠鄉割畲村,海拔1060米,山麓坳口為通江西省廣昌縣的大道。沿西北走向至井坑折向東行稱“四方山”(海拔1013米),界建寧縣,形成安遠鄉西北部的山地。
張天口,座落於安遠鄉西南與建寧縣接壤處,海拔1085米。主脈向東北逶迤入建寧縣均口鄉,向東南經水茜鄉桃豐山(海拔1054米)、河龍鄉的福建蟑(海拔1020米),至中沙鄉的清江崬(海拔973米),至濟村鄉的留地山,形成斜貫縣境北部的山帶,是安遠溪和翠江的分水嶺。
石壁嶺,座落泉上鎮南部,海拔1120米。青瑤溪發源于山南麓,泉上水庫座落於山之東北麓。山中林木茂密,涵養水源不斷補充泉上中型水庫蓄水。
東華山,原名白水頂、西華山。座落禾口鄉張家地村與江西省石城縣接壤的邊界。山中有佛寺,為一名勝之地,四時遊人不絕。登臨山頂可望見寧化、石城兩縣縣城。主脈向東沿禾口、濟村兩鄉邊界入濟村鄉長坊村,止於吾家湖。北支深入濟村鄉上龍頭村。石碧溪、劉村溪、武昌溪均發源於其山麓。
天井湖,海拔863米,座落安樂鄉馬家圍村。北走入茶坪崬(海拔832米),見日高崬(海拔711米),屏護着安樂鄉東南部,山中現存原始林,木竹茂密,紙廠遍佈,是寧化主要土紙產區之一,也是商品木竹主要產地之一。
雙譬岌,海拔775米,座落安樂鄉夏坊村。山上竹木茂密,產土紙、毛竹、木材。
雞公崬,座落治平鄉高峯村,海拔1390米,是寧化境內最高山脈。北支沿北東向經木馬山(海拔1328米)、正頂腦(海拔1222米),入方田、曹坊兩鄉邊境。南支經焦背□(海拔929米)、鳥子腦(海拔1213.5米),入曹坊鄉根竹村的虎竹寨(海拔825米)。山脈漫布整個治平鄉,在這一大片的叢山峻嶺中,林木茂密,紙廠遍佈,是著名的玉扣紙產區。 [11] 
棋盤山,也稱大豐山,位於清流縣賴坊鄉大豐山,海拔1705.7米(一説1697米)。該山主脈來自大息嶺,層巒疊嶂,峭崖奇絕。山腰有順真道院。晴天朗日,可遙望永安、連城諸峯,是清流一大名山。 [12] 
天華山,又稱天華山頂,位於長汀縣鐵長西北與江西交界處。海拔1267.2米,山峯突兀,林茂草密,走獸藏蹤。
白砂嶺,位於長汀縣童坊與連城縣交界處,海拔1459米,山峯突兀,為長汀縣第一高峯。
歸龍山,山似龜,又名龜龍山。位於長汀縣四都鄉紅竂村南面,由花崗岩突起成山。海拔1036米,巒峯起伏,萬木崢嶸。 [13] 
鰲峯山,在連城縣四堡鄉東部,與清流的靈地接壤,是四堡鄉東部的屏嶂,故又稱東嶂,主峯在霧閣之東,海拔1302米。 [14] 
冠豸山 冠豸山
冠豸山,位於連城縣城東郊,距城區1公里,宋稱“東田石”。元稱“蓮峯山”。明代名儒黃公甫,在滴珠巖上題刻字高2米、剛勁有力的“冠廌”二字(廌為豸的古體字),故改稱冠豸山。冠豸山頂為主峯靈芝峯與五老峯。靈芝峯相對高度為660.8米,是冠豸山最高主峯,形似一朵千年靈芝,故有此名。冠豸山的人文以書院著稱。福建四大理學家之一的羅從彥到此講學,在閩學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為連城縣著名旅遊景區。 [15] 
梁野山系,武夷山系正脈的最南端,位於武平縣永平鄉。主峯梁野山頂海拔1538.4米,俗稱梁山頂,自古以來就是武平的象徵,被譽為“梁野仙山”,居“武平八大景”之冠。 [16-17] 
九連山主峯一帶 九連山主峯一帶
九連山,屬南嶺,但也可列入武夷山的南延支脈。因環連贛粵兩省九縣並有99座山峯相連而得名,位於贛粵邊界、南嶺東部的核心部位,山脈東北西南走向。主峯黃牛石位於江西省龍南縣九連山林場,海拔1430米。是贛江與東江,東江與滃江的分水嶺。保存有較大面積的原生性常綠闊葉林,素有“生物資源基因庫”、“贛江源頭”之稱,是國內外科學家關注的地方,為南嶺東部的一座綠色寶庫。九連山。 [18] 
王壽山 王壽山
王壽山,又名陽壽山。主峯棋盤石海拔1147米,次峯笠麻崬,海拔1127米。位於梅縣東北部松源、桃堯和福建峯市三鎮交界處。呈南北走向,屬武夷山系。山的東側為福建省永定縣,西南側為梅縣桃堯鎮,是廣東福建兩省分界線。北部有鳳髻崬海拔979米,上有唐王巖,據傳南明唐王(隆武帝)失敗時曾遁至山中石洞隱藏,洞深而廣,可容百人。山地盛產松、杉、竹、雜木。王壽山茶,遠近聞名,尤以廣福寺所產為最佳。 [19] 
獨豎尖 獨豎尖
獨豎尖,又稱讀書尖,位於江西鉛(yαn)山縣境內黃崗山鎮肖家元村境內,海拔2128米,是武夷山脈第二高峯,也是華東地區第二高峯。
過風坳,海拔1887米,武夷山脈高峯,位於江西省上饒,屬鉛山山脈。有眾多的清泉、飛瀑、山澗、溪流;過風坳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區內峯巒疊障,高差懸殊,絕對高差達1700m,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物種資源極其豐富分佈着世界同緯度帶現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
項山甑,在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項山鄉,自然景觀分大甑和小甑兩部分,海拔1529.8米,高聳入雲,位於粵、閩、贛三省交界處是贛南第二高峯。地形地貌上看,它不是丹霞地貌,全是花崗岩石,這是閩、粵、贛獨一無二的。
陽際峯,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一部分名為陽際坑,另一部分就是天華山。最高處海拔約1540.9米,是貴溪市第一高峯,其地勢東南、西南面高,東北、西北面低,最低谷為羅塘河谷,海拔126米,相對高差達1415米。 [20] 
會仙峯,海拔1355米。地處武夷山脈中段,坐落在江西省中部最東端的黎川縣國有巖泉林場境內,位於宏村鎮孔源村境內。相傳因麻姑仙子由鄰縣南城飛臨此峯與即將過海路過此峯的八仙聚會而得名,山勢雄偉,峻峭險要,山上有會仙寺、洋岫寺。
亂羅嶂 亂羅嶂
亂羅嶂,位於江西尋烏丹溪鄉境內,毗鄰廣東中行儒地村。海拔1348米,由大大小小几十座山峯組成,方圓二十多平方公里,延綿的山脈橫跨廣東境界,素有小珠峯之稱。由於海拔高,常年風大,寒冷,四季雲霧繚繞,風景優美。
九頭峯,位於建寧縣黃埠鄉桂陽村,為閩贛兩省建寧縣和廣昌縣的界山,海撥1037米。主峯為九頭峯,海拔1037米,是廣昌縣最高山峯之一,森林植被豐富,有花櫚木、黑櫚木、牛頸木等珍貴樹種,該山清水秀,重巒疊嶂,高聳入雲。山上還有清代冶銅遺址,鷹嘴石,跌水石瀑布等景觀。 [2] 

武夷山地理環境

武夷山地質

武夷山脈山體主要由上元古界片岩、片麻岩、變粒巖、混合巖;震旦系片岩、片麻岩、變粒巖、角巖、石英岩、透鏡狀大理岩;二疊系粉砂岩、砂岩、硅質頁岩、頁岩、灰巖;侏羅系中酸性噴發巖、熔結凝灰岩、沉積碎屑岩以及白堊系紫紅色礫岩、砂岩等組成。有許多時代侵人巖體,其中包括奧陶紀鉀長花崗岩、二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巖、英雲閃長巖;志留晚世的二雲二長花崗岩、黑雲花崗閃長巖、英雲閃長巖;三疊紀的黑雲二長花崗岩、黑雲鉀長花崗岩;二疊紀的紅柱石黑雲二長花崗岩;早侏羅世的黑雲鉀長花崗岩、角閃黑雲鉀長花崗岩;中侏羅世的黑雲二長(鉀長)花崗岩、黑雲二長花崗岩;早白堊世的鉀長花崗斑岩、石英正長巖、石英二長巖;晚白堊世的黑雲(二雲)鉀長花崗岩、花崗斑岩、石英斑岩以及老第三紀的黑雲鉀長一二長花崗岩、輝長岩、黑雲角閃輝長岩等。
武夷山脈發育於武夷山褶皺帶中的武夷山隆起之上。山體北段軸向近乎東西,向南逐漸轉為北東東一北東向;中段為北東一北北東向;南段軸向大致近南北向。在地質歷史時期,如今的武夷山坐落在中國東南前人所説的“華夏古陸”的西北部海岸邊。在元古代,武夷山地區沒有發生什麼驚人的地殼運動。至早古生代,武夷山區的地殼開始進入強烈的活動時期。在距今4億年左右的“加里東”造山運動震撼了武夷大地,沉積岩層發生褶皺和斷裂,並伴有漿巖侵人。隨之,武夷大地呈複式背斜悄悄隆起,形成武夷山脈雛型,橫亙於贛閩交界。此後,“印支運動”又使武夷山體繼續抬升,東西兩側發生規模較大的斷層,並孕育着許多小溪流和湖泊沼澤羣。大約發生在7千萬前的“燕山運動”,繼續使山體中部上升,兩側相對下陷並形成一系列山間盆地;與此同時岩漿噴出地表,遍地迸流的火山熔岩流和高空降落的火山灰、火山彈,阻塞了河流,填平了湖泊,形成許多紅巖盆地。受喜山運動影響,武夷山脈及其兩側盆地均緩慢上升。嗣後,在温暖多雨的氣候條件下,經外力地質作用的精雕細刻,逐漸形成山勢峻拔、岫峯突起的武夷山及其兩側一些造型奇特的丹霞峯林地貌景觀。 [2] 

武夷山地貌

地貌大勢
該山東西兩坡呈明顯不對稱,這是武夷山脈形態上的一個顯著特徵。由於山地兩側地殼結構不同以及升降運動不勻等原因,朝福建一面的武夷山東坡,坡度較為和緩,地面相對上升,形成一列列北東一南西向的山嶺並從西北向東南呈波浪狀逐級降低,直至遞降成為低矮崗丘;整個山脈在福建一側有1000米以上高峯1540座。 [1] 
而向江西一面的西坡,地面卻相對下降,以致峯麓間的相對高度增大,山脈中的一些山嶺則從河谷平原拔地而起,坡度自然較為陡峻(一般達40“一45°)。再就山勢而言,資溪以北的武夷山脈北段,地勢最高,許多山峯海拔超過1500米,主峯黃崗山(海拔2158米)即坐落在此段;資溪以南至瑞金間的武夷山脈中段,地勢高度次之,山峯一般海拔在1200w1400米之間;瑞金之南的武夷山脈南段,海拔較低,但也有一些山峯,海拔仍在千米以上。山脈兩側地貌發育也表現不同發展階段:山脈以東為閩西山區,萬山叢雜,狹谷深切,北乃代表少年期地貌;武夷山脈之西,系贛東丘陵盆地,雖亦有山丘起伏,但沖積層較厚,紅色盆地廣佈,頗顯壯年期地貌。 [2] 
地貌類型
武夷山地勢高峻雄偉,層巒疊嶂,許多山峯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按山峯形態分有:
桌狀山,主要以九曲溪兩岸發育最典型,分佈廣而集中,如天遊峯、隱屏峯、玉華峯、大藏峯、虎嘯巖、大王峯等,其面積約佔景區面積的20%。
柱狀山,俗稱巖柱,如九曲溪畔的玉女峯,流香澗旁的玉柱峯等。由於構造與巖性局部有差異,其形狀有的如巍然矗立的擎天玉柱,有的呈錐狀或倒錐體,刺天插地,巧奪天工。這類峯巖為數較少,分佈零散,點綴在適當地區,增添景觀的奇特感。
紅層峯林,從九曲溪一曲溪口西眺,三髻峯、凌霄峯,秀峯如林,景觀獨特,引人入勝。這類峯巖分佈與柱狀山相似,較為零散,如幔亭峯北的三姑石、馬頭巖北的三花峯等。峯林與柱狀山面積約佔總面積0.3%。
緩丘,相對高度約100-200米,坡度平緩,形態各異,有的如飛禽走獸,有的如亭台樓閣,惟妙惟肖,是武夷山風景區景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這類巖在全區均有分佈,面積約佔景區面積的10%。
斷裂巷谷裂谷,在景區內縱橫交錯,把景點與景點之間溝通起來,構成自然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部分分佈在九曲溪北,如桂林—章堂一線、三仰峯—神通巖一線、天心牛欄坑—倒水坑、大紅袍—流香澗等,成排並列。小巷谷密如蛛網,有的寬僅數米,有的數十米。
構造侵蝕中山地貌,分陡坡和緩坡兩個亞型,主要由火山岩、花崗岩、變質岩及部分沉積岩組成。陡坡型分佈在保護區東北部黃崗山至中部的羊領崗一帶,最高峯黃崗山。這類山峯山勢雄偉,地形陡峻,福建一側森林較茂密,山脈走向大都呈北東—南西向,部分為北西—南東向,山頂多呈尖頂狀,部分平頂。溝谷發育,河谷剖面起伏不平,多瀑布、湍灘,溝谷橫剖面多呈“V”型,谷底狹窄,兩壁陡直。緩坡型分佈在西南部的諸母崗一帶,最高峯諸母崗。山脈走向大都呈北東—南西,部分為北西—南東向,與構造線基本一致。山頂多呈圓頂狀、平頂狀,部分尖頂。
構造侵蝕低中山地貌,主要由火山岩組成。分佈於保護區西部蛟山一帶,面積600公頃,標高1000-1640米,相對高度小於500米,最高峯為蛟山脊。山勢雄偉,地形陡峻,森林茂密,植被髮育。山脈走向大都呈北東—南西向,與構造線基本一致。山體多呈尖狀,山坡坡度35°-40°,個別達70°。溝谷發育,河谷多呈“V”型。
構造侵蝕中低山地貌,主要由火山岩、花崗岩、變質岩和部分沉積岩組成。本類亦分陡坡和緩坡兩個亞型。陡坡型分佈於保護區的東北部芙蓉溪一帶,山勢雄偉,地形陡峻,森林茂密,植被髮育。山脈走向多呈北東向,與構造線基本一致。山頂多呈尖峯狀,地形坡度大於30°。溝谷發育呈“V”型。緩坡型分佈在東南部的皮坑口、雙溪口及西部的李家塘、丘家際一帶,羣峯連綿,山嶺蜿蜒,山頂多呈圓頂狀、平頂狀。山脈走向北東向,與構造線基本一致,地形坡度大於25°,溝谷發育,多呈“V”型。
構造侵蝕低山地貌,主要由花崗岩、變質岩及沉積岩組成。這類亦分陡坡及緩坡兩個亞類。陡坡型分佈於保護區東部的雙溪口一帶,山勢陡峻,山脈走向北東向,地形坡度30°-35°,山頂為尖頂狀,溝谷發育,呈“V”型。緩坡型分佈在保護區東南部的皮坑口及南部的李家塘一帶,山勢較平緩,山脈走向北東向,山頂多圓頂狀,地形坡度一般在25°左右,溝谷發育,呈“V”或“U”型巷谷。 [17] 

武夷山植被

武夷山脈是我國亞熱帶的典型山體,山峯林立,地勢起伏劇烈,形成極為複雜多樣的自然因素組合。其植物區系屬於泛北極植物區亞洲東部森林植物亞區華東地區南緣的中亞熱帶亞區,同時又接近於古熱帶植物區的北緣。獨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氣候條件,決定了山脈(特別是北段區城)植物種類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其可見標示的植物狀況,在植被類型、外貌結構、種類組成上,都表現出明顯的水熱垂直變化梯度特點。
山脈全體保存着極為完整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隨着山體的水熱、氣温垂直變化梯度,從山底部向山上依次分佈着常綠闊葉林、針葉林、針闊混交林、中山闊葉矮曲林和中山山頂草甸等類型,明顯反映出分佈規律和演替趨勢。
武夷山脈北段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植被髮育狀況最為良好,保存非常完整,基本代表整個武夷山脈植被特點。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地處北段山脈東南麓,其植被屬丘陵地帶類型,能反映山脈中同類型區域狀況。 [21] 

武夷山埡口

其中比較著名的埡口,自北而南有廣豐、浦城間的二度關,上饒與崇安間的宿陽關,鉛山和崇安間的温林關、分水關桐木關,鉛山與光澤間的雲際關,貴溪和光澤間的火燒關,資溪與光澤間的鐵牛關,黎川、光澤間的杉關,黎川和泰寧間的德勝關,南豐與建寧間的百丈隘,廣昌和建寧間的甘家隘,古城與寧化間的碾頭隘,瑞金和長汀間的古城關等大小關隘埡口數十個。這些埡口成因各異,有的是斷裂陷落形成的峽谷,有的是古河道留下的谷地,有的則是流水差別侵蝕之作;這些關隘是中國古代人民穿越武夷的重要通道,在中國歷史上有兩次大規模南遷移民,均取道這些埡口經由浙贛人閩;這些埡口也是現今省際公路和鐵路的必經之地,如鷹廈鐵路穿越武夷山即取道於資溪光澤間的鐵牛關;這些關隘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2]  [1] 

武夷山資源分佈

武夷山水資源

武夷山脈逶迤贛閩之交,成為江西的信江、籲江、貢水、琴江與福建的閩江、汀江的分水嶺。武夷山以東的河流有福建省最大河流閩江的3大源頭——建溪、富屯溪、沙溪以及閩西南的汀江(韓江上源)等,這些河流均發源於武夷山東坡,東流入海;山脈以西的河流有江西的信江支流、盱江以及贛江上源的琴江、貢水等,它們均源出於武夷山西坡,且皆屬長江水系,經鄱陽湖後匯注長江而東流人海。雖然長江和閩江、韓江的人海河口間距遠達700公里以上,但長江在贛域的一些支流源頭與閩江源頭卻近在咫尺。如發源於桐木關斷裂谷中的閩江源頭的建溪次支流九曲溪,與江西鉛山西南部的一條信江次支流―桐木水,源頭相距不足3公里。 [2] 

武夷山林木資源

武夷山風景區常綠闊葉林、針葉林(多層次生馬尾松)分佈較廣,針葉闊葉混交林分佈零散,竹林是武夷山風景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底部多人工栽培,高處和九曲溪沿岸多屬自然林。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常綠闊葉林分佈最廣。
山脈南段森林面積達161.5333萬公頃,木材積蓄量達8482萬立方米,並有如梅花洞等綿延數百里的原始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泰寧縣森林面積達8.3333萬公頃,覆蓋率達81.14%。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0%。將樂全景區森林面積12.4666萬公頃,植被覆蓋率72%。連城擁有森林面積14.3333萬公頃。冠豸山景區植被茂密,覆蓋率近90%。 [22] 

武夷山生物資源

武夷山脈地處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山脈所踞平原、丘陵、山地、盆谷等地貌類型俱存,土壤種類多,土質肥沃,雨量充沛,森林和植被茂密,保留有原始森林多處,廣泛適宜生物繁衍和廕庇生息,保存着世界罕見、稀有、瀕臨滅絕的許多珍貴動植物。已知野生植物有3728種,其中:低等植物840種,高等植物284科1107屬2888種,列入《中國植物紅皮書》的有28種;已知野生動物有5355種,分屬592科。為保護這些動植物,山脈設多處自然保護區,其中有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將樂隴西山自然保護區、武平梁野山自然保護區3處國家級保護區和建甌萬木林自然保護區、三明格氏栲自然保護區、邵武將石自然保護區、南平茫蕩山自然保護區、沙縣蘿蔔巖自然保護區、寧化牙梳山自然保護區、泰寧峨嵋峯自然保護區、建寧閩江源自然保護區、明溪均峯山自然保護區、明溪君子峯自然保護區等10處省級自然保護區。 [1] 
2022年,武夷山國家公園發現了動物新種——中華粘獵蝽(Ectinoderus sinicus)。 [30] 

武夷山礦產資源

武夷山脈山體中藴藏着多種金屬礦石和礦砂。根據武夷山脈福建境內所屬縣、市勘探,金屬礦有鐵、銅、鉛、鋅、鎢、鉬、錫、錳、鋁、金、銀、鈾、鉍、鈮、鉭、鈷、鈹等。但礦點分散,藴藏量大的較少。 [23] 
非金屬礦,有螢石礦主要分佈在光澤縣、松溪縣、建陽市、邵武市、延平區和浦城、上杭、寧化、武平、連城、清流、明溪等縣。永安市及三元區也有分佈。
高嶺土分佈在上杭、建寧、寧化、泰寧、浦城、長汀、武平、連城、將樂、沙縣等縣和武夷山市、邵武市。
葉蠟石分佈在浦城、光澤、上杭等縣。
大理石分佈在武平、浦城、松溪、寧化、上杭、明溪、將樂等縣和延平區、邵武市、永安市。
石英礦分佈在邵武市、武夷山市和光澤、寧化、長汀、武平、明溪等縣及三元區。
石墨礦主要分佈在建陽市、武夷山市和長汀縣。
石灰石分佈在武平、寧化、清流、上杭、長汀、明溪、將樂、沙縣等縣和永安市、武夷山市、邵武市及延平區、三元區。
花崗岩分佈在光澤、寧化、泰寧、明溪、沙縣等縣和建陽市、武夷山市。
鉀長石礦分佈在邵武市、永安市和建寧、寧化、長汀、武平、明溪、將樂等縣。
蛇紋石礦分佈在建陽市,儲藏量1376萬噸。
重稀土分佈在建寧、長汀、上杭、清流、寧化等縣和永安市及三元區。
膨潤土礦分佈在武平、泰寧和連城等縣。
磷礦分佈在上杭、長汀、武平、寧化等縣和建甌、武夷山市及延平區。
煤礦分佈在武平、連城、寧化、清流、泰寧、長汀、光澤、浦城、將樂、明溪等縣和永安、武夷山、建甌、邵武等市及三元區。
此外,還有水晶礦,分佈在永安市、延平區、明溪、浦城、武平和將樂等縣和建甌市(永安市重晶石儲藏量達2000萬噸,是全國大型礦點之一。延平區、寧化縣也有重晶石分佈。)。雲母礦,分佈在浦城、清流、寧化、建寧、將樂、武平等縣和延平區、邵武市。硅石礦,分佈在建寧(儲藏量400多萬噸)、明溪和寧化縣,邵武市有硅砂礦。石膏礦,分佈在寧化和建寧縣。綠柱石礦,分佈在建寧縣。辰砂礦,分佈在長汀縣。石油礦,分佈在武夷山市。硫磺礦,分佈在浦城縣。白雲石礦,分佈在寧化、武平縣和延平區及建甌市。瓷土,分佈在上杭、沙縣、將樂縣和邵武市。中長石礦,分佈在邵武市。偉晶岩礦,分佈在泰寧縣。滑石礦,分佈在泰寧、寧化縣。雄磺礦,分佈在將樂縣。清流、寧化縣還有輝綠岩礦。寧化縣有紫陶土礦。明溪縣有紅寶石和藍寶石(鎂鋁榴石)礦。 [24] 
地熱水
福建武夷山脈中藴藏着地熱水,其湧出地熱水的地域分佈及各地域地熱水的流量、温度如下:
武夷山市在五夫鎮五一村有一股温泉,嚴冬水温17℃,日出水量432立方米。
邵武市有龍鬥、瑤理、香林鋪、下王塘共4處温泉,水温25℃-35℃。前兩處日出水量52-168立方米,後兩處日出水量464-668立方米。
建甌市在小橋鄉掌文村有大小泉眼7處,合計流量0.01立方米/秒,水温常年穩定在33℃。
浦城縣大凹温泉水温29℃,流量1升/秒。
永安市地熱水出露點7處,流量介於1.5-12.6升/秒之間,水温35℃-73℃。溶岩熱水有10處,分佈在城關西門橋附近,南至茅坪、埔嶺、黃曆,北至大湖等地,水温30℃。
將樂縣鋪下地熱水,湧水量2.95升/秒,水温36℃;上湯地熱水,湧水量26.3升/秒,水温36.5℃。
清流縣在餘明、東華、嵩口等鄉鎮有7處温泉,水温介於30℃-86℃之間。其中,嵩口鄉賴坊的温泉,水温達80℃以上,為全省高温温泉之一。上述7處温泉的日流量在246-678立方米之間。
寧化縣在橫鎖鄉水口村和黃地橋有2處温泉,水温達39℃,日出水量為500立方米。
長汀縣在河田、長安、橫坑、白頭有4處地熱水資源,其中河田鎮温泉水温達78.5℃,日出水量為1210立方米。
連城縣在上堡、湯頭、新泉、圩畲、莒溪有地熱水8處,水温在32℃-71℃之間。各處温泉日產水量在173-1149立方米之間。
武平縣在城關興東村附近有地熱水2處,水温各為53℃和27℃,日產水量各為220和44立方米。
上杭縣溪口鄉的温泉總流量為5.48升/秒,水温62℃-74℃。上杭一中温泉水温30℃,流量1.2升/秒;杭宮下温泉水温65℃,流量4.8升/秒;背排温泉水温74℃,流量19升/秒。 [25] 
礦泉水
上杭城區自流量達279噸/日的天然飲用礦泉水,含有鍺元素和硒元素,被國家地礦部鑑定為珍貴的優質飲用礦泉水。
光澤縣境內有可供飲用天然優質礦泉水,產水地點在鸞鳳鄉坪山村山下自然村。為“低鈉、低礦化度、高偏磷酸型礦泉水”,各項指標均符合GB8537—1995標準。年產水量達6000噸。
清流縣蓮花山麓362.5米以下基岩裂縫水,經國家鑑定,屬含鍶碳酸型優質天然礦泉水,含有18種有益於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是福建省惟一、國內較少的珍貴冷碳酸礦泉水,日出水240噸以上。
永安市貴湖村礦泉日流量500噸,是可直接飲用的天然礦泉水,為優質含鍶硅的碳酸礦泉水。
寧化縣安樂鄉有含鍶為主要成分的礦泉水,在城區北山有可供生產啤酒的礦泉水。 [26] 

武夷山名優特產

福建武夷山脈域內各縣、市均產名茶,在名目眾多的名茶中,首推名揚中外的武夷巖茶。南朝齊時(479-502年),武夷巖茶便為社會上層所賞識而初具知名度。產於武夷山市風景名勝區各巖壑中和碧水丹山的九曲溪兩岸山地,歷史悠久,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武夷巖茶被推崇為青茶類(烏龍)上品,在形、色、香、味上獨具特徵。武夷大紅袍茶為烏龍茶類極品,被譽為“巖茶王”,人稱其“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鍾,品具巖骨花香之勝”。建陽市出產的“貢眉白茶”、烏龍茶也享有盛譽,遠銷港、澳、東南亞各地。 [27] 
武夷山脈福建一側盛產水果,其中不少屬名果之列有:連城縣產的特早熟温州蜜柑、清流縣出產的蜜橘、長汀縣產傳統名果圓金柑、連城縣出產的白鳳水蜜桃、建陽市產的玉露水蜜桃、寧化縣湖村鎮店上水蜜桃、建寧縣產的黃桃、邵武市產的芙蓉李、建寧縣產的黃花梨、杭青梨、獼猴桃、浦城縣產的青柰、武夷山市產的香榧、邵武市人工栽培的板栗、寧化縣產的大宗優質水果牛心柿、上杭縣產的青梅(稱杭梅)、邵武市和寧化縣所產的銀杏、沙縣恭城產的水柿,都久負盛名。還有大量名優菇、蓮、筍等產品更是遍佈武夷山區。 [28] 

武夷山社會文化

武夷山脈地區人類活動歷史悠久。據考古證實,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在武夷山一帶活動。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遺蹟幾乎遍及山脈各縣、市。中原商、周時期,武夷山古閩族先民已初步形成並進入青銅時代,他們奇特葬俗留下的架壑船棺、虹橋板,成為武夷山最具傳奇色彩的一大景觀。這種葬俗和遺物正是武夷山古閩族先民“水行山處”生活的寫照。西漢初,閩越國的建立,揭開福建社會發展的新篇章,經濟和文化迅速發展,國勢日益強盛,先後在今浦城、武夷山(市)、建陽、邵武建城,並在今武夷山市城村建築王城。經考古發掘,該城址為江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漢代古城址,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
漢滅閩越國以後,朝廷把武夷君列入郊祀盛典。唐代,武夷山被朝廷封為“名山大川”之一,道教、佛教活動日漸繁盛。
西晉至唐末,由於戰亂,中原大批漢人渡江南遷,武夷山脈成為他們的主要聚居地。他們帶來中原先進的技術與文化,推動武夷山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嗣後,他們又陸續向外拓殖,遷居國內乃至海外各地。
宋代,福建經濟獲得全面發展。南宋時期,全國政治、經濟、文化重心南移,武夷山地區文教興盛,人文薈萃。理學家楊時、遊酢、羅從彥、李侗、朱熹、真德秀、熊禾等先後在武夷山各地講學、著述,朱熹還先後創辦了武夷書院、考亭書院,培養大批學生,創立了閩學,武夷山遂成為理學名山。朱子理學成為武夷山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武夷山脈又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五四”運動後,馬列主義傳播到武夷山脈各縣,一批進步青年知識分子投身於反帝反封建的鬥爭,宣傳馬列主義,秘密成立中國共產黨地方組織。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武夷山脈中段、南段的長汀、上杭、連城、寧化、建寧、泰寧、明溪、清流等縣,曾是中央蘇區的組成部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彭德懷、陳毅、葉劍英、張鼎丞、瞿秋白、鄧子恢、羅炳輝、粟裕等先後在這裏進行過革命實踐活動。武夷山脈北段各縣是另一片紅色蘇區,民國17年(1928年)9月和民國18年1月,中共閩北組織曾領導過兩次“上梅暴動”。民國19年(1930年)5月後,逐步建立起以崇安為中心的閩北革命根據地。民國23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後,武夷山脈各縣堅持三年游擊戰爭,獨立支撐,實現保持革命陣地、保持革命武裝、保持革命組織的光榮使命。抗日戰爭時期,閩西、閩北革命武裝先後編入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
武夷山脈閩西、閩北人民堅持革命鬥爭,留下難以計數的革命遺址,成為教育後代、開發旅遊的重要文化資源。
武夷山脈各縣名人輩出,載入史冊者不可勝數。秦漢時期有閩越王無諸及其裔孫餘善等在武夷山地區活動。後來又有文學家江淹、顧野王等,或作文讚美武夷山水,或入居武夷山講學、著述。宋代,武夷山區人才薈萃,名流輩出。教育家、哲學家、思想家朱熹在武夷山辦學、著述、生活60餘年,浦城籍文學家楊億成為“一代文豪”,崇安籍柳永為北宋著名詞人,建陽籍遊酢、將樂籍楊時是程氏理學南傳的第一人,沙縣籍羅從彥、崇安籍胡安國、延平籍李侗、建陽籍蔡元定、蔡沈及浦城籍真德秀等都是著名理學家。南宋名人還有邵武籍愛國名相李綱,崇安籍抗金名將劉,泰寧籍名臣鄒應龍等。元明時代,崇安籍熊禾是著名理學家,藍仁、藍智兄弟是著名詩人,建甌籍楊榮是明朝重臣。清代連城籍童能靈是著名理學家,寧化籍黃慎、伊秉綬是著名書畫家。
近現代,武夷山地區也湧現出大量人才。在締造共和、建立中華民國的英烈、功臣中有祖籍南平的馮超驤、邵武籍的丁超伍和崇安籍的劉遜謙等。在第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出現許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立下殊勳的革命先輩,造就一批新中國黨政軍建設的棟樑之材,還有各行各業的大量傑出人才。
此外,歷代涉足武夷山區的名賢重臣、文人學士不勝枚舉。他們或擇地而居,開發武夷;或築室辦學,授徒著述;或遊覽名勝,吟詠謳歌,擴大了武夷山的影響,提高了它的知名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與科教、文化界名人,到武夷山脈各地視察、觀覽,為武夷山的保護、開發和建設出謀獻策,許多外籍人士也慕名到武夷山參觀、考察。古今中外著名人物訪問武夷山者絡繹不絕,他們研究、宣傳武夷山,為名山增色。
為促進武夷山區的保護及旅遊開發,1989年撤崇安縣設立武夷山市。 [1]  [1] 

武夷山風景名勝

武夷山脈風景資源得天獨厚,有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與自然遺產地1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5處,省級風景名勝區7處,縣(市)級風景區更多。武夷山脈風景名勝資源大體可分為三類:在花崗岩分佈區,形成許多雄偉奇特的峯巖、峽谷景觀,如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斷陷帶、赤石羣分佈區,造就出以“丹霞地貌”為主要特徵的風景名勝區,如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武夷山風景區、金湖風景區、桃源洞風景區、冠豸山風景區和省級風景名勝區浮蓋山風景區、茫蕩山風景區、歸宗巖風景區等都屬這一類型,為武夷山脈風景名勝資源的主體;在石灰岩分佈區,發育成以“喀斯特地貌”為主景的風景名勝區,主要有永安鱗隱石林風景區和將樂玉華洞、沙縣七仙洞、三明瑞雲洞、寧化天鵝洞、明溪玉虛洞等。這些風景區為福建省發展旅遊經濟,提供豐富的旅遊資源和優良的自然條件。 [1] 
武夷山區境內,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地有:武夷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含:九曲溪景區、武夷宮—大王峯景區、雲窩—天遊景區、虎嘯巖—一線天景區、水簾洞—大紅袍景區、遇林亭—蓮花峯景區、西漢閩越王城遺址(含閩越王城博物館、閩越王城遺址);九曲溪上游生態保護區(含:青龍大瀑布生態旅遊區、大峽谷生態公園、武夷山原始森林公園)。
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三港景區、黃崗山景區、先峯嶺景區、麻慄景區、黃角堂景區、大竹嵐景區、光澤景區等。
國家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有:連城冠豸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含:冠豸山景區、石門湖景區、旗石寨景區、九龍湖景區、雲霄巖景區、布地森林公園)、桃源洞—鱗隱石林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含:桃源洞景區、鱗隱石林景區)、泰寧金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含:湖畔人文景點、湖上風光、湖畔秀景、湖上新景)、將樂玉華洞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含:玉華洞景區、銀華洞景區、龜山景區、曹溪景區、湖管景區)、將樂隴西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武平梁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福建省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有:浦城浮蓋山省級風景名勝區、南平茫蕩山省級風景名勝區(含:三千八百坎景點、石佛景點、懵懂洋景點、天湖景點、寶珠景點、溪源景點)、建甌歸宗巖省級風景名勝區、明溪玉虛洞省級風景名勝區(含:明洞、暗洞)、寧化天鵝洞省級風景名勝區、沙縣七仙洞省級風景名勝區、三明瑞雲洞省級風景名勝區、建甌萬木林省級自然保護區、三明格氏栲省級自然保護區、邵武將石省級自然保護區、南平茫蕩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沙縣蘿蔔巖省級自然保護區、寧化牙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泰寧峨嵋峯省級自然保護區、建寧閩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明溪均峯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明溪君子峯省級自然保護區。
此外,沿山縣市還有各自區域內其他風景名勝、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名城(長汀縣、武夷山市、建甌市、邵武市等)、歷史文化名鎮(鄉)(含:延平區峽陽鎮、連城縣四堡鎮、永安市吉山鄉、武夷山市五夫鎮、邵武市和平鎮、歷史文化名村(含:浦城縣觀前村、武夷山市下梅村、武夷山市城村村、連城縣培田村、光澤縣崇仁村)。 [29] 

武夷山旅遊開發

武夷山脈旅遊開發與建設始於山脈北段的武夷山風景區。漢武帝太初、天漢年間(公元前100年前後),朝廷派遣使者到武夷山,“用乾魚”祭祀武夷君,武夷山名字載入史籍。南朝宋時(約479年),擔任吳興縣(今浦城縣)令的著名文學家江淹,就近遊覽武夷山,留下“碧水丹山”的讚詞。唐武德元年(618年),始在武夷山茶洞建石堂寺。唐天寶七年(748年),玄宗冊封名山大川,派遣登士郎顏行之到武夷山傳敕,於洲渚間創建天寶殿,並立碑“全山禁樵採”,是為武夷山脈最早的保護管理法規。唐末,武夷山被列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此時,道教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呂洞賓、詩人李商隱遊覽武夷山,各寫詩一首,開題詠武夷山之先河。後梁開平三年(909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天寶殿,改名武夷觀。南唐保大八年(950年),元宗李璟之弟李良佐入武夷山修道。九年二月,元宗敕令重修武夷觀殿宇,改名為會仙觀,並詔告:“其山方圓一百二十里,與本觀護蔭,並禁樵採張捕,違者所司按法施行。”(明·徐表然《武夷志略》)會仙觀成為武夷山最早的管理機構。由於李良佐的刻意經營,至宋初,武夷山已名聲大噪,文人墨客接踵而至,或流連觀賞,或吟詠嘯傲,或隱居讀書,或辦學授徒,山中寺廟、道觀、書院及亭台樓閣日增。南宋時,朝廷在衝佑觀(會仙觀於宋紹聖二年改稱衝佑觀)設提舉、主管等祠官,安排閒散官員,觀內及山中事務由祠官掌管。先後有陸游、辛棄疾、朱熹等147人在衝佑觀任提舉或主管。這期間,由於朱熹、呂祖謙、蔡元定等大儒及名道士白玉蟾的駐足,武夷山人文鼎盛,寺觀庵院及各種樓閣逾百處,吸引更多遊人到武夷山尋幽攬勝。武夷山遂為文化名山,被譽為“閩邦鄒魯”、“道南理窟”、“三朝理學駐足之藪”。
元大德六年(1302年),朝廷在武夷山四曲溪南創辦焙局,設場官督造貢茶,稱為御茶園。茶業的興起,進一步開發了武夷山。明代,卸任兵部右侍郎陳省,理學家李材,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名道士汪三寶和劉端陽等先後入武夷山隱居、講學、考察、修道,開發武夷山雲窩、接筍峯一帶。至清代,武夷山書院學齋林立,亭台樓閣遍佈,寺廟宮觀達300多處,吸引許多官宦、文士及僧道駐足遊覽,武夷山區遊客繁多。
武夷山脈其他風景區開發略遲。連城冠豸山、永安桃源洞、泰寧金湖等景區約開發於宋代。宋元祐間(1086-1093年),有人在冠豸山石門巖建總宜亭、悠然閣、宿雲堂等。理學家羅從彥曾於建炎二年至紹興元年(1128-1131年)在冠豸山仰止亭講學、著述。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連城縣代縣長馬周卿率領千人上冠豸山,開闢景點13處,修建冠豸山四大寨門,開發建設形成規模。永安桃源洞的開發始於南宋名相李綱與左正言鄧肅。宋宣和元年(1119年),二人偕遊栟櫚山,留下許多詩文,並對栟櫚山進行首次開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安砂舉人陳源湛捐資在栟櫚山建亭台樓閣十餘處,並命名桃源洞。崇禎三年(1630年),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遊桃源洞,撰文載入其遊記。“文因景生,景因文傳”,桃源洞名噪一時。清雍正四年(1726年),一位採藥老人發現一處溶岩地貌景觀,告知當地富紳賴翹千、賴允升兄弟,二人遂“命僕伕,召工匠,剪蕪伐莽,錘險鏨塞”,歷時8年,建成一片可供遊覽的景區,取名“鱗隱石林”,是為永安獨具特色的景區。南宋時,泰寧現金湖一帶開始局部開發。宋紹興二年(1132年)在醴泉巖建醴泉禪寺,紹興八年建寶蓋巖寺,紹定六年(1233年)建甘露巖寺。這些古寺如今成為金湖景區著名的旅遊景點。將樂玉華洞在漢初已被發現,宋代著名理學家楊時遊覽該洞,併成為賦詩題詠的第一人。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將樂知縣黃仕正捐俸修建“漱玉亭”於玉華洞口,並將巡按楊四知書寫的“玉華洞”三字刻於洞口巖壁,但洞內尚未開發。
清末至民國,由於戰亂等原因,武夷山脈各景區普遍趨於蕭條,書院停辦,宮觀、寺廟香火不旺,遊覽設施破壞,景區遊覽業不景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旅遊風景區逐漸恢復,特別是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發展旅遊業被擺上各級領導部門的議事日程,武夷山脈各景區開始煥發生機,迅速走上正規化、科學化開發、建設與保護的道路。1979年,先後成立武夷山風景區、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開始有計劃的開發建設。20世紀80年代以後,武夷山脈各縣陸續成立相關機構,對轄區內的旅遊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分別成立國家、省和縣(市)級風景名勝區或自然保護區,聘請專家進行論證與規劃,並按規劃進行開發建設。進入90年代,隨着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和旅遊觀念的轉變,各風景區、保護區的開發建設都注重資源保護和綜合服務,加強旅遊環境的綜合治理,以期達到旅遊資源的永續利用。1992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武夷山國家旅遊度假區,逐步建成吃、住、行、遊、購、娛配套齊全的旅遊服務系統,形成“區內旅遊,區外服務”的保護規劃格局。進入21世紀,武夷山脈旅遊業走向全面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1] 
參考資料
  • 1.    武夷山志編纂委員會.武夷山志:方誌出版社,2004:概  述
  • 2.    江西省地方誌編篡委員會 .江西省自然地理志 :北京方誌出版社 ,2003 :36-37 .
  • 3.    武夷山市志編纂委員會.武夷山市志[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4:第一章 旅遊資源第一節 自然景觀二、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
  • 4.    浦城縣誌 浦城縣誌編纂委員會 / 中華書局 / 1994 /卷三 自然地理第二章 地 貌主要山、嶺簡介.
  • 5.    武夷山市志編纂委員會.武夷山市志[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4:第一章 地 質第一節 地貌特徵 類型 一、地貌特徵第二節 山峯 山脈.
  • 6.    武夷山市志編纂委員會.武夷山市志[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4:第一章 旅遊資源第一節 自然景觀三、其它景區.
  • 7.    光澤縣誌.光澤縣誌編輯委員會.羣眾出版社,1994:自然地理志 第二章 地 貌四節 主要山脈.第
  • 8.    建寧縣誌.建寧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新華出版社,1994.第二編 自然地理 第二章 地 貌 第二節 山脈 峯巒 二、山 峯
  • 9.    將樂縣誌.將樂縣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5:卷二 自然環境第二章 地 貌第三節 主要山峯.
  • 10.    明溪縣誌.明溪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方誌出版社,2018:卷二 自然環境第二章 地 貌第三節 主要山峯.
  • 11.    寧化縣誌 寧化縣誌編纂委員會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1989 :卷二 自然地理第二章 地 貌第三節 主要山脈.
  • 12.    清流縣誌.清流縣地方誌編篡委員會.中華書局,1994:卷二 自然地理第一章 地 質第二節 主要山峯.
  • 13.    長汀縣誌.福建省長汀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三聯書店,1993:64-65.
  • 14.    連城縣誌.連城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羣眾出版社,1993年:卷二 自然地理第二章 地 貌第二節 類 型 一、中山.
  • 15.    冠豸山+石門湖  .中國·連城旅遊網[引用日期2019-05-04]
  • 16.    武平縣誌.武平縣誌編纂委員會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卷二 自然環境 第二章 地 貌第一節 山脈 山峯 二、東列山系.
  • 17.    武夷山志編纂委員會 .武夷山志 :方誌出版社 ,2004 :第二章 地 貌 第二節 地貌類型 .
  • 18.    九連山保護區介紹  .九連山保護區[引用日期2019-05-06]
  • 19.    梅縣誌1994.梅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第二章 自然概況 第二節 地 貌.
  • 20.    貴溪天華山四種土壤構建贛閩生態廊道  .江西晨報[引用日期2019-05-07]
  • 21.    武夷山志編纂委員會 .武夷山志 :方誌出版社 ,2004 :第六章 植 被 .
  • 22.    武夷山志編纂委員會 .武夷山志 :方誌出版社 ,2004 :第六章 植 被第六章 植 被第二節 分 布 .
  • 23.    武夷山志編纂委員會 .武夷山志 :方誌出版社 ,2004 :第三章 礦 產 第一節 金屬礦 .
  • 24.    武夷山志編纂委員會 .武夷山志 :方誌出版社 ,2004 :第三章 礦 產 第二節 非金屬礦 .
  • 25.    武夷山志編纂委員會 .武夷山志 :方誌出版社 ,2004 :第三章 礦 產 第三節 地熱水 .
  • 26.    武夷山志編纂委員會 .武夷山志 :方誌出版社 ,2004 :第三章 礦 產 第四節 礦泉水 .
  • 27.    武夷山志第四章 名優特產第一節 名 茶
  • 28.    武夷山志第四章 名優特產第二節 名 果   
  • 29.    武夷山志編纂委員會 .武夷山志 :方誌出版社 ,2004 :第三篇 名 勝 .
  • 30.    發現動物新種!武夷山國家公園“族譜”再添新成員  .環球網.2022-11-2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