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閩中方言區

鎖定
閩中方言通行於永安市、三明市區和沙縣。這幾個縣、市位於福建省中部,即武夷山脈和戴雲山脈之間的沙溪流域,這是一片由南向北傾斜的丘陵地。因地處閩中,20世紀60年代方言普查時稱這裏的漢語方言為閩中方言。
中文名
閩中方言區
屬    性
漢語方言
組    成
閩、中、方、言、區
通行地點
永安三明沙縣

目錄

閩中方言區歷史文化

閩中地區東與尤溪、大田兩縣鄰界,北與閩北地區的南平、順昌接壤,西與明溪、清流交界,南跟連城、漳平兩縣、市毗連。四鄰縣、市所講的方言比較複雜,有閩南方言、閩東方言,也有閩北方言和閩西客話。儘管閩中地區高山連亙,對外交通不便,但在長期的互相交往中,鄰近地區的各種方言都對閩中方言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
閩中地區早在秦漢時期就居住着史稱“百越”的一支——閩越居民。漢代之後,南楚、東吳漢人則沿着閩北的崇安、浦城往建溪流域涉足閩中地帶。據史載,當時已有漢人在今南平、沙縣一帶活動,屬建安郡管轄。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分南平(古稱延平)南鄉地立沙村縣,仍隸建安郡。隋開皇元年(581年),沙村縣改名沙縣,轄地包括現今的永安市境(古稱浮流)。當時的沙縣話應是早期閩中地區方言的代表。明景泰三年(1452年),分沙縣南部和尤溪西部地區建立永安縣。明代沙縣爆發的以鄧茂七為首的農民起義,其勢威震八閩,波及贛南、粵北,明王朝派兵殘酷鎮壓,自此沙縣人口鋭減。新興的永安縣才漸漸成為閩中地區人們的活動中心,永安話也就取代沙縣話成為閩中方言的代表。抗日戰爭期間,永安一度成為福建省臨時省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永安又曾是專區所在地。這些都使永安話成為閩中方言代表點的地位更加鞏固。

閩中方言區現狀

閩中方言流佈的範圍不廣,使用人口也不多,約50萬人。20世紀50年代末以後,外省及本省其它地區的大量移民遷徙到永安、三明、沙縣地區,使閩中方言受到普通話和外地方言的衝擊,因此,在閩語中使用人口最少的閩中方言就更加不純。在今天,要找到能流利使用地道的閩中方言的人已經為數不多了。
閩中方言內部有一定差異,但可通話。3縣、市中,永安話和沙縣話的距離稍大一點。因此,我們可將閩中方言分為三片:一是永安話片;二是三明話片(舊三元話);三是沙縣話片。
各縣、市內部也還有些差異,還可劃成小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