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縣,福建省南平市下轄縣,中國丹桂之鄉。位於福建省最北端、閩浙贛三省交界處,是福建的“北大門”,自古為中原入閩第一關,分別與浙江省的江山市、龍泉市、遂昌縣和江西省的廣豐區接壤,與福建省的建陽市、武夷山市、松溪縣毗鄰。浦城縣轄2個街道、9個鎮、8個鄉、296個村(居)。
[1]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浦城縣常住人口為297719人。
[29]
浦城縣區域面積3383.02平方公里,
[30]
為福建省第三大縣,其中山地面積437.4萬畝,耕地面積55.47萬畝,河流水域面積15萬畝,是中國、福建省最早的商品糧基地縣。中國十大香樟基地之一。林業用地面積407.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3.1%,林木蓄積量981萬立方米,是中國南方林業重點縣。山延兩脈、水注三江。縣境西北為武夷山脈的延伸,東北則為仙霞山脈的延伸。
- 中文名
- 浦城縣
- 外文名
- Pucheng County
- 行政區劃代碼
- 350722
- 行政區類別
- 縣
- 所屬地區
- 中國福建省南平市
- 地理位置
- 福建北部南平市
- 面 積
- 3383.02 km² [30]
- 下轄地區
- 富嶺鎮等19個鄉鎮(街道)
- 政府駐地
- 南浦街道
浦城縣歷史沿革
編輯
浦城一覽(14張)
置縣前浦城之地,夏、商屬揚州,周屬七閩地,戰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屬楚,秦屬閩中郡。漢高祖五年(前202)屬閩越國。漢建元六年(前135)封餘善為東越王,都冶一説在浦城。漢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滅閩越,“徙其民於江、淮間,虛其地。”“後裔遁逃山谷者頗出”,漢始元二年(前85)立冶縣,東漢建武初改東侯官,浦城地均屬之。
[4]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改漢興為吳興。是年,廢會稽南部都尉,置建安郡,吳興屬之。晉太康三年(282),屬晉安郡,元康元年(291),改屬江州,梁普通六年(525),屬東揚州。陳永定(557~559年)初,屬閩州,後屬豐州。隋開皇九年(589),吳興省入建安縣。唐武德四年(621),復置縣,改名為唐興,屬建州(治所在今建甌),後省入建安。唐載初元年(689),復置縣,仍名唐興。武則天登極後,天授二年(691),改名為武寧縣。唐神龍元年(705),唐中宗李顯登極,復為唐興。天寶元年(742)八月,定名浦城,屬建安郡(是年改建州為建安郡)。唐乾元元年(758),復改郡為州,仍屬之。
[5]
民國元年(1912)仍屬建寧府,建寧府尋改建甌府,浦城屬之。民國2年,建甌府改建安道,浦城屬之。民國17年,廢除道制,直屬福建省。民國22年11月至次年1月,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浦城屬延建省。民國23年8月17日,全省設10個行政督察區,福建省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於浦城,轄建甌、建陽、崇安、浦城、松溪、政和6縣。民國24年10月1日,全省10個區劃為7個區,第十區改為第三區,仍駐浦城,轄浦城、建甌、建陽、崇安、松溪、政和、壽寧、邵武8個縣。民國27年6月,公署遷建陽,浦城屬之,直至解放前夕。民國16年9月,中國共產黨在浦城境內開展革命活動。民國20~24年在四境先後建立建(陽)浦、浦城、廣(豐)浦、浦西、龍(泉)浦5個縣級蘇維埃政權,實行紅色割據。
[5]
1949年9月10日,全省劃分為8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以下簡稱專區)。浦城屬第一專區。1950年3月14日,第一專區更名為建甌專區。1950年9月2日,專區遷往建陽,更名為建陽專區,浦城屬之。1956年6月9日,建陽專區與南平專區合併,稱南平專區,浦城屬之。1968年5月,專區改稱地區,浦城屬之。1970年2月,地區機關遷駐建陽,1970年6月18日改稱建陽地區至1988年12月,浦城屬之。
[5]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佈《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浦城縣在其中
[6]
。
浦城縣行政區劃
編輯2010年全縣轄2個街道、9個鎮、8個鄉:南浦街道、河濱街道、富嶺鎮、石陂鎮、臨江鎮、仙陽鎮、水北街鎮、永興鎮、忠信鎮、蓮塘鎮、九牧鎮、萬安鄉、古樓鄉、山下鄉、楓溪鄉、濠村鄉、管厝鄉、盤亭鄉、官路鄉,296個村(居)。
[7]
街道、鎮、鄉 | 社區居委會/村民委員會 | 辦事處駐地 | 備註 |
5個居委:仙樓、光明、幸福、夢筆、業興;5個村委:解放、躍進、民主、和平、裏塘 | 千里馬路 | 2005年設立 | |
5個居委:愛民、勝利、建設、水南、蓮花;3個村委:北山排、寶山、李梅 | 水南路96號 | 2005年設立 | |
2005年析出蓮塘鎮部分區域劃歸城區 | |||
7個:楓溪村、黃壇村、福祿村、杜畲村、岱後村、池家村、胡推村 | |||
7個:濠村村、侖下村、溪口村、毛乾村、樟源村、北坑村、後濠村 | |||
盤亭鄉 | |||
注: |
浦城縣現任領導
編輯沈曉文 中共浦城縣委書記
[28]
浦城縣地理環境
編輯浦城縣位置境域
浦城縣位於福建省最北端,為閩、浙、贛三省七縣結合部。北部、東北部、東部分別與浙江省的江山市、遂昌縣、龍泉市接壤,西北部與江西省的廣豐區毗鄰,東南部、南部、西部分別與省內松溪縣、建陽市、武夷山市相連。地理座標介於東經118°11′—118°49′,北緯27°32′—28°22′之間。縣治駐南浦街道,座標介於東經118°31′—118°33′之間。縣城距省會福州市218公里(直距,下同),距南平市駐地150公里,距邵武市123.5公里,距武夷山市54公里,距福安市賽岐港(距浦城最近港)155公里;距浙江省會杭州市302公里,距江山市89公里,衢州市120公里,温州市207公里;距江西省會南昌市271公里;距上饒市80公里;距上海市464公里。境內面積3383.02平方公里。
[30]
浦城縣地形地貌
仙樓山(7張)
階梯狀地形明顯:從縣境中部到東西邊緣,依次分佈着河谷盆地、丘陵、低山和中山4種地貌,其高差顯著,層次分明。這種階梯狀地形的形成,除構造原因外,主要受巖性控制。縣境中部花崗石結晶較粗,內部礦物風化力不同,節理、斷裂發育,易風化、侵蝕,成為河谷盆地和丘陵的主要分佈區。東西邊緣南園組火山岩系主要為凝灰熔岩,並受不同程度的硅化作用,巖性緻密堅硬,不易風化,多數中山和部分低山發育於其分佈區域。建甌羣變質岩的二雲石英片岩和梨山組的砂頁岩等,硬度和抗風力介於花崗岩與南園組火山岩系之間,成為組成低山的主要巖性。
[9]
串珠狀盆地錯落:縣境屬浦城盆地,峽谷和盆地相間排列,山間盆地串珠狀錯落。為幹流南浦溪串聯的有忠信、仙陽、巽嶺、管厝、南浦、富嶺、蓮塘、臨江、永興、石陂等10個河谷盆地,其面積在4000~6000畝之間。近千畝、數百畝的小盆地則錯落鑲嵌于山地之間,支流在盆地內曲折蜿蜒。
[9]
堊口地形突出:在與浙江、江西交界的中山地帶,有較多與山帶成直交或斜交堊口。有的是由斷層陷落而成,有的是古老的河口。這些堊口,古稱“關隘”。是閩贛、閩浙交通要道和軍事要衝,著名的有盤亭西北部的二渡關、木城關等。這些堊口,又是北方冷空氣侵入浦城腹地以至福建的通道。
[9]
浦城縣氣候
浦城縣地處閩、浙、贛三省七縣(市)結合部,被稱為“福建的北大門”,浦城處於海洋性氣候與大陸性氣候分界處,接近大陸性氣候,是典型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區域內氣候四季分明,温度適中,雨量充沛、熱量資源豐富,乾濕季明顯,雨熱同步;年平均氣温17.4℃,年雨量1700毫米左右,年日照時數1900小時,全年無霜期254天左右。由於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加上地形的複雜作用,致使災害性氣候出現頻繁,高温與熱害、低温與寒害、旱災、洪災、冰災、風災等時有發生。
[10]
春季
一般始於每年3月1日,終於每年5月20日,歷時81天。(數值未特指年份及地點的,均為南浦鎮或城關地區1951~1980年的平均值。)降水量佔全年的30%左右,日照百分率30%。氣温呈逐漸上升,但波動大,有45%年份出現倒春寒。一般3月15日以前,處於日平均氣温低於12℃的低温過程,18日前後普遍有温度回升過程,25日前後又處於低温過程,3月底氣温又回升,4月2日前後有“清明寒”出現。
夏季
一般始於5月21日,終於9月25日,歷時128天。入夏後50天左右是黴雨季節,常有2~3次暴雨過程,常
洪水成災。5~6月雨量達660.6毫米,佔年雨量37%。7~8月進入晴熱高温天氣,年平均有25天最高氣温大於35℃的高温天氣出現,極端最高氣温曾達40.8℃。7~9月雨量358.7毫米,佔年雨量20%,且分配極不均勻,主要靠颱風帶雨。有87%年份出現乾旱,36天以上大旱年佔23%。
秋季
一般始於9月26日,終於11月30日,歷時66天,由炎熱期過度到寒冷期,“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雨量偏少,10~11月雨量僅107.8毫米,佔年雨量6%。約10%年份會有“秋雨綿綿”的天氣。
冬季
一般始於每年12月1日,終於次年2月28日,歷時90天,氣候幹、冷。約平均年受2次寒潮襲擊,1月平均氣温6.2℃,極端最低為-8.0℃。1月平均相對濕度為77%,極低值為58%。平均初霜日為每年11月16日,平均終霜日為3月6日。平均年有霜32天,最多達54天,連續霜日最長達26天。平均年有27.5天結冰,連續結冰曾達19天。平均年有雪日7.4天,連續降雪最長達7天,積雪最深曾達28釐米。出現過霧淞和雨淞。
一年之中,浦城氣候有四個明顯的特徵。
雨熱同期 以10℃作為喜温植物的萌動温度為準,一年中大於或等於10℃的活動積温為5443.6℃,持續時間為250天。而同期雨量有1414.6毫米,日照1438.5小時,雨、熱相配。
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年雨量1780.2毫米,年平均氣温17.4℃,日照1893.5小時,春秋略短,夏季最長,四季分明。
立體氣候顯著:浦城地勢相對高低懸殊,形成境內立體氣候較為顯著。一般每當海拔增高100米,春季回暖期推遲3天,秋季第一次冷空氣的影響日期提前4天,大於或等於10℃的活動積温減少188.9℃,年雨量增加72.5毫米,無霜期減少3天。以上變化趨勢在山脊的不同側面略有不同。
季風影響顯著:浦城為典型季風區,冬半年盛行偏北風,夏半年盛行偏南風。造成浦城既有嚴寒,也有酷暑,日較差大(1951年2月19日日較差達24.2℃)。季風亦影響各月份雨量分配,一年之中,大部分降水集中上半年,而以4~6月最多,下半年雨量少,常乾旱。
[11]
浦城縣水文
水南橋八月十五傍晚(3張)
降水年內分配不勻,造成月流量和水位的季節變化明顯。多年平均4~6月徑流量佔年徑流量的58.1%,多年平均4~9月(汛期)佔年徑流量的78.2%,多年平均連續最大4個月(4~7月)徑流量佔年徑流量的69.2%。
[12]
據萬安水文站1956~1968年實測資料,浦城多年平均年水面蒸發量為993.5毫米。據省水文總站多年平均陸面蒸發等值線圖,浦城多年平均年陸面蒸發值700~750毫米。據坑下水文站1971~1979年實測含沙量資料計算,多年平均年侵蝕模數為124噸/平方公里。
[12]
浦城縣自然資源
編輯浦城縣水域資源
浦城縣各類水域面積10024公頃,佔總土地面積3 %,其中:溪河水面8491公頃,佔84.7%,水庫山塘553公頃,佔5.5%,池塘973公頃(其中名特優養殖44公頃)佔9.7%,其它養殖水域7公頃,佔0.07%。分佈浦城縣19個鄉鎮。
浦城縣水域水質情況基本良好,南浦溪河段水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達國家飲用水二類水質標準,大石溪水質達國家飲用水三類水質標準。各支流的水質均好於南浦溪、大石溪,主要污染源是正大生化廠、硫鐵礦、硫石礦、氟礦,主要污染物為氮、硫、氟和化學需氧量。
山塘水庫水質:東風、龍嶺下兩個中型水庫與團結、高坑兩個小(一)型水庫及葛山、石碧子兩個小(二)型水庫水質達飲用水標準,其餘中小型水庫及山塘等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主要是因為開展禽(畜)——魚——草等綜合立體養殖。
池塘:除水南因攔河壩洪毀外,其餘池塘水源基本充足,可以人為控制,水質尚好,污染物主要為漁業投入品,即亂放漁藥及各類糞便、肥料的施入。
浦城縣可養水域面積總計6563公頃。
①溪河:浦城縣較大溪河總長553.4km,水域面積6205公頃。可養溪河總長291 km,水域面積5030公頃,主要分佈在4條:南浦溪(全長133.2km,水域2664公頃),大石溪(域內全長49.8km,水域747公頃),西鄉河(全長61.1km,水域917公頃)及永平溪(全長46.8km,水域702公頃)。以上4條河流有約40處漁場,總長度22.32km,面積446公頃。其餘如官田溪(黨溪、巖步溪)、馬蓮河、富嶺溪(浮流、餘塘)、西鄉河(山下)、巖鼻河、石陂溪、濠村溪均為南浦溪支流,永平溪則為信江源頭支流,此外還有三支小支流為歐江的支流源頭。這些支流大都坡降大、水流急,不大適合進行人工養殖。
②水庫山塘:可養面積553公頃。
③池塘:可養面積973公頃。
浦城縣生物資源
2、底棲動物:主要有水生寡毛類的水蚯蚓,水生甲殼類的豐年蟲,枝角類、撓足類、米蝦、青蝦、溪蟹等;軟體動物主要有螺、蚌、貝、河蜆和水生昆蟲等。
3、水生植物:主要有挺水植物如水葱、荸薺、菰(茭白)、蘆葦、白菖蒲、慈姑、蓮、水花生、蒲草等;主要分佈於稻田、池塘與溝渠。漂浮植物如浮萍、紫背浮萍、紅萍、鳳眼蓮、水浮蓮、水葫蘆、槐葉萍等;浮葉植物如睡蓮、苔菜等;浮葉與漂浮植物主要分佈於稻田與溝渠。沉水植物如輪葉黑藻、金魚藻、苦草、菹草、小茨草、矮慈菇等;主要分佈於溪河、溝渠中。
4、魚類:
各水域魚類資源:根據《浦城縣水產志》和《浦城縣漁業資源調查》查證以及鑑定我縣溪河部分漁獲物、標本等,我縣溪河水域魚類有18科,52屬,72種。其中鯉科魚類43種,佔魚類總數的59.7%,鰍科5種、鮠科4種、魚旨 科3種、平鰭鰍科、鬍子鯰科、鱺魚科各2種、鰻麗科、鯰科、魚兆 科、合鰓科、塘鱧科、魚段 虎 科、攀鱸科、鱧科、刺鰍科、鱉科、長臂蝦科各1種。
養殖主要經濟魚類有鯉科魚類:青魚、草魚、赤眼鱒、團頭魴、三角魴、鯉魚、鯽魚、黑脊倒刺䰾、鱅、白鰱;鰻鱺科:日本鰻鱺、歐洲鰻鱺、美洲鰻鱺;鰍科:紅唇薄鰍、泥鰍;鮠科:黃顙魚;鬍子鯰科:鬍子鯰;脂科:鱸魚、大眼鱖、斑鱖;合鰓科:黃鱔等。
可開發養殖主要經濟魚類有鯉科魚類:唇魚骨、光唇魚、厚唇魚、翹嘴紅鮊、細鱗斜頜鯝、扁園吻鯝、黑魚耆魚泉 ;魚危科:長吻鮠;脂科:斑鱖等。
瀕危種類:鰻鱺科:鰻鱺;鯉科:魚感 魚、赤眼鱒、翹嘴紅鮊、扁圓吻鯝、黑脊倒刺䰾;胭脂魚科:胭脂魚;脂科:鱸魚、斑鱖、大眼鱖;鮠科:長吻鮠等。
5、其它水生動物:
兩棲動物:主要有沼蛙、虎紋蛙、黑斑蛙、樹蛙、棘胸蛙、大鯢、小鯢等。
浦城縣礦產資源
礦藏有硫鐵、鋁、鉛鋅、銅、鎢、高嶺土、螢石。
浦城縣人口
編輯按照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辦法規定,據縣人口普查辦公室計算機彙總數據,2000年11月1日零時登記的全縣常住人口為32萬1272人。縣內户口居住在縣外的人口8萬9469人;而户口在縣外(含縣外、省內和省外),普查登記時在縣內居住的人口為8967人。二者相抵淨流出8萬0502人。按同口徑,全縣人口為40萬1774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38萬5566人增加1萬6208人,增長4.20%,平均每年增長0.42%。這次普查登記總人口中,漢族人口31萬8244人,佔99.06%;其他民族人口3028人,比1990年人口普查2937人增加91人。
2018年末,浦城户籍總人口429953人,其中城鎮人口98360人,佔總人口的22.9%,農村人口331593人,佔總人口的77.3%。2018年全年浦城縣出生人口4238人;死亡人口1668人。
[1]
浦城縣經濟
編輯浦城縣綜述
浦城經濟素以農業為重,主產稻穀,久負“閩北糧倉”盛名。宋代,浦城農業相當發達,有陂壩520座,居全省第二。“歲一獲而粟米裕如,鄰境鹹資接濟”,民謠稱“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浦城紅米“美人紅”譽滿省垣。林副土特產亦豐,明王世懋在《閩部疏》中稱浦城“桑麻披壠,茶筍連山。”陸耀《煙譜》稱浦城煙葉在清乾隆間為福建最著。清咸豐、同治間,中藥材厚朴“歲運福州、廣東不勝計”,薏米、筍乾、桐油、蓮子、澤瀉、生漆、茅洲瓜子、金斗山紅菇頗有盛名。
[17]
浦城古代有冶金、陶瓷製造、紡織、造紙四個主要經濟行業。宋代,陶瓷業進入鼎盛時期,大口窯瓷器遠銷日本、朝鮮、菲律賓。明代紡織產品大絹、大綾分別可與浙江、河溯產品相媲美。礦冶業興盛,先後開採的銀場有18處。清代造紙業發達,尤以奏本紙為佳。
[17]
浦城是閩、浙、贛三省商品流通孔道,毗鄰地區物資集散地。明代,福建的土特產“無日不走分水嶺及浦城小關(今廟灣),下吳越如流水。”清代,“冠蓋往來,商賈輻輳”,清嘉慶《新修浦城縣誌》稱其時浦城為“小蘇州”。
物產滋阜的浦城,在民國期間卻處於落後狀態。民國25年,糧食產量80030噸,農業總產值1628.55萬元,為民國期間最高的年份,號稱“農業大縣”。至1949年,農業總產值降至892萬元,糧食產量也只有51067噸。工業基礎十分脆弱,技術水平極其落後,至解放前夕,全縣僅有1座裝機容量27千瓦的火力發電廠和一些規模小設備簡陋的鋸材廠、松香廠、碾米廠,加上鐵、木、竹、棕等手工業,年總產值139萬元。
[17]
1988年與1949年相比,國民生產總值增長7.13倍,國民收入增長9.97倍。1988年工業總產值14445萬元,佔工農業總產值的47.91%,比1949年增長61.93倍,年平均增長11.20%,形成以飼料金黴素、香料製品、營養食品、林產化工四個重點出口支柱產業。工業產品中有3個獲部優產品,9個獲省優產品稱號。創新產品75項,其中6個產品為國內首創。1988年農業總產值15707萬元,比1949年增長3.93倍,年平均增長4.17%。1988年糧食產量25.08萬噸,比1949年增長3.91倍,年平均增長4.17%。1956~1988年向國家提供商品糧185.32萬噸。1988年活立木蓄積量967.4萬立方米,毛竹蓄積量4990多萬株,木材生產量80萬立方米。1988年新植果樹12148.8畝,佔果樹總面積的40.97%。1979~1988年,向國家提供商品木材81.7萬立方米,商品竹561.78萬支,年平均提供商品竹居全省第一。
[17]
2008全年實現生產總值41.4億元,增長14.3%,是10年來增幅最高的年份;三次產業結構為33.50:30.30:36.20。財政總收入2.6億元,增長26.23%,提前3年完成“十一五”目標,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1.73億元,增長34.1%,創歷史新高。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1億元,增長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27億元,增長14.3%。實際利用外資3120萬美元,增長8%;外貿出口4851萬美元,增長10.9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39.1元,增長20.35%;農民人均純收入4900元,增長13.3%。銀行存款增長14.84%,貸款增長38.32%。
2012年預計地區生產總值87億元,完成年計劃100%,增長13%;實際完成財政總收入5.81億元,完成年計劃107.6%,增長24.7%;其中地方級一般預算收入3.91億元,完成年計劃102.9%,增長19.5%。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由上年27.8:36.4:35.8調整為27.0:39.2:33.8;一產比重下降0.8個百分點,二產比重上升2.8個百分點。
[18]
經初步核算,2016年浦城縣地區生產總值(GDP)1350324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9.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06006萬元,增長14.1%;第二產業增加值487272萬元,增長6.8%;第三產業增加值457046萬元,增長8.4%。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0.1%,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6.1%,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3.8%。
[15]
2019年1-12月份,浦城縣地區生產總值1666203萬元,同比增長7.4%,財政總收入100178萬元,同比增長2.7%,地方級財政收入67912萬元,同比增長2.7%,税性收入佔一般預算收入比重同比增長67.2%
[3]
2020年,浦城縣地區生產總值(GDP)1755481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4.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97241萬元,增長7.0%;第二產業增加值584921萬元,增長2.8%;第三產業增加值773219萬元,增長3.7%。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2.6%,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3.3%,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4.0%。
[31]
浦城縣第一產業
浦城經濟素以農業為重。據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浦城已有原始農業。經歷代勞動人民辛勤開發,明代,全縣耕地面積達52~53萬畝。明末,浦城引入甘薯、玉米、煙草、花生等農作物,種植業已相當發達。明萬曆《浦城縣誌》記載:有稻穀、秈秫、山禾3類8種,豆類10種,麥2種,經濟作物15種,水果18種,蔬菜25種,被稱為“桑麻被壟,茶筍連山。”清代在冊耕地面積46~47萬畝。清光緒《續修浦城縣誌》稱:“浦邑雖田少山多,而穀米則有贏無絀”,浦城成為福建煙、茶主要產區之一,尤以質量稱著。民國期間,據省測量隊到浦城測量調查,全縣耕地69.89萬畝,糧食年產量5~8萬噸,畝產80~115公斤,為省內餘糧縣之一,被譽為“閩北糧倉”。經濟作物以油菜、蓮子、薏米、澤瀉、茶、甘蔗為大宗。民國24年(1935),福建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一科編的《浦城縣概況》,稱浦城“其耕作均墨守舊法,缺乏改良思想及技能。每畝耕地收入8元左右。”生產力十分低下,種植業總產值僅480萬元。養殖業,只作為家庭副業。民國25年,全縣有生豬7.21萬頭,家禽32.89萬隻。抗日戰爭期間,浦城列為福建省農業特別重要縣,增加糧食生產,擴大冬種面積。抗日後期至解放前夕,農業生產每況愈下。
[19]
解放初,廢除封建土地剝削制度。1952年比1949年糧食增長57.49%,主要農產品產量均達歷史最高水平。1953年開始試種雙季稻。1956年,進入合作化高潮,推動耕作制度的改革和生產力的發展。至1957年,耕地面積65.96萬畝,雙季稻面積達8.3萬畝,糧食產量8.61萬噸,比1952年增長7.09%。種植業總產值1363.95萬元,比1952年增長71.13%。全縣畜禽飼養量,生豬達6.38萬頭,家禽34萬隻,產值達228.68萬元,比1949年增加18.64%。
[19]
1958年9月,農村人民公社化後,至1960年,由於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等“左”傾錯誤氾濫,加上自然災害等原因,嚴重製約農業生產力的發展。1960年與1957年相比,種植業總產值下降43.29%,養殖業也下降62.58%。1963~1965年,經過國民經濟調整,農業生產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1965年糧食產量10.95萬噸,比1960年增長22.76%;農作物品種242個,種植業總產值比1960年增長38.37%,養殖業產值達330.08萬元,超過1957年水平。
[19]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把家庭副業當作“資本主義尾巴”來批,影響到經濟作物的種植和多種經營的發展。錯誤地批判按勞分配的原則,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受到影響。但由於廣大農民和幹部對錯誤傾向的抵制,大規模進行農田基本建設,改善農田灌溉,推廣化肥農藥和農業機械的使用,採用優良品種和先進耕作技術,農業仍保持低速發展。1970年,加速實行水稻間作改連作,高稈稻改矮稈稻,推廣良種鴨子矮,密植規格化,當年糧食產量比上年鋭增27.63%。是年引進長白種豬,繁殖試養成功,養殖業發展也快。1972年後糧食連年增產。至1975年,產量達16.13萬噸,比1965年增長47.31%。這期間其他農作物除茶葉、水果有所發展外,大都未達到本世紀五十年代的最高水平。1975年,種植業總產值4240.24萬元,比1965年增長1.44倍。
[19]
1976年,雙季連作晚稻試種雜交稻563畝。1977年,雙季晚稻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四優二號”,面積達5.1萬畝。從此扭轉浦城雙季晚稻產量低而不穩定的局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開始克服和糾正“左”傾錯誤,實行經濟體制改革,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使集體優越性和個人積極性均得到發揮,推動農村生產力發展。從縣情出發,對雜交水稻進行組合更換,淘汰“四優組合”品種,接用汕優63、66和汕優桂33組合等12種優良品種。1980年出現一批畜牧業專業户,家畜家禽飼養量開始逐年大幅度增加。至1985年,水稻良種面積達80%以上。因地制宜,調減雙季稻面積,其佔總面積的百分比從1979年前的40%左右,降至1984年後的34~35%。調整農作物佈局,發展經濟作物、水果等其他農作物多種經營,先後引進黃桃、柰、巨峯葡萄、木屑袋栽食用菌、竹蓀、烤煙等新品種。農田建設進行中低產田改造,推行壟畦栽培及稻魚萍體系等新耕作技術。至1988年,全縣耕地面積58.5萬畝,比1978年減少0.8%;糧食播種面積90.25萬畝,產量25.08萬噸,在面積比1978年調減10.14萬畝的情況下,產量增長44.97%;經濟作物面積7.2萬畝,水果面積2.97萬畝,蔬菜面積8.84萬畝,分別比1978年增長1.38倍、2.86倍、0.91倍,主要作物中花生、薏米、茶、果產量分別比1978年增長377.19倍、6.93倍、2.15倍、11.78倍。全年種植業總產值9169萬元,佔農業總產值58.37%,比1978年增長59.37%,比1949年增長4.25倍。其中糧食作物產值6464萬元,佔種植業產值的70.5%;經濟作物產值342萬元,佔種植業產值3.73%。
2003年縣政府把丹桂納入全縣四大商品林基地建設規劃。
[20]
2008年,浦城縣培育糧食、菌菜、煙葉、筍竹、畜禽“5大主導產業”和精米、油料、筍竹、丹桂、靈芝、薏米、特色煙葉、白鵝等“8個特色農產品”,糧食總產量28萬噸,收購煙葉11.26萬擔,發展丹桂種植2000公頃。“浦城·薏米”新創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靈芝孢子粉參與國家標準制定,“浦城特等精米”省地方標準通過專家審定。全縣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企業達84家,實現產值14.66億元,增長51.6%。
[21]
2012年預計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8億元,完成年計劃95%,增長5.5%。主攻糧食、木竹、畜禽、煙葉、油料及丹桂、薏米、靈芝,加快形成特色產業,重點推進中華桂花文化博覽園、全國綠色食品基地、標準化種植示範區建設及整縣制水稻高產創建,糧食總產量24.5萬噸,收購煙葉7.23萬擔,新植丹桂1萬畝,新發展靈芝20萬平方米,低改油茶2萬畝,建立薏米“農業生產標準化示範”基地1.6萬畝。推廣農業“五新”工程18項,引進農業新品種15個,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12萬畝;建立無公害蔬菜基地2100畝;生豬、家禽出欄分別達17.8萬頭、250.1萬羽,水產品產量達1.5萬噸;“四綠”工程完成造林綠化5.96萬畝;新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
[18]
2016年數據
2016年,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674304.3萬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增長15.0%。其中,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分別為268982.6萬元、51755.8萬元、304118.9萬元、25323.0萬元和24124.0萬元,分別增長3.8%、-1.8%、39.8%、1.7%和5.9%。
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達1237191畝,糧食播種面積642644畝,其中水稻播種面積478932畝,煙葉種植面積32522畝,油料種植面積120165;蔬菜種植面積250194畝。糧食總產量達251675噸,增長0.2%,其中水稻總產量214129噸,增長0.6%;收購煙葉4972噸減少6.3%;油料產量9858噸,減少5.0%;蔬菜產量245618噸,增長0.5%;水果產量30252.00噸,減少1.2%。
完成植樹造林總面積46870畝;更新造林面積20774畝。商品材產量118152立方米,全部木材產量195555立方米。主要林產品產量油桐籽684.00噸,減少12.2%;油茶籽3746.00噸,減少42.0%;板粟1577.00噸,增長5.6%;竹筍乾2909.00噸,減少10.2%;天然松脂160噸,減少54.4%。
肉蛋奶總產量178349噸。肉類總產量164958噸,同比增長41.5%。其中,豬肉11120噸,減少11.0%;牛肉383噸,減少9.7%;羊肉297噸,增長10%;禽肉152709噸,增長48.1%。禽蛋11083噸,增長29.1%;奶類2308噸,增長125.0%。
水產品產量達16268.00噸,增長2.0%。其中:淡水魚類15474.00噸,增長2.1%;淡水蝦蟹類275噸,減少1.4%;淡水貝類224噸,增長4.7%;其他淡水產品295噸,下降2.6%。
2019年1-12月份,浦城縣第一產業增加值356531萬元,同比增長2.3%,農業總產值663120萬元,同比增長2.5%。2019年,浦城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08元,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1765元。
[3]
浦城縣第二產業
1988年全縣有鄉以上工業企業260個,其中縣辦全民所有制企業48個,擁有工業固定資產原值10984萬元,建立起機械製造、農藥、化肥、林產化工、電力、建材、採礦、紡織、造紙、食品、製革等工業部門。
2008年工業總產值40.58億元,增長22.2%,其中,生物化工、林產加工、食品加工和輕工輕紡“四大產業”實現產值28.74億元,增長33.93%。規模工業企業發展到133家,綠康生化桿菌肽鋅、閩城光學老視鏡新獲得省級名牌產品稱號。市、縣聯合開發的榮華山產業組團完成投資2.2億元,徵地370公頃,首期102公頃工業平台基本形成,引進入園項目9個。省級浦城工業園區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53億元,二期18米寬的主幹道建成通車,基本建成5幢2.5萬平方米通用廠房,啓動建設商貿服務區,入園企業32家。
[21]
2012年預計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總產值75億元,完成年計劃110%,增長33%;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90家,產值上億元企業21家,新增8家,其中產值3億元以上2家;預計輕紡輕工、食品加工、生物製藥三大主導產業集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9.4億元,增長51.7%,佔規模工業產值比重79.2%。組織實施聖農產業化及肉雞產業鏈配套、榮興食品園、正大生化退城進園及產能擴張、綠康生化產能擴張、仙芝生物科技、永芳香料二期擴建、閩城光學產能擴張、岱佶鋼質門生產線、福建成傑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聚氨脂樹脂、大中石油(福建)有限公司LNG清潔能源等一批總投資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增強了經濟發展後勁。
[18]
2016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793698萬元,增長8.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44271萬元,增長8.4%;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149427萬元,增長6.8%。據測算,全縣實現工業增加值385804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7.5%,佔GDP比重為28.6%。
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591880萬元,增長16.1%。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指數303.75。
“三大產業集羣”效應顯著,全年完成產值1223925萬元,增長11.2%,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4.4%。
全社會用電量79189萬千瓦時,增長13.3%,其中工業用電量51281萬千瓦時,增長9.7%。
浦城縣第三產業
浦城縣交通運輸
編輯1988年公路通車裏程總長1137.15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33.6公里,總長比1949年的114.2公里,增長8.96倍。建成以縣城為中心,至浙江省江山、龍泉,江西省上饒,福建省建甌、賽岐、崇安的幹線公路及縣、鄉公路為脈絡的公路網絡。境內19個鄉鎮都通汽車,288個村民委員會中有270個通汽車。全縣擁有載重汽車680輛,3412噸位。
[17]
2012年投資1億元, 205國道仙陽至餘樂段進行升級改造;投資4500萬元,完成農村公路“上銜下延”工程116公里和農村公路安保工程178.5公里,重建加固15座危橋和改造4個渡口;漁梁嶺隧道、302省道改線工程、高速公路浦城南連接線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
[18]
主要交通線路:浦南高速公路;龍浦高速公路;205國道;302省道。
2020年末全縣公路總里程為2664.932公里,其中高速線路123.885公里、國道192.898公里、縣道250.024公里、鄉村線路2098.125公里;其中水泥路面1895.654公里,黑色路面123.89公里。通車的行政村共有285個。
[31]
浦城縣社會事業
編輯浦城縣科技
1988年全縣設有11個科學技術研究機構,初步建立城鄉科技網絡。有各類專業學會、研究會的會員5000多人。1979年以來完成科學技術和科研應用成果80多項,1987年來共實施國家、省、地區星火計劃8個項目,均取得顯著效益,其中水稻壟畦栽培及稻萍魚體系技術開發項目,由國家農牧漁部向全國推廣。1979~1988年,全縣有146項科技成果獲獎,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2項,地區級12項,縣級130項。
[17]
浦城縣文化
浦城是福建最早置縣的五縣之一。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是古閩越文化發源地。1988年縣有劇團、文化館、圖書館,縣圖書館藏書14.52萬冊。全縣有電影隊41個,放映機41部,廣播電台、監視站各1個,鄉鎮廣播擴大站18個,廣播專用線3240杆公里,還有電視差轉枱54個,地面衞星接收站1個,電視覆蓋率達80%。
[17]
2012年完成了三大城市雕塑建設項目,加快縣圖書館擴建、鎮安橋修復。
[18]
浦城縣教育
宋慶曆中即創辦縣學,宋崇寧五年(1106)學生達千餘人。景佑五年(1038年),浦城人章得象登上相位,成為宋代福建省第一個任宰相的人。
[22]
明東閣大學士謝遷稱:“浦城,建寧大邑,廟學規視他邑加宏敞。”清乾隆間創辦南浦書院,其後在富嶺、臨江、石陂、
西鄉(今永興)創建書院。清梁章鉅稱:“綜全閩數十州縣,書院之盛必以南浦,次鰲峯。”在清乾隆、道光之間,浦城籍人捷南宮入詞垣者踵接趾錯,魚貫蟬聯,科名之盛為郡冠。五代至清浦城人登進士172人(其中狀元4人,探花3人),再中博學宏詞科4人。
[17]
1950~1965年,高中畢業生1014人,為大專院校輸送生源619人,錄取率為57.61%,居全地區第一。1977~1988年,高中畢業生20242人,升入大專院校1917人,中等專業學校3844人。當代浦城籍人才遍佈全國各省、市、區。1988年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198人,地、廳、司、師級22人,縣、團、處級182人。在縣內有一支頗具規模的科技專業隊伍,有各種專業技術職務5182人。
[17]
1984年,基本普及小學教育和基本實現無文盲縣。1987年,基本實現“一無兩有”(學校無危房,班班有教室,學生人人有課桌凳)。1988年全縣有中學18所,職業中學3所,小學819所,技工學校1所。在校學生59969人,比1949年增長10.58倍。教職工5293人,比1949年增長13.54倍。初、高中畢業生0.47萬人,小學畢業生0.79萬人,大中專錄取率35.90%,比1977年提高33.12個百分點。
[17]
2012年投資6256萬元,規劃的29項“校安工程”全面竣工,完成浦城縣第三中學綜合樓、實驗小學教學樓、忠信中學學生宿舍樓、8所鄉鎮中心幼兒園改建等建設項目。
[18]
2016年,全縣共有學校160所,其中中等職業學校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5所, 完全中學3所,普通高中1所,初中14所,小學135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1所中等職業學校招生309人,在校生606人,畢業生125人;普通高中招生1922人,在校生5729人,畢業生1865人;初中招生4775人,在校生13287人,畢業生3970人;普通小學招生3918人,在校生25458人,畢業生4719人。全縣幼兒園68所,在園幼兒9634人;全縣各級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471人。
[15]
浦城縣衞生
2106年末共有各類衞生機構28個,各類醫院26個,預防保健機構2個。年末共有衞生機構牀位1688張,病牀利用率達52.31%。
浦城縣體育
浦城縣歷史文化
編輯- 方言
浦城是福建西北邊境縣份,正好位於閩浙贛三省接壤的一塊三角地區。三角的北部楔入浙江與江西的吳語區域,東側為江山、遂昌、龍泉,西側為廣豐、上饒,都是説吳語的;南部受本省閩北方言包圍,松溪、建陽、崇安都説閩北方言。因此,浦城縣境內方言雖然複雜,大致也可分南北兩大類:縣城南浦鎮以及北部十二個公社説的是吳語的浦城方言,南部的石陂、水北、濠村、山下、臨江等五公社説的是閩北話的石陂水北方言。浦城方言又可分南浦(南浦鎮、水南、萬安、富嶺、蓮塘、永興、古樓、仙陽等公社及管厝舊作“處”公社南部)和大北小北(管厝以北稱小北,忠信以北稱大北,包括忠信、官路、盤亭、九牧等公社)兩種口音。
[16]
忠信鎮約1000人説的的方言與浙江省遂昌縣、龍泉市邊界連片,俗稱“福建腔”,屬於閩西客家方言,與連城縣口音相近。
[16]
浦城縣風景名勝
編輯龍窯的起源——浦城貓耳弄山商代窯羣被評為200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為中國早期陶器製造歷史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23]
東南地區青銅文化的新探索——浦城管九村周代土墩墓羣被評為2006年度“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和“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4]
浦城縣著名人物
編輯浦城於東漢建安初年(196年)置縣,歷史上出過8個宰相、20個尚書、侍郎21人、4個狀元、172個進士。
見載於“二十四史”和《清史稿》者29人。歷代名人之佼佼者:宋有《文苑英華》的主要編纂者、文學家楊徽之,文學家、“西昆體”詩派倡導者、《冊府元龜》總纂楊億,宋代福建人第一個任宰相的章得象,“王安石變法”實際主持人章惇,王安石變法的重要謀士章悦,政治家吳充
[25]
、吳育兄弟,徐應龍、徐榮叟、徐清叟父子,軍事家章楶,軍事理論家、中國第一個武博士何去非,藝術家章友直,理學家詹體仁,理學家、政治家真德秀;元有詩歌四大家之一的楊載;明有外交家潘賜;清有閩派古琴代表祝桐君,清代福建人第一個任尚書的祖之望。民國期間,浦城籍將軍級人物有4人,廳局級6人,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國度量衡局局長、化學家、度量衡專家吳承洛。
[17]
練性敏 ,又名練繪,字質夫,宋浦城,人少同楊時遊程頤之門,頤甚器之。宋徽宗三年(1103)進士,浮沉州縣,恬然安之,惟以扶翼名教為己任,官至奉議郎。
練達 ,字大享,新凎人,明朝,練子寧之侄,由福建浦城教諭,升任嘉定知縣,是時,因練子寧在靖難滅族誅連,與妻投瀏河而死。
浦城縣榮譽稱號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2018年浦城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蒲城縣人民政府官網[引用日期2020-05-21]
- 2. 關於確定新一批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傳統知識知識產權保護示範、試點縣(區)的通知(2017) .國家知識產權局[引用日期2017-12-31]
- 3. 浦城縣2019年1-12月主要經濟指標 .蒲城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3-24]
- 4. 建制沿革 .浦城政府官網.2013-08-12[引用日期2013-08-08]
- 5. 建置後的沿革及隸屬 .福建省情資料庫[引用日期2014-01-07]
- 6. 中央宣傳部 財政部 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文物局 關於公佈《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的通知 .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9-03-25]
- 7. 浦城縣 .固始網.2010-10-07[引用日期2014-01-07]
- 8. 行政區劃 .浦城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1-07]
- 9. 地貌 .福建省情資料庫[引用日期2014-01-07]
- 10. 氣候數據 .中國天氣[引用日期2012-07-29]
- 11. 浦城氣候概括 .浦城之窗[引用日期2012-07-29]
- 12. 水文 .福建省情資料庫[引用日期2014-01-07]
- 13. 自然環境與資源 .中國浦城[引用日期2014-01-06]
- 14. 遺址舊址 .浦城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1-07]
- 15. 2016年浦城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浦城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08-25]
- 16. 《浦城縣誌·方言》 .福建省情資料庫[引用日期2014-03-06]
- 17. 概述 .福建省情資料庫[引用日期2014-01-07]
- 18. 關於浦城縣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計劃執行情況及2013年計劃草案的報告 .浦城縣人民政府.2013-03-18[引用日期2014-01-07]
- 19. 農業 .福建省情資料庫[引用日期2014-01-07]
- 20. 我辦組織專家赴浦城縣開展技術幫扶 .福建院士專家網[引用日期2014-01-07]
- 21. 浦城縣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 .南平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1-08]
- 22. 我省第一個宰相 .福州晚報[引用日期2014-01-29]
- 23. 2005年十大考古發現 .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網[引用日期2014-01-07]
- 24. 2006年十大考古發現 .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網[引用日期2014-01-07]
- 25. 吳充 .浦城政府[引用日期2013-08-08]
- 26. 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浦城:剪花嫂“剪”出新產業 .人民網.2012-06-01[引用日期2014-01-11]
- 27. 水利部公佈第一批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樣板縣(市、區)名單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0-11-25]
- 28. 快訊!沈曉文同志任中共浦城縣委書記 .人民網.2021-05-15[引用日期2021-05-15]
- 29. 福建省浦城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一號) .浦城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7-31]
- 30. 浦城地理概覽 .浦城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7-31]
- 31. 2020年浦城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浦城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7-31]
- 32. 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水利部[引用日期2021-08-19]
- 33. 國家能源局綜合司關於公佈整縣(市、區)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的通知 .國家能源局[引用日期2021-09-17]
- 34. 關於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擬命名名單的公示 .生態環境部[引用日期2021-09-26]
- 35. 關於命名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的公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引用日期2021-10-15]
- 36. 浦南高速公路全線通車 為閩北往長三角重要通道 .福州新聞網(來源:大武夷新聞網).2008-12-24[引用日期2021-12-16]
- 37. 2022年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創建名單公示公告 .農業農村部[引用日期2022-08-10]
- 38. 2022年國家鄉村振興示範縣創建名單公示公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2022-10-10[引用日期2022-10-10]
- 39. 福建3地入選!國家鄉村振興示範縣創建名單公佈 .百家號.2022-10-17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