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裴諝

鎖定
裴諝(719—793)字士明,聞喜人,裴寬之子。 [1-2]  裴諝明經及第後.初仕河南參軍事,累遷京兆倉曹參軍,由於虢王李巨的表薦,又調為襄、鄧營田判官,他為人清明豁達,舉止瀟灑。 [3-4] 
本    名
裴諝
士明
所處時代
唐朝
出生日期
719年
逝世日期
793年
主要作品
《判誤書紙背》《儲潭廟(大曆三年戊申歲)》
父    親
裴寬
享    年
74歲
追    贈
禮部尚書

裴諝人物生平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攻陷東都洛陽 [5-7]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吐蕃入寇,兵至長安城外的便橋。當時代宗皇帝避難到了陝州(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滿朝文武四出藏匿,六軍逃散。唯有裴諝帶上考功南曹的印鑑徒步奔赴皇帝行營。唐代宗感嘆地説:“疾風知勁草,裴諝果然大堪信任。” 並準備提升他為御史中丞,由於宰相元載的阻撓,拜為河東租庸鹽鐵使 [8-9] 
永泰元年(765年)春天,關中大旱,鬥米值千錢。裴諝入朝奏事,唐代宗一見面就問他全年的收支情況,利潤有幾成?裴諝遲遲未予回答。唐代宗又問,裴諝説:“我正在想問題。”問説;“想什麼?”答道:“臣自河東至京師,三百里之內,所經之處禾稼全部未能種上,農民們愁苦憂傷,束手無策。本以為陛下體念天下百姓,見臣後必定首先問老百姓的疾苦,哪曾料到卻是關心臣為陛下營利幾何。孟子説過:‘治國者,仁義而已,何以利為?’所以我未敢馬上回答陛下。”唐代宗深為感動,説:“若非你講,我聽不到這樣的忠讜之言。”於是改任裴諝為左司郎中,並多次徵詢他關於政事的意見。 [10]  由於元載的忌恨,裴諝不久又外調虔州(江西贛縣)刺史,歷饒(江西鄱陽)、廬(安徽合肥)、亳(安徽亳縣)三州刺史,才內調右金吾將軍 [11-12] 
唐德宗即位之初,以刑名治天下,滿朝文武無不凝神屏息,唯恐越雷池一步,招來災禍。當時,唐代宗的喪事行將結束,而禁屠殺的命令尚未撤消,尚父郭子儀的家奴卻在家宰羊。裴諝依例立即向德宗舉報。唐德宗由此認為裴諝不畏強權,對他很有好感。有人不以為然,責問裴諝説:“尚父有功於社稷,難道你連一點小過也不肯庇護他?”裴諝笑道:“這裏的奧秘你就不懂了。尚父功高位尊,隆盛無比,新天子初即位,一定以為黨附他的人很多,對他心存疑忌。如今他有小錯我即舉發,恰好證明了尚父並不恃權仗勢。這樣做,對上我們盡了為臣之道,對下則維護了大臣的安全。這何樂而不為呢?”問者自愧不如。 [13-14] 
唐德宗為了使民間冤抑上達天聽,特地在朝堂之上設置了一個三司合議機構,審決民間獄訟。於是每天朝堂前面,人情洶洶,凡有爭辯不服者就來擊登聞鼓,應接不暇。裴諝認為這項措施不妥,上奏説:“設置諫鼓、謗木之類,原本是為了洗雪沉冤、延納直言,如今詭譎狡猾之徒隨隨便便就來驚動皇帝。所爭不過一些細微小事。這樣下去,還要各級官吏幹什麼?”唐德宗採納了他的意見,各類案件又復歸於有關機構處理。 [15]  裴諝考慮到各級執法官員往往舞文弄法,憑一己好惡恩怨,任意輕重量刑定罪,於是就編寫了《獄官箴》獻上,以起諷勸警戒之用。 [16-17] 
新唐書》和《舊唐書》都有裴諝傳。 [18-20] 

裴諝相關記載

當時裴諝因為母親故去,正在洛陽家中守孝,叛兵入城之後,就逃到山谷之中隱藏起來。史思明曾經是裴寬的部將,因懷念裴寬舊日的恩德,加之早已聞知裴謂的名聲,於是派出騎兵四處搜尋,找到之後,高興得連呼“郎君”,立即授以偽職御史中丞。裴諝雖然迫於無奈,表面接受下來,但他內心卻是忠於李唐王朝。所以當安史叛賊在洛陽大肆殘害唐室宗親時,他總是利用職權之便,暗中千方百計予以寬解拖延,使數百人賴以保全性命。為時不久,裴諝瞭解到叛賊的內部虛實之後,立即起草奏疏向唐朝廷報告。此事不幸敗露,史思明憤恨得連聲責罵,幾乎要把他殺死,裴諝始終不為所動。所以當安史叛亂被平定之後,唐朝廷為表彰他的忠誠,特地提升他為太子中允,並很快地又遷考功郎中,多次被唐肅宗設宴召見。 [21-22] 
裴諝後來因事受到牽連,被貶為閬州(四川閬中)司馬,但不久即召還為太子右庶子,後歷兵部侍郎,至河南尹、東都副留守 [23-24]  裴諝因先祖曾有四代都曾擔任過這個職務,所以上任後,一直不肯坐在主位上處理公務,他以寬厚和易著稱。貞元九年十一月,以疾終,年七十五,贈禮部尚書 [25-26] 

裴諝人物評價

《舊唐書》:涵節行著聞,諝和易為理,庶幾近仁也。 [27] 
《舊唐書》:涵、諝和易,庶乎近仁。 [28] 

裴諝主要作品

這畔似那畔,那畔似這畔。
我也不辭與你判,笑殺門前著靴漢。 [29] 
《又判爭貓兒狀》
貓兒不識主,傍家搦老鼠。兩家不須爭,將來與裴諝。 [30] 
江水上源急如箭,潭北轉急令目眩。中間十里澄漫漫,
龍蛇若見若不見。老農老圃望天語,儲潭之神可致雨。
質明齋服躬往奠,牢醴豐潔精誠舉。女巫紛紛堂下儛,
色似授兮意似與。雲在山兮風在林,風雲忽起潭更深。
氣霾祠宇連江陰,朝日不復照翠岑。回溪口兮棹清流,
好風帶雨送到州。吏人雨立喜再拜,神兮靈兮如獻酬。
城上樓兮危架空,登四望兮暗濛濛。不知兮千萬裏,
惠澤願兮與之同。我有言兮報匪徐,車騎復往禮如初。
高垣墉兮大其門,灑掃丹雘壯神居。使過廟者之加敬,
酒食貨財而有餘。神兮靈,神兮靈。匪享慢,享克誠。 [31] 
[32] 

裴諝親屬成員

父親:裴寬,禮部尚書,有重名於開元、天寶年間。 [33] 

裴諝人物軼事

寶應二年,户部郎中裴諝出任盧州刺史。盧州有兩個被貶謫來的官員。一個叫武徹,從殿中侍郎史降為長史。一個叫於仲卿,從刑部員外郎降為別駕。裴諝到盧州府三天,兩人前來拜見。裴諝剛同二人坐下,忽然衙役呈上一張名帖稟報:“寄居在這裏的前巢縣主簿房觀拜見。裴諝正與二人談論以前的交往,不願意接見房觀,便對衙役説:“你去對房觀説感謝房主簿來訪,我正在接待兩位客人,請他改日再來。”衙役回覆房觀後,房觀對衙役説:“我與刺史有老關係,應當今日拜見,所以不能從命。”衙役進去稟告,裴諝説:“我家族內外沒有與姓房的人有交往的。”傳話叫房觀寫出他父親和祖父的名字。房觀全都寫上來了,並從懷中拿出一封舊信,請衙役轉交裴諝。裴諝看了信後臉色大變,立即命令僕人取來喪服換上,請房觀一同去堂下東邊的屋子裏憑弔亡靈,神情非常悲哀。出來後沒來得及換下喪服,便對左右的人説:“還有沒有空缺的職位,每月的俸祿為七八千的?”左右的人説:“拿出花名冊一查就知道了。”裴諝立即叫人取來花名冊查閲,並註上房觀的名字。這時兩位客人在旁邊觀看,心中非常驚奇,但沒發問。裴諝就勢坐在牀上嘆息,並對兩位客人説:“兩位不必再為遭貶的事煩惱,什麼事都是命中註定的。我在開元七年,被免除河南府文學的職務,走到大梁,因為陸仕佳正在那裏任浚儀尉,我順路前往探望。當在陸仕佳那裏做客吃飯的有陳留尉李揆、開封主簿崔器,隨後襄州功曹參軍房安禹也來了。在座的客人聽説他很會相面,都請他入座,房安禹毫不謙讓。他對陸仕佳説:‘您的官職還會變動,還可做十三年官。’又對崔器説:‘您二十年後,可做郡國的長官,有權位而不見曹局,並且高壽。’再對李揆説:‘您今年能得到皇帝的重視,十三年裏,可做到最大的官。以後的十二年,會失意丟官,不知道是為了什麼。’然後又對我説:‘您以後能歷任重要官職,但達不到將相那樣的高位,可以活到八十歲。’説完要走,並私下對我説:‘一會兒我有事相托。請你到我住的旅館去一下。’房安禹回去後,我立即跟着去了,到了那裏,我二人言談非常親密。房安禹對我説:‘您以後二十八年,能從正郎調任江南郡守。我明年能有一個兒子,長大後註定會成為您所管轄的郡裏的一名官員。您到任後三天,我會叫他去拜訪。但是我這個兒子命薄,不能給他太高的待遇,能夠給他十千以下的俸祿。’方才我去會見的就是安禹的兒子。”武徹等人都覺得這些事很奇怪。陸仕佳後來調任監察御史,就死了。崔器後來當了司農丞肅宗在靈武時,他的策對很合皇帝的旨意,破格任命為大司農。等到肅宗回到長安,崔器多次奉命出使,後來十多年,竟不至本曹局。李揆當年被授予右拾遺,逐漸升到宰相。後來他與皇帝當時的意見不一致,被貶流放到南中二十年。又起用為國子監祭酒,任出使吐蕃的使臣,即將出發時死了。這些人的命運全都如房安禹所説的一樣。房安禹開元二十一年考中進士,最後做的官是南陽令。(出《前定錄》 [34]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 卷二百二十三》:諝,寬之子也。
  • 2.    《新唐書 列傳第五十五》:寬……子諝。
  • 3.    《新唐書 列傳第五十五》:諝,字士明,擢明經,調河南參軍事。性通綽,舉止不煩。累遷京兆倉曹參軍。虢王巨表署襄、鄧營田判官。
  • 4.    《舊唐書 列傳第七十六》:諝少舉明經,補河南府參軍,通達簡率,不好苛細。積官至京兆倉曹,丁父喪,居東都。是時,安祿山盜陷二京,東都收復,遷太子司議郎。無幾,虢王巨奏署侍御史、襄鄧營田判官,丁母憂。
  • 5.    《舊唐書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十四載,轉光祿卿、東京留守,判尚書省事。其載十一月,安祿山反於范陽,人心震懼。
  • 6.    《舊唐書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十四載,安祿山犯東都,人吏奔散;奕在台獨居,為賊所執,與李憕同見害。
  • 7.    《舊唐書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天寶十四載,洛陽陷沒。
  • 8.    《舊唐書 列傳第七十六》:代宗居陝,諝步懷考功及南曹二印赴行在,上見而謂之曰:"疾風知勁草,果信矣。"將以為御史中丞,為無載所排,為河東道租庸鹽鐵等使。
  • 9.    《新唐書 列傳第五十五》:代宗幸陝,諝徒步挾考功南曹印赴行在,帝曰:"疾風知勁草,果可信。"將用為御史中丞,為元載沮卻,故拜河東租庸、鹽鐵使。
  • 10.    《資治通鑑 卷二百二十三》:河東道租庸、鹽鐵使裴諝入奏事,上問:"榷酤之利,歲入幾何?"諝久之不對。上覆問之,對曰:"臣自河東來,所過見菽粟未種,農夫愁怨,臣以為陛下見臣,必先問人之疾苦,乃責臣以營利,臣是以未敢對也。"上謝之,拜左司郎中。
  • 11.    《新唐書 列傳第五十五》:時關輔旱,諝入計,帝召至便殿,問榷酤利歲出內幾何,諝久不對。帝復問,曰:"臣有所思。"帝曰:"何邪?"諝曰:"臣自河東來,涉三百里,而農人愁嘆,谷菽未種。誠謂陛下軫念元元,先訪疾苦,而乃責臣以利。孟子曰:'治國者,仁義而已,何以利為?'故未敢即對。"帝曰:"微公言,朕不聞此。"拜左司郎中,數訪政事。載忌之,出為虔州刺史,歷饒、盧、亳三州,除右金吾將軍。
  • 12.    《舊唐書 列傳第七十六》:時關輔大旱,諝入計,代宗召見便殿,問諝:"榷酤之利,一歲出入幾何?"諝久之不對。上覆問之,對曰:"臣有所思。"上曰:"何思?"對曰:"臣自河東來,其間所歷三百里,見農人愁嘆,谷菽未種。誠謂陛下軫念,先問人之疾苦,而乃責臣以利。孟子曰:理國者,仁義而已,何以利為?由是未敢即對也。"上前坐曰:"微公言,吾不聞此。"拜左司郎中。上時訪以事,執政者忌之,出為虔州刺史,歷饒、廬、亳三州刺史。入為右金吾將軍。
  • 13.    《新唐書 列傳第五十五》: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時大行將蕆陵事,禁屠殺,尚父郭子儀家奴宰羊,諝列奏,帝謂不畏強禦,善之,或曰:"尚父有社稷功,豈不為庇之?"諝笑曰:"非君所知。尚父方貴盛,上新即位,必謂黨附者眾。今發其細過,以明不恃權耳。吾上以盡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 14.    《舊唐書 列傳第七十六》:建中初,上以刑名理天下,百吏震悚。時十月禁屠殺,以甫近山陵,禁益嚴。尚父、汾陽王郭子儀隸人殺羊以入,門者覺之,諝列奏狀,上以為不畏強禦,累遣宣諭。或謂諝曰:"郭公有社稷功,豈不為蓋之?"諝笑曰:"非爾所解。且郭公威權太盛,上新即位,必謂黨附者眾。今發其細過,以明不弄權耳。吾上以盡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 15.    《資治通鑑 卷二百二十五》:詔:"天下冤滯,州府不為理,聽詣三司使,以中丞、舍人、給事中各一人,日於朝堂受詞。推決尚未盡者,聽撾登聞鼓。自今無得復奏置寺觀及請度僧尼。"於是撾登聞鼓者甚眾。右金吾將軍裴諝上疏,以為:"訟者所爭皆細故,若天子一一親之,則安用吏理乎!"上乃悉歸之有司。
  • 16.    《舊唐書 列傳第七十六》:時於朝堂別置三司以決庶獄,辯爭者輒擊登聞鼓,諝上疏曰:"夫諫豉謗木之設,所以達幽枉,延直言。今輕猾之人,援桴鳴鼓,始動天聽,竟因纖微。若然者,安用吏理乎!"上然之,悉歸有司。諝以法吏舞文,多挾宿怨,因獻《獄官箴》以諷。
  • 17.    《新唐書 列傳第五十五》:時朝堂別置三司決庶獄,辨爭者輒擊登聞鼓。諝上疏曰:"諫鼓、謗木之設,所以達幽枉,延直言。今詭猾之人,輕動天聽,爭纖微,若然者,安用吏治乎?"帝然之,於是悉歸有司。諝惡法吏舞文,或挾宿怨為重輕,因獻《獄官箴》以諷。
  • 18.    《新唐書 列傳第五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2-23]
  • 19.    《舊唐書 列傳第七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2-23]
  • 20.    《舊唐書 本紀第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2-23]
  • 21.    《新唐書 列傳第五十五》:母喪,居東都。會史思明亂,逃山谷間。思明故為寬將,德寬舊恩,且聞諝名,遣捕騎跡獲之,喜甚,呼為"郎君",偽授御史中丞。賊殘殺宗室,諝陰緩之。全活者數百人。又嘗疏賊虛實於朝,事泄,思明恨罵,危死而免。賊平,除太子中允,遷考功郎中,數燕見奏事。
  • 22.    《舊唐書 列傳第七十六》:東都復為史思明所陷,諝藏匿山谷。思明嘗為諝父將校,懷舊恩,又素慕諝名,欲必得之,因令捕騎數十跡逐得諝。思明見之,甚喜,呼為郎君,不名,偽授御史中丞,主擊斷。時思明殘殺宗室,諝陰緩之,全活者數百人。又嘗疏賊短長以聞,事泄,思明大怒詬罵,僅而免死。賊平,除太子中允,遷考功郎中,數召見言事。
  • 23.    《舊唐書 本紀第十三》:兵部侍郎裴諝為河南尹
  • 24.    《舊唐書 本紀第十三》:壬寅,河南尹、東都留守裴諝卒。
  • 25.    《舊唐書 列傳第七十六》:無何,坐所善僧抵法,貶閬州司馬。徵為右庶子,改千牛上將軍。會吐蕃入寇,尋拜吏部侍郎、兼御史大夫,為吐蕃使,不行。無幾,轉太子賓客、兵部侍郎、河南尹、東都副留守。諝自河南凡五代為官,入視事,未嘗當正處,不鞫認於贓罪,以寬厚和易為理。貞元九年十一月,以疾終,年七十五,贈禮部尚書。
  • 26.    《新唐書 列傳第五十五》:坐所善誅,貶閬州司馬。俄召為太子右庶子,進兵部侍郎,至河南尹、東都副留守。凡五世為河南,諝視事未嘗敢當正處。以寬厚和易為治,不鞫人以贓。卒,年七十五,贈禮部尚書。
  • 27.    《舊唐書 列傳第七十六》:史臣曰:李揆發言沃心,幸遇明主;蔽賢固位,終非令人。少遊逐勢利隨時,盧惎事權要巧宦,察言觀行,皆無可稱。涵節行著聞,諝和易為理,庶幾近仁也。
  • 28.    《舊唐書 列傳第七十六》:贊曰李、陳、盧鸑,言行非真。涵、諝和易,庶乎近仁。
  • 29.    判誤書紙背  .全唐詩庫[引用日期2020-02-23]
  • 30.    又判爭貓兒狀  .古詩集網[引用日期2020-02-23]
  • 31.    儲潭廟(大曆三年戊申歲)  .詩詞在線[引用日期2020-02-23]
  • 32.    裴諝的詩文全集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0-02-23]
  • 33.    《舊唐書 列傳第七十六》:父寬,禮部尚書,有重名於開元、天寶間。
  • 34.    《太平廣記 卷第一百五十 定數五》:寶應二年,户部郎中裴諝出為盧州刺史。郡有二遷客,其一曰武徹,自殿中侍御史貶為長史;其一曰於仲卿,自刑部員外郎貶為別駕。諝至郡三日,二人來候謁。諝方與坐,俄而吏持一刺雲:寄客前巢縣主簿房觀請謁。諝方與二客話舊,不欲見觀,語吏雲:“謝房主簿相訪,方對二客,請俟他日。”吏以告觀,觀曰:“某以使君有舊,宜以今日謁,固不受命。”吏又入白諝,諝曰:“吾中外無有房氏為舊者。”乃令疏其父祖官諱,觀具以對。又於懷中探一紙舊書,以受吏。諝覽之愀然,遽命素服,引於東廡而吊之,甚哀。既出,未及易服。顧左右問曰:“此有府職月請七八千者乎?”左右曰:“有名逐要者是也。”遽命吏出牒以署觀。時二客相顧,甚異之,而莫發問。諝既就榻嘆息,因謂二客曰:“君無為復患遷謫?事固已前定,某(原作“其”,據許本改)開元七年,罷河南府文學。時至大梁,有陸仕佳為浚儀尉。某往候之,仕佳座客有陳留尉李揆、開封主簿崔器方食,有前襄州功曹參軍房安禹繼來。時坐客聞其善相人,皆請。安禹無所讓,先謂仕佳曰:“官當再易,後十三年而終。”次謂器曰:“君此去二十年,當為府寺官長,有權位而不見曹局,亦有壽考。”次謂揆曰:“君今歲名聞至尊,十三年間,位極人臣。後十二年,廢棄失志,不知其所以然也。”次謂某曰:“此後歷踐清要,然無將相。年至八十。”言訖將去,私謂某曰:“少間有以奉託,幸一至逆旅。”安禹既歸,某即繼往。至則言款甚密,曰:“君後二十八年,當從正郎為江南郡守。某明年當有一子,後合為所守郡一官。君至三日,當令奉謁。然此子命薄,不可厚祿,顧假俸十千已下,”此即安禹子也。徹等鹹異其事,仕佳後再受監察御史卒,器後為司農丞。肅宗在靈武,以策稱旨,驟拜大司農。及歸長安,累奉使。後十餘年,竟不至本曹局。揆其年授右拾遺,累至宰相。後與時不葉,放逐南中二十年。除國子祭酒,充吐蕃會盟使。既將行而終。皆如其言。安禹開元二十一年進士及第,官止南陽令。(出《前定錄》)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