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草蛉蟲

鎖定
草蛉蟲又名草蜻蛉,幼蟲蚜獅。草蛉是一種捕食性昆蟲,可能在木頭、玻璃、鋁合金窗户等任何地方產卵。我國常見的有大草蛉麗草蛉(小草蛉)、中華草蛉中華通草蛉)、葉色草蛉亞非草蛉等。
除少數種類外,大部分的卵有一條長長的絲柄,柄基部固定在植物的枝條、葉片、樹皮等上面,而卵則高懸於絲柄的端部。草蛉成蟲和幼蟲的捕食能力都很強,主要捕食蚜蟲介殼蟲紅蜘蛛和多種昆蟲卵,也捕食蛾類幼蟲。如在棉鈴蟲產卵盛期,每畝棉田放出草蛉卵3萬至5萬粒,從卵裏孵出的草蛉幼蟲就能捕食害蟲,四天後效果就很顯著。
中文名
草蛉蟲
別    名
草蜻蛉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真節肢動物亞門
昆蟲綱
亞    綱
有翅亞綱
脈翅目
草蛉科
成蟲體長
約14毫米
翅    展
約35毫米

草蛉蟲簡介

草蛉蟲生物形態

草蛉蟲蟲卵 草蛉蟲蟲卵
黃綠色,有黑斑紋。頭部觸角1對,細長,絲狀,除基部兩節與頭同樣為黃綠色外,其餘均為黃褐色;複眼很大,呈半球狀,突出於頭部兩側,呈金黃色;頭上有2~7個黑斑,觸角下邊的2個較大,兩頰和唇基兩側各1個,頭中央還有1個,常見的多為4斑或5斑,但均屬同種(大草蛉的翅和頭斑(七斑,四斑));口器發達,下顎須和下唇須均為黃褐色。胸部黃綠色,背中有一條黃色縱帶;腹部全綠,密生黃毛。足黃綠色,跗節黃褐色。4翅透明,翅脈大部黃綠色,但前翅前緣橫脈列和翅後緣基半的脈多呈黑色;兩組階形排列的階脈只是每段脈的中央黑色,而兩端仍為綠色;後翅僅前緣橫脈和徑橫脈大半段為黑色,階脈則同前翅;翅脈上多黑毛,翅緣的毛多為黃色。

草蛉蟲繁殖

草蛉蟲
草蛉蟲(5張)
草蛉的卵,在昆蟲中是較特殊的,除少數種類外,大部分的卵都有一條長長的絲柄,柄基部固定在植物的枝條、葉片、樹皮等上面,而卵則高懸於絲柄的端部,因此草蛉的卵常可躲避其它昆蟲的侵襲。有的卵呈數十粒集中在一片,如大草蛉的卵,有的則單獨散產,如麗草蛉白線草蛉;還有的種類呈十餘粒一束。卵一般經過3-4天后孵化,剛孵出的幼蟲卵殼上停留半小時到2小時,等到身體在空氣中變硬、變結實後再敏捷、靈巧地順着那個細細的絲柄滑下來。雌性草蛉成蟲都是選擇在蚜蟲密集叢生的地方產卵,幼蟲一孵出來,就能立即在附近捕食。
如果周圍缺少或沒有蚜蟲,兇殘的幼蟲就會互相殘殺,所以在人工飼養草蛉的過程中要多加註意這個問題。幼蟲一般有三齡,大約經過10天就能生長成熟,成熟的老齡幼蟲在停止捕食後,由尾部抽絲做繭化蛹。結繭大多在植物葉子的背面、樹皮下、卷皺的葉片上、枝杈間以及牆縫處等。預蛹期有長有短,如果是在越冬期前做的蛹,越冬代的預蛹期就可長達半年之久。 蛹期僅約八九天,羽化時它們用頭部將繭頂部的一個圓蓋頂開,慢慢地爬出來,過2-5分鐘後,再脱去體外的一層透明膠質膜。大約10-15分鐘後,經過一陣全身的扭動、爬行,那透明的大翅膀才慢慢地伸展開來。草嶺幼蟲消化道與直腸不相通,糞便都積存在體內沒有排出。當它們羽化後,第一件事就是排除體內積累的糞便。成蟲取食,主要是為性成熟補充營養。補充營養的食物,可以是動物性的,也可以是植物性的。當成蟲性成熟後,雌、雄間就開始進行交配。草蛉一生僅交配1次,但可以多次產卵。總產卵量相當可觀,例如一頭雌性中華草蛉在5天中可產卵1237粒,麗草蛉可產卵892粒。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的草蛉,如果延長光照,還可進一步使產卵量增加。夏季草蛉身體多呈嫩綠色,但少數以成蟲越冬的種類中,冬季時身體常變成黃色,當天氣逐漸轉暖後,體色又會變成綠色,這並非種類之不同,而僅是季節不同造成的。草蛉成蟲有着很強的趨光性,對光照長度變化的反應極為敏感,一個已經產卵的成蟲,如果處在短光照情況下,就會出現停止產卵的滯育現象。如果不改變條件,這種滯育就能維持長達2個月以上,但一等光照加長,馬上可恢復產卵。反過來,如成蟲處於長光照條件下時就不會出現滯育現象。所以在人工飼養草蛉時,常利用草蛉這一生活特性,給成蟲每天以16-18小時的長光照,這就使得草蛉在一年四季中都能不停地產卵繁殖。
一年可繁殖3代,以老熟幼蟲在繭內越冬。卵有長絲柄,十多粒集在一處象一叢花蕊。幼蟲稱為大蚜獅,頭部有3塊大黑斑,體長達12毫米。捕食棉蚜桃蚜麥蚜等多種蚜蟲以及棉鈴蟲的卵和小幼蟲等。是有益的昆蟲。已用於生物防治

草蛉蟲一生

夏天,人們在田間漫步時,常可看到一類有着綠色而柔軟的身體,長着四個大而透明的翅膀的昆蟲,緩慢地飛翔於空中,這就是著名的滅蟲能手——草蛉。草蛉是一類捕食性昆蟲,屬於昆蟲綱脈翅目。在全世界已知有86屬共1350種,據調查我國有記載的就有15屬約近百種,它們分佈在我國南北各地。由於草蛉能夠有效而大量地捕食多種重要的農業害蟲,所以人們廣泛地開展了人工利用草蛉消滅害蟲的工作。例如河北省某果園, 1975年開始試驗用中華草蛉防治果樹紅蜘蛛為害,幾年來一直堅持不斷地進行室內人工飼養和野外釋放工作,至1977年就將防治面積擴大到100畝。通過釋放草蛉卵,有效地控制了果樹紅蜘蛛的為害,不但減少了農藥使用次數,節省了開支和勞力,而且提高了防治效果和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草蛉不但適於在野外進行人工釋放,就是在温室和暖棚內,它們同樣有着明顯的治蟲效果。
例如1977年,在北京四季青公社試驗站,利用人工飼養的中華草蛉防治温室內為害黃瓜的瓜白粉蝨,就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草蛉種類雖多,但在我國常見的和目前已開展試驗做生物防治的只有下列十種,即大草蛉、麗草蛉、葉色草蛉多斑草蛉、粘蛉草蛉、黃褐草蛉亞非草蛉、白線草蛉、普通草蛉和中華草蛉。那麼,這些草蛉都能捕食、消滅哪些害蟲呢?據初步統計有粉蝨、紅蜘蛛、棉蚜、菜蚜、煙蚜、麥蚜、豆蚜桃蚜蘋果蚜、紅花蚜等多種蚜蟲,另外它們還喜歡吃很多種害蟲的卵,象棉鈴蟲、地老虎銀紋夜蛾、甘蘭組蛾、麥蛾小造橋蟲等的卵,都很適合草蛉的口味。草蛉是全變態昆蟲,每頭蚜獅一天可以吸食百十頭蚜蟲。有趣的是有的種類象亞非草蛉等,每當把害蟲吃盡吸光後,還把吸空的害蟲體殼背在背上,不停地行走。據統計,一頭蚜獅在整個幼蟲期消滅的蚜蟲平均可在七八百頭以上!

草蛉蟲分佈

蟲卵及幼蟲 蟲卵及幼蟲
常見蛉種中,大草蛉和中華通草蛉為廣佈全國的最常見種。大草蛉除西藏內蒙古,中華通草蛉除西藏、台灣、廣西未見報道外,其他省均有這兩種草蛉分佈。其次分佈較廣的種類依次有麗草蛉(除華南西南地區之外均有分佈)、葉色草蛉(除黃淮地區以南之外均有分佈)、普通草蛉(分佈於西北、華東和西南)、晉草蛉(主要分佈於華北和華中地區,此外,山東四川廣東和安徽也有分佈)。牯嶺草蛉和白線草蛉從分佈的地理緯度來看,跨度很大,前者從東北的遼寧省至最南的廣東省有分佈;後者自新疆至雲南有分佈,但至今在這個地理跨度之間已發現分佈的其他省區不多。黃褐草蛉為偏北方地區的種類,多斑草蛉現僅在東北三省有發現。而亞非草蛉、八斑絹草蛉紅肩尾草蛉屬南方蛉種。

草蛉蟲優勢種

隨着地理位置的不同,南北地區的蛉種組成多有不同,而且各地區的草蛉總發生量也有差異,黃河流域明顯多於長江流域和南方各省。每個蛉種在各地區蛉種組成中所佔的比重各有不同,如東北三省的蛉種組成相同,其中以葉色草蛉佔優勢,達47%~94%,中華通草蛉佔36%以下。在黃河流域各省,以葉色草蛉、麗草蛉和中華通草蛉為優勢種,共佔草蛉總量87%左右,其中以葉色草蛉為主,其次是麗草蛉。長江流域一帶,農田主要以中華通草蛉和大草蛉為優勢種,在湖北、湖南兩省,晉草蛉亦為常見種。而北方地區的常見優勢種葉色草蛉,除安徽、湖北兩省部分地區曾有報道之外,長江流域其他各省及華南地區至今未見報道。
我國南方沿海省區常見蛉種與內地區別頗大。廣州地區,其中以八斑絹草蛉白臉草蛉(Anisochrysa sp. )為差草蛉屬之一種,目前僅在廣東省發現和亞非草蛉等三種為優勢種,分別佔所採標本總數(8998頭)的49.04%、20.17%和14.51%,其餘種類各佔比例均在7%以下(魏潮生等,1980, 1987)。
草蛉蟲捕食蚜蟲
草蛉蟲是全變態昆蟲,一生中有卵、幼蟲、蛹和成蟲四種不同的形態,在卵期和蛹期的草蛉不能取食,捕食主要是在幼蟲和成蟲時期,其中尤以幼蟲期捕食量大,是消滅害蟲的主要時期。草蛉幼蟲長得醜陋,捕食兇猛,人們把幼蟲期的草蛉又叫做蚜獅。蚜獅十分活躍,雖然沒有翅膀,不能隨意飛翔,但卻能不停地在植物上爬行,到處尋找害蟲捕食。蚜獅捕食害蟲或蟲卵,每頭蚜獅一天可以吸食百十頭蚜蟲。蚜獅主要的武器是生在頭前方的上、下顎,每當它們發現目標後,就張開上、下顎,把目標緊緊地夾住。上、下顎上生有可以使消化液流到害蟲體上的細溝,能溶解害蟲身體的液體順着顎上的細溝流到害蟲體上,害蟲身體的組織就會被溶解,而溶解的液體又馬上被蚜獅吸到肚子裏。就這樣,一頭害蟲最後只剩下了一張空殼。草蛉的成蟲食性有所變化,像中華草蛉、亞非草蛉等就改肉食性植食性,它們象蜜蜂和蝴蝶一樣,飛舞在花叢之中,吸食植物的花粉和蜜露。這時它們失去了消滅害蟲的能力,而另一些種類的草蛉則堅持肉食習性,仍以害蟲為食,像大草蛉、麗草蛉等,平均一天仍能吃一百多頭蚜蟲。
應用
草蛉蟲 草蛉蟲
1975年開始試驗用中華草蛉防治果樹紅蜘蛛為害,幾年來一直堅持不斷地進行室內人工飼養和野外釋放工作,至1977年就將防治面積擴大到90餘公頃。通過釋放草蛉卵,有效地控制了果樹紅蜘蛛的為害,不但減少了農藥使用次數,節省了開支和勞力,而且提高了防治效果和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  草蛉不但適於在野外進行人工釋放,就是在温室和暖棚內,它們同樣有着明顯的治蟲效果。例如1977年,在北京四季青公社試驗站,利用人工飼養的中華草蛉防治温室內為害黃瓜的瓜白粉蝨,就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草蛉蟲中華草蛉

草蛉蟲昆蟲簡介

中華草蛉 中華草蛉
中文名:中華草蛉
拉丁學名:Chrysoperla sinica Tjeder
綱:昆蟲綱
目:脈翅目
科:草蛉科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棉鈴蟲、棉紅蜘蛛、蚜蟲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小麥、蔬菜、玉米、煙草、大豆

草蛉蟲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9-10毫米,前翅長13-14毫米,後翅長11-12毫米,展翅30-31毫米。體黃綠色。胸部和腹部背面兩側淡綠色,中央有黃色縱帶。頭部淡黃色,頰斑和唇基斑黑色各I對.但大部分個體每側的頰斑與唇基斑連接呈條狀。下顎和下唇須暗褐色。觸角比前翅短,呈灰黃色,基部兩節與頭部同色。翅窄長,端部較尖,翅脈黃綠色,基部兩節與頭部同色,前緣橫脈的下端,徑分脈和徑橫脈的基部、內階脈和外階脈均為黑色,翅基部的橫脈也多為黑色。翅脈上有黑色短毛。足黃綠色,跗節黃褐色。
卵:卵粒呈橢圓形,長0.70-0.05毫米,寬0.32-0.38毫米,初產時綠色,近孵化時褐色,絲柄白色,長3-4毫米。單粒散產於植物上,多在葉背。
幼蟲:幼蟲呈紡錘形,隨着齡期的不同其特徵也不一樣。
一齡:體長1.50-1.80毫米。初孵時胸部淺紅色,腹部前4節紅褐色,後6節黃色,以後變成紅棕色。頭部有兩個“v”形黑紋。前胸背板有“w”形黑紋。前胸側瘤上剛毛2根,中、後胸側瘤上剛毛3根,腹部1一8節側痼上剛毛2根。
二齡:體長4.50-4.90毫米。體灰綠色,背線細,兩側有褐色帶。頭部有倒“八”形紋。前胸背板上有“H”形黑色斑紋。
三齡:體長7.20-8.50毫米。體黃綠色,背面和氣門上線紅褐色。頭部有褐色倒“八”形紋,頭兩側過單眼到上下顎有褐色紋通過,各側瘤上剛毛均多根。
繭:白色,長3-4毫米,寬2.50-3.20毫米,繭表面光滑無雜物。

草蛉蟲生物學特性

(1)歷期:中華草蛉各蟲態歷期的長短,受温度的影響極大,在15-32℃温度範圍內隨着温度的升高,歷期逐漸縮短。
(2)發育起點温度有效積温:發育起點温度,卵期10.80℃,一齡幼蟲11.80℃,二齡幼蟲10.03℃,三齡幼蟲11.08℃,蛹期10.3℃;有效積温是:卵期60.7日度,一齡幼蟲46.3日度,二齡幼蟲38.4日度,三齡幼蟲45.5日度,蛹期148.2日度(趙敬釗,1981)。
(3)年生活史:中華草蛉在我國以成蟲越冬,其越冬場所和棲息植物較為廣泛,在湖北省有女貞、竹林、油菜、小麥、苕籽、茶樹蠶豆、豌豆等。在北京地區主要在背風向陽的山坡上的雜草和枯葉內越冬。10月下旬即可看到越冬成蟲。越冬時,體色由綠色變為黃綠色再變為褐色,最後變為土黃色。體色由綠變黃為越冬的標誌。成蟲一般在植物的葉背、根隙或雜草叢內越冬。
此時,只要氣温上升到19℃以上,並有陽光,成蟲就可活動,但不能產卵。翌春活動較早,成蟲壽命較長,自交配後在整個生活過程中有連續產卵的習性,因而造成世代重疊。根據山西省陽城縣農業局觀察,中華草蛉在該縣一年發生5代(1976年);陝西關中地區(西北農學院植保系1977年)和河南民權縣(民權縣農業局,1977年)一年發生5-6代;在山東泰安地區一年發生4代(牟吉元等,1980);在湖北省武漢市一年發生6代(趙敬釗,1981)。
(4)繁殖:剛羽化的成蟲必須經過補充營養才能達到性成熟而交配。越冬代成蟲,一般越冬前不交配,翌年春天再進行交配。中華草蛉成蟲交配多在晚上17-23時,以20-21時交配為多。每次歷時3-5分鐘,一次交配終生可產受精卵。未交配的雌蟲亦可產少量的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始終保持綠色,不能孵化。中華草蛉雌蟲的產卵前期在25-30℃條件下為3-8天,一般5天左右。雌蟲自開始產卵後,除個別情況外,每天均可連續產卵。日產卵量在20-30粒之間。因此,一生的總產卵量與壽命的長短有關。一頭雌蟲的最高產卵量可達1,400粒以上,平均在700-800粒左右。在營養不良或產卵末期可產無柄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不能孵化,無柄卵可以孵化。產卵時間多集中在晚上19-23時,其它時間亦可產少量卵。卵為單粒散產,即產一粒卵後,要換位置再產下一粒卵。中華草蛉雌蟲對產卵場所有一定選擇性,一般把卵產在蚜蟲比較多的地方,這可保證幼蟲孵化後就能夠得到充足的食料,對種羣的延續是有積極意義的。
中華草蛉雌蟲產卵量的多少與食物、壽命和光照都有一定的關係。根據西北農學院植保系試驗(1977),在24小時光照下,10天內的產卵量,比14小時光照下的產卵量多18.90%,比全黑暗條件下多33.10%,因此,在人工飼養時,可以採取延長光照的辦法來提高其產卵量。
(5)捕食:中華草蛉成蟲可食花粉、花蜜,及捕食葉蟎鱗翅目昆蟲的卵,一般情況下不捕食蚜蟲。因此,中華草蛉成蟲對蚜蟲控制作用不大,對葉蟎和鱗翅目害蟲的卵有一定的作用。
中華草蛉的幼蟲活動能力很強。據統計,三齡幼蟲在28℃條件下,一小時可爬行60米以上。捕食範圍也很廣。
中華草蛉幼蟲對各種害蟲的捕食量隨着齡期的增長而逐漸加大,因此,在人工飼養時要根據不同齡期而投入不同量的食物。
地理分佈: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北京、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江蘇、江西、安徽、上海、廣東、雲南

草蛉蟲生活習性

1、寄主:蘋果黃蚜蘋果瘤蚜梨二叉蚜梨粉蚜、梨圓尾蚜、桃蚜、桃瘤蚜、麥蚜、菜蚜、玉米蚜高粱蚜、豆蚜、柳棉蚜等。亦捕食紅蜘蛛類及其卵;還能捕食棉鈴蟲、各種夜蛾、造橋蟲的卵;捕食棉鈴蟲的小幼蟲、卷葉蟲,以及介殼蟲如松幹蚧及其卵等。
2、中華草蛉生活習性:以成蟲越冬,1年發生4-5代,3月下旬至4月上旬越冬成蟲出蟄,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開始產卵,卵較分散。7月發生第1代成蟲,8-11月均有成蟲發生。每頭雌蟲平均產卵488粒。各代歷期因氣温不同而有長短,平均氣温13-19℃時,一代歷期64天;21-22℃時,歷期30天;27-28℃時,歷期24天。其中卵期3-12天,幼蟲期8-27天,蛹期8-17天,產卵前期4-8天。幼蟲、成蟲均捕食蚜蟲、紅蜘蛛等。分佈於我國各地。
3、利用途徑:⑴保護越冬繭。如在樹的孔穴、石縫、落葉上發現越冬繭,可加以採集,保護於天敵羽化籠中,放於冷涼的室內,嚴寒過後移掛於室外涼冷處,4月成蟲羽化後,立即釋放於果園。⑵4月中下旬成蟲羽化期,果園不宜噴接觸性殺蟲劑,其他時間也宜少用。⑶用日光燈或黑光燈誘集成蟲,移放於果園。⑷用蚜蟲米蛾卵等進行人工飼養,將卵、幼蟲或繭移放於果園。如一時不用,可將幼蟲逐漸降温飼養,一般可降至12-15℃,待其結繭化蛹,即可冷藏於5-6℃的冰箱中。3-4個月,成活率還可達75%以上。

草蛉蟲大草蛉

草蛉蟲昆蟲簡介

草蛉蟲的一種。

草蛉蟲生活習性

1年發生4代,以蛹在繭中越冬。4月中下旬大量羽化,6-10月均有成蟲發生,各世代有明顯重疊現象。夏秋各代蟲期:卵期3-12天,幼蟲期8-31天,蛹期9-28天,產卵前期11-18天,一代歷期31-53天。每頭雌蟲平均產卵780餘粒。成蟲白天和晚上均能活動,夏季上午6-9時和下午17-20時活動較盛。成蟲有趨光性。成蟲產卵常10多粒至數十粒聚產在一處。卵的顏色由綠變灰白至灰色即孵化。卵被寄生蜂寄生後2-3天變黑。卵孵化0.5-2小時後幼蟲沿卵柄爬下開始尋找食物。幼蟲和成蟲捕食各種蚜蟲為主,亦捕食其他害蟲。1頭幼蟲1代共捕食蚜蟲600-700頭,成蟲能捕食500頭左右,一生能消滅蚜蟲1000-1200頭。幼蟲老熟後在葉背葉脈附近或其他皺褶處結繭化蛹。9月下旬至11月中旬陸續結繭化蛹越冬,多在樹皮縫、樹洞穴、枝幹傷口及枯枝落葉內等處。分佈全國各省區。

草蛉蟲麗草蛉

草蛉蟲昆蟲簡介

中文名:麗草蛉
拉丁學名:Chrysopa formosa Brauer
綱:昆蟲綱
目:脈翅目
科:草蛉科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蚜蟲、鱗翅目的卵和幼蟲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

草蛉蟲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9-10毫米,前翅長14-15.50毫米,後翅長11-13毫米。體綠色,下顎須下唇須均為黑色。觸角比前翅短,黃褐色,第一節與頭部顏色相同,第二節黑褐色。頭部有9個黑色斑紋:中斑1個、角上斑1對、角下斑1對呈新月形、頰斑1對唇基斑1對呈長形。前胸背板長略大於寬,中部有1橫溝,橫溝兩側各有1褐斑。中胸後胸背面也有褐斑,但常不顯著。足綠色,脛節跗節黃褐色。翅端較圓,翅痣黃綠色,前後翅的前緣橫脈列的大多數均為黑色(以此點區別葉色草蛉),徑橫脈列僅上端一點為黑色,所有的階脈為綠色,翅脈上有黑毛。腹部為綠色,密生黃毛,腹端腹面則多生黑毛。
卵:大多為單粒散產,少見有2-3粒在一起。卵粒橢圓形,翠綠色,肥而短,長0.84-1毫米,寬0.30-0.35毫米,絲柄長3.50-5.50毫米。
幼蟲:共三齡,各齡期主要特徵是:
一齡:體長1.80-2.40毫米,淺褐色,斑紋褐色。前胸和腹部1-8節的體側毛瘤上有剛毛2根。中、後胸側毛瘤上有剛毛8根。頭頂有對稱的三叉形褐色斑紋。前胸背板有倒“八”形黑色斑紋,除脛黃褐色,腿節末端與徑節基部有褐斑。
二齡:體長5毫米左右。體黃綠色,斑紋黑褐色。體側毛瘤上的剛毛多根。頭背面有對稱的“V”形斑紋。前端有細“八”形紋。體背面兩側有2條較粗的亞背線
三齡:體長8.50-10毫米。體桔黃色,腹面青灰色,斑紋黑色。體側毛瘤上有剛毛多根。頭背面有對稱的三叉形黑褐色斑紋,前方有“八”字形黑褐色斑紋,胸部有黑褐色斑紋。
繭:繭白色,圓球形,長3.50-3.80毫米,寬3-3.20毫米。表面光滑無雜物。

草蛉蟲生物學特性

(1)歷期:麗草蛉各蟲態發育歷期的長短受温度的影響較為明顯。在18—30℃的恆温條件下,各蟲態歷期隨着温度的升高而縮短,但在32℃時蛹的歷期又延長。
(2)年生活史:麗草蛉在黃河流域以預蛹期在繭內越冬。翌年4月上旬開始化蛹,4月下旬至5月上旬為化蛹盛期。羽化盛期在5月上、中旬。產卵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9月中旬以後陸續進入預蛹期並開始越冬。麗草蛉在山東泰安地區一年發生4代,1-3代成蟲羽化盛期分別在6月中旬、7月中下旬和8月中旬,9月中旬以後陸續進入預蛹期。10月中旬有一部分個體羽化,其餘以預蛹期越冬(山東農學院植保系,1980年)。麗草蛉在陝西關中地區一年發生d-5代(西北農學院植保系,1977年);在山西陽城縣發生4-5代(陽城縣農業局,1977年)。
(3)繁殖:成蟲羽化後需要經過補充營養階段才能達到性成熟,開始交配,這段時間大概需要3-5天。產卵前期4-7天,平均5天左右。隨着代次不同其產卵前期長短也有不同。根據山東農學院1977年室內觀察,產卵前期在第一代為5-7天,平均6天;第二代4-5天;第三代4-6天;越冬代6-7天。
成蟲產卵的趨上性比其它草蛉成蟲更為明顯。喜歡在植株的上部或產卵盒的頂部產卵。卵散產,在棉田內多產於棉花嫩葉、嫩頭、苞葉處。
雌成蟲開始產卵後,除死亡前幾天產卵量有所下降外,無明顯產卵集中期。一般連續產卵,每天產卵量平均在20-30粒左右。產卵時間多在夜晚21日尋左右,產卵期平均30天左右,單雌產卵量在455-1I,207粒,平均700粒左右。光照時間的長短對雌蟲產卵量有一定的影響。如24小時光照,其10天的產卵總量比12小時光照增翻35.10%,比壘黑下增加40.10%(西北農學院棉蟲組,1976年),因此大量飼養時,可以採取延長光照的辦法來提高產卵量。
(4)捕食:麗草蛉成蟲可以、捕食棉蚜,根據我們室內測定,其日捕食量170-330頭,平均261.7頭;捕食棉鈴蟲卵,其日捕食量26-81粒,平均48.70粒;麗草蛉幼蟲亦為廣捕性,可以捕食多種害蟲以及一種害蟲的多種蟲態。
目前麗草蛉主要分佈於我國的黑龍江、遼寧吉林、北京、河北、山東、山西、河南、湖北、天津、甘肅、新疆、上海、四川、陝西等地區。

草蛉蟲生活習性

以蛹越冬,1年發生4-5代,因成蟲壽命及產卵期很長,各世代亦有重疊現象。4月下旬越冬蛹開始羽化,5-10月均有成蟲發生。卵比較分散。夏秋各代蟲期如下:卵期3-5天,幼蟲期9-18天,蛹期10-14天,產卵前期5-9天,一代歷期27-43天。每頭雌蟲平均產卵630餘粒。成蟲亦有趨光性黑光燈日光燈均可誘集大量成蟲。幼蟲和成蟲捕食蚜蟲、紅蜘蛛等。其食量與大草蛉相似。分佈同大草蛉。

草蛉蟲葉色草蛉

草蛉蟲昆蟲信息

外形
頭部在頭頂,額,觸角間形成X或Y形黑紋,頭部有9個黑色斑點,其中頭頂1對,觸角間1個,觸角下方1對,頰1對,唇基1對,下顎須和下唇須黑色,前後翅的前緣橫脈列僅靠近亞前緣脈一端黑色,其餘均為綠色.體長10mm,翅展25mm.
生活史
由卵發育至成蟲平均為28.1 天,卵期為4.4 天,幼蟲期11.8 天,蛹期11.9 天,雌雄成蟲壽命分別為70.8 天及76.9 天.雌成蟲一生平均產卵總數736.3 粒,平均日產卵數13.7 粒.
葉色草蛉的雌性生殖系統解剖:
卵巢一對,每個卵巢的卵管分為四組,每組卵管的端絲結合在一起,每個卵巢的四足端絲結合在一起成一條懸帶,前伸並附着於後身體壁上.每個卵巢有十二條卵管,組合方式為6+2+2+2,卵管長5~6cm.
卵巢管通過卵管柄,匯合於側輸卵管,兩條側輸卵管匯合於中輸卵管,中輸卵管後接陰道,二者都較短,囊狀,陰道開口於兩個腎形瓣之間的外生殖腔,在陰道背面連接一個扁平的囊,為交配囊,交配囊和陰道相同,在交配囊的前端具有一對交配囊腺,指狀,細短,長約0.5mm.在陰道和交配囊之間為硬化的棕褐色的受精囊,其後方為細長卷曲的導管,最終通向陰道.
附腺單個,長形囊狀,最大長度約2.5mm,最大寬度為1.5mm,上有許多短突起.其後下方連接一個小的囊,為附腺貯囊,用於貯存和調節形成卵柄的粘性物質的外流量.在附腺貯囊的出口連接一對香腺,球狀,不分叉.

草蛉蟲生產運用

葉色草蛉雌性生殖系統發育級別及在測報上的應用
草蛉蟲
草蛉蟲(5張)
系統解剖並觀察了葉色草蛉雌性生殖系統,根據其在生殖過程中的解剖學變化特徵,將雌性生殖系統發育分為5級,其中卵巢發育為2、3、4級的成蟲分別處於產卵初期、盛期和末期;同時各級卵巢鮮重核酸蛋白質磷脂及酸溶性磷等主要生化成份含量變化測定表明,各級卵巢差異明顯,3級卵巢最重,4級與2級次之,5級與1級最低,結果進一步驗證了雌性生殖系統發育解剖學分級的正確性.該分級標準於1997年在山東德州市棉田進行測報應用,結果表明,田間葉色草蛉雌蟲生殖系統發育級別與棉田產卵量存在較大的相關性,當雌成蟲生殖系統分別發育至3級和4級的個體佔50%以上時,3~4d後田間卵量則分別進入盛期和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