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造橋蟲

鎖定
小造橋蟲 [1]  是一種害蟲,又叫棉小造橋蟲小造橋夜蛾、棉夜蛾。以幼蟲取食葉片、花、蕾、果和嫩枝。初孵幼蟲取食葉肉,留下表皮,像篩孔,大齡幼蟲把葉片咬成許多缺刻或空洞,只留葉脈
外文名
Yellow cotton moth
中文學名
小造橋蟲
拉丁學名
Anomis flava Fabricius
動物界
學    科
生命科學

小造橋蟲形態特徵

小造橋蟲
小造橋蟲(5張)
成蟲體長為10-13毫米 [2]  ,頭胸部桔黃色,腹部背面灰黃或黃褐色;前翅外端呈暗褐色,有4條波紋狀橫紋,內半部淡黃色,有紅褐色小點。卵扁橢圓形,青綠到褐綠色。老熟幼蟲體長35毫米,頭淡黃色,體黃綠色,背線、亞背線、氣門上線灰褐色,中間有不連續的白斑,胸足3對,腹足3對,着生在4-6腹節上,爬行時蟲體中部拱起,似尺蠖。蛹紅褐色。

小造橋蟲生活習性

黃河流域每年發生3-4代。一代幼蟲危害盛期在7月中下旬,二代在8月上中旬,三代在9月上中旬,有趨光性。卵散產在葉片背面。初孵幼蟲活躍,受驚滾動下落,1、2齡幼蟲取食下部葉片,稍大轉移至上部危害,4齡後進入暴食期。老齡幼蟲在苞葉間吐絲捲包,在包內作薄繭化蛹。天敵有絨繭蜂、懸姬蜂、赤眼蜂、草蛤、胡蜂、小花蝽、瓢蟲等 [2] 

小造橋蟲防治措施

(1)成蟲生產期,在田間用楊樹枝把或黑光燈誘殺 [2] 
(2)卵孵化盛期,用7216菌劑或Bt乳劑100倍液,還可用100億活芽孢/克蘇雲金桿菌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噴霧防治。

小造橋蟲麻田棉

小造橋蟲學名

小造橋蟲
小造橋蟲(5張)
Anomis flava Fabricius 鱗翅目,夜蛾科。別名紅麻小造橋蟲、棉夜蛾。俗名拱拱蟲、量尺蟲等。分佈全國各麻區,是紅麻生產上的主要害蟲。

小造橋蟲寄主

除為害紅麻外,還可為害木槿、棉花、青菜、刀豆、桑樹、榆樹等。

小造橋蟲危害特點

低齡幼蟲咬食葉肉,殘留表皮,3—4齡後咬食葉片,現不規則孔洞或缺刻,老熟幼蟲暴食麻葉,每隻幼蟲24小時內常食麻葉4—5片,殘留主脈或葉柄,嚴重影響麻纖維質量和產量,麻田常年蟲口在20萬條左右,受害重的667平方米 損失原麻百kg。

小造橋蟲形態特徵

見棉花害蟲——棉小造橋蟲

小造橋蟲生活習性

黃河流域年生3—4代,長江流域4—5代,湖南、浙江麻區年生5代,以蛹在冬葵、棉花、木槿等枯葉或苞葉間越冬。湖南麻區5月中旬成蟲出現,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二代幼蟲為害嚴重,浙江較湖南推遲1個月,於8月中下旬第三代幼蟲為害重。卵多產在麻株中部葉背,下位葉較少,上位葉很少,每葉多產1卵,個別2個,幼蟲老熟後先吐絲後化蛹把麻葉的一角綴成苞,有的吐絲把相鄰兩葉疊合化蛹在其內,成蟲多於22時羽化,日均温26℃,相對濕度92%,利於卵孵化,16時最多。麻株生長嫩綠或密度大的蟲口密度大。7、8月間雨日多、濕度大利其發生。天敵有黃繭蜂、赤眼卵蜂、馬蜂、草間小黑蛛及菌類。
參考資料
  • 1.    薛珠政編著. 苦瓜瓠瓜病蟲害及防治原色圖冊[M]. 2008
  • 2.    蔣金煒,喬紅波,安世恆編著. 農田常見昆蟲圖鑑[M].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