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苗沛霖

鎖定
苗沛霖(?—1863年12月6日),字雨三,安徽鳳台人,晚清軍事人物。
苗沛霖本為縣學生員,後以塾師為業,捻軍起義爆發後一度投奔捻軍,不久分道揚鑣。
咸豐六年(1856年),在家鄉舉辦團練,抵禦捻軍,多次取勝,被鄉里稱為“小周瑜”。次年接受清將勝保招撫,在其卵翼下勢力日盛,因屢建戰功而被授予記名道員。
咸豐十年(1860年),他趁英法聯軍佔領北京之機,正式割據皖北,在蒙城自稱“河北天順王”,擁兵十餘萬(一説數十萬)。翌年聯絡捻軍與太平軍,圍困壽州,並被太平天國封為“奏王”,後佔領壽州。
同治元年(1862年)攻潁州不下,倒戈降清,並誘捕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獻給勝保。
同治二年(1863年),在捻軍領袖張樂行被俘殺後,他擔心“兔死狗烹”而再度反清,後在蒙城被清軍僧格林沁部擊敗,死於亂軍中。
苗沛霖崛起於晚清亂世之中,在清朝、太平天國、捻軍三方勢力之間縱橫捭闔,培養了自己的軍事集團,割據皖北數年,因此被後世學者認為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軍閥”。 [26]  [33] 
(概述圖來源 [34] 
別    名
小周瑜
雨三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安徽省鳳台縣
逝世日期
1863年12月6日(同治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主要成就
割據皖北,自稱河北天順王
誘捕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
主要作品
《秋宵獨坐》、《畫石兩首》
本    名
苗沛霖

苗沛霖人物生平

苗沛霖投筆從戎

苗沛霖,字雨三,安徽鳳台人。大約生於清嘉慶年間,家庭貧困,世代為農。但他胸有大志,不甘貧賤,於是選擇應舉之路,三十歲(一説四十歲)補為鳳台縣學生員,繼續“習貧攻苦”,勤於章句。但後來又“不事舉子業”,被人們輕視。 [1-3] 
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捻軍起義烈火燃遍大江南北,清廷號召皖、豫等省在籍官員創辦團練,以保衞桑梓。苗沛霖本來讀過兵書,認為這是““丈夫得志之秋”,遂投筆而起,在家鄉鳳台縣武家集倡言“築寨”“積粟”“治兵”,但無響應者。接着,他跑到雉河集投奔捻軍領袖張樂行,被尊為“紅筆師爺”,人稱“苗先生”,為捻軍出謀劃策,但不久就脱離捻軍,復請於清壽州知州金光筯練鄉團,欲自為練總。金光筯置之不理,苗沛霖只好重操舊業,在六安教書,但仍不足以養家餬口,便嘆息:“丈夫終不當溝壑死!” [4] 

苗沛霖築寨御捻

咸豐六年(1856年)正月,捻軍舉行雉河集會盟,推舉張樂行為“大漢盟主”。四月,捻軍兵至鳳台,將該地地主士紳及其團練打得落花流水。苗沛霖再度出山,乘機打出“御捻”的旗號,重申“築寨”“積粟”“治兵”的六字方針,這次鄉里聽從他的話,推舉他為練長。於是,他與同鄉人徐立壯和懷遠人鄒兆元糾眾為盟,置黃、青、赤、白、黑五旗,申明約束,屢敗捻軍,聲名鵲起。 [4]  [5] 
咸豐七年(1857年)初,苗沛霖勢漸強大,成為“連圩數十,擁眾數千,沛霖之名震兩淮”的一方豪強。 [4]  二月,太平軍陳玉成部圍攻壽州,壽州約苗沛霖為援,苗沛霖不應。 [7]  三月,苗沛霖率兵至捻軍後方雉河集一帶燒殺。八月,苗沛霖與攻捻的清將尹嘉賓會晤,説:“天下大勢去矣!安徽一省如為他人所據,可惜也!”其希圖割據的政治野心溢於言表。 [6]  此時苗沛霖擁兵二萬餘人,在鳳台縣境謝家橋、展溝、闞疃一帶築圩30佘處,“到處劫糧,心懷不測”。 [8] 
當時,太平軍、捻軍與清軍爭奪正陽關的戰鬥已進入最後階段,清軍為免致腹背受敵,在皖督師的欽差大臣勝保派鳳台知縣李霖帶着他的“手諭”前往收編苗沛霖。但苗沛霖以“團眾過多,無人統束,時難以遠離”為藉口而拒絕,並繼續坐山觀虎鬥。 [9]  十月,勝保看到“苗沛霖團練人馬既眾,頗有尾大不掉之勢”,便遣把總耿希舜、邵徵祥、廩生王尚辰以花翎五品官往撫,“加以温語,使擊賊”。苗沛霖鑑於捻軍已敗走六安,且欲借勝保來發展勢力,決定接受招撫,聲稱“殺賊固吾所好”,成為勝保的部下。 [10]  另一方面,苗沛霖挑選妓女伺候勝保,從而博取了勝保對他的寵信。 [30]  十一月,苗沛霖督軍北上蒙城、亳州一帶,進攻劉玉淵、李大喜捻軍。苗家軍攻克渦河重鎮高爐集,以此為據點,沿渦河南西至趙屯50餘里燒殺搶掠,其後又沿渦河北往西北50餘里燒殺搶掠,當地民眾對其十分反感,以致有“不殺苗賊不罷休”的歌謠。 [11-12] 

苗沛霖東征西討

咸豐七年十二月十四日(1858年1月28日),苗沛霖與蒙城知縣俞澍“訂合剿(捻軍)之策”,遂分五色旗於蒙城宋家莊、王家瓦房、南界溝、順河集、駱駝鋪、柳林營、三叉集等處築圩,附近居民俱令入圩,不從者殺之,擴充萬餘人。 [13]  十二月二十六日,苗沛霖與侍衞伊興額、總兵史榮椿破豐家集、趙旗屯、喬家廟各捻圩,殺捻首梁思任等。咸豐八年(1858年)六月,苗家軍在蒙城與捻軍“逐日並擊”,俞澍以苗勢日迫,城勢愈孤,派文生丁葉蘭、文童王青雲築護城圩於白家莊,防止苗沛霖佔據蒙城。但築圩之時,苗沛霖卻令黑旗旗主張建猷“助工”,贈火藥,勸歸苗家軍黑旗管轄。俞澍懾於苗沛霖的淫威,不得已而從之。十一月,蒙城陸耀宗因與居守北關的練總文生陳子言有隙,以北關“通捻”告苗沛霖。十一月初八日,苗沛霖遣黑旗旗主劉蘭馨率眾至蒙城,捉住陳子言及武生陳嵐光、總役靳佔,踞北關。次日,苗沛霖自至,“以官不利己”,逐訓導江夢花、典史牛大麟、守備楊鼎奎等,囚陳子言於蔡圩,囚陳嵐光、靳佔於白圩,盡收城內隊練,交劉蘭馨統帶。於城內立“公寓”(辦事機構),以團練為名,生殺專擅。蒙城完全被苗沛霖所控制。 [14] 
咸豐八年十二月十四日(1859年1月17日),捻軍劉天福部進攻蒙城,以王體仁等28人號“二十八宿”為內應,事泄,王體仁被執,以辭連陳嵐光、靳佔,苗沛霖乃將二人處死。 [15]  咸豐九年(1859年)三月二十一日,苗沛霖會同清軍傅振邦部攻破捻軍的畢圩,初期捻軍著名領袖任乾殉難。同月,清廷以候選知州苗沛霖剿捻有功,着免選本班,以知府論。候補守備張建猷、劉蘭馨均着免補守備,以都司補用,候補守備苗天慶着賞給“勤勇巴圖魯”勇號。四月二十六日,徐州總兵傅振邦會同知府苗沛霖、參將胡元昌、都司劉蘭馨、府經歷年玉田攻陷淝河南之板橋捻圩。捻軍首領陸連科及其母、妻被殺,苗沛霖以功賞運使銜記名道員用。九月,姜台陵部捻軍敗苗沛霖部於清水溝,殺其部將劉蘭馨、年玉田。十月,苗沛霖率軍截擊張敏行捻軍於懷遠,並遣蒙城團練攻破藍旗旗主葛蒼龍捻圩。 [16] 
咸豐九年十二月十八日(1860年1月10日),苗沛霖配合清軍副統穆騰阿、總兵張得勝等克復臨淮關,隨後以功記名簡放鹽運使。咸豐十年(1860年)五月,苗沛霖配合清軍傅振邦田在田部清軍迭攻澮河南之解溝、五溝、任圩諸捻圩。至十七日全部攻破,捻首李四喜、任友得等被俘。 [16]  在東征西討期間,苗沛霖的勢力日益壯大,他的地盤“南通光(州)、汝(寧),西薄歸(德)、陳(州),東逾州來,北盡黃河之滸,連圩數千,眾數十萬,訟獄大小皆口決,縣令守符璽而已”,並確立了“高築牆、廣聚糧、先滅賊、後稱王”的方針,初具割據之勢。 [10]  [17] 

苗沛霖割據反清

《苗沛霖傳》書影 《苗沛霖傳》書影
咸豐十年(1860年)八月十七日,勝保遣總鎮傅崇武致函苗沛霖,稱英法聯軍進犯京師,咸豐皇帝逃奔熱河,要他務必精選壯丁,配齊槍炮旗幟器械,儘快進京勤王。苗沛霖判斷稱王時機已至,雖傳書轄下各圩,有“遍讀諸史,見義兵莫大於勤王”等語,但並不奉調。 [18]  又上書要求安徽巡撫翁同書、欽差大臣袁甲三、徐州鎮總兵傅振邦撤出淮河流域,交他把持控制。十月初一日,苗沛霖在蒙城設壇集會,大臨三日,縞素髮喪,稱“天下已無主,我等當各求自全”,隨後自稱“河北天順王”,正式形成割據一方的局面。 [19-20]  同時,苗沛霖遣兵奪正陽關三河尖、臨淮各關卡,置下蔡釐卡,並約壽州城地主團練赴鳳台領命,後至者斬,其中孫家泰不應。苗沛霖遂率眾兵臨壽州北門,聲言索孫家泰即罷兵。 [22]  十一月初一日,苗沛霖派遣遊擊銜花翎都司李學曾、花翎都司郭洪波等七人赴壽州內應,被徐立壯(此前為苗沛霖的黃旗旗主,後因苗沛霖猜忌殺害鄒兆元,與之分道揚鑣)誅殺,是為“壽州擅殺案”。 [21] 
其後苗沛霖命令蒙城團練蓄髮,並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正月初一日以“壽州擅殺案”為藉口,大舉圍攻壽州。同月,苗沛霖遣王金奎趨六安,與宿敵張樂行、龔德樹領導之捻軍達成諒解;又派朱鑫、陸長華赴廬州,與陳玉成部太平軍合作,要求協同作戰,並表示願蓄髮、受印信、奉太平天國正朔。太平天國方面給苗沛霖以“奏王”封號(全稱“兵部正夏僚頂天扶朝綱掃北奏王” [56]  ,又作“殿前北方電察天軍頂天扶朝綱奏王” [57]  ),並派餘安定、許導奎、趙大治等統兵700餘至苗家老寨,與之籌商抗清事宜。 [20]  [22]  二月初四日,苗沛霖派駐宿州辦事處“苗營公司”辦事人員侯克瞬、江玉書等為清軍總兵田在田部所殺。二月初六日,苗沛霖派孫夢卜聯合捻軍進攻宿州,為田在田軍擊潰,孫夢卜、江家彥等戰死。同月,苗沛霖兩次致書江南提督李世忠,約其“共圖壽州,同據淮河”。李世忠為表明心跡,將書信呈給袁甲三。清廷令乘此機會“以密函招致,設計殲除首逆,較之以兵力尤為便捷”。五月,苗沛霖遣其侄苗景開攻潁州;遣潘塏、林朗奪鳳陽關踞之;遣黃毛獸、倘貫金取霍邱縣城,克之。隨着戰事不斷擴大,被困壽州的安徽巡撫翁同書將徐立壯處死,將孫家泰投進監獄,希望以此來換取苗沛霖的撤兵。五月二十四日,苗沛霖見仇敵已死,將壽州附近各營撤退。翁同書上奏朝廷,為苗開脱,説他“過猶知改”,請“温旨量加撫慰”。清廷順水推舟,降旨將苗沛霖交部議處,仍責令“帶團立功”;翁同書辦理不善,一併交部議處。 [23] 
不久,苗沛霖以署壽春鎮總兵黃鳴鐸、練總蒙時中、吉學盛系“壽州擅殺案“的“慫恿起意之人”為由,再次圍攻壽州。九月二十三日,清廷將苗沛霖革職,拔花翎、銷勇號,並命袁甲三、賈臻、李世忠、田在田、嚴樹森毛昶熙分路進剿。九月二十七日,壽州陷落,安徽巡撫翁同書等大吏們被俘。十月初六日,苗沛霖留數千人駐守壽州,自率馬步大隊赴懷遠,部其眾為十大營,並提出了“先攻臨淮,次攻潁州,分攻蒙城,佔據潁上,圖竄豫疆,分撲陳州、光、固,進竄汴梁”的軍事方針。十一月二十四日,張樂行部捻軍和馬融和部太平軍假道苗沛霖區北上,於壽州附近之石頭埠、姚家灣等渡口渡過淮河,進趨潁上。欽差大臣袁甲三要苗沛霖就勢“誘擒張逆以明心跡”。苗沛霖不僅不予理睬,反而備船接護。 [23] 

苗沛霖倒戈賣陳

咸豐十一年(1862年1月),苗沛霖部苗家軍聯合張樂行、姜台陵部捻軍、馬融和部太平軍聯合圍攻潁州府城,將署安徽巡撫賈臻困在城中。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十八日,苗沛霖令張建猷進攻蒙城。正月二十九日,苗沛霖上英王陳玉成稟,説張樂行有“狼子野心”,挑撥太平天國與捻軍的關係,這是苗沛霖潁州倒戈的信號。二月,清軍雲集皖北,苗沛霖見佔領潁州無望,乃投稟勝保,要求歸順。勝保一方面令其剿捻自效,一方面上奏朝廷,代為開脱。十二日,苗沛霖令張建猷撤攻蒙之師。二十三日,苗沛霖率眾“剃髮赴潁上”,從背後進攻太平天國與捻軍聯軍。三月初三日,苗沛霖會同勝保之師,與賈臻守軍夾擊,大敗太平天國與捻軍聯軍,解穎州之圍。張樂行突圍走潁上,為苗家軍包圍,但最終突圍,回到大本營雉河集。清廷震怒,認為苗沛霖有意縱敵,指示對其保持警惕。苗沛霖為了打消清廷疑慮,便轉而設計謀害太平軍英王陳玉成。四月十五日,湘軍和多隆阿部攻克廬州,陳玉成無所歸,遂應苗沛霖之邀率部北上,欲與苗沛霖同拒清軍,然而中了苗沛霖的計,導致被俘遇害,被俘後對勝保説:“吾今日死,苗賊明日亡耳!”八月十五日,苗沛霖在湘軍步步進逼下撤出正陽關,二十一日撤出壽州,交蔣凝學部駐守,自回鳳台老寨。當時陝西爆發回民起義 [58]  ,勝保奏調苗沛霖入陝參與圍剿回軍。清廷深知苗沛霖反覆無常,不可脱離管束,乃嚴令勝保飛檄截止,“不許一人一騎入陝”,並指示鄭元善、多隆阿、僧格林沁重兵阻截。十月初五日,僧格林沁撥給苗沛霖銀萬兩,令其督兵剿捻。此後苗部與駐紮當地的湘軍發生衝突,苗沛霖上書僧格林沁,要求撤離湘軍,另撥兵三百與壽春鎮李璋同守壽州。 [24] 
同治元年(186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苗沛霖上書僧格林沁,以太平軍“擁出長江之患”,要求駐軍壽州、正陽等處以為阻截。被僧格林沁制止。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僧格林沁軍攻下捻軍根據地雉河集,張樂行僅率二十餘人突圍出走,至宿州,為降捻李四一出賣遭擒。苗沛霖聞訊,要李四一將張樂行交給自己,李四一不許,雙方展開了一場惡戰。二月十八日,張樂行父子被僧格林沁處死,苗沛霖“頓失所望,舉止失措”,以為大禍將及。僧格林沁和安徽巡撫唐訓方令其解散麾下兵勇,解甲歸田,苗沛霖雖然答應,但言辭含糊,意在緩期。不久,僧格林沁北上山東,鎮壓宋景詩起義,於是苗沛霖決定孤注一擲,再舉反清大旗。 [24] 

苗沛霖再起覆滅

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十五日,苗沛霖至鳳台,傳集各旗、營主,以僧格林沁殺降捻姜台陵為由,定議“復叛”,説“我輩所為,終難免死,不如先發制人”,遂再次舉起了反清的大旗。十七日,誘殺署潁上知縣濮煒、署鳳台知縣蔡鍔、主事秦承壎、知縣吳景春、懷遠典史魏文潮等。十八日,遣苗景開攻打潁上,使張士端攻打蚌埠,皆攻克。又派趙玉華、童維翰、李萬春圍壽州,令潘塏踞三河尖,攻六安,自己則率部大舉圍攻蒙城,這是苗沛霖第三次大舉攻蒙城。 [25] 
殲滅苗沛霖作戰(蒙城之戰)示意圖 殲滅苗沛霖作戰(蒙城之戰)示意圖 [50]
五月,苗沛霖聯合太平軍由六安分撲鳳陽、定遠。唐訓方令道員秦榮督團防守。張宗禹捻軍回師皖北,重佔雉河集,與苗沛霖聲勢相聯。六月初四日,苗沛霖在鳳台外圍邱維城的內應下,攻克壽州,殺知州毛維翼。七月初六日,苗沛霖將進攻蒙城的張建猷部調出,進援懷遠縣城,大敗清軍,臨淮吃緊。九月十一日,僧格林沁前敵陳國瑞會同總兵郭寶昌、副將康錦文、參將駱得勝進援蒙城,為苗沛霖擊敗,康錦文受傷,兵勇死傷800餘人。十月二十一日,李世忠遣李顯爵攻蚌埠,苗沛霖部將張士端獻城以降。十月二十六日,唐訓方湘軍攻克懷遠,苗沛霖弟希年、侄長春被殺。同日,僧格林沁督傅振邦、陳國瑞、王萬清諸軍在蒙城與苗家軍激戰,苗家軍潰敗,苗沛霖死於亂軍中,蒙城之圍遂解。二十九日,陳國瑞揮師南向,與李世忠部攻佔鳳台,苗沛霖妻徐氏、兒子連生被殺。其後數日,壽州、潁上、正陽關等地苗家軍餘部都投降清軍。歷經十餘載的苗沛霖集團覆滅了。 [25] 

苗沛霖主要影響

苗沛霖軍事集團主要活動地域 苗沛霖軍事集團主要活動地域
苗沛霖從咸豐三年(1853年)投筆從戎,到同治二年(1863年)十一月覆滅,前後達10餘年之久。在這10餘年間,苗沛霖組建了一個軍事集團,割據皖北,時而投靠清廷時而舉起抗清大旗,經歷十分複雜。結合學者池子華的研究,苗沛霖軍事集團的活動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 草創時期(1853—1856年6月):咸豐三年(1853年)初。太平軍沿江東下,定鼎金陵,捻軍這時舉行了第一次雉河集會盟(十八鋪聚義)。富有政治野心、想為亂世英雄的苗沛霖投筆而起,以“築寨”“積粟”“治兵”號召鄉里,但無人響應,直到咸豐六年(1856年)四月,始與懷遠鄒兆元、同裏徐立壯糾眾結盟,打起“御捻”的旗號。苗沛霖集團初步形成,走向一個新的時期。
  • 發展時期(1856年5月―1857年12月):這一時期,苗沛霖大力實施他的“築寨”“積粟”“治兵”的六字方針。這一方針的施行,使苗沛霖集團迅速發展、壯大起來,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裏,即成為“連圩數十,擁眾數千,沛霖之名震兩淮”的地方實力派。咸豐七年(1857年)十月,在皖督師的清欽差大臣勝保第二次進行招撫,苗沛霖應之。第二時期結束。
  • 膨脹時期(1857年12月―1860年11月):自苗沛霖投靠勝保後,便“借其權勢,以逞逆心”,“藉受撫之名,行謀叛之實”,暗地擴充自己的勢力,使苗沛霖集團勢力急劇膨脹,控制了東至懷遠、西至光州和固始、南至六安、北至潁州的豫東南、皖西北地區。苗沛霖集團羽毛豐滿,遂與清廷分庭抗禮。咸豐十年(1860年)十月,苗沛霖乘英法聯軍攻入京、津,咸豐皇帝逃耷熱河之機,自稱“河北天順王”,開始了他的抗清時期。
  • 抗清時期(1860年11月-1864年11月):這一時期是苗沛霖集團進行抗清運動的時期,他發動了三次抗清高潮:咸豐十一年(1861年)正月,苗沛霖以“壽州擅殺案”為藉口,聯絡太平軍、捻軍,大舉進攻壽州,九月二十七日攻克;咸豐十一年十二月(1862年),在苗沛霖的主導下,太平軍、捻軍、苗家軍聯合進攻潁州,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在清軍雲集之下,苗沛霖倒戈反攻太平軍和捻軍,標誌着其抗清運動中的第二次高潮的結束;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苗沛霖發動蒙城圍城戰役,是為其抗清運動的第三次高潮,苗家軍在臨淮、潁上、壽州等濱淮地區全面開花。到十月蒙城圍解,苗沛霖戰死,宣告其抗清運動的結束。十一月初四日苗家軍最後一個據點正陽關的喪失,標誌着苗沛霖軍事集團的徹底覆沒。 [51] 

苗沛霖歷史評價

  • 翁同書:有智數,口捷洽,土人目為小周瑜。 [3] 
  • 張瑞墀(霍邱文人):為人陰鷙有膽略,喜怒不形於色,更驕矜鉗忌,才逾己必殺之。 [10] 
  • 李鴻裔:苗沛霖奸猾殘酷,能御其下,凡有徵調,莫敢少迕……多詐數,喜反側……其佔地不甚多,力不能抗大敵,而招攜賊捻,皆能如意而進退之。 [28] 
  • 陳玉成:爾叔(即苗沛霖,此言對來勸降他的苗沛霖之侄苗天慶所説)真是無賴小人,牆頭一棵草,風吹二面倒,龍勝幫龍,虎勝幫虎,將來連一賊名也落不着! [29] 
  • 費正清:苗沛霖則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軍閥,一個毫無原則的武夫,能隨時與任何人結盟,並以製造分裂為自己的事業服務。 [26] 
  • 池子華:由極慕、自比到刻意模仿,可見曹操對苗沛霖的影響絕非般,同時直射出他的英雄意識。苗沛霖的心靈深處,就是要做曹操那樣的亂世英雄,“崛強官匪間,專制一方”,再現淮上割據的局面,這是苗沛霖及其集團的行為原則。他的一切活動,包括表面上的反覆無常,左依右附,無不為這一政治目的服務。《劍橋中國晚清史》説他是“一個毫無原則的武夫”,但見“圖”而未窮及“匕首”者也。此外,苗沛霖對淮北的另一位“英雄”朱元璋也頂禮而膜拜之。朱元璋曾奉行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在苗沛霖身上得以繼承和發展,曾提出了一個名之曰“高築寨,廣聚糧,先滅賊,後稱王”的十二字方針,作為其實現割據的途徑、步驟。總而言之,地區文化傳統對苗沛霖的路向選擇中所起的作用確乎不可以小視,如果我們説苗沛霖是淮北地區文化傳統的特產人物,當不為過。 [27] 

苗沛霖軼事典故

苗沛霖崇拜曹操

苗沛霖雖然綽號是“小周瑜”,但他最崇拜的人是曹操。他在與部下閒聊時,往往流露出“極慕曹操之為人”的內心想法,又自比用兵如諸葛亮,稱呼部下為五虎將,並把“淮南稱王”掛在嘴邊。 [17]  當時蒙城練總李南華屢次勸他北上勤王,他不以為然,還常對李南華説:“現今英雄,獨使君與操耳!”李南華假裝聽不懂,然後就和他絕交。 [37] 

苗沛霖苗孫恩怨

苗沛霖在稱王后第一個攻打的地方是壽州,其理由除了“壽州擅殺案”外,還有他與壽州豪紳孫家的“私忿”。一般史料中記載是因為苗沛霖舉止粗野,受到孫家泰鄙視,咸豐九年(1859年)孫家泰的從弟孫家鼐考中狀元,只有苗沛霖不去祝賀 [38]  (也有説法是苗沛霖去祝賀但孫家不納 [39]  ,或準備入城祝賀時不許其帶大量隨從 [40]  )。一些口述史料則稱是苗沛霖的父親早年在孫家當佃户,有一年新年,孫家讓佃户來家裏伺候,苗父有病不能來,苗沛霖代父前來,孫家本來以秀才之禮邀至客廳接待,苗沛霖説他是代父來伺候東家的,孫家便讓他滾到外面幹活,苗沛霖遭此羞辱,發誓報仇。 [41]  還有傳説稱苗家和孫家有親戚關係,孫家鼐中狀元時苗沛霖也帶去了賀禮和匾額,但在客宴時沒看到自己的匾額,後來在孫家廚房找到,於是苗沛霖受到奇恥大辱,發誓報仇。總之,由於兩家宿怨,苗沛霖在佔領壽州後就殺了孫家泰及大量孫家人,並刨了孫家祖墳。 [42] 

苗沛霖以女換餉

據説苗沛霖獲得軍餉的辦法之一是將俘獲的女子聚集一處,組織她們賣身,所得的錢就拿來充當軍餉。 [36] 

苗沛霖對聯寓志

苗沛霖有一副親筆對聯傳世,內容是:“什麼天主教,敢稱天父天兄,喪天倫,滅天理,竟把青天白日攪得天昏,何時申天討天威,天才有眼;這些地方官,盡是地痞地棍,暗地鬼,明地人,可憐福地名區鬧成地獄,到處抽地丁地税,地也無皮。”表達了他既不滿清朝統治、也不認同太平天國的內心想法。 [49] 

苗沛霖人際關係

  • 妻子:徐氏(據説苗沛霖在割據後共有九名妻子,除了徐氏外還要五妻葛氏、六妻關氏,苗沛霖設九寨以居之)
  • 弟弟:苗希年(又作苗熙年,以嗜殺著稱,綽號“人屠”,苗沛霖敗亡時被殺)
  • 兒子:苗連生(苗沛霖敗亡時與其徐氏一起被殺)
  • 侄子:苗景開(又作苗金開,號稱“能將”,苗沛霖死後降清,被處死)、苗天慶(以“善戰”著稱,統領騎兵,清廷賜號“勤勇巴圖魯”,苗沛霖死後投奔捻軍,被捻首任化邦殺死)、苗長春(以“善謀”著稱,統領水軍,苗沛霖敗亡時被殺)
(以上內容來源 [31-32] 

苗沛霖主要作品

苗沛霖有《秋宵獨坐》 [43]  《畫石兩首》 [44]  《書懷》 [45]  《感懷》 [46]  《滿江紅》 [47]  五首詩詞傳世。其中《秋宵獨坐》為他早年作品,中有“我自橫刀向天笑”一句,後來廣為流傳的“譚嗣同絕命詩”(獄中題壁)或直接化用此句。 [48] 

苗沛霖人物爭議

苗沛霖兵力爭議

關於苗沛霖的軍事組織,大致了分為“東練”和“西練”,其下有“旗”“營”的編制。“東練”的地盤為壽州、鳳陽、宿州、靈璧、蒙城、懷遠,分置五旗,由徐立壯、鄒兆元、張建猷、管致中、劉蘭馨統領;阜陽、潁上、霍邱以及豫東南的光州、固始、新蔡、息縣等地為“西練”,下轄十二營,分別由牛允恭、吳正誼、朱鑫、王金奎、董志誠、鄧林松、林濟川、祝蘭芳、潘塏、楊天林、郭揚輝、李道南管轄(後增加趙春和、倘貫金兩營,擴編為十四營)。王永年為“西練”的“正旗總”。但關於其麾下兵力,史料卻有不同説法:
  • 清欽差大臣袁甲三認為苗沛霖麾下有“不下十餘萬”的兵力 [52] 
  • 霍邱文人張瑞墀認為苗沛霖“眾數十萬” [10]  ,還有野史記載響應他的有“大小一千六百餘寨,其中勝兵者不下四十萬人”。 [53] 
苗沛霖在稱王的同時曾致袁甲三等人信函,中稱自己的兵力“已逾十萬” [20]  ,苗沛霖軍事集團覆滅時,他麾下勢力最大的部將潘塏歸順清軍,據説引發十餘萬人倒戈 [54]  ,因此十多萬兵力的説法應更可靠。

苗沛霖下落爭議

關於苗沛霖的下落問題,史料記載不一。概括起來,一説“死”,一説“逃”。而主“死”者中,苗沛霖被誰所殺又有爭議。其説法有以下幾種:
  • 逃亡説。《淮南耆舊小傳》的作者張樹侯(又名張之屏)在《梟雄·苗沛霖傳》中主此説,並聲稱是苗沛霖之孫的證詞;
  • 清總兵王萬清殺死説。《重修安徽通志》持此説;
  • 苗沛霖部下殺死説。《湘軍記》《清史稿》《蒙城縣志》等持此説,王闓運湘軍志》、薛福成《庸庵續編》則進一步記載是苗沛霖麾下的陳玉成舊部殺了苗沛霖,將首級獻給王萬清。
根據學者池子華考證,第三説更接近事實。 [55] 

苗沛霖影視形象

參考資料
  • 1.    《安徽通志》列傳稿,《孫家泰傳》:苗沛霖者,鳳台武家集人,世為農,年卅而補弟子員,鄉里弗之重,然習貧攻苦,猜忍有謀。
  • 2.    張瑞墀:《兩淮戡亂記·苗逆叛跡本末》:苗沛霖,字雨三,鳳台人也。少貧賤,訓蒙以食。既入學為諸生,喜大言,不事舉子業,人多輕之。
  • 3.    翁同書:《苗沛霖叛逆顛末紀略》(不分卷):苗沛霖者,安徽鳳台縣生員。鳳台與壽州同城,沛霖籍鳳台,居淮北苗家老寨(近蒙城境),距城八十里,距下蔡五十里。家素貧,及壯始讀書,年將四十始為弟子員。有智數,口捷洽,土人目為小周瑜。
  • 4.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 捻軍》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88頁
  • 5.    《安徽通志》列傳稿,《孫家泰傳》:咸豐六年丙辰春,捻首張洛行鈔下蔡,沛霖避之壽州,壽州人亦不禮焉,鬱郁歸。夏,始與同裏徐立壯、懷遠鄒兆元糾眾為盟,築三寨,分五旗,申明約束。冬,遂以五百人敗張洛行、龔德數萬賊於蒙城,名由是顯。
  • 6.    尹嘉賓:《征剿紀略》卷二:晚間坐談,(苗沛霖)乃曰:“天下大勢去矣!安徽一省如為他人所據,可惜也!歸告乃翁留心!”
  • 7.    《(光緒)壽州志》卷十一:苗逆以鳳台縣學生員,居北鄉武家集,以奸猾欺里黨,有小周瑜名。咸豐五年,蒙、亳捻起,沛霖糾眾築圩堡以御捻匪。七年,粵逆圍壽,約為援,不應,州人始窺其有異志。
  • 8.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 捻軍》第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70頁
  • 9.    《欽定平定捻匪方略》卷三十四:臣前以鳳台縣生員苗沛霖借團練為名到處均糧,附近居民無不謂其心懷叵測。以因其逆跡未彰,不能不暫為羈縻,當委知縣李霖前往勸導,並緣捻匪李兆受滋擾,即令其就近酌帶練勇追擊,以觀其是否聽命。李霖即轉交臣所給手諭,該生即稱本擬到營面謁大帥,但因團眾過多,無人約束,一時難以遠離。臣查閲原稟,尚無逆詞,此時若脅以兵威,轉恐阻其歸正。且其以難以約束為詞,飾其旁觀之計,正當示以不疑,激其自奮,此乃計之上者。
  • 10.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 捻軍》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89頁
  • 11.    《渦陽縣誌·軍事》:苗沛霖帶人抵高爐集渦河南岸,築圩駐紮,遂沿渦河南西至趙屯五十餘里,燒殺淫掠,殘忍已極……又帶隊過渦河,往西北五十餘里,擾害之苦,亦若渦河南。又紮營於黃家店,每日搜尋,民逃奔於外……縱橫百餘里,皆成赤地。
  • 12.    阜陽專區文聯編.《捻軍歌謠》:安徽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67頁
  • 13.    《(民國)重修蒙城縣志》卷六:十四日,沛霖自營還謁邑侯,請訂台剿之策。沛霖始議於劉家集,築圩未果,遂分三色,應立圩於宋家莊、王家瓦廠、南界溝、順河集、駱駝鋪、柳林營、三叉集等處,自立圩於下蔡,名為老寨,附近居民俱令入圩,不從者殺之,無論紳民,盡派入隊,約得萬餘人。
  • 14.    《(民國)重修蒙城縣志》卷六:七月,北路練總文生陳子言修北關圩居住,子言與陸耀宗有隙,耀宗因謂北關圩通捻以告沛霖。十一月初八日,苗遣其旗主劉蘭馨率眾執子言及武生陳嵐光、總役靳佔,遂據北關。次日,沛霖自至以官不利己,逐訓導江夢花、典史牛大麟、守備楊鼎奎以窘辱之,囚子言於蔡圩,囚嵐光靳佔於白圩盡,收城內隊練交黑方旗主蘭馨統帶,即於縣內立公寓,生殺擅專,仍借團練為名,邑侯由是鬱憤成疾。
  • 15.    《(民國)重修蒙城縣志》卷六:十二月十四日,奸民王體仁以城內無人私結惡少等二十八人,號二十八宿,勾捻首劉天福襲城,許作內應,遂賄北門不鎖。邑侯查知,拘體仁等誅之,急諭四門嚴守夜半。賊至,見城有備知事泄,遂還,以體仁辭連嵐光、靳佔,苗乃拘二人殺之,並縊殺體仁之妻。
  • 16.    池子華.《晚清梟雄苗沛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7頁
  • 17.    張錫嘏:《上巡撫李乞師援壽稟》,《(光緒)壽州志》卷十一:苗逆蓄叛已久,平素嘗與隊下閒敍,極慕曹操之為人,而自詡其用兵如諸葛,呼隊下某某為五虎將,動以淮南稱王為詞,並令淮北造謠雲“高築牆,廣聚糧,先滅賊,後稱王”。
  • 18.    《(民國)重修蒙城縣志》卷六:八月十七日,宮保勝遣總鎮銜傅崇武致函沛霖,言英夷犯京師,命沛霖帶勇赴京。九月,苗以書傳各圩,有“遍讀諸史,見義兵莫大於勤王”等語而不奉調,日集數千人於下蔡築圩。十月,奪正陽、三河尖、臨淮各關税,置下蔡釐卡。
  • 19.    趙烈文:《能靜居日記》咸豐十一年八月十二日:捻首苗沛霖自去秋車駕北幸,即意圖不軌,於所居蒙城設壇,會所屬,大臨三日,縞素髮喪,言天下已無主,我等當各求自全。隨僭稱河北天順王,戴用寶石頂、三眼翎等物。
  • 20.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 捻軍》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91頁
  • 21.    池子華.《晚清梟雄苗沛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0—82頁
  • 22.    王定安:《湘軍記》卷七,《綏輯淮甸篇》:十月,期壽州城紳練赴下蔡領旃,後至者斬。部郎孫家泰綰防局,弗應招。沛霖率千人犯北門,聲言索家泰即罷兵。副將徐立壯偵苗黨伏城內,搜殺七人。沛霖忿,移兵擊所居宋家圩,搜徐氏盡斬之,掘其墳墓。立壯亦忿白同書,誓以死御苗逆。同書令立壯會蒙時中扼兩河口。十一年正月庚寅朔,沛霖水陸兵至兩河口,將襲州城。同書遣總兵黃鳴鐸水師迎擊。沛霖屯紀家台,相持半月,益增黨圍北門。張學醇為之緩頰,説同書日:“沛霖尋仇孫氏,非叛也。朝撤防兵,暮即退矣。"同書許之,沛霖乘勢由菱角嘴渡河,焚掠百餘里,通款廬州。陳玉成給偽印,稱“奏王”。
  • 23.    池子華.《晚清梟雄苗沛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5—115頁
  • 24.    池子華.《晚清梟雄苗沛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6—140頁
  • 25.    池子華.《晚清梟雄苗沛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71—172頁
  • 26.    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01頁
  • 27.    池子華.《晚清梟雄苗沛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7頁
  • 28.    江世榮編.《捻軍史料叢刊》第1集:商務印書館,1957年:第131頁
  • 29.    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所.《太平天國資料》:科學出版社,1959年:第213頁
  • 30.    《(民國)渦陽縣誌》卷十五:勝保督師皖北,以花翎五品官撫沛霖,沛霖以聲妓蠱之,勝保恨相見晩。
  • 31.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 捻軍》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90頁
  • 32.    池子華.《晚清梟雄苗沛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4—67頁
  • 33.    池子華:《苗沛霖: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軍閥》,《學術月刊》1996年第10期,第63-68頁。
  • 34.    池子華.《苗沛霖傳》: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封面
  • 35.    太平天國演員表  .七貓影視[引用日期2021-03-30]
  • 36.    趙烈文:《能靜居日記》同治二年四月初一日:苗沛霖盤據潁州、蒙城、太和一帶,週迴約六百里,受其統轄。其發口糧,並取所掠女口以充數,聚所得女口處一圍內,使之接客,而收其夜合之資,以充軍餉。
  • 37.    《(民國)重修蒙城縣志》卷六:適上幸熱河,南華力勸沛霖將兵入衞,沛霖便深知南華非常人,遇南華,每刮目相看,然實陰忌之,常笑語南華曰:“現今英雄,獨使君與操耳!”南華佯不解,遂與之絕。
  • 38.    《安徽通志》列傳稿,《孫家泰傳》:家泰強直有氣,(周)天爵亦賞異之,天爵薨潁州,家泰以忤道府奪官,旋復職。嘗集諸團長(壽)州城,家泰短後衣,跨馬佩劍,丁壯持矛戟夾侍,出入威儀甚盛。沛霖既受勝保撫,聞檄召,則跨青騾,衣大布衣,戴小冠往會,從者百十人,類村野不習容止,座中皆鄙視沛霖,無與語,沛霖益憾。己未(咸豐九年,1859年),孫家鼐以第一人及第,家泰從弟也。沛霖備禮往賀,州城閉,不得入,沛霖望城揖,長嘯疾馳去。
  • 39.    趙烈文:《能靜居日記》同治二年四月初一日:與壽州孫氏結怨,則以孫家鼐中狀元,苗時往賀而孫不納故也。
  • 40.    翁同書:《苗沛霖反側顛末紀略》(不分卷):以賀孫君家鼐得大魁為名,將入城,遣騎先焉。騎者言有百餘騎將至,並欲十八坊團練出迎。壽人大譁,謀閉門拒之。於是,鳳台令姚臨賓致書沛霖,請減騶從以入。沛霖將至城,得其書,大怒,手裂擲地,半道回下蔡,移檄城中,痛詆紳士孫氏,謂將屠壽州城,雞犬不留。
  • 41.    江地.《捻軍史研究與調查》:齊魯書社,1985年:第189頁
  • 42.    謝俊美.《翁同書傳》: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57頁
  • 43.    苗沛霖:《秋宵獨坐》:手披殘簡對青燈,獨坐搴幃數列星。六幅屏開秋黯黯,一堂蟲語夜冥冥。杜鵑啼血霜華白,魑魅窺人燈火青。我自橫刀向天笑,此生休再誤窮經。
  • 44.    苗沛霖:《畫石兩手》:星精耿耿列三台,誤墮人間亦可哀。知己縱邀顛米拜,摩挲終屈補天才。位置豪家白玉欄,終嫌格調太孤寒。何如飛去投榛蕎,留與將軍作虎看。
  • 45.    苗沛霖:《書懷》:故園東望草離離,戰壘連珠卷畫旗。乘勢欲吞狼虎肉,借刀爭剝馬牛皮。知兵亂世原非福,老死寒窗豈算奇?為鱉為魚終不免,不如大海作蛟螭。
  • 46.    苗沛霖:《感懷》:長淮鼓浪壯千秋,峽石雙峯聳上游。江左元兇仍負固,中原偉績賴誰收?俯瞻故里熱腸斷,遙憶先皇血淚流。牧豎不知情與事,嗤嗤向我笑無休。
  • 47.    苗沛霖:《滿江紅》:匹馬西風,幾踏遍關山夜月。看今夜霜華掌大,征衣似鐵。逸興頓辭陶令菊,雄心待咽蘇卿雪。嘆江南江北,盡沉淪,紅羊劫。情不惜,妻孥別;心不為,功名熱。只隨身兵法,孫吳幾頁。猛虎山中行就縛,妖星天末看將滅。趁秋波挽袖涴羅袍,沙場血。
  • 48.    茺蕪.《紙壁齋説詩》: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5年:第20頁
  • 49.    汪闢疆.《汪闢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57頁
  • 50.    李天鳴:《同治二年的蒙城之戰和蒙城戰圖》,故宮博物院、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故宮博物院八十華誕暨國際清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第226頁。
  • 51.    池子華.《晚清梟雄苗沛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1—163頁
  • 52.    《欽定平定捻匪方略》卷一百一十二:該練人數不下十餘萬,往往圍攻一寨,累月經旬,期於必破,其勢不易。
  • 53.    坐觀老人.《清代野記》:巴蜀書社,1986年:第127頁
  • 54.    張文成:《舒藝室雜著》乙編卷十:塏感泣,乃宣佈曾公威德,凡向為沛霖所脅之十三營,眾十餘萬,地數百里,皆願倒戈殺賊。
  • 55.    池子華.《晚清梟雄苗沛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1—155頁
  • 56.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譯室主編.《太平天國資料》: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年:第203頁
  • 57.    晚清軍閥苗沛霖史實考辨  .政協鳳台縣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7-15]
  • 58.    第二節 近現代兵事  .陝西省方誌辦[引用日期2022-01-2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