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州來

鎖定
州來,古地名,今安徽鳳台春秋時名州來,秦置縣,明廢。
中文名
州來
類    屬
古地名
所在地
安徽鳳台
起源時間
西周

州來州來歷史

西周晚期,隨着其統治勢力向長江淮河下游地區擴展,先後受封的諸侯小國就有州來、六(六安)、桐(桐城)、舒(舒城)、巢(巢湖)、徐(徐州)等。州來國在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被吳國所滅,前後共存在三四百年之久。當時的勢力範圍包括整個淮南市、鳳台縣壽縣的一部分,東到舜耕山,往北到平阿山與懷遠相連,北到蒙城,西北到利辛縣闞疃鎮以北,西鄰潁上縣,南面以淮河和東泥河為界,方圓約有1000平方公里,國都在今鳳台縣城。吳滅州來後,這裏便成了吳公子季和的封地。

州來州來之戰

八公山之北、淮河以東原本有個歷史古國叫州來,因為其弱小,春秋時被楚國吞食而成為楚的州來邑。由於該邑處在淮河以北,為楚之邊陲而與吳國相望,所以成為吳楚之爭的前哨,百姓無一日安寧,隸屬關係也常常變更。公元前529年,該邑被吳國佔領,6年後楚國又收回失地;僅過了4年又被吳國奪去從而成為季札的封地。
公元前493年,州來又一次因為國與國之間的交易而要更換國籍。這一年楚昭王伐蔡,小小的蔡國趕快求助於當時能與楚國抗衡的吳國,吳王夫差根據自己的利益答應出兵救蔡,但條件是蔡昭侯必須把蔡國遷往州來。為了生存,蔡在州來立了國,州來古城便成了蔡的國都,因蔡國在周武王時始封其弟叔度於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周成王時叔度之子平侯遷都新蔡(今河南省新蔡縣),為了國家血緣的一脈相承,蔡昭侯將州來改為下蔡
由於戰爭的接連不斷,淮南的人民學會了在戰亂之中求生存。如今,在淮南市的上窯鎮,民間還流傳着“朝秦暮楚”的故事由來:在秦統一中國之前,這裏是秦楚兩國你爭我搶的拉鋸之地,本地的百姓在秦兵楚將的滋擾之中,學會了聰明的生存方法。早晨,秦兵打過來了,百姓們便説自己是秦國的良民,把秦國的門牌翻過來,晚上楚軍攻過來了,百姓們便説自己是楚國的順民,把楚國的門牌翻過來,以此保護了自己的生命財產。

州來經濟發展

州來地區現名鳳台縣,改革開放以來,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經過州來地區人民的共同努力,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不斷推進,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綜合州來地區的力量、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都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自2002年起,連續7年躋身於安徽省經濟“十強縣”的行列中。2005年全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66.63億,財政收入8.34億。在全省縣級宏觀經濟效益考核中,動態經濟指數排名第七位;宏觀經濟效益排序全省第四;全部財政收入全省第一;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全省第23位;在崗職工工資總額全省第一。2006年1-11月份,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03627萬元,與上年同期增長18.3%;累計引資項目92個,實現到位資金92488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0.8%;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1587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4.4%;完成財政收入10143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9.9%,率先在全省實現縣級財政收入突破十億元。2007年生產總值96.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5.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54.6億元,財政收入13.1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96元。2008年鳳台縣緊緊圍繞在全省率先建成小康縣和在全省率先躋身全國經濟百強縣的目標,大力實施“工業立縣、農業穩縣、招商強縣、商貿活縣、民營富縣、科教興縣”六大戰略,全力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使財政收入突破16億元,達16.8億元,較2007年增長27.5%。
鳳台農業基礎好,素有“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美譽。小麥種植面積達60萬畝,產量超過18000萬公斤、水稻種植面積近50萬畝,產量達25000萬公斤、玉米、油菜、大豆、花生 及各種雜糧應有盡產。全縣有水面16.6萬畝,畜牧水產發展迅速,秦川牛、瘦肉型豬、長毛兔、淮王魚、鱖魚、河蟹、對蝦、甲魚等名高優畜牧水產品初具規模,並已遠銷海內外。
工業門類齊全,具有雄厚的工業基礎。近年來,通過兼併、重組、改制、拍賣等多種方式,對傳統工業進行大規模地改造,煥發出勃勃生機,形成煤炭、化工、機械、造船、鑄造、食品、釀造、糧食加工等達20多種門類、1000多種產品的新型工業化體系。
紡織車間 鳳台經濟開發區是築巢引鳳的平台。這個開發區創辦於2003年,是經省政府和國家發改委批准的省級開發區,總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其中一期5.5平方公里。中國重汽、蕪湖瑞江重汽集團等一批汽車產業相繼在鳳台經濟開發區興業,使之成為皖北重要的汽車貿易集散地。兗礦集團、南京膠帶廠、安徽縱橫膠業為龍頭的礦山機械製造產業園規模初具。以安徽勝芝遠通光電有限公司和浙江新宏基電器為龍頭的電子電器產業園彰顯活力,繪出壯美的發展遠景。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進程中,鳳台縣委、縣政府堅持以人為本,以科學的發展觀統領社會經濟協調發展。鳳台人民將按照“低門檻、高回報、你發財、我發展”的開放政策,以真誠、優質、高效的服務熱忱歡迎國內外各界人士來我縣旅遊觀光、考察洽談業務,投資興辦各種企業和基礎設施,以促進共同發展。

州來名勝旅遊

茅仙洞風景區
茅仙古洞 茅仙洞風景區位於鳳台城南3公里處,三面環水,淮河繞境而過,素以“淮上勝境”著稱。山中林壑優美,佳樹葱蘢,山下淮水如練,牽來繞去,山石倒長,南仰北傾,斜指南天。自古為佛道兩教傳習勝地,更是遊覽佳境。其景點有茅仙古洞、古壽唐觀、淮河第一硤、古香山寺、靈龜聽禪、淝水之戰古戰場等諸多文物古蹟,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
焦崗湖景區
有着“華東白洋淀”之稱的焦崗湖生態旅遊度假區位於鳳台縣西南部,北距毛集鎮1公里,102省道沿境而過,交通便利。焦崗湖以“水”聞名,東與風景秀麗的八公山,南與歷史文化名城壽縣,構成獨特的山、水、城旅遊金三角。該景區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既有蘆葦蕩(鳥的天堂)、荷花澱、仙侶湖、漁業觀光園、水上人家等水上景觀,又有湖畔垂釣、蘆蕩探幽、盪舟採菱、湖中戲鳥、漁家尋樂、浪遏飛舟等休閒項目,兼有焦湖紅心鴨蛋、醇香酒糟魚、活魚乾吃、水晶貢圓、五香狗肉等特色產品,還有“仙侶下凡”、“黑龍遭難”、“神猴探寶”、“趙匡胤困南唐”等美麗傳説,堪稱“養在深閨八未識”的生態旅遊處女地。2005年2月,焦崗湖旅遊區被評定為“安徽省農家樂旅遊示範點”。
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
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是一片“生命聖地”。1978年,淮南八公山脈發現古生代寒武系的須宛類、環節類、三葉蟲等古生物化石,測定其生命形態在8.4億年以前,國外考古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將他們命名為“淮南蟲”化石。2000年,中科院考古隊在八公山又發現了古猿牙齒化石,距今300多萬年,是現最早的古猿化石。八公山已於2001年被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
壽唐關
這裏是古代戰爭中理想的屯兵之地。五代南唐時,南唐兵馬據壽州,被後周軍隊圍困,南唐元帥李景達馳兵救援,據此一隅,並在四周的山頭上設置十八連珠寨,與後周軍隊作戰。《宋史·張永德傳》載:“世宗親征壽州,領軍前至,紫金山唐人列十八寨,戰備嚴整。”而周世宗則在石山口築壽唐關,前拒唐兵,後與下蔡呼應。所以便留下了軍事要塞壽唐關。
壽唐關在東、西樓山兩山口之間,是鳳台通往壽春的交通要道。西距雙峯山一公里,西邊是煙頂山峯,古時有烽火台,壽唐關全是青磚砌成,關口拱形,可行車馬。兩側據崗巒之山勢,“南綰壽州,北控下蔡”,東邊層巒疊嶂,緊銜古南唐,關前為險坡陡道,兩側青山對峙,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過關而下,可見“女兒泉”。
壽唐關又稱“梳妝枱”,是為紀念宋代女英雄劉金定而建造,當年劉金定南唐救駕,首先攻佔了壽唐關,在此安營紮寨。南唐兵將壽唐關團團圍住,而劉金定毫無懼色,依然在關上梳妝打扮,然後再催動戰馬,手舞金刀殺入敵陣,殺得南唐軍四散而逃。後來,人們為了歌頌這位女英雄,於是壽唐關也稱“梳妝枱”和“過駕樓”。
三國古銀杏
千年銀杏 鳳台一中校內的千年銀杏是三國時東吳大將周泰花園的觀賞植物,樹齡1800多年,樹高28米,冠徑26米,樹幹直徑2米多。老枝盤曲,遒勁蒼老,但扇形樹葉卻鬱鬱葱葱,綴滿枝頭,根部向周圍突出地面30--40釐米,形成形態各異的湖石狀。佔地約200平方米,他傲然屹立在鳳台城北,氣勢雄偉,古時形成接近鳳台城的標誌。
這棵古樹歷盡了世態滄桑,經歷了坎坷的折磨,三國爭雄、吳楚爭霸、逐鹿中原、兩晉紛爭,歷代王朝的更替,記述了近兩千年的史實。
古時羣眾寄予多少神話傳説,白果老爺,巨蟒大蟲,醫病免災,又傳説懷遠林姓旅客,拴馬在樹下休息,馬鞭拴在樹上,因趕路匆忙,忘記了馬鞭子,回到家中洗臉時,盆中現一白果樹影,樹枝上掛着馬鞭子。這些神話了的老樹成了羣眾崇拜的對象,於是祈福的,求藥的,經常不斷,南面空地上樹立了七、八對旗杆,樹旁香煙繚繞。
1938年7月,日本侵略者佔領了鳳台,拆掉了文昌宮,又在樹上搭起瞭望哨。一天夜裏,傾盆大雨,雷電交加,老樹西南從頂到根約兩尺多寬的樹皮被雷擊掉,日軍在遭到“人怨”的同時又看到如此驚人的“天怒”,於是就撤去瞭望哨,龜縮在碉堡中了。
1945年這裏辦了學校,老樹被圍在校園內,鳳台解放了,創辦鳳台中學,清晨早讀,白果樹下書聲琅琅,老樹“得其所哉”又煥發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