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腦卒中

(疾病)

鎖定
腦卒中,俗稱中風,分為缺血性腦卒中出血性腦卒中兩種類型,是由多種原因導致腦血管受損,產生局灶性或整體腦組織損害的疾病。寒冷季疾病發病率更高,且發病高峯通常出現在臨近中午的時間段。腦卒中具有發病率、致殘率、複發率死亡率高的特性,是中國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其中,缺血性腦卒中佔所有腦卒中的75%~90%,而出血性腦卒中佔10%~25%。男性、肥胖者以及糖尿病患者屬於高危人羣。
腦卒中常見症狀包括突然麻木或無力,特別是一側體型的異常,語言或理解問題,視力問題,頭疼眩暈等。
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通常採取血管擴容、血管內膜切除術或動脈搭橋術等措施。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通常將重點放在血管瘤血栓的清理上。在腦卒中發生後立即接受治療可能顯著改善預後。針對卒中的預防方式包括控制高血壓,定期運動,限制飲酒以及避免吸煙等。
腦卒中在中國的發病率正在逐年增加,從1993年的0.40%上升到2013年的1.23%,且發病年齡的平均值也在降低。中國的急性卒中患者在一年內的複發率高達17.7%,五年累積的複發率超過30%。
中醫病名
腦卒中
別    名
中風、腦梗死、腦出血
就診科室
神經內科神經外科
多發羣體
男性,肥胖人羣,糖尿病患者
常見病因
高血壓動脈栓塞動脈瘤
常見症狀
突然麻木或無力,特別是一側體型的異常,語言或理解問題,視力問題,頭疼,眩暈
是否遺傳

腦卒中病因

腦卒中的病因比較複雜、多樣。缺血性腦卒中:顱內外動脈的狹窄和閉塞、腦動脈栓塞、血流動力學因素、血液學因素、炎症、感染、紅斑狼瘡、結節性大動脈炎、風濕性關節炎都可能促發腦梗死。其中出血性腦卒中,動脈瘤、腦動脈畸形、外傷等因素都可能引發腦出血

腦卒中症狀

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患者發病前可能會出現短暫性的肢體無力;也可能在沒有症狀的前提下突然發生腦梗塞然後出現一系列症狀,如單側肢體無力或麻木、單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言語不清、視物模糊、噁心嘔吐等。
出血性腦卒中:症狀突發,多在活動中起病,常表現為頭痛、噁心、嘔吐、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及肢體癱瘓等。

腦卒中早期症狀

中風(即腦卒中)往往起病急驟,無法確切的説其早期症狀是什麼。部分缺血性腦卒中的患者,在發病前可能會有短暫的肢體無力。日常生活中如有高血壓高血脂,以及一些腦血管疾病,注意要遵醫囑做好病情監測,如有異常情況,應該積極就醫,以爭取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

腦卒中典型症狀

缺血性腦卒中:一側肢體無力或麻木;一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説話不清或理解語言困難;雙眼向一側凝視;單眼或雙眼視力喪失或模糊;意識障礙或抽搐等。
出血性腦卒中:頭痛、噁心、嘔吐、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及肢體癱瘓等。
腦卒中累及的血管不同,所表現出來的症狀也不盡相同。本文主要介紹累及以下8個腦動脈的症狀。
  • 眼動脈受累
眼動脈近側受累不引起失明,栓子脱落致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可引起視力減退或失明。
  • 後交通動脈受累
丘腦穿支動脈受累可引起反覆言語、冷漠、缺乏主動性、失去定向力以及感覺運動障礙。
  • 脈絡膜前動脈受累
對側偏癱、偏身麻木偏盲
  • 大腦前動脈受累
發生在優勢半球的大腦皮層梗死,可引起運動性失語(可以聽的懂,但是不會説)
非優勢半球深部結構受累時可引起對側忽視(患者不能注意到從對側來的視覺、聽覺、觸覺的刺激)
額葉梗塞可引起意志力喪失、運動不能性緘默(不能説話導致的沉默)和人格改變。
  • 前交通動脈受累
穿支動脈受累時可引起某些記憶障礙。
  • 大腦中動脈受累
對側偏癱、半側感覺喪失、同向偏盲。優勢半球受累伴有失語(不能説話),非優勢半球伴有空間失用(對空間失去概念)和忽視。急性期可表現為頭和眼轉向梗死對側,對側凝視麻痹,意識障礙。外側豆紋動脈分佈區梗死可引起面、臂和腿的偏癱。視輻射受累可引起視野缺損(視野部分缺失)。
  • 頸內動脈受累
類似於大腦中動脈主幹閉塞的症狀。
  • 椎基底動脈系統受累
偏癱、舌無力、眼球震顫、眩暈、共濟失調(不能掌握平衡)。

腦卒中伴隨症狀

頭暈、噁心、嘔吐。

腦卒中病情發展

腦卒中的病情變化多樣,患者梗死或出血部位及嚴重程度不同,病情的發展也不同。

腦卒中就醫

對於腦卒中患者,時間就是生命,如果在短時間內能發現症狀,並且得到及時治療,能很大程度上降低腦卒中導致的致殘率和死亡率。
為了快速識別腦卒中症狀,醫生想了很多辦法,並且提出了一些快速識別的口訣,比較著名的有美國的“FAST”口訣、“STR”法。但是,無論是“FAST口訣”,還是“STR口訣”,都是以英文單詞首字母拼寫為基礎的,對於英文國家的公眾確實簡單、易記,但對於中國患者卻還是有些難度。
為此,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劉仁玉教授和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趙靜教授提出了更適合中國國情的“中風120” 口訣,並在《柳葉刀神經病學》雜誌向全球發佈。具體內容是:
  • 看到1張不對稱的臉。即看看有無口角歪斜症狀。
  • 雙手平舉,檢查兩隻手臂是否有單側無力。
  • (聆)聽語言。讓患者説一句完整的句子,如“今天天氣晴朗”,看患者有無口齒不清,表達困難症狀。
三項合起來,組成120,恰與中國醫療急救電話120相同。意為若有上述三項任何突發症狀,快打120急救電話,將患者送到有中風診治條件的醫院。

腦卒中就醫指徵

若患者突然出現以下任一症狀時應考慮腦卒中的可能:
  • 一側肢體(伴或不伴面部)無力或麻木;
  • 一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 説話不清或理解,語言困難;
  • 雙眼向一側凝視;
  • 單眼或雙眼視力喪失或模糊;
  • 眩暈伴嘔吐;
  • 既往少見的嚴重頭痛、嘔吐;
  • 意識障礙或抽搐。
應當儘快就醫。

腦卒中診斷依據

腦卒中診斷流程包括如下3個步驟:
第一步,判斷是否為腦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第二步,進行腦CT/ MRI檢查鑑別缺血性和出血性腦卒中。
第三步,採用神經功能評價量表評估神經功能缺損程度。

腦卒中就診科室

神經外科神經內科。除此以外,特殊情況還可到急診科接受緊急治療。

腦卒中相關檢查

  • 顱腦CT
腎臟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能使用造影劑做CT血管成像(CTA)檢查。平掃CT可準確識別絕大多數腦卒中,並幫助鑑別非血管性病變(如腦腫瘤),是疑似腦卒中患者首選的影像學檢查方法。CT平掃出血性病灶為高密度,缺血性病灶為低密度。懷疑動脈瘤引起腦卒中的患者可以做CTA檢查,CTA上出現的“斑點徵”(the spot sign)是早期血腫擴大的預測因子。
  • 顱腦磁共振成像(MRI)
患者有幽閉恐懼症或體內有金屬植入物如假牙、心臟支架等不能行MRI檢查。MRI的檢查序列比較多,對於急性腦梗死,彌散加權成像(DWI)最敏感,呈明顯高信號;腦出血在MRI的信號則隨着出血的不同時期而改變,比較容易診斷。MRI血管成像(包括動脈成像和靜脈成像)可以看到動脈瘤、靜脈竇血栓等引起腦卒中的病灶。
  • 腦血管造影(DSA)
屬於有創傷的檢查,需要住院後在手術室局麻下操作。能清晰顯示腦血管各級分支及引起腦卒中的位置、大小、形態及分佈,發病的血管也可以清楚顯示,瞭解血流動力學改變,為血管內栓塞治療、血管再通或外科手術治療提供可靠的病因病理解剖,仍是當前血管病變檢查的“金標準”。

腦卒中鑑別診斷

  • 面癱
面癱是指面神經的癱瘓,又叫面神經麻痹。面癱可以由腦卒中導致,也可以由外傷、神經病變導致。腦卒中是腦血管的病變,多與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有關,而且多伴有偏癱、言語表達不清等症狀。
  • 腦梗死
我們通常説的腦梗塞是腦梗死的舊稱,又稱缺血性腦卒中,因此腦梗塞是腦卒中的一種類型,腦卒中包括腦梗塞。
  • 腦腫瘤
腦腫瘤在接受治療後會出現暫時性好轉,但頭暈、頭痛等症狀很快出現反覆,還可能再次加重。而腦血管病症狀經治療好轉後,一般沒有再反覆的情況。
  • 意識障礙昏迷
當患者出現意識障礙昏迷時,需要與腦卒中發作後的昏迷相鑑別。比如肝性昏迷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酒精中毒等,都是容易混淆的因素。醫生收治患者後,會檢查患者是否存在定位體徵(諸如雙眼瞳孔大小不一致),以此排除其它疾病造成的昏迷,便於確診腦卒中。

腦卒中治療

缺血性腦卒中: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期康復和早期預防再發。腦梗塞早期對症支持治療,穩定後可針對病因治療。治療費用依病因、病情、手術而定,數萬元至數十萬元不等。
出血性腦卒中:絕對卧牀,避免活動,脱水降顱壓、調整血壓、防止繼續出血、加強護理維持生命功能。防治併發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殘疾率,減少復發。

腦卒中急性期治療

急性期的治療原則為儘早改善腦缺血區的血液循環、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現場急救人員應儘快進行簡要評估和必要的急救處理。
主要包括:
  • 處理氣道、呼吸和循環問題;
  • 心臟監護;
  • 建立靜脈通道;
  • 吸氧;
  • 評估有無低血糖。
應避免:
  • 隨意挪動病人;
  • 非低血糖患者輸含糖液體;
  • 過度降低血壓。
急性期患者應儘量卧牀休息,注意水電解質的平衡;如起病48~72小時後仍不能自行進食者,應給予鼻飼流質飲食以保障營養供應。應當把患者的生活護理、飲食、其他合併症的處理擺在首要的位置。

腦卒中一般治療

腦卒中患者的一般治療主要包括:
  • 維持呼吸、循環:密切監測患者的呼吸頻率(正常值:成人16-20次/分)是否正常;
  • 體温管理:用體温計監測體温,維持在正常體温範圍內(正常值:口腔36.3℃~37.2℃、腋窩36.1℃~37℃);
  • 血壓管理:密切監測血壓,維持在正常範圍內(血壓正常值:收縮壓90~129mmHg,舒張壓 60~89mmHg),出現低壓或者高壓時需要醫生及時干預;
  • 血糖管理:餐前及餐後對血糖進行監測,維持正常水平(血糖正常值:一般空腹全血血糖為3.9~6.1毫摩爾/升;餐後1小時血糖6.7-9.4毫摩/升,最多也不超過11.1mmol/L;餐後2小時血糖≤7.8毫摩/升)。
  • 生活管理
儘量卧牀休息,加強皮膚、口腔、呼吸道及大小便的護理,防治壓瘡,注意水電解質的平衡。
  • 病因治療
腦卒中的病因比較複雜、多樣,針對不同病因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如因藥物引起的腦卒中應立即停止或更換所使用的藥物;因血管瘤、血栓等引起的出血性卒中應當進行血管瘤、血栓的清理;因血管狹窄或閉塞引起的缺血性腦卒中應當採取血管擴容、血管內膜切除術或動脈搭橋術等措施等。
  • 病情監測
主要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徵,如呼吸、體温、血壓、血糖等是否穩定。
  • 營養支持
如起病48~72小時後仍不能自行進食者,應給予鼻飼流質飲食以保障營養供應。

腦卒中藥物治療

腦卒中患者的藥物治療無特效藥,僅可使用對症支持治療藥物;一般針對神經保護、改善腦血管循環等使用藥物。
出血性患者謹慎使用抗凝藥物;缺血性患者謹慎使用止血類藥物。
  • 神經保護類藥物
依達拉奉,胞二磷膽等
  • 改善腦血管循環類藥物
重組VIIa因子等止血類藥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藥物、丁基苯酞、人尿激肽原酶等。

腦卒中手術治療

治療方法因人而異,還需要考慮腦卒中的類型、位置及其詳細的血管解剖結構。通常需要神經介入大夫、神經外科大夫和影像科醫生綜合評估,並和患者及家屬充分討論疾病手術風險和自然風險後方可確定最優治療方案。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去骨瓣減壓術降低顱內壓、開顱血腫切除術、介入治療、腦室減壓引流術。
  • 去骨瓣減壓術
對於腦卒中嚴重、顱壓高、腦水腫嚴重或腦疝風險大的患者可行去骨瓣減壓術降低顱內壓。適應症為:
  • 病人經積極內科治療無效而處於腦疝早期或前期;
  • CT見大面積腦梗死、腦實質出血、水腫,中線結構側移5mm以上,基底池受壓;
  • 顱內壓大於等於30mmHg;
  • 年齡小於70歲;
  • 無其他系統疾病。
常見的併發症為:新發的腦梗死腦出血
  • 開顱血腫切除術
對於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影像可以看到明確的腦實質內血腫,經評估內科治療無法消除時,需要開顱進行血腫切除清理。
主要的併發症有術後出血、顱內感染等。
  • 介入治療(栓塞或取栓等)
全身麻醉後,在大腿根部使用穿刺針穿刺股動脈或股靜脈,經血管途徑對出血的血管進行栓塞或多閉塞的血管進行再通。該治療方法創傷小,術後恢復較快。需要神經介入科大夫的評估選擇治療。
常見的術後併發症包括:正常灌注壓突破引起頭痛和腦出血、病灶殘留,癲癇和穿刺點出血等。
  • 腦室減壓引流術
腦室內出血的患者,或者腦卒中引起腦室積水,顱內壓力過高的患者,需要進行腦室造口術引流減壓。
可能會引起顱壓減低等併發症。
  • 複合治療(聯合治療)
將上述治療方法結合使用,如腦室減壓引流術後進行開顱血腫切除或介入治療後行去骨瓣減壓術。一般卒中嚴重的患者考慮採用多種方法聯合治療。

腦卒中中醫治療

該疾病的中醫治療暫無循證醫學證據支持,但一些中醫治療方法或藥物可緩解症狀,建議到正規醫療機構,在醫師指導下治療。

腦卒中注意事項

有其他疾病的患者需要告訴醫生,如高血壓病人術前要告知醫生自己的服藥情況,以防影響醫生對病情的判斷。

腦卒中預後

腦卒中的部位、梗死灶或出血灶的大小、年齡、系統疾病等都可能影響預後。對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小病灶,預後效果相對理想。
腦梗塞後腦細胞死亡、腦組織損傷不可恢復,但部分神經功能可通過康復訓練部分恢復。腦出血後或者手術後出現肢體活動障礙的患者需要康復訓練來提高預後效果。

腦卒中危害性

致死率、致殘率、複發率高。
  • 缺血性腦卒中:中國住院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發病後1個月內病死率約為2.3%~3.2%,3個月時病死率9%~9.6%,1年病死率14.4%~15.4%。
  • 出血性腦卒中:腦出血發病兇險,病情變化快,致死致殘率高,超過70%的患者發生早期血腫擴大或累及腦室,3個月內的死亡率為20%~30%。

腦卒中自愈性

當前研究暫未發現本病可自愈。

腦卒中治癒性

不同病因的腦卒中治療效果不同:顱內外動脈狹窄閉塞可通過手術改善顱內血管,預防腦梗復發;血流動力學病因的可通過改善血流、減少出血或血栓避免再發腦卒中。
經治療後,對功能無影響的小出血或梗死可治癒;造成腦細胞死亡的腦功能損傷的,多不能治癒,但是輕度患者通過積極治療和康復訓練可以基本恢復正常。
完全去除病因的小出血或小梗死可以根治。

腦卒中後遺症

腦卒中會引起發病血管所供應的腦區受損,其臨牀後果取決於腦結構損傷的程度。
  • 單側或雙側肢體無力
對應腦供血區受損所致。
  • 言語不清
對應腦供血區受損所致。
  • 感覺障礙
對應腦供血區受損所致。

腦卒中康復

康復訓練對於卒中患者非常重要,有助於受損功能的恢復。早期康復治療可預防併發症,最大限度減輕功能殘疾,改善預後。一般卒中發病後24小時開始康復訓練。
  • 康復週期
視不同病情而定,需數月至數年可恢復部分神經功能。
  • 康復方法
肢體功能訓練、語言訓練、生活活動訓練、認知訓練、心理康復訓練。
  • 注意事項
聽從專業醫生建議,避免不當的方式造成二次傷害

腦卒中復發

  • 缺血性腦卒中:中國急性卒中患者第1年複發率達17.7%,5年累積複發率>30%。
  • 出血性腦卒中:在首次腦出血後患者復發的風險為2.1%-3.7%。

腦卒中預防

對腦卒中的預防遵循三級預防的策略:一級預防即針對具有腦卒中危險因素的人羣,積極治療危險因素,同時定期監測其他危險因素的發生並採取針對性措施,減少疾病發生;已經證明,禁煙、限制膳食中的鹽含量、多食新鮮水果蔬菜、有規律地進行身體鍛鍊、避免過量飲酒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此外,還需要對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採取藥物治療,以減少心血管病危險並預防腦卒中。二級預防即針對已發生過一次或多次腦卒中的患者,給與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防止嚴重腦血管病發生,常用的5類降壓藥均可用於腦卒中二級預防;對已經患有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的人員開展心血管疾病二級預防,這些干預措施與戒煙相結合,往往可以預防近75%的血管性反覆發作事件。三級預防即對已患腦卒中的患者,加強康復護理,防止病情加重。
腦卒中的預防主要是危險因素的防治。
控制血壓對腦卒中預防的效果顯著。對病情穩定的腦卒中患者,仍然需要長期堅持服用降壓藥物。

腦卒中相關報道

2023年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北京天壇醫院專家告訴記者,在全球範圍內,老年卒中發生率在逐漸下降,而青年卒中發生率則逐年升高,這與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醫學檢測手段變化等有關。
參考來源: [1-11] 
參考資料
  • 1.    中風正發生在年輕人之中,警惕“青年卒中”  .新京報.2023-10-27
  • 2.    Balami J S , Chen R L , Buchan A M . Stroke syndromes and clinical management[J]. QJM, 2013, 106(7):607-615.
  • 3.    Huang H L , Wang N , Zhou H , et al. Study on influence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on subsequent cerebral infarction[J]. 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2016, 20(24):5164.
  • 4.    Baatiema L, Chan C K Y, Sav A, et al. Interventions for acute stroke management in Africa: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J]. Systematic Reviews, 2017, 6(1):213.
  • 5.    Sveinsson O A , Kjartansson O , Valdimarsson E M . Cerebral ischemia/infarction -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 Laeknabladid, 2014, 100(7):393-401.
  • 6.    Prabhakaran S, Ruff I, Bernstein RA. Acute stroke intervention: a systematic review[J]. Jama, 2015, 313(14):1451-62.
  • 7.    Sansing L 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 Seminars in Neurology, 2016, 36(03):223-224.
  • 8.    Gorelick P B, Nyenhuis D. Stroke and Cognitive Decline[J]. Jama, 2015, 314(1):29.
  • 9.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J]. 中華神經科雜誌, 2018, 51(9):666.
  • 10.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康復學組,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中國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指南[J]. 中華神經科雜誌, 2017, 50(06):405.
  • 11.    Zhao J, Liu R. Stroke 1-2-0: a rapid response programme for stroke in China. Lancet Neurol 2017; 16(1):27-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