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胃腸炎

鎖定
胃腸炎是一種由各種因素引發的胃腸黏膜炎症,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噁心和嘔吐等。該病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其中急性胃腸炎更常見,多由病毒、細菌或寄生蟲感染造成。病源還可以是藥物、酗酒、過敏、自身免疫病等非感染性因素。小兒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羣較為易感胃腸炎。
胃腸炎的主要症狀包括上腹痛、腹瀉、腹脹、餐後飽脹及早飽感、食慾減退噯氣反酸、噁心等。嚴重的腹瀉和嘔吐可能導致脱水和電解質失衡。本病具有一定的傳染性,主要通過排泄物-口的途徑或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傳播。
胃腸炎的治療主要包括對症治療、抗感染治療以及調整生活習慣等。急性胃腸炎患者主要需要補液,重症者需要糾正酸中毒電解質紊亂。通常情況下慢性胃炎可以自愈,若症狀較重或持續時間長,需要及時就醫。
中醫病名
胃腸炎
就診科室
消化內科、腸道門診、兒科
多發羣體
兒童,免疫力低下的人羣
常見病因
病毒細菌寄生蟲感染,進食生冷刺激食物,服用對胃腸道刺激性的藥物,酗酒
常見症狀
腹痛,腹瀉,噁心,嘔吐,上腹痛,腹脹,餐後飽脹及早飽感,食慾減退,噯氣,反酸等
傳染性
傳播途徑
糞-口途徑或人與人接觸傳播
相關藥物
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託必利阿托品,複方顛茄片,山莨菪鹼,甲氧氯普胺,昂丹司瓊,蒙脱石散,果膠,活性炭,地衣芽孢桿菌,雙歧桿菌,瑞巴派特替普瑞酮,吉法酯,依卡倍特,鋁碳酸鎂製劑

胃腸炎病因

感染性胃腸炎根據病原體不同,分為細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寄生蟲性等。
非感染性胃腸炎見於應激、藥物、酗酒、食物過敏、自身免疫病等。

胃腸炎發病原因

  • 感染因素
病原微生物感染:包括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等引起的各種感染性腸炎。
病毒感染
最常見的病原體是輪狀病毒、諾如病毒、腺病毒、星狀病毒。
兒童感染多為病毒感染,以輪狀病毒、諾如病毒最為常見。中國小兒腹瀉病調查結果顯示,每年10月至12月為發病高峯之一,主要病原即為輪狀病毒。
對於成人來説,病毒感染導致感染性胃腸炎的比例遠高於其他病原體,導致成人急性胃腸炎的病毒主要是諾如病毒。
細菌感染
因進食被細菌污染的食物後可引起,即食物中毒,也可因接觸帶菌者或飲用生水引起。
小兒患者常見的細菌包括大腸埃希菌屬、彎曲菌屬、沙門菌屬以及志賀菌屬等。
成人常見的致病菌為沙門菌痢疾桿菌大腸埃希菌、副溶血弧菌、彎曲菌、氣單胞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等。
此外,結核桿菌感染可引起結核性腸炎,幽門螺桿菌感染可引起慢性胃炎。
寄生蟲感染
常見病原體有賈第蟲、阿米巴、隱孢子蟲、血吸蟲等。
  • 非感染因素
消化液反流
膽汁、胰液和腸液大量反流入胃。
食物和藥物
長期食用粗糙或刺激性食物、高鹽飲食、食物過敏,酗酒、長期服用非甾體消炎藥(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等藥物等。
自身免疫性胃炎
由自身免疫功能紊亂所致的慢性萎縮性胃炎。
腸道菌羣失調
各種因素導致腸道潛在有害細菌產生毒素,破壞腸黏膜,誘發感染、免疫紊亂。
炎症性腸病
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症,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
其他
包括接觸大量放射線導致的放射性腸炎、腸壁供血不足導致的缺血性腸炎等。

胃腸炎誘發因素

小兒誘發因素
  • 低齡:年齡越小,越可能發生急性胃腸炎,腹瀉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與低齡(<6個月)相關。
  • 餵養方式:嬰幼兒早期發生嚴重腹瀉或長時間腹瀉可能與過早斷奶有關。
  • 潛在的慢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營養不良、免疫缺陷患兒發生重症腹瀉的風險較大,甚至遷延不愈,進展為慢性。
  • 環境/社會-經濟學因素:託兒所、社會經濟等級低的城市更易導致中重度及遷延性腹瀉。
成人誘發因素
  • 飲食不潔:食用被蒼蠅、帶菌者或患者污染的不潔飲食,飲用生水、食用生肉、食用變質食物、食用冰箱裏長期存放的食物或冰凍的食物等。
  • 近期有旅行或疫區接觸史。
  • 免疫力低下或營養不良。
  • 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等。

胃腸炎症狀

不同病因導致的胃腸炎症狀不同,常可表現出上腹痛、腹瀉、腹脹、餐後飽脹及早飽感、食慾減退、噯氣、反酸、噁心等症狀。
腹瀉、嘔吐嚴重者可出現脱水及電解質失衡的表現;急性應激或藥物所致急性胃炎還可出現嘔血、黑便等。

胃腸炎典型症狀

  • 感染性胃腸炎
多急性起病,可有乏力、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部不適、排水樣便等症狀。
食物中毒者多數在進食後幾個小時內發病,嚴重者可出現黏液膿血便。阿米巴引起的大便腥臭,呈果醬樣。賈第蟲引起的是爆發性水樣便,且惡臭,多有腹脹、臭屁、噁心、嘔吐等。
結核性腸炎多表現為長期慢性腹痛、腹瀉,有時有腹瀉、便秘交替等。
  • 非感染性胃腸炎
多數非感染性胃腸炎患者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有症狀者主要表現為非特異性的消化不良症狀,如上腹痛、腹脹、餐後飽脹及早飽感,進食可加重或減輕,還可有食慾減退、噯氣、反酸、噁心等。嚴重者可伴有嘔血和(或)黑便。
急性胃腸炎如海鮮等食物過敏時,可在進食數小時內突發臍周劇烈疼痛,水樣便腹瀉2~3次後可以自愈,有時可以伴隨出現蕁麻疹。
自身免疫性腸炎多為慢性病程,表現為長期腹痛、腹脹、腹瀉或便秘。

胃腸炎伴隨症狀

急性胃腸炎常見的伴隨症狀有發熱、頭痛、肌痛等。病情嚴重者,可因大量丟失水分引起脱水、電解質紊亂甚至休克。
慢性病程胃腸炎可因不同病因而全身表現不同,可為發熱、盜汗、消瘦、貧血、杵狀指等,還可有關節炎、結節性紅斑、眼炎、口腔潰瘍等腸外表現。

胃腸炎就醫

急性胃腸炎患者發病前常有不潔飲食史,當出現劇烈腹痛,大便次數明顯增多、排黏液膿血便,高熱、脱水、休克等症狀時,建議及時就醫,小兒或免疫力低下者病情易進展,更應及時就醫。
急性胃腸炎通常可憑症狀進行診斷,醫生將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相應的檢查,根據檢查結果判斷病因及嚴重程度,進而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案。病情較輕者可在門診處理,病情嚴重者需住院治療。

胃腸炎就診科室

主要就診於消化內科、腸道門診;小兒患者可就診於兒科。

胃腸炎相關檢查

  • 實驗室檢查
血液檢查
根據血常規白細胞總數、血紅蛋白濃度、血沉及C-反應蛋白等,可初步判斷感染性胃腸炎的類型。
糞便檢查
不同病原體感染後,糞便可呈不同性狀,如稀水樣便、洗肉水樣便、膿血便、血便、黏液便等。
部分患者便中可見白細胞及紅細胞。
對於腸結核及腸道感染導致的慢性腹瀉,還需行致病菌培養。
水、電解質檢查
症狀嚴重患者需注意是否有脱水症狀,完善此項檢查以監控患者水電解質情況。
  • 胃腸道特殊檢查
胃鏡及組織病理學檢查
表現為不明原因消化不良症狀時,首選胃鏡檢查,在胃鏡下取組織行病理檢查。同時還可行快速尿素酶試驗,檢測是否有幽門螺桿菌(Hp)感染。
對於明確慢性胃炎病因、排除消化性潰瘍及胃癌有重要意義。
腸鏡及組織病理學檢查
表現為長期腹痛、腹瀉或便秘的患者,首選腸鏡檢查,不同病因胃腸炎的腸鏡及組織病理學特徵不同,該檢查對於病因鑑別具有重要意義。
碳13或碳14尿素呼氣試驗
不依賴內鏡的檢測幽門螺桿菌(Hp)感染的方法,準確性高。
  • 影像學檢查
X線鋇劑灌腸檢查
慢性腸道疾病可行該檢查,不同病因胃腸炎的X線表現不同。

胃腸炎鑑別診斷

  • 腸易激綜合徵
腸易激綜合徵(IBS)為功能性胃腸病,各項檢查無異常,腸鏡檢查亦缺少可以解釋患者症狀的異常發現。
臨牀表現為稀便、水樣便或黏液便,無血性便或膿血便。腹瀉在白天多見、夜間緩解,與精神緊張和情緒變化有關,也可能與攝入某種特定食物有關,語言暗示可以誘發或緩解。
  • 消化性潰瘍
可表現為上腹部疼痛、上腹飽脹/不適、胃灼熱、反酸、噯氣、噁心、嘔吐、食慾減退等非特異性症狀,鑑別主要依賴於內鏡檢查。
  • 大腸癌
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可表現為排便習慣的改變、腹痛、腹部腫塊等,腸鏡及組織病理學檢查可確診。
  • 胃癌
胃癌早期可無症狀或僅有非特異性消化不良症狀,晚期可有出血、梗阻、腹塊或轉移症狀。鑑別主要依賴於內鏡檢查及組織病理學檢查。

胃腸炎治療

急性胃腸炎一般在經過補液、飲食及藥物治療後短時間內可自愈,重症者需糾正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
慢性病程的胃腸炎需在對症治療基礎上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大部分胃腸炎疾病並不需要使用抗菌藥物進行治療。

胃腸炎急性期治療

補液是急性期最主要的治療,醫生會根據脱水程度來確定具體的補液的方法、補液量及補液速度。
輕、中度脱水者可予口服補液鹽(ORS),嚴重脱水者需靜脈補液,情況改善後改為口服補液。

胃腸炎一般治療

  • 患者需充分休息。
  • 急性胃腸炎一般不需要禁食,建議少吃多餐(尤其是嬰幼兒,建議每日6餐),儘可能增加熱量攝入,食用富含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混合食物。
  • 如有嚴重嘔吐則需要禁食,禁食患者應通過靜脈補充營養。

胃腸炎藥物治療

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以下藥物進行治療。
  • 對症治療
解痙止痛
適用於腹痛劇烈者,可使用阿托品、複方顛茄片、山莨菪鹼等減輕腸道痙攣的程度。炎症性腸病患者慎用。
適用於劇烈嘔吐者,可注射甲氧氯普胺。口服或者靜脈輸注昂丹司瓊可能對伴嘔吐的年幼患兒有效。
腸黏膜保護劑和吸附劑,如蒙脱石散、果膠、活性炭等;減少水和電解質的過度分泌,如消旋卡多曲;抑制腸道蠕動,如洛哌丁胺、苯乙哌啶。
需要注意的是,對於中毒或感染性胃腸炎患者,如果服用減弱腸道蠕動藥物,可能會造成毒素不能有效排出體外,加重中毒症狀,因此,對於感染性胃腸炎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斟酌選用此類藥物。
胃黏膜保護或抗酸
上腹痛、嘔吐等症狀較重者,可選用鋁碳酸鎂製劑、瑞巴派特替普瑞酮吉法酯依卡倍特等胃黏膜保護劑。還可選用質子泵抑制劑,如埃索美拉唑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貝拉唑、艾普拉唑等;還可選用H2受體拮抗劑,如: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羅沙替丁等。
促進胃動力
適用於上腹飽脹者,常用藥物包括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託必利等。
  • 對因治療
絕大多數兒童,成人輕、中度腹瀉患者,不需要抗感染治療,尤其是病毒導致的急性胃腸炎。
但部分病情較重、免疫力低下的人羣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生素,成人常用的抗生素有氟喹諾酮類,如諾氟沙星(氟哌酸)、環丙沙星等,也可選擇磺胺類藥物、阿奇黴素、利福昔明等治療。
部分特殊人羣使用抗生素時需注意以下問題:
  • 懷孕的女性應將情況告知醫生,以避免使用致畸或對孕婦或胎兒有明顯毒性的藥物。
  • 哺乳期女性應用抗生素時可暫停哺乳,待藥物代謝後再哺乳。
  • 新生兒應避免選擇毒性較大或影響生長髮育的抗生素。
  • 兒童患者需遵醫囑注意藥物減量,以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
腸道菌羣失調
補充腸道益生菌,如地衣芽孢桿菌、雙歧桿菌等。
氨基水楊酸製劑,如柳氮磺砒啶、美沙拉嗪、奧沙拉嗪、巴柳氮等;激素;免疫抑制劑和生物製劑,如硫唑嘌呤、環孢素、英夫利昔單抗等。
腸結核及結核性腹膜炎
使用抗結核藥物進行治療。

胃腸炎手術治療

該病一般不需手術治療
少部分胃腸炎患者,若出現完全性腸梗阻腸穿孔、消化道大出血等嚴重併發症時,需手術治療。

胃腸炎中醫治療

一些中醫治療方法,如推拿、針灸,或藥物可緩解症狀,建議到正規醫療機構,在醫師指導下治療。

胃腸炎預後

不同病因預後完全不同。
  • 急性胃腸炎,多為,預後良好,病程常與患者年齡、機體免疫力、病原體毒力等因素有關。兒童、老年人、免疫缺陷或合併其他疾病者病情重,病死率稍高。
  • 慢性胃炎、腸道菌羣失調、腸結核等疾病可治癒。
  • 缺血性腸炎、炎症性腸病經治療可達到緩解。
併發症
  • 水、電解質紊亂
急性胃腸炎患者可伴有脱水、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等。
  • 貧血
胃黏膜及腸道黏膜長期出血,或存在自身免疫相關疾病,或可導致患者出現貧血。
  • 消化性潰瘍
15%~20%的幽門螺桿菌(Hp)相關性胃炎可發生消化性潰瘍。
大多由炎症性腸病和感染性結腸炎引起,表現為病情急劇惡化,出現毒血癥,脱水、電解質紊亂,腸道擴張等。本病起病急、發展快,如不及時診斷及處理,死亡風險高。
腸結核或炎症性腸病等可併發腸梗阻,引起腸內容物通過障礙。
腸結核或炎症性腸病等疾病嚴重時可引起腸道破裂,造成腸穿孔。
極少慢性胃炎經長期演變發展為胃癌。
炎症性腸病有癌變風險。

胃腸炎預防

  • 不食不潔淨的瓜果
瓜果在生長期間要澆水、施肥,噴灑農藥,在採集、搬運和出售過程中,易被細菌感染,以致許多瓜果的表皮都帶有細菌、蟲卵和化學農藥,所以瓜果在吃前必須用清水反覆沖洗數次再吃。凡能削皮的瓜果,應削皮後再吃,否則易發生農藥積蓄中毒。
  • 避免進食刺激性飲食
對冷食和辣食等刺激性食物需根據個人條件、原有的飲食習慣和季節選擇,避免進食過量,尤其不應嗜酒。
  • 講究飲食衞生
勤洗手,注意餐具衞生,生食和熟食分開放置。
參考來源: [1-5] 
參考資料
  • 1.    繆曉輝,冉陸,張文宏, 等.成人急性感染性腹瀉診療專家共識[J].中華傳染病雜誌,2013,31(12):705-714.
  • 2.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消化學組,《中華兒科雜誌》編輯委員會.中國兒童急性感染性腹瀉病臨牀實踐指南[J].中華兒科雜誌,2016,54(7):483-488.
  • 3.    葛俊波, 徐永健, 王辰, 等. 內科學[M]. 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8: 363-407.
  • 4.    張明發,沈雅琴.非處方藥小檗鹼抗腹瀉作用的再評價[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3,3(3):148-153. DOI:10.3969/j.issn.1672-2124.2003.03.006.
  • 5.    Guarino A, Ashkenazi S, Gendrel D, et al. European Society for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and Nutrition/European Society for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Gastroenteritis in Children in Europe: Update 2014[J]. 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 Nutrition, 2008, 46 Suppl 2(1): S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