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百越族

鎖定
“百越族”,即古越族。“百越族”是後人由“百越”引申而來,實際並無“百越族”這個民族,正確稱謂是古越人,古越族是遠古時代世居在南方百越一帶的古老族羣。“百越”是古代中原部落對長江以南地區諸多部落的泛稱。因這些部落紛雜且中原人對他們不甚瞭解,故謂“百”。文獻上也有“諸越”等稱呼。
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採草藥》“諸越則桃李冬實”。在先秦古籍中,對於東南地區的土著部落,常統稱之為“越”。如呂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則曰越”。在此廣大區域內,實際上存在眾多部落,故不同地區的土著又各有異名,或稱“吳越”(蘇南浙北一帶)、或稱“閩越”(福建一帶)、或稱“揚越”(江西湖南一帶)、或稱“南越”(廣東一帶)、或稱“西甌ou”(廣西西部一帶)、或稱“駱越”(即雒越,今越南北部和廣西南部一帶)等等。 [1] 
唐宋以來,隨着越人逐漸整合於南遷的漢族之中,先後形成廣府、潮州(福佬)、客家等不同民系,而未被融入漢族的越人,則逐漸發展成壯、黎、瑤、畲等邊疆族羣。 [31]  廣東漢族是以由百越融合於漢族而形成的廣府民系和潮汕民系的先民為基礎或生長點 ,然後繼續融合百越後裔和其他世居廣東農村的少數民族的族體 ,甚至還融合了若干非蒙古利亞種族的血統 ,以及不斷吸納或融合全國各地入粵的漢族而形成的複雜的融合體。 [29] 
中文名
百越族
所指部落
古代南方沿海一帶諸部落
地理範圍
長江以南、雲貴以東、佔婆以北
包括範圍
桂、越南

百越族部族時期

百越族名稱來由

百越”的“百”是多數、約數,而不是確數。“百越”是北方中原諸部落(國)對南方越地諸古老部落(國)的泛稱。北方中原人在文字上對南方“百越”的記載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秦相呂不韋(前292-前235)主持編寫的《呂氏春秋》記載:“揚、漢之南。百越之際。”“揚”即“揚州”,在今江蘇境內的長江北岸;“漢”即“漢江”,發源於秦嶺南麓、東南走向注入長江。也就是説,漢江、長江以南都是“百越”之地。
秦始皇於公元前219年發動南征百越的戰爭。據《淮南子》記載: 秦軍共分五路,一路攻取東甌閩越(浙江、福建),兩路攻南粵(廣東),其餘兩路攻西甌(廣西)。秦軍第一路進展順利,出兵當年就平定了東甌閩越地區(浙江、福建),設置了閩中郡。公元前214年終於征服了南粵西甌(廣東、廣西),秦在這裏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3郡。西漢賈誼(公元前200~公元前168)的《過秦論》載:“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
東漢班固(32-92)的《漢書·地理志》説:“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這裏的“百越”之地是指“交趾”到“會稽”之間的地區。“交趾”在今越南河內一帶,“會稽”在今江蘇境內的長江南岸。
從各種史籍得知,“百越”就是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很多民族。“百越雜處”就是很多種族交錯雜居,“各有種姓”又道出這些種族並不是一類。
單從漢語裏的“百”字就很容易理解“百越”。漢語的“百”是一個具體數詞或約數詞,具體數詞時是“十個十為一百”;約數詞時是指很多或所有,如:“百草”是指“很多草或所有草”、“百官”是指“很多官或所有官”、“百川”是指“很多江川河流或所有江川河流”、“百貨”是指“很多貨或所有貨”……而“越”則是遠古至漢朝時期北方中原人對其南方所有古越民族的泛稱,就如“胡”是其北方所有民族的泛稱一樣。“百越”也就是“很多‘越’或所有‘越’”。長江以南的各種“越”,因為種類繁多才會被稱做“百越”。

百越族文獻記載

中原史籍關於“越”的最早記錄是“于越”,“于越”和中原諸國的關係主要是貿易,用象牙玳瑁翠毛犀角玉桂香木等奢侈品,交換北方的絲帛和手工產品。
  • 《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 説文解字》説:“閩,東南越,蛇種”。
  • 《漢書 ·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記載淮南王安諫伐閩越書説:“越非有城郭邑里也,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以地圖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過寸數,而間獨數百千里,阻險林叢弗能盡著。”“夾以深林叢竹,水道上下擊石,林中多蝮蛇猛獸。”
  • 《周禮·冬官考工記》出現了“吳、粵”名稱。
  • 《逸周書·王會解》有“東越”、“歐人”、“于越”、“姑妹”、“且甌”、“共人”、“海陽”、“蒼梧”、“越區”、“桂國”、“損子”、“產裏”、“九菌”等名稱。
  • 路史》載:“越常、駱越,甌越、甌皚,且甌、西甌,供人,目深、摧夫、禽人、蒼吾、越區、桂國、損子、產裏、海癸、九菌、 稽餘、北帶、僕句、區吳,是渭百越。”
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採草藥》“諸越則桃李冬實”。在先秦古籍中,對於東南地區的土著部落,常統稱之為“越”。如呂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則曰越”。在此廣大區域內,實際上存在眾多部落,故不同地區的土著又各有異名,或稱“于越”(蘇南浙北一帶)、或稱“閩越”(福建一帶)、或稱“揚越”(江淮一帶)、或稱“南越”(廣東一帶)、或稱“西甌”(廣西西部一帶)、或稱“駱越”(即雒越,今越南北部和廣西南部一帶),等等。
由於歷史的發展和變化,百越諸部落開始建立國家權力王位世襲,有了穩定的邊界後,漢朝初期中原人對南方諸部落有了一定的認知,泛稱開始細化,開始有“東甌越”、“閩越”、“南越”、“西甌越”、“雒越”等稱呼;“東甌越”在今浙江省南部,“閩越”在今福建省,“南越”在今廣東省及廣西東南部;“西甌越”在今廣西中部;“雒越”在今廣西西部及越南北部。
“于越”後於公元前222年被秦所征服 [2]  ,“南越”、“西甌”於公元前214年也被秦征服,秦亡後趙佗割據自立為南越國,漢初臣服漢朝,在呂后時期一度與漢朝抗衡,漢文帝時再臣服漢朝;“東甌”、“閩越”、“雒越”降秦,秦亡後分別自立為東甌國、閩越國,臣服於漢朝。雒越國於趙佗建國之初被南越國所滅 [3-4]  ,而東甌國後被閩越國所滅。
後來南越國、閩越國相繼均被漢武帝征服,其地改為漢朝的郡縣。此後,百越這個名稱就不見於史載。
漢初稱中國南方嶺南的南越國為“越”,漠北的遊牧部落為“胡”(匈奴國),因為曾經對漢朝構成威脅的,除了匈奴國外,就只有南越國,故而北“胡”南“越”並稱。
春秋時期,廣東東江流域內曾出現過一個“縛婁古國”,管轄地域包括今惠州、博羅、東莞、深圳一帶。縛婁古國遺址發掘出廣東最大的先秦時期的龍窯窯址,出土大量的青銅器陶器水晶等文物,實證了嶺南在秦朝之前就已經存在燦爛的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高度文明,嶺南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5-6] 

百越族建國

百越族越國

傳説夏代姒少康的庶子姒無餘,於西元前2030年 [7]  在錢塘江以南一帯建立“越國”,“以奉守禹之祀” [8]  ,傳至春秋中葉的越王姒夫譚已歷近1500多年。
西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於撃滅吳國,北上與當時中原國家會盟,雄視江淮地區,號稱“霸主”。
西元前306年,楚懷王興兵伐越,大敗越國,盡取越國江東之地 [9] 
西元前222年,越國繼楚國為秦所滅 [10] 

百越族東甌國

其國王族是越王勾踐之後裔,秦朝時為閩中郡“君長” [11] 
西元前192年6月 [12-13]  ,漢朝封騶搖為東海王,都於東甌(今温州),故其國號為東甌國 [14] 
西元前154年,東甌國跟從吳王劉濞叛漢朝,劉濞失敗後逃往丹徒,被在當地的東甌兵所誘殺,劉濞的首級被獻於漢朝 [15-16] 
西元前138年,閩越國發兵圍攻東甌國國都,東甌國向漢朝求援 [17]  ,漢武帝發會稽郡兵從海路援東甌國,兵未至東甌,閩越國聞漢朝來援後撤兵歸國 [18]  。同年,應東甌國之請求,漢朝將東甌國民眾徙往江淮地區,東甌國故地逐為閩越國所吞併,東甌國亡 [19] 

百越族中華一體

百越及其先民是一個統一而多樣的民族集團,這個民族集團是由不同的時空共同體組成的,不但包括了東南不同分域的族羣文化,而且這些族羣文化在先秦兩漢間經歷了不同階段的變遷。從漢文史籍記載來看,位於上古華夏東南的民族大致經歷了從傳説時代的“三苗”到商周時期的“諸蠻”,再到東周以後的“百越”的發展歷程。 [34]  秦時期,當時學者將越國置於赤縣神州 [20]  中的揚州 [21]  ,到了漢朝,整個百越地區,即于越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雒越在分野中 [22-24]  都歸屬於九州中的揚州 [25]  。東漢未年一度將嶺南的越地改置荊州 [26]  ,到了晉朝重新將嶺南的越地屬於九州中的揚州 [27]  ,此後百越地區永置於揚州州域 [28] 
粵語方言,儘管以秦代漢語為基礎,帶有較多的上古漢語的特點,但也不是秦代漢語的簡單搬用,而是與本地的古粵人(百越)語言的結合,留有許多古粵語的痕跡。吳語形成的過程也如此。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當地通行的百越語與楚語、中原漢語兩源長期“共生”,而逐漸形成古吳語。 [35]  漢語就可以確認為一種典型的混合語,詞彙來自原始羌藏語,語法來自古百越語言。這就和中國古代史記載的操原始羌藏語的黃帝族和操原始百越語的東夷族和蚩尤族、炎帝族融合而成華夏族或後世的漢族的歷史事實一致了。 [36]  中國東南地區在古代居住着百越族,《漢書·地理志》臣瓚説“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粵雜處,各有種姓”,百粵即百越。這個地區也是中國方言最複雜的地區。 [37]  最核心的詞彙是最穩固的,如“儂”這種核心詞至今還保留在幾乎所有的吳語和閩語。其次是非區別性的語音特徵,如漢語方言中內破音與p、t之間不對立,當古代的百越族接受北面漢語的時候,可以用他們母語音系中的來發北部漢語中的p、t,而不發生語義上的混亂。人們學習語言總是有一個惰性,能不改就不改,所以古百越先民的內破音就這樣一代代地保留下來。 [38] 
此後,"百越"之稱不見於史載。從考古人類學上考察百越融入“中華一體”的歷史進程,需要同時考慮越人“漢化”和漢人“越化”兩條線索。 [30]  從民族歷史變化來看,除了少數百越後裔“遁逃山谷”,演變出唐宋以來的少數民族文化外,絕大多數百越人羣在長期、全面漢化的過程中融合成為當地漢民。 [34]  作為漢族支系,形成於明清之際的後發族羣客家,是畲瑤等少數民族和漢族融合的結果,因此,客家祖先崇拜的傳統也免帶有畲瑤等少數民族的特點,呈現亦畲亦漢的混融特質。 [39]  文獻中對講客家話的人羣及相對應的其他方言羣體的描述,用詞五花八門,例如“犭客賊”、“平洋人”、“土人”、“土民”、“土族”等。 [40] 

百越族傳説辨析

百越族文郎國

又作文狼、文朗。傳説中的古國,最早見於《水經注》卷三六引《林邑記》:“朱吾以南有文狼人,野居無室 宅……縣南有文狼究,下流徑通。”此後《通典》《太平寰宇記》等書均有記載,説法不一。越南歷史學家據中國古史記載和晚近所出越南史書,認為文郎系越南之古國,在今越南北部永富省附近。此顯系傳説,所謂“文郎國”不足憑信。 [32] 

百越族甌雒國

甌雒國又作甌駱國。傳説中的古國。值得強調的是,越南史書中,此國多雜有傳説成分,不能作為真實歷史。如近代越南史書記載,在周朝末年有蜀人(一説蜀王子)蜀泮興兵滅文郎國,逐雄王(或作“碓王”),號安陽王,建此國。立國50年,為南越王趙佗所滅。這些都是根據中國史籍,如司馬遷《史記》的《南越列傳》所記“西甌、駱越”“甌駱”,《水經注》卷三七引《交州外域記》所載西甌駱國的傳説等衍生而來的。 [33] 
參考資料
  • 1.    壯族的前身:百越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9-06-30]
  • 2.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 始皇二十五年,降越君,置會稽郡。”
  • 3.    《史記.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傳.第五十三》秦已破滅,佗即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
  • 4.    《交州外域記》曰:“交趾昔未有郡縣之時,土地有雒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設雒王、雒侯,主諸郡縣。縣多為雒將,雒將銅印青綬。後蜀王子將兵三萬來討雒王、雒侯,服諸雒將,蜀王子因稱為安陽王。後南越王尉佗舉眾攻安陽王............南越進兵攻之,安陽王發弩,弩折遂敗。安陽王下船逕出於海...........越遂服諸雒將。”
  • 5.    通訊:南粵“縛婁古國”將變身文化大觀園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8-01-17]
  • 6.    廣東考古新發現:廣東新石器文明,青銅文明一度燦爛  .網易[引用日期2018-01-17]
  • 7.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從無餘越國始封,至餘善返越國空滅,凡一千九百二十二年。”按東越王騶餘善的閩越國亡於西元前111年,則姒少康之子姒無餘受封時間在西元前2030年。
  • 8.    《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斷髮,披草萊而邑焉。”
  • 9.    《史記.卷七十一.樗裏子甘茂列傳第十一.甘茂》範蜎對楚懷王曰:“........且王前嘗用召滑于越,而內行章義之難,越國亂,故楚南塞厲門而郡江東。計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國亂而楚治也。........。”
  • 10.    《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秦王政二十五年.......降越君,置會稽郡。
  • 11.    《史記.卷一百一十四.東越列傳.第五十四》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句踐之後也,姓騶氏。秦已並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
  • 12.    《漢書.卷二.惠帝紀第二》三年夏五月,立閩越君搖為東海王。
  • 13.    查《新編中國三千年歷日檢索表》,漢惠帝三年夏五月等同格里高利曆西元前192年6月1日至6月30日
  • 14.    《史記.卷一百一十四.東越列傳.第五十四》孝惠三年,舉高帝時越功,曰閩君搖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
  • 15.    《史記.卷一百一十四.東越列傳.第五十四》吳王濞反,欲從閩越,閩越未肯行,獨東甌從吳。及吳破,東甌受漢購,殺吳王丹徒,以故皆得不誅。
  • 16.    《史記.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漢使人以利啗東越,東越即紿吳王,吳王出勞軍,即使人鏦殺吳王,盛其頭,馳傳以聞。
  • 17.    《史記.卷一百一十四.東越列傳.第五十四》建元三年,閩越發兵圍東甌。東甌食盡,困,且降,乃使人告急天子。
  • 18.    《漢書.卷六.武帝紀第六》建元三年秋七月,閩越圍東甌,東甌告急。遣中大夫嚴助持節發會稽兵,浮海救之。未至,閩越走,兵還。
  • 19.    《史記.卷一百一十四.東越列傳.第五十四》上........發兵浮海救東甌。未至,閩越引兵而去。東甌請舉國徙中國,乃悉舉眾來,處江淮之間。
  • 20.    《史記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
  • 21.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衞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 22.    《史記.卷二十七.天官書第五》:“二十八舍主十二州,鬥秉兼之,所從來久矣。”
  • 23.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集解注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幷州。燕、齊遼遠,分燕置幽州,分齊為營州。於是為十二州也。”
  • 24.    《漢書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鬥,江湖。牽牛、婺女,揚州”
  • 25.    《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吳地,鬥分野也。今之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郡,盡吳分也;粵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今之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
  • 26.    《獻帝起居注》曰:“建安十八年三月庚寅,省州並郡,復禹貢之九州...省交州,以其郡屬荊州。荊州得交州之蒼梧、南海、九真、交趾、日南,與其舊所部南陽、章陵、南郡、江夏、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凡十三郡。益州本部郡有廣漢、漢中、巴郡、犍為、蜀郡、牂牁、越巂、益州、永昌、犍為屬國、蜀郡屬國、廣漢屬國,今並得交州之鬱林、合浦,凡十四郡。”
  • 27.    《晉書卷十五.志第五.地理下》:“揚州,案《禹貢》淮海之地,舜置十二牧,則其一也。...交州,案《禹貢》揚州之域,是為南越之土。...廣州,案《禹貢》揚州之域,秦末趙他所據之地。”
  • 28.    《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卷之一》按黃帝時建萬國,以交趾界於西南,遠在百粵之表。堯命羲氏宅南交,定南方交趾之地。禹別九州,百粵為楊州域,交趾屬焉。
  • 29.    試論廣東漢族的形成及其與瑤、壯、畲等族的融合關係  .知網[引用日期2021-07-14]
  • 30.    鄭君雷:百越融入“中華一體”的考古人類學考察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1-07-14]
  • 31.    形而下之器:古代中國疆域史研究的方法與取徑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1-07-14]
  • 32.    《絲綢之路大辭典》編委會 編;周偉洲,丁景泰 主編.絲綢之路大辭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6.第723頁.
  • 33.    周偉洲,王欣主編. 絲綢之路辭典[M]. 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2018. 第771頁.
  • 34.    走進百越研究:歷史源流與文化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報[引用日期2021-12-25]
  • 35.    明浩.漢族,內外“共生”的典範[N].中國民族報,2012-5-4.
  • 36.    “五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1-12-25]
  • 37.    漢語南方方言的特徵及其人文背景  .中國民俗學網[引用日期2021-12-25]
  • 38.    漢語南方方言的特徵及其人文背景  .中國民俗學網[引用日期2021-12-25]
  • 39.    道教閭山派與客家祖先崇拜亦畲亦漢混融特質  .中國民俗學網[引用日期2021-12-25]
  • 40.    超越族羣的客家研究  .中國民俗學網[引用日期2021-12-2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