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位世襲制

鎖定
王位世襲制是國家王位由一個家族世代承襲的制度。是繼“禪讓制”(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之後出現的一種政治制度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首領的權威逐漸演化成國王的特權。這一演化的客觀基礎是私有制和階級逐漸形成。私有財產的出現導致遺產繼承製的出現;階級產生,導致國家及其代表國家最高權力的國王的產生,我國實現這一演化的是的兒子。禹任部落聯盟首領時,已把政權集於一人之手,按血緣劃分居民開始向按地域劃分居民轉變,同時有了部落軍事首領和公職人員世襲的大量存在。以此為基礎,禹死後,其子啓在新興奴隸主貴族的推擁下,破壞了禪讓制,繼承了禹的職位,並用暴力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1] 
中文名
王位世襲制
方    式
有時兄終弟及,多數父子相傳
開始時間
公元前1988年—1912年

王位世襲制事件背景

約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 [2] 

王位世襲制確立

禹到了晚年,便四處查訪,決定推舉夷人首領皋陶為繼承人。但是皋陶卻先他而逝,無奈,又推舉伯益。當禹死後,伯益按照禪讓的傳統,躲到另一地方表示謙讓,由部落聯盟中一些有權勢的大家族決定繼承人,由於伯益的威望和權力都不上啓,啓即位,(約公元前1988年—1912年),並傳給自己的後代。這樣,政治權力由“傳賢”變成“傳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公天下變為家天下。

王位世襲制方式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有時父子相傳,有時兄終弟及。 [2] 

王位世襲制發展演變

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標誌着中國氏族社會基本瓦解,奴隸制社會已經確立。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場重大的社會變革。隨着王位世襲制的確立,以國王為中心的國家機構體制也隨之建立起來。
西周實行王位世襲制,此制度是與宗法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會末期的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是以嫡長子繼承製為基本特點的權力分配製度周王為天下的大宗,其嫡長子為宗子,是王位繼承者,稱世子;庶子為小宗,周王封其為諸侯,或留在中央為卿、大夫。諸侯、卿大夫或士,各為本支的大宗,其嫡長子為職祿繼承者;庶子為小宗,再分封。此小宗又為本支的大宗。如此推演無窮。周王被視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臨人間,所以稱“天子”。這是“君權神授”觀念,而自此這種王位世襲制度就逐步完善起來。
王位世襲,體現了權位的不可轉移,後來成為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基本特徵之一。該制度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

王位世襲制事件影響

“家天下”的局面逐漸形成。 [2] 

王位世襲制歷史評價

王位世襲制客觀進步性

由遠古“天下為公”的“禪讓”制演變成後來父位子承的“天下為家”的世襲制,對解決王位的繼承問題是有其優越性的,這至少可避免因對先王後代的殺殉而造成的社會動亂及人口減少。
從《史記·五帝本紀》和《夏本紀》看,由“禪讓”制過渡到世襲制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這段時期中“禪讓”制和世襲制交替出現。如《五帝本紀》説:“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又説“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
又載:“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勳”......“帝者,放勳。”
可見早在、舜之前的從黃帝到帝嚳時代,就已經有了世襲制。帝堯就是世襲帝嚳之位。
至於堯、舜、禹之間的“禪讓”也有類似伏羲墓中的一段歷史。對此《荀子·正論》中有一段精闢而切中要害的論述:“世俗之為説者曰:‘堯舜擅讓。’是不然,天子者,勢位至尊,無敵於天下,夫誰與讓矣。道德純備,智惠甚明,南面而聽天下,生民之屬,莫不振動從服而化順之,....夫有惡擅天下矣。曰:‘死而擅之。’是又不然。聖王在上,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民載其事而各得其所,.....聖王已沒,天下無聖則固莫足以擅天下矣。天下有聖而在後者,則天下不離,朝不易位,國不更制,天下無厭焉……以堯繼堯,夫天下又何變之有矣?聖不在後子而在三公,則天下如歸尤復而振之矣.....曰:‘老衰而擅。’是又不然.....”荀子最後的結論是:“有擅國,無擅天下,古今一也。夫曰堯舜擅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説也,不知逆順之理,大至不至之變者也,未可與及天下之大理者也”。
《史記·五帝紀·正義》也引《竹書紀年》説:“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又説:“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韓非子·説疑》也説:“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也而天下譽之”。唐代學者劉知幾在解釋《史記·五帝紀》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時也認為:“其涉方之死,其殆文命之志乎?”文命即禹。這就是説禹為了鞏固他的王位,採用了“逼”和“放”的手段,迫使舜死於蒼梧之野。
直到夏禹時,在其子啓奪取王位後,“天下為家”的世襲制才最終確立,但其中也有曲折。故《史記·燕召公世家》曰:“禹薦益,已而以啓為吏。及老,而以啓人為不足任乎天下,傳之於益。已而啓與交黨攻益,奪之。天下謂禹名傳天下於益,已而實令啓自取之”。
這段歷史説的是,禹崩後三年,啓守喪期滿,因謀奪帝位被益拘禁,後逃脱。因益的部下向啓交出武器,導致益被啓所殺,啓終於奪得了帝位。
對這段歷史,屈原在《楚詞·天問》也提出過疑問:“啓代益作後,卒然離孽,何啓為優,而能拘是達”?《晉書·束皙傳》也引《竹書紀年》説:“益幹啓位,啓殺之”。
伏羲氏太昊帝到夏啓這段長達兩千五百年的歷史告訴我們,由“家天下”的世襲製取代“天下為公”的“禪讓”制也是歷史的必然。

王位世襲制弊端

據説堯、舜、禹代,實行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稱為“禪讓制”。“禪讓制”制下選賢與能“天下為公”,它有利於選拔優秀人才,為人民謀利。但是,從夏朝開始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最高統治者以“天下為家”以個人意志取代眾人的意志,帶來了許多弊病。
首先,傳子不傳賢,任人唯親。商王傳位的世襲方法有: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兩種。商朝中期以前以兄終弟及為主,先長後幼,但不必輪及每一個弟,然後由長兄之子繼承。到商後期康丁以後五世,才最後確立了傳子制。西周宣王死後,幽王繼位。幽王的統治十分殘暴。他把政治交給善於好利的虢石父,而使國人皆怨。他不僅殘暴的剝削廣大勞動人民,而且還掠中小貴族的土地和財物。這些孕育着西周的滅亡。
其次,極端的極權與專制不可避免地發生爭權奪利。夏為政暴虐淫荒,人民切齒痛恨,各方國與夏王朝的矛盾日趨緊張,商湯見時機已經成熟乃舉兵滅夏。
再次,人治。在王位世襲制下,君治則國治,君弱則國強。還有,王位世襲制易導致繼位者腐化墮落。在夏商周時期,帝王以“天下為家”“賦斂天下”,“以博我一人之歡樂”,時而慚焉,“久而安焉”。紂王即位,作“酒池肉林”為長夜之飲,沉湎於酒色,加強蒐括。各代無不因腐化而亡。世襲制下,帝王親小人,遠賢臣加劇了各種社會矛盾商紂王特別寵愛嬖妲己,惟妲己之言是從,並重用奸臣崇侯,惡來、費促等,相反,卻大肆排斥有識之士。微子啓為紂之異母兄,因為多次勸諫紂遭到拒絕而不得不出走。王子比干為紂之叔父,出因勸諫而遭到“剖比干,觀其心”的大禍。箕子亦為紂之叔父因懼怕紂的迫害,雖裝瘋避禍,但也未能逃脱紂王的囚禁。凡此種種,使統治階級內部陷入嚴重的危機。商紂為了強化搖搖欲墜的罪惡統治,實行嚴刑苛法,同時,他大修離宮室台榭,擴大殷都營建。
因而王位世襲制最終退出歷史舞台,是歷史的必然。
參考資料
  • 1.    劉建明,王泰玄等.宣傳輿論學大辭典:經濟日報出版社,1993-03
  • 2.    薛金星主編.中學教材全解(學案版)·高中歷史必修1(人教實驗版).陝西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第7版: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