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橋山

(陝西省西部山脈)

鎖定
大橋山即子午嶺,處於陝甘交界,“南連耀州(今耀州區),北抵鹽州(今定邊縣),綿延八百餘里”(《大明一統志》),是著名的“古代高速公路”——秦直道南北貫穿,原始森林參天,遮天蔽日,千峯競綠,萬嶺爭翠,猶如一條綠色的巨龍。
南北而行,北為“子”,南為“午”,故稱“子午嶺”。
中文名稱
橋山
別    稱
子午嶺黃帝陵橋山
地理位置
陝甘交界
著名的“古代高速公路”

橋山主要山峯

甘肅省慶城縣境內屬橋山山脈的山嶺主要有馬嶺、鳳凰山、節義峯、太平山、寡婦山、迎鳳山、斬斷山等。屬太白山脈的有太白梁、撫琴山、清涼山等。
馬嶺,在馬嶺鎮東,距縣城40公里,又名箭括山。左右環川,相傳為漢之牧地。
鳳凰山,在馬嶺東溝,距縣城40公里,呈東西走向,山下有長年流水,宜林牧。海拔1384米。
節義峯,在縣城西北。
太和山,位於西川7.5公里處,呈東西走向,上建玄帝廟,號“太和仙境”,山上建築廢於本世紀六十年代,海拔1263米。
寡婦山, 在縣城北7.5公里處。據《五代史》記載:。慶州北十五里有寡婦山,野雞族居之,後周廣順二年拒命,環、慶二州師討平之”。據《慶陽府志》記載:“城北三十里有寡阜寨。”《一統志》以為:寡阜即寡婦之訛。今縣北有寡婦橋,距城7.5公里,疑即此處。
帽盒山,在縣城東1.5公里處。頂上阜如帽形,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地震傾倒。山上有周祖不窋墳。海拔1257米。
斬斷山, 在縣城東南1.5公里處,呈東西走向,馬蓮河穿流其中。兩岸山峯本來相連,使水流受阻多發水災,為防水患,故斬山為壑,方使河水暢流,故名斬斷山。海拔1098米。
二谷塬,在縣城北2.5公里處,又名慶塬,柔遠河、環江兩水環流左右,匯於城南,入馬蓮河。海拔1277米。
迎鳳山,位於縣城河東,昔日上建東山寺。海拔1329米。 [1] 

橋山大橋山

大橋山即子午嶺,處於陝甘交界,“南連耀州(今耀縣),北抵鹽州(今定邊縣),綿延八百餘里”(《大明一統志》),是著名的“古代高速公路”——秦直道南北貫穿,原始森林參天,遮天蔽日,千峯競綠,萬嶺爭翠,猶如一條綠色的巨龍。南北而行,北為“子”,南為“午”,故稱“子午嶺”。

橋山小橋山

小橋山即黃帝陵橋山,為子午嶺中部向東延伸的支脈,位於黃陵縣城北1公里處,橋山在遠古時代為有
橋山黃帝陵 橋山黃帝陵 [2]
蟜氏居地,稱作蟜山。黃帝時代稱作“軒轅之丘”或“軒轅之台”,黃帝因此而得名“軒轅”,黃帝黃城中宮即位於此。以後演變成橋山,自漢武帝築祠祭黃帝、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崩,葬橋山”後,名留青史。漢、唐、宋、明、清各代設有祠、園、廟,黃帝陵居於山頂。橋山土厚水豐,林木鬱葱,現有柏樹林1300餘畝,柏樹8萬餘株。橋山周圍羣山環抱,後有祖山子午嶺相依,四神靈排列有序,是難得的符合傳統風光觀的寶地。橋山上現存遠古時代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陶片、灰坑、屋基以及塹壕、夯土台、城牆、神道、廟址等歷史遺存,周圍又環繞着黃帝黃城八宮、黃帝文化遺址及翟道、長城、故城、杏城、坊州等古城遺址,文化遺產非常豐富。 [2] 

橋山文獻記載

1、《史記·封禪書
其來年冬,上(漢武帝)議曰:“古者先振兵釋旅,然後封禪。”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釋兵須如。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羣臣葬其衣冠。”既至甘泉,為且用事太山,先類祠太一 [3] 
2、《史記·孝武本紀》:“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澤兵須如。”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