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焦氏頭針

鎖定
焦氏頭針,針灸學頭針療法的一種。由山西焦順發同志於1971年首先提出,以大腦皮層機能定位為理論依據,以針刺為手段治療各種疾病的頭針療法,對臨牀常用於腦源性疾病進行針療。
中文名
焦氏頭針
外文名
Jiao'head acupuncture
刺激區的定位及主治
為了準確地掌握刺激區的定位,首先要確定兩條標準線。前後正中線:是從兩眉之間至枕外粗隆下緣的頭部正中連線。眉枕線:是從眉毛上緣中點至枕外粗隆尖端的頭側面的水平連線。
【部位】:相當於大腦皮質中央前回在頭皮上的投影。上點在前後正中線中點往後0.5釐米處;下點在眉枕線和鬢角髮際前緣相交處,如果鬢角不明顯,可以從顴弓中點向上引垂直線,此線與眉枕線交叉處向前移0.5釐米為運動區下點。上下兩點之間的連線即為運動區。將運動區劃分為五等分,上1/5是下肢、軀幹運動區。中2/5是上肢運動區,下2/5是頭面部運動區,也稱言語一區。
【主治】:運動區上1/5,治療對側下肢及軀幹部癱瘓;運動區中2/5,治療對側上肢癱瘓;運動區下2/5,治療對側中樞性面神經癱瘓運動性失語流涎發音障礙等。
【部位】:相當於大腦皮質中央後回在頭皮上的投影部位。自運動區向後移1.5釐米的平行線即為感覺區。上l/5是下肢、頭、軀幹感覺區;2/5是上肢感覺區;下2/5是面感覺區。
【主治】:感覺區上1/5,治療對側腰腿痛、麻木、感覺異常、後頭部、頸項部疼痛、頭鳴;感覺區中2/5,治療對側上肢疼痛、麻木、感覺異常;感覺區下2/5,治療對側面部麻木,偏頭痛顳頜關節炎等。
【部位】:在運動區向前移1.5釐米的平行線。
【主治】:舞蹈病震顫麻痹,震顫麻痹綜合徵。(一側的病變針對側,兩側都有病變針雙側)
刺法】:用長毫針由本線上端刺入,沿皮向目外眥方向刺至髮際,或用2寸毫針分段刺入,行快速捻針
法。
【部位】:從耳尖直上1.5釐米處,向前及向後各引2釐米的水平線。共4釐米。
【主治】:眩暈耳鳴聽力減退等。
【刺法】:由此區的前端或後端刺入,沿皮刺1.33寸(4釐米),行快速捻針手法。
【部位】:相當於頂葉的角回部。從頂骨結節後下方2釐米處引一平行於前後正中線的直線,向下取3釐米長直線。
【主治】:命名性失語
【刺法】:由此區的上點進針,沿皮向下刺1寸(3釐米),行快速捻針手法。
【部位】:暈聽區中點向後引4釐米長的水平線。
【主治】:感覺性失語
【刺法】:由此區前端刺入,沿皮向後刺1.33寸(4釐米),行快速捻針手法。
7.運用區
【部位】:從頂骨結節起分別引一垂直線和與該線夾角為40度的前後兩線,長度均為3釐米。
【主治】:失用症
【刺法】:由頂結節進針,沿皮刺入1寸(3釐米),行快速捻針手法。
8.足運感區
【部位】:在前後正中線的中點旁開左右各 l釐米,向後引平行於正中線的3釐米長的直線。
【主治】:對側下肢癱瘓,疼痛,麻木,急性腰扭傷夜尿,皮質性多尿,子宮下垂等。
【刺法】:沿皮刺,行快速捻針手法。
9.視區
【部位】:從枕外粗隆頂端旁開l釐米處,向上引平行於前後正中線的4釐米長的直線。
【主治】:皮層性視力障礙
10.平衡區
【部位】:相當於小腦半球在頭皮上的投影。從枕外粗隆頂端旁開3.5釐米處,向下引平行於前後正中線的4釐
米長的直線。
【主治】:小腦性平衡障礙
11.胃區
【部位】:從瞳孔直上的髮際處為起點,向上引平行於前後正中線的2釐米長的直線。
【主治】:胃痛上腹部不適等。
【部位】:在胃區與前後正中線之間,從髮際向上下各引2釐米長的平行於前後正中線的直線。
【主治】:胸痛、胸悶、心悸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哮喘、呃逆、胸部不適等症。
【部位】:從額角處向上引平行於前後正中線的2釐米長的直線。
【主治】: 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白帶多;配足運感區治療子宮脱垂等。
【部位】:在舞蹈震顫控制區向前移1.5釐米的平行線。
【主治】:皮層性水腫、高血壓
【刺法】: 從此區的上端刺入,沿皮向眉尾方向刺至髮際。行快速捻針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