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血管舒縮區

鎖定
血管舒縮區,頭針刺激區。由眉間至枕外粗隆高點的前後正中線的中點,向後移1釐米處定為上點,再由眉中點上緣至枕外粗隆高點的頭側水平連線與鬢角前緣相交之處定為下點,作與上、下兩點連線(運動區)向前移3釐米的平行線即為本區,相當於大腦皮層中央前回在頭皮上的投影。布有耳顳神經和眶上神經的分支。主治原發性高血壓病,皮層性浮腫,頭暈頭痛,失眠等。平刺,針尖刺至皮下帽狀腱膜層下方。
隸    屬
頭針刺激區
主    治
高血壓病,皮層性浮腫等
操    作
平刺
主要配伍
配運動區治腦卒中引起的患肢水腫

血管舒縮區定位

由眉間至枕外粗隆高點的前後正中線的中點,向後移1釐米處定為上點,再由眉中點上緣至枕外粗隆高點的頭側水平連線與鬢角前緣相交之處定為下點,作與上、下兩點連線(運動區)向前移3釐米的平行線即為本區,相當於大腦皮層中央前回在頭皮上的投影。

血管舒縮區解剖

有顳肌和帽狀腱膜;有顳淺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布有耳顳神經和眶上神經的分支。

血管舒縮區主治

原發性高血壓病,皮層性浮腫,頭暈頭痛,失眠等。

血管舒縮區操作

針法:平刺,針尖沿穴區從上而下斜行刺於皮下帽狀腱膜層下方後,每分鐘捻轉達到240-260次,針感頭部發熱痛脹,持續捻針2-3分鐘,留針5-10分鐘;在捻針1-2分鐘,留針5-10分鐘;第3次捻針1-2分鐘後起針。

血管舒縮區配伍

配運動區治腦卒中引起的患肢水腫(胸悶腹脹加胸腔區和胃區)。

血管舒縮區附註

本區治療皮質性浮腫,高血壓病需雙側均針之。
主治皮質性浮腫(腦血管病偏癱,其患肢併發的浮腫),上1/2治對側下肢浮腫,下1/2治對側上肢浮腫。

血管舒縮區相關論述

《頭針療法》:“血管舒縮區 部位:在舞蹈震顫控制區前距該區1.5釐米引一平行線即是。作用:主要治療皮層性浮腫。(注)初步觀察,上1/2治療對側上肢皮層性浮腫,下1/2治療對側下肢皮層性浮腫。”
[1-6] 
參考資料
  • 1.    郝金凱.《針灸經外奇穴圖譜 續集》:陝西人民出版社,1974年
  • 2.    李僖如.《針灸新知識辭典》:人民衞生出版社,1994年
  • 3.    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學院主編.《中國特種針法》: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
  • 4.    劉炎.《中華藝術針灸集》: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年
  • 5.    於致順.《頭穴基礎與臨牀》: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2年
  • 6.    高忻洙等.《中國針灸學辭典》: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