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視區

(醫學名詞)

鎖定
視區即視覺中樞,位於大腦枕葉內面,距狀裂及其上、下的皮質。在視覺衝動傳導中,視網膜上半部(視野下部)來的纖維止於距狀裂上方的皮質,視網膜下半部(視野上部)來的纖維止於距狀裂下方的皮質。黃斑區的纖維投射至視區後1/3部,視網膜外周部的纖維投射至視區的前2/3部。右側視區接受雙眼右側半視網膜來的纖維。左側與右側相同。
中文名
視區
外文名
Visual area

視區解剖結構:

1、視區:
視區位於枕葉內側面,在距狀溝的周圍。視區皮質較薄,厚約1.5毫米,相當布勞德曼(Brodmann)第17區。此區又稱為紋狀區,因為相當於第4層處有來自外側膝狀體的緻密橫行纖維(稱為Gennari線),形成肉眼可見的白色細紋。在視覺通路上,經過外側膝狀體的中繼,一側視區皮質接受同側視網膜的顳側半和對側視網膜鼻側半傳來的信息。因此,兩視野的左半代表區,在左側大腦半球的視區上;反之,兩視野右半代表區,則在右側大腦半球的視區上。
2、枕葉:
枕葉比較小,是大腦半球后端的部分,分為背外側面、內側面和底面(小腦幕面)。
背外側面:前界不明顯,可把頂枕溝上端至枕前切跡的連線作為與頂葉和顳葉的分界。枕葉的溝回不規則,常見的有枕橫溝,它是頂間溝向下的延續,並與它約成直角。在枕極的前方有月狀溝,此溝的後方有時可見距狀溝的後端延伸到背外側面。枕外側溝是一短而平行的溝,稍斜向背內側緣,有時分隔為數段。枕外側溝把枕葉分為兩部:溝上的部分稱枕上回,溝下的部分稱枕外側回。
內側面:在距狀溝後段與頂枕溝之間的楔狀部,稱楔葉;距狀溝以下的部分則為舌回。
底面:前界不明顯,可把自枕前切跡到胼胝體壓部下方的連線作為前界。底面的溝回與顳葉底面者相移行。距狀溝與側副裂之間為舌回,側副裂與顳下溝之間的部分則為梭狀回的後部。

視區視區的構成:

概述:
視區是指與視覺有關的腦區,主要在枕葉皮質。可分為紋狀區(17區)、紋旁區(18區)和紋周區(19區)三個區域。過去認為視輻射只終於17區,後來得知外側膝狀體的纖維確實還投射到18區和19區。現如今認為枕葉的三個區都與視覺有關,統稱視皮質。它們與視網膜的象限有嚴格的定位關係,三個視皮質區也發出纖維投射到丘腦枕、外側膝狀體和腦幹運動核,此外它們和其他皮質區之間也有長的和短的聯絡纖維,與對側半球的相應部位有連合纖維。視皮質的面積雖然只佔整個大腦皮質總面積的3%,但其神經元數卻佔半球皮質神經元數的1/10。枕葉功能除視覺外,與眼、頭等部位的運動也有一定的關係。
(一)第一視區:
第一視區即17區,也稱紋狀區。包括距狀溝兩側的皮質區、楔葉和舌回。在人類幾乎全部位於枕葉內側面,猴黃斑的代表區位於枕葉外側面。17區前界位於胼胝體壓部附近,在頂枕溝和距狀溝交點前一短距離處,後界通常延展到月狀溝。全區面積2600mm2,與視網膜面積相比大致為7∶1。皮質厚度較薄,平均1.5mm。皮質類型屬顆粒型,全區結構比較一致,不再分亞型,星狀細胞密集,數量大大超過錐狀細胞。此區細胞構築橫向分層極其明顯,各層細胞可有不同的功能,垂直方向的柱狀結構也極明顯,同一細胞柱功能相同。
(二)第二視區和第三視區:
1、第二視區 即18區,因位於17區周圍,又稱為紋旁區。皮質較17區厚,屬顆粒型。
2、第三視區即19區,因該區圍繞着17區和18區,故又稱為紋周區,此區位於枕葉最前部,故也叫枕前區。19區前鄰7、39、37區。皮質厚度在視皮質中最厚,平均2.5mm,屬頂葉型皮質。
18區和19區內星狀細胞不甚顯著,錐狀細胞更少。在Weigert染色法的切片上觀察,一般結構與其他皮質相似,但樹突分佈野內的纖維和中央後回一樣,比較集中。切除18區和19區皮質後,觀察外側膝狀體的逆行性變性,其全部六層均可出現柱狀細胞羣變性,此種現象只有在損壞皮質的全層時才能出現。現已證明18區和19區也有柱狀單位,其特點是反應更復雜的刺激,幾乎全接受兩眼視網膜的衝動。
第一、二視區對感知、整合視覺信息是重要的,常被稱為視聯絡區。實驗中,光刺激視網膜,在此二區可見到誘發電位。損傷人類18區和19區,患者很難識別物體的形狀、大小及其意義。損傷優勢半球的此二區,還可引起閲讀困難,患者難於理解所見到的文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