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

鎖定
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位於社渚鎮東南部風景秀麗的前宋水庫西側,2015年10月15日開館,總面積40020平方米,免費對外開放。江蘇胥儺文化村·中國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實行一次規劃、分期建設。它包括博物館、原生態表演舞台、中國儺文化研究基地、儺廟、儺村、儺文化衍生產品開發和休閒度假區。
溧陽儺文化博物館是江蘇省內的一個集收藏、展出和研究為一體的儺文化大型專題博物館。博物館主要陳列了部分明、清時期以來的各類儺神案畫、儺面具、儺法器道具以及儺文化研究成果和儺文化活動圖片。這些展品從不同角度展現了社渚儺文化的原貌,是研究儺文化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溧陽儺文化博物館的建立,為研究民族學民俗學歷史學宗教學以及音樂、舞蹈、戲劇、美術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中文名
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
地理位置
江蘇省溧陽市社渚鎮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9:00-20:30
門票價格
免費參觀
佔地面積
100 畝
著名景點
儺文化展示
民俗活動

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儺園概況

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發展歷史

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位於社渚鎮東南部風景秀麗的前宋水庫西側,是規劃建設中的溧陽西部旅遊區的中心區域。江蘇胥儺文化村·中國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實行一次規劃、分期建設。2015年10月15日開館,總面積40020平方米,免費對外開放。它包括博物館、原生態表演舞台、中國儺文化研究基地、儺廟、儺村、儺文化衍生產品開發和休閒度假區。

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館藏文物

儺文化博物館裏面陳列了大量的儺面具道具,較為系統地收錄了儺戲挖掘研究和演出推介的各種資料。每張面具凹凸有致,形象突出。面具以楊、柳木雕刻而成,各種奇形異貌,光怪陸離,應有盡有。所存的道具有牌帶、師刀、卦子、銅鑼、法衣等,件件道具古色古香,異彩紛呈。讓人迫不及待的想去觀賞一場場原汁原味和古樸粗獷的儺戲表演。

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地理位置

江蘇胥儺民俗文化村·溧陽儺文化博物館位於在溧陽市社渚鎮宋村,緊鄰美麗的前宋水庫,離即將建設的揚(州)黃(山)高速出口處僅百米。省道S239、S360、S456分別分佈在東西兩側,最近距離僅10米,離溧陽第三大水庫——前宋水庫僅300米,是規劃建設中的溧陽市西部旅遊區的中心區域。該文化村佔地100餘畝,原生態森林、池塘佔90%以上,環境優美。

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學術研究

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 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
2015年10月15日-16日,由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常州大學共同主辦的“中國(江蘇溧陽)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溧陽市社渚鎮儺園舉行。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長劉禎、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吳曉林、常州大學副校長芮國強,省文化廳非遺處、省非遺保護中心、常州市文廣新局以及溧陽市領導出席活動。
社渚儺文化博物館 社渚儺文化博物館
來自全國各地及韓國美國新加坡的近百名儺文化學者參加了本次研討會。與會學者觀摩了社渚鎮儺文化表演,共同探討研究中國儺文化的傳承保護,同時舉行了“江蘇省社渚儺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揭牌及溧陽儺文化博物館(非遺展示館)開館儀式,並完成了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換屆工作。
社渚儺文化,源於農耕文明,是百姓祈求風調雨順祛邪消災的民間情緒表達。從1998年起,社渚鎮在每年農曆正月初八,舉行“社渚儺文化”表演藝術節,已經成為社渚鎮的文化品牌。2014年社渚鎮被評為江蘇省特色文化(儺文化)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儺文化)。新建成的社渚鎮儺園主要包括溧陽儺文化博物館、原生態表演舞台、中國儺文化研究基地、儺廟、儺村、儺文化衍生產品開發和休閒度假區。 [1] 

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參觀信息

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文化簡述

社渚儺園
社渚儺園(10張)
溧陽市社渚鎮地處蘇皖交界,古胥河東西貫穿,文化遺存多,歷史悠久,其中的儺文化是江蘇省及長三角地區僅存的發源地。現有保護較好的儺儀、儺舞項目十多個。其中蔣塘竹馬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嵩裏跳幡神、河口祠山廟會、乘馬圩凍煞窠、大田跳五猖等為省及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特別是它們每個儺舞、儺儀都有不同的表演表現形式以及很多傳説故事。其中的嵩裏跳幡神還獲得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
社渚是溧陽三大古鎮之一,是蘇皖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歷來商賈雲集市場繁榮,享有“千年古鎮”、“儺文化之鄉”的美譽。早年,這裏是古中江流域的一方水邊台地,因當地人祭祀土地神五穀神,地名社渚。現行政區劃面積207.1平方公里,人口7.6萬,轄2個居委會和22個行政村。社渚鎮位於溧陽市的西南部,東經 119°27′,北緯 31°31′。東臨天目湖旅遊度假區,西接國際慢城,周邊“兩小時經濟圈”有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大中城市。
每年正月初八,社渚鎮舉行蔚為壯觀的儺事表演,成為不可或缺的春節節日文化活動的“壓軸戲”,同時活躍在溧陽市的儺文化表演隊伍也已成了溧陽市多個大型活動的重頭戲,並從社渚鎮延伸到了蘇皖兩省20多個鄉鎮。文化廣場幡錦招展,華蓋成雲,鼓樂喧天,以嵩裏跳幡神為首的民間藝術隊伍,在人們的簇擁下,在鼓樂的氛圍中,挨次走進廣場,進行了精彩表演。

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嵩裏跳幡神

跳幡神 跳幡神
跳幡神”作為民間“春祈秋報”祭祀中的一項原始酬神活動。根據有關歷史資料,可以追溯到明代以前,當初的傳承人為嵩裏普濟廟的廟祝。在振興儺文化的時期,嵩裏村發現了明代普濟寺遺址的古碑,上面“咚咚社日楓林渡,旌旗飄揚神鴉舞”的詩句,加倍增強了發掘和保護儺文化的決心。
《溧陽縣誌》載:明代,嵩裏普濟廟供奉祠山真君,“真君姓張名勃……稱忠佑靈濟公,二月初八誕辰走祀。神嘗佐禹治水有功。而在西鄉一帶,真君出會,幡神起舞,常在‘五穀豐登’之年尾歲首。”經考,張勃是西漢宣帝時人,似與夏禹無關,相傳為“治水英雄”。民間傳説其治水故事與夏禹故事雷同,唐宋以來被尊為“祠山大帝”、“祠山真君”、“祠山菩薩”等等。
嵩裏的“跳幡神”活動,根據20世紀80年代初的“田野調查”,當時幾位出生於清末的老人湯襄陵、湯海金、湯水貴、湯全祿的口述,“盛於明清時代,中斷於洪楊(太平天國)造反,後恢復於清末……”光緒年間,村裏的幾位放牛娃在普濟廟廟基廢墟上玩耍,不慎將銅錢掉入石縫,撬開石頭尋找銅錢時,意外發現石頭下面有個洞穴,洞穴中存放着一隻紅漆木箱,打開木箱,裏面有不少“假臉殼子”(幡神面具)。小孩好奇,拿了一個就戴在臉上蹦跳嬉戲,不料戴了上去卻脱不下來了,後經村裏長老為孩子燒香許願方才取下。人們將箱子抬回村中查看,乃是舊時“跳幡神”的全套道具……此事轟動全村,也驚動了當地的“區總”湯恆年,認為“此事非同小可,是祠山真君顯靈”。由於湯恆年既為“區總”,又是當地湯姓宗祠的族長,説話一言九鼎,遂令村上的“浩二公、赤耕公、樂泉公、西任公、大三房、二四房”等六甲,恢復古制,選派青壯年18人操練古舞。同時,修造普濟廟、塑造祠山像、重整幡神旗鼓、組織起會走祀。從此,“真君顯聖、走祀阡陌之間,幡神祛邪、舞蹈又流傳四方。”清末的“香火會”又興旺起來了!村民們競相扮神、跳馬,或敲鑼打鼓、掮旗打傘,乃至充當出會的雜役和小工都樂此不倦。人們認為,家中有人蔘與出會走祀,可以得到菩薩保佑,能增福延壽、消災免難。因此,“跳幡神”得以連年流傳、歲歲不息。明清以前,蘇浙皖邊界許多地方均有流傳;近代,主要流傳於溧陽河口、周城一帶的嵩裏、西里、乘馬圩、下澤、彭家村等地,尤其以嵩裏聲勢最大,活動範圍最廣,參加人數最多,應會者有時多達二、三百人。走祀所到之處,爆竹齊鳴、百姓夾道歡迎……文革期間,“跳幡神”又一次遭厄,村裏的老人們效法古人將道具裝箱藏匿村外,視為當地的“傳家寶”。所以撥亂反正後搶救民間文化遺產時,呼之即出,得以迅速恢復,再興熱潮。
1983年被編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1995年參加常州市首屆民俗風情旅遊節獲獎,1998年在江蘇電視台“元宵特別節目”中播出,2000年應邀在蘇州“吳越春秋”主題園開幕式上演出,2002年參加常州市國慶慶典活動,併為韓國民俗學會會長任東權先生專程採訪觀摩,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2006年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3年正月,代表江蘇省參加中國首屆社火藝術節暨山花獎民俗禮儀表演比賽並榮獲金獎,嵩裏跳幡神也成為了常州市首個榮獲全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項目。
2015年,嵩裏跳幡神成為常州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範基地。

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蔣塘馬燈

蔣塘馬燈是流傳於江蘇溧陽市社渚鎮蔣塘一帶的傳統舞蹈。2011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蔣塘竹馬燈 蔣塘竹馬燈
蔣塘馬燈,用竹篾仿馬紮制,神形兼備,栩栩如生。十匹馬是神馬,配有神將、馬童、護衞者、執事人、旗鼓銃手等相應角色。十位神將身披戰袍、頭戴木雕儺面具,其餘人等身着黃衣黃裳。頭馬為楊文廣;二馬是巴焦女將軍;三馬為俄皇萬歲;四馬交通大將軍;五馬觀音大士;六馬虞氏一品夫人;七馬黃道士;八馬魏化大將軍;九馬黑魁大將軍;十馬祠山大帝張渤。
蔣塘馬燈始於明朝嘉靖年間。因蔣塘義軍首領虞順祭祀抗遼英烈楊家將等民族英雄而形成跳馬燈的習俗,傳承至今已有近500年的時間。蔣塘馬燈又稱竹馬燈會,定於每年正月初一到十六出馬祭祀,除了春節,農曆十月初一是蔣塘馬燈的重大慶典活動,人們亦會跳起竹馬燈,以此緬懷英雄,表達良好的祝願。

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河口祠山廟會

河口祠山廟會是流傳於溧陽市社渚鎮河口九村(河西、橋東、濱溪、上河口、蔣家、王家莊、下馬塘、蔡家、巷埂)的民俗。2011年進入江蘇省非遺保護項目。
祠山廟會 祠山廟會
河口祠山廟會創始於明朝嘉靖年間,是一種民間祭祀“祠山”活動。眾所周知,張渤(祠山)治水功臣,為了治水,家產賣盡,最後隱居在廣德橫山。古代,歷代皇帝就對他加封紀念,祠山大帝也漸漸在人們心中成了神靈之位。相傳河口九村的農民種田十年有九年荒,水災年年有,因聽聞祠山治水流傳江南各地,祠山神靈有求必應,於是九村大族先生步行廣德,求來了族名叫“九村大老爺”的祠山,每年農曆二月初八出會。
河口祠山廟會已有四百玖拾多年的歷史。祠山廟會協會內仍保存着490多年的萬歲牌一塊,大木箱二隻。
河口祠山廟會出會古代為農曆二月初八,因時代變故,外出打工人員較多,已改為農曆正月初三。出會前,正月初三早晨二時,在神台前點燃蠟燭、香、黃裱紙,主持人口唸:“出會一路平安,到各村收災降福……”等詞句,然後將活公雞的頭擰斷,將鮮血灑在土地上,緊接着三暈三素、水果放在神台上祭祀,出會時,所有負責人個個點燃香,叩頭念“保平安”,然後身穿袍,頭戴儺面具,其它人員穿上黃馬褂、褲,各人拿好器具,最後大小鑼鼓齊鳴十分鐘,主持人手拿令旗,將黃裱紙點燃,大聲喊“起轎”,祠山坐八人大轎,五猖、判官、土地、和尚、道士等身披各色彩袍,頭戴木雕儺面具隨同祠山,兩面帥鑼開道,16面龍旗招揚,以“十面埋伏”和“雨夾雪”大小鑼鼓音樂伴奏,共計168人蔘加出會,到各村跳起了和諧舞,列出“太平”圖,表達人們對風調雨順、年年豐收、碩果累累的願望。
相傳祠山從小就愛聽鑼鼓聲。據考證,他在開河築壩時也和着鼓,以鼓聲掌握開工、吃飯、收工。為了紀念張渤治水的功績,於是藝人們經過創造想象,經代代口傳,河口村的老人們編寫了一套完整的樂譜,大鑼鼓單敲叫“十面埋伏”,大小鑼鼓合敲就叫“雨夾雪”,“十面埋伏”有十套鑼鼓譜,“雨夾雪”有大小鑼鼓十二套鑼鼓譜。第一樂章“十面埋伏”它有十個片段,鑼鼓越敲越緊,代表張渤與洪水作鬥爭,開河築壩,吃盡千辛萬苦的鬥爭場面,第二樂章是“雨夾雪”有十二個片段,由大小鑼鼓穿插在一起,大鑼鼓代表“雨”,小鑼鼓代表“雪”,它富有二層含意:第一表示張渤一年四季冒着風雪與自然災害作鬥爭,第二“雨”就是代表人們渴望着年年風調雨順、天下太平的願望;“雪”是代表瑞雪紛飛、碩果累累的豐收景象。
每到一村,有大小鑼鼓、喇叭樂聲指揮,首先是收災降福,祠山坐落在中央,當今萬歲牌坐落在祠山中央最前位,百姓們燒香叩頭,求子求學,求平安,接着兩位白、黑將軍出列開場檢查場內邪惡妖魔三圈,頭圈稍慢,二圈稍快,三圈飛快,回到祠山身兩側,保護祠山。
而後由五猖登場,擺成東、南、西、北、中陣勢,緊跟土地、和尚、道士登場,先向祠山、百姓拜四方禮,隨後在陣勢圈內,各以隊形變化動作,此時“十面埋伏”越敲越緊,判官出場勸阻五猖各大神們之間的矛盾,最後達成一致,同心協力,共戰災害,最後在“雨夾雪”的鑼鼓聲中跳起了和諧舞,九個神靈興高采烈擺出“太平”陣圖。
河口祠山廟會有一個大會(總會)八個小會(各村),每年正月初三加入八個小會輪流出會到各村消災降福,最後祠山座落那個村要殺牛宰羊,祭祖前唱戲三天,請祠山看戲。
主要傳承人有:劉正元,學藝時間2002年;楊松付,學藝時間2004年;史良平,學藝時間2010年;趙阿富,學藝時間2010年。 [2] 

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河口祠山祭鼓

祠山祭鼓 祠山祭鼓
是流傳於江蘇溧陽市社渚鎮河口村一帶的傳統舞蹈,溧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祠山祭鼓歷史悠久,起源於明朝的神宗萬年曆間(公元1612)。有木刻神面12身,其中有祠山、白虎將軍、黑虎將軍、中方、東方、南方、西方、北方、土地、判官、和尚、道士12位。每年的農曆二月初八是張渤的生日,每逢閏年的正月初三由九村的羣眾自發組織,扮演張渤神位,跳着與自然災害作鬥爭的動作,沿着9個村消災降福保平安,敲着豐收鑼鼓,紀念張渤偉人。祠山祭鼓持有遺存的萬歲牌一塊、大木箱兩隻,約有556年(1452-1552年),供傳統出會時使用。

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帳墓祠山鼓樂

是溧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創建歷史悠久,早在明朝嘉靖年間(1553年),為了祭拜祠山大帝,當年就興辦了帳墓鑼鼓,由於貧窮落後,沒有文化,鑼鼓配套比較簡單,只有8人演奏小鑼小鼓的簡單樂器,敲打一些不成套路的曲譜。隨後,隊伍逐步擴大,樂器添多,曲譜修改逐步完善。
文革期間被迫中斷。直到1989年2月,村民自籌資金才恢復了中斷多年的“帳墓鑼鼓”。每年的二月初八,全村是鑼鼓喧天,龍鳳旗、彩旗飄揚,150多人的演出隊伍敲着動聽的鑼鼓樂、放着鞭炮、抬着祠大帝神像,沿村一圈。祈禱“天下太平,保一方平安”。

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乘馬圩凍煞窠

凍煞窠是流佈於溧陽市社渚鎮乘馬圩的傳統舞蹈。
凍煞窠 凍煞窠
乘馬圩凍煞窠(凍煞觀音)生成於1470年(庚申),至今已有500多年曆史。明代之前,乘馬圩地屬湖泊地區,築東壩後,該地逐漸成了米魚之鄉。舊時民諺曰;“宜興、溧陽,總久不長,東壩一倒,變成汪洋”。
凍煞窠每年冬天出會,出會意為吉祥,祀盼連年豐收,國泰民安。村民自發組織,自娛自樂,跳凍煞窠有武生六位神,文生九位神,還有觀音、祠山、土地、板旗四塊(收災降福)二班大鑼鼓,一班小鑼鼓,龍鳳旗30餘面,彩傘6把,出會時共有150餘人的浩大演出隊伍,可謂聲勢恢宏,陣容齊整。舊社會有“四香”1.烤香,戴着手烤,2、針香,3、刀香,4、鑼香,每逢出會,燒針香、刀香、鑼香人員上身赤裸,胸前、背後紮上繡花針和小刀,鑼香在手腕處扎三個滾勾,滾勾上掛上一面鑼,跟着一起出會。上述“四香”,乘馬圩凍煞窠在1989年建會後全部取消了。
跳神表演共有10個動作過程:1、判官請神,2、四神敖寫,3、四神三刀頭,4、四神刨刀,5、五神三刀頭,6、六神敖寫,7、六神刨刀,8、六神三刀頭,9、六神窠海棠,10、六神滾龍。所有動作,喇叭伴着鑼鼓,鑼鼓伴着跳神,舞姿動作優美,形成舞樂交融的熱鬧場面,每場跳完需要40分鐘左右時間,舞姿內容,象徵着天下太平,國泰民安,五穀豐登,消災降福,團結友善,相互尊敬,和諧相處的安居樂業生活情景。乘馬圩凍煞窠共有18位神,觀音神窠、香亭各一個,各神增色有面具,身穿古代服裝,頭插鸚毛,所有參加出會人員統一服裝,判官手執筆硯,其他神手舞刀劍、紙寫、雲帚、紙扇,先鋒神手執令牌,大鑼開道,禮祠手捧公雞,個個威風凜凜、精神昂揚,觀音神窠後,由大鑼、鎖吶、彩傘、龍鳳旗、大小鑼鼓三班,龍鳳旗30餘面,彩傘6把,隊伍浩浩蕩蕩進入祭台,熱鬧非凡。
代表性人物:虞孝根,1991年擔任會長以來,一直專心從事《凍煞窠》的研究、傳承、指導、改革、鞏固和發展;並傳承了《凍煞窠》活動的內容和祭祀方式的全過程。為該項目的保護、傳承、鞏固、創新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加被民眾喜聞樂見。
1989年恢復凍煞窠表演後,每年春節在當地巡迴演出3-5天,跳神60多場次,觀看羣眾有數萬餘人,並多次參加溧陽市茶葉節活動、天目湖旅遊節喜慶,並獲茶葉節藝術表演獎。2005年春節參加天目湖跳神6天(年初一至年初六),獲得溧陽市體育局、社渚鎮多次獎勵。
2005年3月乘馬圩祧仁協會被溧陽市民政局、體育局等部門批准,併發了執照與銅牌,在組織上有了保證。跳神樂器、人員年齡老化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通過培訓跳神和樂隊青年,能解決協會後繼有人的問題。
2008年進入第二批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5年11月成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劉家邊跳祠山

是流傳於江蘇溧陽市社渚鎮劉家邊村一帶的傳統舞蹈,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西漢時期,我們江南經常洪水氾濫,民不聊生,為了民生,張渤傾家蕩產,帶領民眾,一生在江南開河築壩(橫串湖西村的胥河就是其中之一),治理水災。最後勞累而死。為紀念這位治水功臣,黃帝將張渤封為祠山大帝。從此,張渤就由常人走上了神壇。
普隆寺 普隆寺
據歷史資料記載表明,跳祠山起源於唐代乾寧二年(公元895年),是當地民間一種重要的慶典朝會祭祀活動。劉家邊跳祠山的普隆寺至今還保留有1300餘年祠山帥印1枚,古代工具箱1只,古代猴抱松、鹿穿牡丹、八仙過海青白玉石石碑各一塊。
跳祠山 跳祠山
跳祠山這一古老的傳統舞蹈,表演陣勢恢弘,氣氛熱烈而激越。鑼鼓一響,演員們分別持着8把長短劍,龍旗、彩旗50面,龍傘5把,逶迤而來。伴之4副大鑼鼓、1副小鑼鼓,18只毛鑼、大小鈸一齊奏響。其中五猖五位儺神臉帶面具,身穿盔甲,插有背旗,手持雙刀;和尚、土地菩薩頭戴面具,身穿花袍,有開路先鋒菩薩二尊。表演時,前有報信菩薩二尊,跳龍頭甲楷、三里堂舞,其中有12名美少女肩挑花籃同8名俊少男跳起各具韻味的舞姿。一邊跳一邊上場,緊接着五猖東西南北中五路神仙頭戴面具,身穿戰袍,手執鋼刀、長劍,隨着鼓點的節奏,跳起靈動、剛柔多變的舞蹈。一時令人目不暇接。整場氛圍歡樂、祥和,象徵着天堂地府神靈們的和睦相處,祝福百姓年年五穀豐登,安居樂業,天下太平。跳祠山表演人數最多達300餘人之眾。
跳祠山舞蹈動作古樸而原始,面具精工細刻而成,伴奏鼓樂古典獨特。跳祠山是集傳統繪畫、傳統舞蹈、傳統音樂於一身的複合型古老藝術。展演過程包含了儺儀、儺舞、儺俗等內容,生動表達了古人與神靈的對話方式,是常州地區先民藝術智慧和審美創造的結晶,具有較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和觀賞價值。對於跳祠山的有效保護,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瞭解、探討常州地區、溧陽地區民俗學和社會學,研究蘇南儺文化的歷史變遷和發展脈絡。

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大田村跳五猖

跳五猖主要分佈於溧陽市社渚鎮大田村,生成於明代萬曆年間(公元1612年),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跳五猖活動最活躍的時間是在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正月初一為起儺,其後為演儺,至正月十六為收儺。這一時間段,正值當地秋冬作物收成之後的農閒季節。這是鄉民們期望一年辛勞之後尋求歡樂的最佳時節;同時,新年伊始,人們祈求來年獲得平安和豐收,吉祥幸福。
跳五猖表演分5個章節。第一章為釵術表演,擺出天下太平陣;第二章節破神場,擺出收災降福陣;第三章節,單行雙別龍門陣;第四章節,雙行五穀豐登陣;第五章節,敬拜五猖大帝平安陣。
跳五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是儺面具。面具的形象往往是人們想象中的神的化身。跳五猖的儺神面具為十五神像,即中央神(黃臉、黃袍)、東方神(青藍臉、青藍袍)、南方神(黃紅臉、黃紅袍)、西方神(白臉、白袍)、北方神(黑臉、黑袍)、2個執行神(白臉、百袍)、2個小生(一個紅臉、一個黑藍臉及黃袍馬褂),另有12擔花籃、12個拋釵手、12個銃手、40餘人旗手及大小鑼鼓套等物件。
表演時儺神戴着木刻面具、頭飾、盔甲,中央神、東方神等諸神背插雉翎、背旗,手中揮舞雙刀,頭顫臂抖,跳躍挪騰,動作有時剛健,有時輕捷靈動,來表現諸儺神開山闢路,斬荊披棘,造福於民的奮勇精神與氣概。隨着鼓點的節奏,通過翻、跳、劈、叉等動作,不斷變化隊形。
跳五猖的主要傳承人大多集中在社渚鎮大田村,其間因年代久遠,傳承譜系無法考證,至今共有四代傳人,第一代傳人主要為王廣金、周波頭,第二代傳人為劉小清,第三代傳人為劉德保,第四代傳人為虞友才、葛文華、葛小方。現已成立了溧陽市社渚鎮跳五猖協會,2008年進入了第二批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建立了保護制度、傳承機制,確定了代表性傳承人。組織協會積極參與各級政府舉辦的經貿、文體活動,有組織地開展展演活動。 [3] 

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新塘跳觀音

是流傳於江蘇溧陽市社渚鎮新塘村一帶的傳統舞蹈,溧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新塘觀音會,始創於1378年,當時社渚新塘劉氏家族外出購買木材,放排回來途中遇險,後劉氏先人,立排頭,求觀音保佑,平安脱險,安全抵達。回家後劉氏家族大行善事,大加慶祝,四鄉八鄰參與,形成觀音會,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都有重大的祭祀活動。唱戲三天,並且有自己的舞蹈演藝――跳觀音。跳觀音,分有十節。每節分有兩場。1先鋒開路,2子弟兵進場,3觀音座中,4二郎顯威,5彈神收鴿,6判官判讀,7恩鴿感恩,8金榜題名,9年年有餘,10鐵素收場。表演栩栩如生,鼓樂齊鳴,顯國富民強,天下太平之和諧景象。

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宋村跳關公

跳關公 跳關公
是流傳於江蘇溧陽市社渚鎮宋村一帶的傳統舞蹈,溧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宋村的關帝舞,起源於明朝嘉靖年間,是當地羣眾收災降福,保佑四季平安的祭祀舞蹈。該舞蹈有官轎一座,並配有轎伕(又稱神夫)多名,和東南西北中五位神靈,其中東方神,頭戴青色木雕神面,身穿青色戰袍,象徵木的意思;南方神,頭戴紅色木雕神面,身穿紅色戰袍,象徵火的意思;西方神,頭戴白色木雕神面,身穿白色戰袍,象徵水的意思;北方神,頭戴黑色木雕神面身穿黑色戰袍,象徵土的意思;中方神,頭戴黃色木雕神面,身穿黃色戰袍,象徵金的意思。關公舞全場共分上中下三場,上場為收災舞;中場為殺敵舞,有“力開四門”、“攻打四門”、“全殲敵軍”的場景;下場為共慶勝利的歡樂場面,各位神將,歡欣鼓舞,求得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連年五穀豐登 [4] 

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社渚龍舞

是流傳於江蘇溧陽市社渚鎮一帶的傳統舞蹈,溧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社渚舞龍 社渚舞龍
社渚舞龍隊最早起源於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61年),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五出會,舞龍隊主要祭祀東嶽菩薩(即黃飛虎,他是商朝末年西周初期人,原商紂王朝五大重臣之一。)
黃飛虎在長期的討伐“紂王”、伸張正義、保護百姓的鬥爭中,戰績輝煌,功德無量,受到後人的尊敬和懷念,於是大江南北先後興建了眾多的“東嶽廟”,這就是東嶽菩薩的由來。每年的正月初五,社渚舞龍隊的兩條龍(一條金龍,代表百姓五穀豐登、歲歲平安;一條孝子龍,代表敬老愛小,發揚傳統美德)便會一起在鎮上表演,兩條龍一左一右,互相追逐,前後翻滾,氣勢磅礴、場面雄偉,靈巧中不失大氣,祝願百姓生活美滿,萬事如意 [5] 

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其他項目

另外,社渚還有傳統的東里恩鴿鑼鼓、西里祠山舞、楊樹溝劃龍船、河口舞獅、打蓮湘、挑花籃、唱山歌、戲曲等民俗活動,其中東里恩鴿鑼鼓、西里祠山舞亦屬於儺文化,和楊樹溝劃龍船一道並被列入溧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歐冶子鑄劍石屋山、伍子胥三過石屋山、姜子牙垂釣石屋山、民間孝子的故事等家喻户曉,其中歐冶子鑄劍石屋山的故事被列入溧陽市非物質文化項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