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祠山廟會

(溧陽祠山廟會)

鎖定
河口祠山廟會是流傳於江蘇省溧陽市社渚鎮河口九村(河西、橋東、濱溪、上河口、蔣家、王家莊、下馬塘、蔡家、巷埂)的傳統民俗活動。 河口祠山廟會創始於明朝嘉靖年間,是一種民間祭祀“祠山”活動。具有濃厚的民俗風情和鄉土氣息。
眾所周知,張渤(祠山)治水功臣,為了治水,家產賣盡,最後隱居在安徽省廣德縣橫山。古代,歷代皇帝就對他加封紀念,祠山大帝也漸漸在人們心中成了神靈之位。
河口祠山廟會於2011年成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中文名
祠山廟會
地理位置
江蘇省溧陽市社渚鎮
榮    譽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誕生時間
明朝嘉靖年間

祠山廟會河口祠山廟會簡介

祠山廟會一、歷史沿革及分佈情況

河口祠山廟會是流傳於溧陽市社渚鎮河口九村(河西、橋東、濱溪、上河口、蔣家、王家莊、下馬塘、蔡家、巷埂)的傳統民俗。
河口祠山廟會創始於明朝嘉靖年間,是一種民間祭祀“祠山”活動。眾所周知,張渤(祠山)治水功臣,為了治水,家產賣盡,最後隱居在廣德橫山。古代,歷代皇帝就對他加封紀念,祠山大帝也漸漸在人們心中成了神靈之位。
相傳河口九村的農民種田十年有九年荒,水災年年有,因聽聞祠山治水流傳江南各地,祠山神靈有求必應,於是九村大族先生步行廣德,求來了族名叫“九村大老爺”的祠山,每年農曆二月初八出會。
祠山廟會已有四百玖拾多年的歷史。祠山廟會協會內仍保存着490多年的萬歲牌一塊,大木箱二隻。

祠山廟會二、基本內容和藝術特徵

河口祠山廟·祠山大殿 河口祠山廟·祠山大殿
河口祠山廟會出會古代為農曆二月初八,因時代變故,外出打工人員較多,已改為農曆正月初三。
祠山大帝·張渤塑像 祠山大帝·張渤塑像
出會前,正月初三早晨二時,在神台前點燃蠟燭、香、黃裱紙,主持人口唸:“出會一路平安,到各村收災降福……”等詞句,然後將活公雞的頭擰斷,將鮮血灑在土地上,緊接着三葷三素、水果放在神台上祭祀,出會時,所有負責人個個點燃香,叩頭念“保平安”,然後身穿袍,頭戴儺面具,其它人員穿上黃馬褂、褲,各人拿好器具,最後大小鑼鼓齊鳴十分鐘,主持人手拿令旗,將黃裱紙點燃,大聲喊“起轎”,祠山坐八人大轎,五猖、判官、土地、和尚、道士等身披各色彩袍,頭戴木雕儺面具隨同祠山,兩面帥鑼開道,16面龍旗招揚,以“十面埋伏”和“雨夾雪”大小鑼鼓音樂伴奏,共計168人蔘加出會,到各村跳起了和諧舞,列出“太平”圖,表達人們對風調雨順、年年豐收、碩果累累的願望。
相傳祠山從小就愛聽鑼鼓聲。據考證,他在開河築壩時也和着鼓,以鼓聲掌握開工、吃飯、收工。為了紀念張渤治水的功績,於是藝人們經過創造想象,經代代口傳,河口村的老人們編寫了一套完整的樂譜,大鑼鼓單敲叫“十面埋伏”,大小鑼鼓合敲就叫“雨夾雪”,“十面埋伏”有十套鑼鼓譜,“雨夾雪”有大小鑼鼓十二套鑼鼓譜。
第一樂章“十面埋伏”它有十個片段,鑼鼓越敲越緊,代表張渤與洪水作鬥爭,開河築壩,吃盡千辛萬苦的鬥爭場面,第二樂章是“雨夾雪”有十二個片段,由大小鑼鼓穿插在一起,大鑼鼓代表“雨”,小鑼鼓代表“雪”,它富有二層含意:第一表示張渤一年四季冒着風雪與自然災害作鬥爭,第二“雨”就是代表人們渴望着年年風調雨順、天下太平的願望;“雪”是代表瑞雪紛飛、碩果累累的豐收景象
河口祠山廟會
河口祠山廟會(11張)
每到一村,有大小鑼鼓、喇叭樂聲指揮,首先是收災降福,祠山坐落在中央,當今萬歲牌坐落在祠山中央最前位,百姓們燒香叩頭,求子求學,求平安,接着兩位白、黑將軍出列開場檢查場內邪惡妖魔三圈,頭圈稍慢,二圈稍快,三圈飛快,回到祠山身兩側,保護祠山。而後由五猖登場,擺成東、南、西、北、中陣勢,緊跟土地、和尚、道士登場,先向祠山、百姓拜四方禮,隨後在陣勢圈內,各以隊形變化動作,此時“十面埋伏”越敲越緊,判官出場勸阻五猖各大神們之間的矛盾,最後達成一致,同心協力,共戰災害,最後在“雨夾雪”的鑼鼓聲中跳起了和諧舞,九個神靈興高采烈擺出“太平”陣圖。
河口祠山廟會有一個大會(總會)八個小會(各村),每年正月初三加入八個小會輪流出會到各村消災降福,最後祠山座落那個村要殺牛宰羊,祭祖前唱戲三天,請祠山看戲。

祠山廟會三、傳承譜系、代表性人物及作品

祠山廟會主要傳承人大多集中在社渚鎮河口九村(河西、橋東、濱溪、上河口、蔣家、王家莊、下馬塘、蔡家、巷埂),其間因年代久遠,傳承譜系無法考證。
主要傳承人有:劉正元,學藝時間2002年;楊松付,學藝時間2004年;史良平,學藝時間2010年;趙阿富,學藝時間2010年。

祠山廟會四、現狀

山廟會2011年進入江蘇省級“非遺”保護項目,溧陽市政府、溧陽市文化廣電體育局多次組織表演展示活動,社渚鎮政府十分重視傳承中存在的問題,並由文化站深入調查,解決具體問題。 [1] 

祠山廟會社渚古老而神秘的儺文化

社渚古稱社川,溧陽三大古鎮之一,屬江蘇省西南門户,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境內文物古蹟眾多,生態環境優美,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社渚享有“千年古鎮、儺文化之鄉”的美譽。七千年前的神墩遺址、春秋時期的歐冶子鑄劍場遺址、伍子胥所鑿胥河、三國時期的知善寺遺址、南宋岳家軍寨和窯場羣遺址、社渚古街以及明清時期的祠堂牌坊等星羅棋佈;祠山廟會、祠山鼓樂、祠山祭鼓、恩鴿鑼鼓、竹馬燈凍煞窠跳幡神跳五猖跳祠山、跳觀音、劃龍船、關公舞、祠山舞、龍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
社渚儺園(溧陽儺文化博物館)
社渚儺園(溧陽儺文化博物館)(10張)
社渚儺文化,源於農耕文明,是百姓祈求風調雨順祛邪消災的民間情緒表達。從1992年起,社渚儺文化表演團隊,每年都在中國溧陽茶葉節或天目湖旅遊節期間表演,受到中外來賓的喜愛。從1998年起,社渚鎮在每年農曆正月初八,舉行“社渚儺文化”表演藝術節,已經成為社渚鎮的文化品牌。
社渚是長三角僅存的儺文化發源地,儺文化已經成為當地的文化品牌,不可或缺的年度盛宴。從正月初一至十五,這些充滿地域特色的鄉土民俗活動,在給羣眾生活帶來歡樂與喜氣的同時,也在當地得到了繼承和發展。社渚鎮每年正月初八的儺文化藝術節都能吸引來自“滬寧杭”等地的攝影愛好者前來觀看。
2008年,社渚鎮成為江蘇省儺文化研究基地。
2013年,嵩裏跳幡神參加中國社火節獲得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
2014年,社渚鎮被評為江蘇省特色民間文化(儺文化)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儺文化)之鄉,還成立了中國儺文化研究基地。
2015年,社渚鎮成為江蘇省社渚儺文化保護試驗區。
2015年10月15日—16日在江蘇胥儺民俗文化村·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成功舉辦了“中國江蘇溧陽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近百名中外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研究中國儺文化的傳承保護,同時舉行“中國儺文化研究基地”揭牌及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開館儀式。 [2]  江蘇胥儺民俗文化村·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主要包括博物館、原生態表演舞台、中國儺文化研究基地、儺廟、儺村、儺文化衍生產品開發和休閒度假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