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凍煞窠

鎖定
凍煞窠是流佈於溧陽市社渚鎮乘馬圩村的傳統舞蹈。乘馬圩凍煞窠(凍煞觀音)生成於1470年(庚申),已有500多年曆史。
2008年進入第二批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中文名
凍煞窠(dong sha ke)
出生日期
1470年(庚申)
地理位置
江蘇省溧陽市社渚鎮乘馬圩村
榮    譽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加人數
150——200人
表演時間
冬季、正月

凍煞窠歷史淵源

凍煞窠是流佈於溧陽市社渚鎮乘馬圩的傳統舞蹈。
乘馬圩凍煞窠(凍煞觀音)生成於1470年(庚申),已有500多年曆史。明代之前,乘馬圩地屬湖泊地區,築東壩後,該地逐漸成了米魚之鄉。舊時民諺曰;“宜興、溧陽,總久不長,東壩一倒,變成汪洋”。明太祖朱元璋、宰相劉伯温部署築東壩後,乘馬圩成了魚米之鄉,當時有位麥姓漁民在胥河捕魚(伍子胥開的河叫胥河),捕魚人起網時,網內有張觀音像,捕魚人將它丟在河內,第二次起網時,像又在網內,捕魚人説:“你老人家是吃素的,我是吃暈的,你願意吃暈就到我網裏來,不願吃暈,請你另找門户。”結果第三次起網時,觀音像又在網內,因寒冬臘月在河裏撈起來的,羣眾就取名為“凍煞觀音”,於是建寺而供之,並因此形成廟會的習俗。在長期的廟會活動中,逐漸形成一種舞蹈形式,叫做凍煞窠。其後寺廟多次被毀,清代洪秀全舉行農民革命,其信仰天主教,反對佛教,毀過一次,洪秀全失敗後,在夏家灣村又重新建寺廟,一直到解放後,特別是“文化革命”時,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破舊立新的衝擊下,乘馬圩凍煞窠廟會所有古老的儺文化遺產全部被毀,廟會所有歷史檔案資料全部被焚,最可惜的已是有500多年曆史精緻的黃楊木刻觀音軸頭像也被毀,數個紫金香爐也無故遺失,所幸由於轉移及時,八個清代所制箱子存留了下來。

凍煞窠文化特徵

凍煞窠
凍煞窠(19張)
凍煞窠每年冬天出會,出會意為吉祥,祀盼連年豐收,國泰民安。村民自發組織,自娛自樂,跳凍煞窠有武生六位神,文生九位神,還有觀音、祠山、土地、板旗四塊(收災降福)二班大鑼鼓,一班小鑼鼓,龍鳳旗30餘面,彩傘6把,出會時共有150餘人的浩大演出隊伍,可謂聲勢恢宏,陣容齊整。舊社會有“四香”1.烤香,戴着手烤,2、針香,3、刀香,4、鑼香,每逢出會,燒針香、刀香、鑼香人員上身赤裸,胸前、背後紮上繡花針和小刀,鑼香在手腕處扎三個滾勾,滾勾上掛上一面鑼,跟着一起出會。上述“四香”,乘馬圩凍煞窠在1989年建會後全部取消了。
凍煞窠 凍煞窠
跳神表演共有10個動作過程:1、判官請神,2、四神敖寫,3、四神三刀頭,4、四神刨刀,5、五神三刀頭,6、六神敖寫,7、六神刨刀,8、六神三刀頭,9、六神窠海棠,10、六神滾龍。所有動作,喇叭伴着鑼鼓,鑼鼓伴着跳神,舞姿動作優美,形成舞樂交融的熱鬧場面,每場跳完需要40分鐘左右時間,舞姿內容,象徵着天下太平,國泰民安,五穀豐登,消災降福,團結友善,相互尊敬,和諧相處的安居樂業生活情景。乘馬圩凍煞窠共有18位神,觀音神窠、香亭各一個,各神增色有面具,身穿古代服裝,頭插鸚毛,所有參加出會人員統一服裝,判官手執筆硯,其他神手舞刀劍、紙寫、雲帚、紙扇,先鋒神手執令牌,大鑼開道,禮祠手捧公雞,個個威風凜凜、精神昂揚,觀音神窠後,由大鑼、鎖吶、彩傘、龍鳳旗、大小鑼鼓三班,龍鳳旗30餘面,彩傘6把,隊伍浩浩蕩蕩進入祭台,熱鬧非凡。

凍煞窠保護措施

傳承譜系、代表性人物及作品
代表性人物:虞孝根,1991年擔任會長以來,一直專心從事《凍煞窠》的研究、傳承、指導、改革、鞏固和發展;並傳承了《凍煞窠》活動的內容和祭祀方式的全過程。為該項目的保護、傳承、鞏固、創新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加被民眾喜聞樂見。
保護情況
1989年恢復凍煞窠表演後,每年春節在當地巡迴演出3-5天,跳神60多場次,觀看羣眾有數萬餘人,並多次參加溧陽市茶葉節活動、天目湖旅遊節喜慶,並獲茶葉節藝術表演獎。2005年春節參加天目湖跳神6天(年初一至年初六),獲得溧陽市體育局、社渚鎮多次獎勵。
2005年3月乘馬圩祧仁協會被溧陽市民政局、體育局等部門批准,併發了執照與銅牌,在組織上有了保證。跳神樂器、人員年齡老化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通過培訓跳神和樂隊青年,能解決協會後繼有人的問題。
2008年進入第二批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2015年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