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胥河

鎖定
胥河(古稱胥溪、胥溪河、又稱淳溧運河 [3] 蕪申運河 [4]  )源南京市高淳區固城湖 [3] 開鑿於公元前506年(春秋時期 [4]  ,中國現有記載的最早的運河,也是世界上最早開鑿的人工運河, [5-6]  並且仍在發揮航運作用。
胥溪河全長30.6公里,分為上河、中河、下河三段,上河西連固城湖(古丹陽湖的一部分),下河東連荊溪,唯中河所在為長達5公里的茅山餘脈崗地,構成太湖與水陽江兩個水系的分水嶺。 [2] 
中文名
胥河 [3] 
別    名
胥溪(古稱) [3] 
胥溪河(古稱) [3] 
淳溧運河 [3] 
蕪申運河 [4] 
地理位置
南京市高淳區
流經地區
高淳溧陽 [3] 
發源地
南京市高淳區固城湖 [3] 
河    長
30.6 km [2]  [4] 
開鑿時間
公元前506年(春秋時期)
特點性質
世界上開鑿最早的運河 [5-6] 
河    寬
20-160米 [3] 

胥河水文

胥河 胥河
胥河,古代又名胥溪、胥溪河,源出南京市高淳區固城湖,上游連接長江在安徽蕪湖的支流水陽江,下游接太湖水系荊溪。 [3] 
胥河全長約31公里,河寬在20-160米之間 [3]  ,河兩岸盛產稻米,茶葉,知名品牌有胥河茶舫茶葉連鎖。
在常州市胥河是設有落蓬灣水站 [1] 

胥河胥河歷史

胥河開鑿於公元前506年(春秋時期) [4] 開鑿歷史已經有2500年, [4]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運河 [6]  。胥河是中國現有記載的最早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的運河, [5]  北歐的瑞典在公元1832年開挖的名叫果達河的人工河,是歐洲最早的運河,它比中國的胥河要晚2300多年。

胥河春秋時期

據清光緒《高淳縣誌》記載:“胥河,吳王闔閭伐楚,伍員開之,以通松道。”胥河從蘇州通到太湖,經宜興、溧陽、高淳,穿固城湖,在蕪湖注入長江,全長100多公里。 [5] 
春秋吳王闔閭伐楚時 ,伍子胥建議開挖一條運河運輸糧食,東通太湖,西入長江。吳王接受此議,並任命伍子胥 負責籌劃、負責此事。這便是胥溪的由來。歲月的流逝,泥沙的淤積,後來胥溪逐漸湮廢。 [3] 

胥河北宋時期

北宋時五堰漸廢,改築東壩、西壩,以防禦高淳縣境內固城湖、丹陽湖等湖水東侵。 [3] 

胥河明朝時期

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為避開長江風險,便於吳浙漕運,役夫35.9萬餘人再次疏浚胥河,建石閘啓閉,與新闢的胭脂河連通。使河流經由固城、石臼二湖泊,並通過秦淮河以溝通太湖、南京之間的水道運輸。成為江南的漕運河道。
明都北遷後,永樂初年廢掉運道,再築東壩。江浙漕船改由大運河渡江北上,胥溪河在失去交通要道的地位後,漸漸淤塞淺窄。
明正統六年(1441)大水,胥溪河上的東壩決口,水陽江流域的洪水東瀉,蘇、常二州受淹,“國税無所出”。重築東壩後,“欽降板榜:如有走泄水利,淹沒蘇、松田禾者,壩官吏處斬,夫匠充軍。”
明正德七年(1512),增高東壩三丈。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在東壩以東加築下壩。從此胥溪河被兩壩截斷,水陽江諸水不再經胥溪河流入太湖。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更築下壩,從 此高淳縣境內諸湖水不復東行。 [2-3] 

胥河建國初期

新中國成立後 [2]  1958年,拆除東壩引水東下,疏浚胥河,建封口壩和茅東閘, [3]  又修建下壩船閘,並先後拆除了胥溪河上的封口壩和下壩。 [2]  古老的運河重新恢復生機。 [3] 

胥河當代胥河

胥河,經高淳東壩、下壩、定埠,至溧陽朱家橋椏溪河口東接荊溪南河段,連通在宜興流入太湖的荊溪,是高淳、溧陽間引水灌溉和通航河道,故又稱淳溧運河。 [3]  連接蕪湖長江水運和上海黃浦江水運的蕪申運河也在修建之中,可通行1000噸位的船隻,2010年建成。

胥河運河動態

2009年,為推動蘇、浙、皖、滬腹地及胥溪河兩岸經濟的發展,蕪申運河改造工程南京段航道項目在高淳開工建設,工程包括航道整治62公里,新建下壩複線船閘,移位重建楊家灣樞紐,新(改)建橋樑11座,修建錨地2個。2015年下壩船閘建成,東壩橋、紅衞橋實現合龍,蕪申線南京段航道建成具備通航能力。2019 年這條從蕪湖入江口至上海,連接長江、水陽江、青弋江和下游太湖的水上“滬寧高速”正式通航。至此,這條延續2000餘年的古老運河又恢復了生機,並在灌溉、航運、防洪等方面繼續發揮着重要作用。 [2] 
參考資料